讀古今文學網 > 北上 > 2014年6月:一封信 >

2014年6月:一封信

  過了三十五,到哪裡都覺得好。如果每次咬牙切齒要在某處買房置地過歸隱生活的願望都能實現,那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我起碼得有三百六十五處大小宅子。宴臨說這是病,年紀一大,想做老地主的不健康念頭就會止不住地往外冒。我認為孫老師的批評非常到位。年輕時我對單門獨戶的前現代閉關鎖國生活完全沒興趣,喜歡住高樓、擠電梯、開厚重的鋼鐵防盜門,一群人風風火火,上班下班,那才叫現代生活,才叫與時俱進;這幾年變了,見到小門小臉的小院兒就口水直流,想著待在這院子裡喝茶種花、讀書看報,聽聽鳥叫和蟬鳴,豈非人生第一大快事。在孫老師的監督下,我已經在極力壓制這種腐朽慾念,但到了小博物館客棧,還是忍不住想,要有這麼個客棧,我當甩手掌櫃,孫老師做老闆娘,裡裡外外收拾利索,後半輩子守著這小本生意也挺好。

  「想得美!」宴臨翻我一個白眼,「小本生意?人家一個月的流水能把你後半輩子的片子都拍了。」

  我就不吭聲了。現在拍片子的錢都是孫宴臨贊助的,她賣了一批畫。我說你支持了這麼多錢,我不一定還得起啊。她說現在是免費贊助,但哪天若不要她了,雙倍返還。

  「那怎麼可能。還有你這樣的嗎,我還想再要幾個。」

  「有啊,你想要多少?」她直接咬住我耳朵,「按人頭算,有一個翻一番;只要能還,你看著要。」

  「那還是守著你一個吧。」

  這丫頭的確出乎我意料,決定了就全身心地撲過來,下了課就往北京跑。這是她的行事風格,要做就傾全力做到最好。遺憾和不盡力是人生最大的污點。不知道她這句雞湯是原創還是借來的。她覺得《大河譚》這樣的好項目,要當這輩子最後一部片子來拍,會拍得更好。所以她建議拓寬思路,把片子的周邊內容也處理好,誰說非得為電視台那檔節目量身定做?爛片子才點頭哈腰、削足適履地遵從欄目要求,好東西要自己立規矩,讓欄目為你變。「不就錢嗎?我把畫全賣了。」她豪邁地說。除了一把抱住她往床上扔,我實在想不出更真誠高雅的感謝方式。

  從床上下來,重大的決定就做出來了:到濟寧去。

  宴臨幫我聯繫了她住過的小博物館客棧,我們要去實地感受一下濟寧的運河,看看客棧裡收藏的眾多民間老物件。她又聯繫了連鎖客棧老總周海闊,她從店長程諾那裡聽過一些他的運河情緣;還有邵家父子,邵秉義與邵星池,以及他們家的羅盤;希望這次隨行拍攝中都能有他們的故事。

  小博物館客棧我很喜歡,腐朽的念頭不能自已。但被孫老師打擊蔫了,我又自卑到覺得當門童都嫌手腳不利索,算了,那還是專心準備《大河譚》吧。我在客棧裡跟整個團隊一起完善腳本,宴臨列席,偶爾提出她的參考意見。

  周海闊現在在路上,他本月巡視原定到淮安段的一家客棧就結束,為《大河譚》臨時改了行程,繼續北上來濟寧。邵秉義離這裡不遠,跟老伴過捕魚養鴨的生活,等兒子這一趟長途歸來,爺兒倆一起過來;邵星池的船正回程,已到南望湖。

  聚齊的前一天,來了一位考古學家。戴黑框眼鏡,梳分頭,穿白色短袖襯衫,襯衫下擺掖在藏青色西褲裡,亞光的休閒黑皮鞋。程店長不介紹,我也猜得出此人是位考古學家,整個裝束和表情都讓我想起八十年代的知識分子,清潔,純粹,堅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考古學家姓胡,我們叫他胡老師。胡老師有種這個年代中年男人早已稀有的乾淨、天真和好奇混雜的眼神;此外還有種說不出的洋氣,沒準兒往上推幾輩子,哪個祖宗被混過血。胡老師謙和,說話之前他會先對你微笑。

  他來看各種老物件。我們從運河邊選景回來,在茶吧喝茶時見到他。胡老師剛從樓上下來,趁上面的幾間房子還沒入住客人,程店長帶他參觀了房間裡的收藏。他把茶吧裡的藏品也快速瀏覽了一下。我們只有一個打招呼的時間。我冒出一個想法,正準備邀他入鏡,胡老師的手機響了,同事找。他抱歉地向我們揮手告別,往門外走。他說明天抽空再來,把剩下的看完。對小博物館客棧的收藏,他評價頗高。他說,有的收藏只是器物,美則美矣,寶貝也寶貝了,但止於物本身;而有的收藏,無關乎精緻絕美,不過平常器物,卻能看見流動的時間和過往的歷史;小博物館客棧是後者,古舊的日常細節呈現出了此地繁複、悠長、寬闊的地方史。

  次日午飯時,他們到齊了。

  周海闊我們都沒見過。斯文,一表人才,雖然衣著優良,搭配也精心,預示著某種現代化的速度,但配上他極具書卷氣卻又略顯倦怠的表情,速度似乎又慢下來,而且把周圍的環境也帶得變慢了。此人有種談笑間即可掌控全局的氣場。見面握手時他說:

  「別客氣,為同一條河。」

  邵家父子和宴臨描述的幾乎分毫不差。邵秉義抽完一口煙還是享受地張大嘴,讓煙霧慢慢流淌出來。宴臨還提到老秉義的一口被煙燻黑的牙,區別是,下面的牙缺了一顆後,上面的一顆虎牙在這兩年裡也掉了。邵星池還是那個給河風吹黑了的強壯小伙子,抬起胳膊跟我握手,大臂上的肌肉噌地彈起來,圓領T恤裡的胸大肌也趁機跳了跳。他的普通話裡有濃重的山東味兒。

  「頭髮短了。」宴臨說。

  「姐記性真好。」邵星池嘿嘿地說,「那時候年輕,喜歡意氣風發,頭髮長才撩得起來嘛。」

  「你也敢在一堆老同志面前說老?」宴臨笑起來。

  「也不是老,是覺得不年輕了。河上跑久了,會經常意識不到自己還年輕。」

  「這就對了,」邵秉義插了句話,「你跑的是一條千年大河,哪輕狂得起來。」

  我在附近的飯店裡請他們吃了頓飯。在飯桌上,邵星池從背包裡取出贖回的羅盤。提前約好帶過來的,在這個片子裡,羅盤跟他們一樣是主角之一。即便盤面的玻璃被摔出了裂璺,依然相當漂亮,一看就是個精心製造出來的好東西。一定要給羅盤一個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特寫鏡頭。文物之所以貴重,固然因為它老,更在於它背負了一身的故事。想到這羅盤上重重疊疊摞滿了意大利人和邵家先祖至今的每一代人的手印,我不由得對它肅然起敬。這是一代代人奔走在水上的魂。我端起酒,敬第二輪。我說,這一次不為《大河譚》,為我自己,你們都是媒人,把孫老師送到了我身邊。邵秉義說:

  「我們都是小媒人,大媒人是運河。你敬過運河我們才敢喝。」

  水上就這規矩,船出港,敬天敬地敬河神。

  敬過大河,大家一起喝。邵星池覺得不夠,鼓動我和宴臨喝交杯;門前千古長流水,天下第一見證人。那必須喝。我們胳膊相互環繞,滴酒不沾的孫宴臨也把那一杯五糧液莊嚴地喝了下去。窗外暗下來,隱隱聽見雷聲,風搖晃窗外的竹林,枝葉敲打著窗玻璃,像有一群好奇的人想進來。夏天的雷陣雨轉瞬即至。包間裡的空調往上調高了一度。邵星池還要鬧,交杯不帶勁兒,讓接吻,在這場愛情裡他自居為小舅子。周海闊的手機解了圍,程店長電話,考古學家胡老師在客棧,如果下午方便,他想見一見我們。

  周海闊用眼神問我們。大家都歡迎,好酒好事,當然見者有份。

  胡老師推門進來,半個身子都淋濕了。客棧走到飯店也就五分鐘,但風狂雨驟,肥白的大雨點裹在風裡直往身上撲。胡老師進了門,來不及擦掉眼鏡上的雨水就道歉,因為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結束才冒昧打擾。他下午回京,想看完客棧剩下的藏品就去高鐵站,行李箱都帶過來了。本次考古發掘圓滿結束,他的活兒幹完了。剛才他在客棧大堂的多寶隔上看到一封信,有一腦門子的疑惑。我們在周海闊旁邊加了一把椅子,請他坐下來。胡老師掏出手機,他把那封信拍了下來。周海闊看一眼,說:

  「哦,那封意大利語的信。」

  客棧最近收購的一封用意大利語寫的信,落款時間是1900年7月,沒註明是7月的哪一天。寫信的人名叫Fedele。這個名字胡老師沒感覺,他不懂信中的意大利文,但他在信中無意中看到了這個名字:Ma Fude。順嘴就拼出來,它的發音嚇了他一跳。馬福德?那可是他太姥爺的名字。

  那封信不長,紙張也就A4大小,被裝裱在一個玻璃相框裡,它所在的位置之前放著邵家的羅盤。胡老師問程諾信的內容是什麼,程諾也不認識意大利語,只能把周海闊說過的內容大致轉述一下,個別地方又想當然地加了渲染:

  八國聯軍裡的一個意大利水兵Fedele,跟義和團和清軍打仗,腿中了槍,在醫院裡給家裡寫的這封信。說他可能會變成瘸子,但接下來可能還得上前線,雖然他煩死戰爭了。說一個朋友給他取了個中國名字,叫Ma Fude,他喜歡這名字。說這場戰爭可能會要了他的命,如果沒有如期回到意大利,那一定是死在中國了,這年頭死一個人太容易了。要是他死了,就當沒他這個人,其實死了也不錯,靈魂可以沿著大運河跑來跑去,跟當年的馬可·波羅似的。說這封信基本可以當成絕命書、訣別信看,讓父母、哥哥別傷心,節哀順變,他愛所有人。云云。

  「就這些?」胡老師問周海闊。

  「差不多就這些。」

  「沒別的了?」

  周海闊看看他。

  「抱歉,我想知道,信中提到Ma Fude是哪三個漢字了嗎?」

  周海闊又仔細看了照片,說:「Fedele DiMarco 信裡寫,大衛說Fu和De都是中國人喜歡的字,前一個字中國人過年時要寫了貼在大門上,後一個字是中國人極為看重的做人的好品質。那就應該是『馬福德』三個字。」

  胡老師抽了一口冷氣。

  我們問他怎麼了,他摸了一把泛青的胡楂,把手插到了頭髮裡,一個勁兒抓,搖著頭,「奇怪。有點奇怪。」

  「怎麼怪了?」

  胡老師沒說,反問周海闊一句:「這封信是怎麼收上來的?」

  「賣主送上門的。」周海闊突然醒悟過來,「不算非法倒賣文物吧?」

  「您先說。」

  二十天前,賣主上門時周海闊正在北京開一個關於民宿的學術研討會。程諾給他電話,說有人來賣一封信,不知道哪國洋文寫的,落款都是看明白了,一百多年前的,但搞不清真假。他把相關情況簡要地跟周海闊做了匯報。賣主挖地基挖出了一根快朽斷的手杖,拎起來拄一下,真就斷了。手杖裡掉出來一根管子,兩頭封著紅蠟。蠟其實也沒那麼紅,都成土灰色了。把蠟封打開,還有一根更細的鐵管,還封著紅蠟;再打開,就是那封信。周海闊問手杖和裝信的兩根管子還在不在,什麼材質的?蠟封還能找到嗎?他想看看是不是偽造的。程諾把電話給了賣主。賣主說,手杖都銹朽了,被黑泥裹著,斷了以後順手就扔了,早不知道給哪個野孩子撿去玩了。紅蠟確切是沒錯的,外面管子蠟封變色比較嚴重,裡面那根細鐵管的蠟封還是看得很清楚的。大管子的材質他也不認識,灰頭土臉的也長了銹斑沾了泥,沒用的東西,就扔了。

  周海闊讓程諾把那封信拍成照片,用微信發給他。看完照片,周海闊又給程諾電話,讓賣主接,他還有疑問。他覺得手杖裡藏了這樣一封信,肯定有蹊蹺。他對賣主說,只要鑒定這封信是1900年的原件,他肯定要,價錢好說,但希望賣主能實話實說。賣主是個一急就結巴的漢子,年近半百還沒有學會說謊,讓他說實話,他倒是鬆了一口氣,十分流暢地把隱瞞的細節全說了出來。

  手杖不是挖地基挖出來的。假古董仿製的宣德爐事件之後,運河邊的人能動的都動起來了,賣主是其中之一,他混在求財若渴的人群裡也起早貪黑地到處挖。別人怎麼挖,他就怎麼挖。別人說,河道附近的低窪處有戲,因為那種地方很可能是幾十乃至上百年前的河道或者支流;別人的確也在類似的地方挖出了東西,他也在那裡挖。挖到了手杖。手杖的確被他扔了,因為擔心上頭下來查。別人不說他也知道,亂挖文物是犯法的,他不能把罪證留在手裡。但除了蠟封的這封信外,手杖上他還取下了一個東西,把手上的玉。

  「玉呢?」周海闊問。

  「賣了,」賣主說,「這陣子走鄉串巷的古董販子碰破臉,出高價買了去。」

  「多少?」

  「兩千。他給一千五,我說不行,必須得加加加五百,我就贏贏贏了。」一激動又結巴了。

  周海闊笑了,真是個淳樸的大哥。「信為什麼不賣給他?」

  「狗日的不要。一張破紙,他說非讓買,看在玉的面子上,一張老人頭。」

  「一百?」

  「狗日的說這都多給了我九十。我沒賣。沒文化麼。人家說,你們是文化人,我我就來來了。」

  「要多少?」

  「五五百。」

  周海闊都能聽到他咬牙切齒的聲音。「好,電話給我同事。」周海闊聽到程諾的聲音後,說,「拿下。給他八百。」

  「周總——」

  「來回坐車要花錢,還得讓人家吃頓午飯嘛。」

  「我是說,真假問題。」

  「放心,那紙張和字跡,要作假,成本比這高得多。找個手藝好的裝裱師傅,放在羅盤空下的那個位置。是個好東西。」

  那封裝裱好的信我還溜了一眼。因為不認識意大利語,也就溜了一眼而已,連Ma Fude都沒注意。「胡老師,您知道馬福德?」

  「我太姥爺就叫馬福德。聽我父親說,也是個瘸子。而且,不是漢人的長相。但我父親說,大家都說我太姥爺是西北來的駱駝客,胡人。」胡老師把手機裡的相冊打開,找出母親和姐姐的照片讓周海闊看。「我母親說,她和我姐長得都像我太姥爺。」

  周海闊仔細看過照片,又把手機放遠處再看,「胡老師,我在意大利只待了一年,眼光未必准。遠看,憑感覺啊,您要不告訴我這是令堂和姐姐,我真以為是意大利人。仔細推敲,又沒那麼像,漢人的特徵越來越明顯了。再聽聽其他幾位老師的意見。」他把手機傳給我。

  我跟周海闊的感覺大致差不離,娘兒倆像中西混血。宴臨和邵秉義也這麼看。邵星池說:「哎呀胡老師,您肯定有海外關係。」

  胡老師沉默不語。足足一分半鐘,他對周海闊說:「周先生,能否麻煩您幫我翻譯一下這封信,一個字都別漏下。」

  可翻譯得再具體生動也沒有意義,有效信息之於胡老師,不比我們多半個。「意大利。意大利。意大利。」他把這三個字像怪味糖一樣在舌頭上顛動,突然停下來,右手拍一下腦門。我們聽見響亮的一聲。一桌子人都伸長脖子。即便掌握的信息極其有限,我們也知道,如此詭異的聯繫必有一篇大文章可作。

  「我母親原名馬思意。」胡老師幽幽地說,眼睛盯著窗外在風雨裡舞動的竹林。「思念的思,意大利的意。到晚年,她堅持改回來。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母親叫馬思藝。」我們的脖子伸得更長了。伸累了,正打算縮回來,胡老師又說,「明白了。胡念之。胡念之。我叫胡念之。」他的表情開始悲傷,越來越悲傷,再悲傷下去很可能流出淚來。

  我們才知道胡老師叫胡念之。我們好像也跟著明白了:思之,念之,之是誰?意大利?意大利人馬福德?我們的脖子越伸越長。反正我的智商有點跟不上。

  「令堂沒跟您說過意大利的事?」

  「從來沒有。」

  「也許令堂也跟您一樣,直覺到某種聯繫,只是難以坐實?」

  胡老師摘下眼鏡用餐巾布一遍遍擦。

  「可是,」宴臨說,「要從一個預設的結果牽強附會地往回找,上帝就坐在我們身邊這件事,也一定能夠論證出來。這相當於有罪推定。」

  胡老師的表情收回來,恢復了一張上世紀八十年代知識分子的臉。「孫老師提醒得及時,」他戴上眼鏡,尷尬地笑笑,「剛才我太入戲了。抱歉,這問題困擾了我太長時間。」

  但我們也不能因為孫老師和胡老師的突然清醒,就徹底推翻這種可能性。「假定——我是說假定啊。」邵星池說,「假定這位寫信的馬福德就是胡老師的太姥爺馬福德,那這個手杖是怎麼一回事呢?誰的手杖?這封信寫完後,應該早就寄走了啊。如果在意大利,那地方叫啥?對,維羅納。這封信要是在維羅納運河邊挖出來,倒更容易理解。」

  「像喝了酒要頭暈一樣好理解,還需要大傢伙兒在這裡操閒心?胡老師早就弄明白了。」我說,「不過胡老師,我倒是覺得,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反正弄錯了也不收稅。比如說,這封信和您的太姥爺,意大利人;比如邵大叔家傳的意大利羅盤;比如周總,祖上傳下來的規矩,必須會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語;比如我們家,據說我高祖謝平遙是個翻譯,陪洋人一路北上到京城,那人為什麼就不能是個意大利人呢,聽說我高祖後來也一口像樣的意大利語;還有,宴臨,你們家祖上孫過程老大人,沒準當年護衛的,就是一個意大利紳士呢。」

  「那至少需要兩個意大利人,」周海闊說。「一個寫信的,一個持信的。」

  「人不是問題,那時候的運河,」邵秉義說,「十萬、二十萬個意大利人也走得下。」

  「寫信的是馬福德,持信的呢?」

  胡老師陷入了一個歷史學家的沉思。在我的攛掇下,他抽了一根煙。我只是有點心疼他,一個人有著亂雲飛渡的渺茫家世,夠難為他的。他不參與我們的吃喝,因為吃過了午飯;一桌子人忙著端酒倒茶夾菜,他找不到事做,所以我幫他點上根煙。胡老師業務不熟練,三口之後就嗆著了。

  「我這職業算是選對了。」胡老師掐滅煙頭時說,「想弄明白自己從哪裡來,也得去考古發掘。周總,不情之請,那封信能送我一份複印件嗎?」

  「沒問題。如果證實這位馬福德先生就是您太姥爺,原件也奉上。」周海闊給程諾打電話,讓他準備一份複印件。「想想人類也真是可悲,不過百年,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回去我也得把祖宗給弄明白。」

  我看看宴臨,她攤開手,「一筆糊塗賬。不過糊塗點也好,所有賬都一五一十地擺在那裡,一眼看過去幾百年洞若觀火,那人類活著可能意思也不太大。」

  邵星池看他爹,老秉義低眉耷眼地說:「咱們邵家,清楚不清楚的,都在了這條河上。」

  「謝導,您呢?」

  我?這一節的《大河譚》,雪球已經越滾越大——那好,老子就衝著最大的來。我要把所有人的故事都串起來。紀實的是這條大河,虛構的也是這條大河;為什麼就不能大撒把來干他一場呢?老秉義說得好,「都在了這條河上」。在飯桌上,我再次向各位發出邀請,包括胡念之。我以為一位考古業的學者,虛構必是他過不去的坎兒,沒想到胡老師極為支持。「強勁的虛構可以催生出真實,」他說,「這是我考古多年的經驗之一。」他還有另一條關於虛構的心得:虛構往往是進入歷史最有效的路徑;既然我們的歷史通常源於虛構,那麼只有虛構本身才能解開虛構的密碼。我放心了。

  雨歇風住,雷聲遠去。邵家父子和周海闊回客棧休息,胡老師去取意大利信件的複印件,我和宴臨沿河邊棧道向北走。天上掛出一道彩虹,七色彩虹正橫跨在運河上。我們倆越說越激動。一個個孤立的故事片段,拼接到一起,竟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卷。仿如親見,一條大河自錢塘開始洶湧,逆流而動,上行、下行,又上行、下行,如此反覆,歲月浩蕩,大水湯湯,終於貫穿了一個古老的帝國。只是這樣一來,《大河譚》的投入又要加碼了。宴臨牽著我的手,在我手心挖了挖,「有我呢。」我停下來。已經賣掉她的一部分畫了。她又挖挖我手心,「幹正事還是要堅定不移地支持的。這點覺悟你家孫老師還有。」

  我盯著她臉左右看。

  「怎麼了?」

  我也說不出更多的。「孫老師跟運河一樣美。」

  她在我手心裡掐了一把,「別臭美,跟你沒關係!我就不能為了運河嗎?」

  手機響了,我摁接聽鍵,是斷了我資助的前領導。他在電話那頭說:「兄弟,在哪兒?」

  「在外。」我沒給他好氣。

  「好了,別氣了,資助回來了。不僅原來的一分不少,台裡決定翻倍追加,老弟只管甩開膀子干。」

  我有點糊塗。領導這是哪根筋搭錯了?

  「沒看新聞?」

  「忙著呢。」

  「大運河申遺成功啦!剛剛在多哈宣佈的。」

  「通過了?」

  「我不是說了嘛,申遺成功!」他把嗓門弄得很大,好像都是他的功勞。我的手機沒開揚聲器,宴臨也聽得一清二楚。「錢不是問題,分分鐘到位,但上頭催得急,讓這兩天就開播。趕快把剪好的片子送來過審。快,一定要快!」

  宴臨湊到我耳邊,壞兮兮地拉長音調,小聲說:「別——理——他。」

  我回她一個壞笑,轉過來對付前領導。「什麼?喂?喂?」我說,「你說什麼?」

  「我說你他娘的快把片子送來過審!越快越好!」

  「什麼?你說什麼?聽不見。信號不好。聽不見,什麼都聽不見——」

  我把電話摁掉,不自覺就甩動胳膊踢踏起腳。

  宴臨笑起來:「激動了?」

  「激動了。」我說,「我這算瞬間脫貧嗎?」

  《大河潭》肯定沒問題了。當然,還有更重要的。我突然意識到,對眼前這條大河,也是攸關生死的契機,一個必須更加切實有效地去審視、反思和真正地喚醒它的契機。一條河活起來,一段歷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們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我拉著宴臨往客棧跑。我要趕在胡念之、邵家父子和周海闊離開之前,約他們一起到水邊合張影。這個紀念要有。如果這一天的確堪稱千古運河之大喜,即也當是所有運河之子的節日。

  2018年7月23日,安和園,稿畢

  2018年8月21日,安和園,改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