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 > 振翅難飛,壯志難酬辛棄疾 >

振翅難飛,壯志難酬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為孫同甫賦壯語以寄》

這首《破陣子·為孫同甫賦壯語以寄》是辛棄疾晚年回憶當年戰火中的青春時寫下的經典之作:醉意猶酣時,燈前查看佩身寶劍;半夢半醒之間,聽得營地裡號角聲聲。坐騎好似名馬的盧般飛快,利箭發射時有如霹靂雷鳴。為君主完成統一大業,活著或死去都要贏得報國立功的英名!

這是辛棄疾一生追求的理想,也是他此生難全的願望……

宋朝皇帝都不喜歡打仗,北宋如此,南宋亦然。南宋高宗皇帝趙構之所以「不好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怕父親和哥哥一旦從金國獲釋回來,自己就得從皇位上滾落下來。然而,皇帝「不好戰」,不等於臣民也跟著軟弱怯懦,比如被趙構冤殺的岳飛,就是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又比如以許多雄壯詞篇而傳頌千古的辛棄疾,也是一位當時的英雄——他的詞作,就被後人稱為「英雄之詞」。

南宋紹興十年(1140),辛棄疾出生於濟南。他出生的時候,離1127年北宋王朝滅亡,已有十四年。辛棄疾自小就對國土淪陷、外族欺壓的痛苦有著切身的體驗,抗敵報國的願望隨著年齡的增加,在他的心中日漸萌發、滋長。

紹興三十一年(1161),辛棄疾二十二歲,就在這一年,金主完顏亮悍然大舉南侵,企圖徹底消滅偏安於臨安(今浙江杭州)的南宋政權。中原百姓為了不再忍受金主的橫徵暴斂,紛紛組織義軍,辛棄疾也在家鄉聚眾兩千多人,亮出了起義的旗幟。緊接著,辛棄疾獲悉另一支由農民領袖耿京領導的山東義軍實力強大,已經攻佔了軍事重鎮東平府鄆州,便果斷地率領隊伍投奔了耿京,並在耿京的義軍中擔任了「掌書記」一職(主要工作是負責全軍的書檄文告)。

值此青春年少時,辛棄疾從戎馬倥傯的戰鬥經歷開始,走上了壯懷激烈的人生道路。

紹興三十二年(1162),金國統治者內部矛盾爆發,金主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所殺,金軍陷於混亂,只好北撤。辛棄疾奉耿京之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希望歸附朝廷。然而,就在他完成使命回歸山東途中,卻獲悉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所殺,其部隊也開始潰散。智勇雙全的辛棄疾義憤填膺當機立斷,竟然隻身率領五十多人的一隊精兵,千里奔襲,闖入數萬人的重重敵營,生擒了叛徒張安國,然後又押解著叛徒,馬不停蹄地趕回建康(今南京),交給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膽小懦弱的皇帝趙構很是欣賞辛棄疾的英雄氣概,不久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辛棄疾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此時,辛棄疾年方二十三歲。

許多年之後,當與友人聊起那場注定被載入史冊的奇跡般的千里奔襲戰,他仍然抑制不住「氣吞萬里如虎」的萬丈豪情,在友人的一片讚歎聲中,他慨然命筆,寫下了這首詞: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角,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從起義軍將領變成皇家官吏的辛棄疾離開山東來到了南方。初來乍到的他,並未看清皇帝和朝廷畏縮怯懦的本質,因為宋高宗趙構曾為他「一見三歎息」,隨後繼位的宋孝宗也恢復了岳飛的名譽,開始抗金。辛棄疾以為,他南下投奔朝廷之後,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重返故鄉收復失地了。所以在到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他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論政治論軍事的奏疏,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美芹」就是美味的芹菜,古人以「獻芹」比喻所獻之物很廉價很菲薄、所提的建議很淺陋很幼稚。所謂《美芹十論》,指的是辛棄疾寫了十篇建議書獻給皇帝,陳述他關於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國的大計。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和後來都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因為孝宗指揮的抗金戰爭很快被打敗,轉而謀求與金國議和,所以已經不願再戰的朝廷,對辛棄疾的一腔熱情自然是反應冷淡,果然將他所獻的「美芹」視為菲薄之物、淺陋謬論。

一晃八九年過去,辛棄疾被委任為建康通判。「通判」一職,屬於知府或者知州的副手,相當於副市長,理論上算是臨時性的差遣,不是常設官職。這是明顯的被投閒置散。一個南京市的副市長,而且還是臨時性的,當然沒有什麼權力去參與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因此,辛棄疾的《美芹十論》《九議》,縱然洛陽紙貴,也無非一紙空文。

壯志難酬的英雄只好憤懣慨歎:「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所以,在乾道四至六年間,辛棄疾以建康通判的身份,登臨南京城西水西門內的賞心亭,舉目長江以北遙望故鄉,低頭觀賞秦淮河畔美景名勝,一時對家國恨、故鄉戀生出無限感慨,遂留下了千古名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感懷自己不得一遂報國之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捨,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此後多年,辛棄疾詞作的大半部分,都是在圍繞著一個大主題創作:抒發壯志難酬、報國無路的沉鬱悲憤心情,比如這首:

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丑奴兒》

又如這首: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南宋淳熙八年(1181)冬天,辛棄疾四十二歲,南渡之後命途多舛的他又遭彈劾,再次被迫賦閒家居,重拾「宅男」舊職。這一次,他被貶之地是江西上饒,此後二十餘年,他就定居在了上饒。

上饒為四省通衢,離南宋首都杭州很近。便利的交通更兼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許多士大夫到此定居。辛棄疾來到上饒後,一下子看中了這裡。他在城北建築了一百來間房舍,又將房舍左邊的荒地開闢為田園,栽滿了水稻。屋內推窗即見滿目莊稼,所以他將這處親手規劃設計修建的寓所,命名為「稼軒」,後來寫詩作文,落款時常常自稱「稼軒居士」,出處就由於此。

辛棄疾還在田邊修了一個亭子,取名「植杖」,好像真的想親手拿起農具耕作。新居將要落成時,他寫下了這首詞:

三徑初成,鶴怨猿驚,稼軒未來。甚雲山自許,平生意氣,衣冠人笑,抵死塵埃。意倦須還,身閒貴早,豈為蓴羹鱸膾哉。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
東岡更葺茅齋,好都把軒窗臨水開。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秋菊堪餐,春蘭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隨後,辛棄疾又描繪了新居及周邊田園規劃圖,交給自己的好友兼粉絲、翰林大學士洪邁,囑咐洪邁說:「吾甚愛吾軒,為吾記。」大學問家洪邁沒有辜負辛棄疾的願望,一氣呵成,揮筆寫下了流傳後世的美文《稼軒記》。後人傳為美談的辛棄疾孤軍闖敵營,生擒叛徒張國安的故事,就記載於這篇《稼軒記》裡:「……侯本以中州雋人,抱忠仗義,章顯聞於南邦。齊虜巧負國,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

辛棄疾本來是才華出眾的忠義之士,他的名聲一直傳頌在南宋。張安國背叛國家,辛棄疾率領五十騎將他從五萬眾之敵營中生擒回來,就好像撬開岩石逮兔子一般輕鬆。之後馬蹄裹布,馬嘴含物,取道淮西南下,一天一夜不吃飯,聲勢雄壯慷慨,使那些怯懦的人深受鼓舞,皇上召見他時也再三讚歎……

然而,文武兼具、智勇雙全的辛棄疾,可謂生不逢時。在南渡以後的四十五年中,曾經遭受過多次的讒毀和擯斥,放廢於林泉間者,前後有將近二十年之久。反反覆覆的起起落落,不由人不心生冷意。所以,既非常瞭解辛棄疾境遇又十分理解他心境的好友洪邁,在《稼軒記》裡又說:「彼周公瑾、謝安石事業,侯固饒為之。此志未償,因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無亦大不可歟。」——類似那周瑜、謝安的功業,辛棄疾本來是可以建立的。但這個志向還沒實現,就自己表示要縱情山水,跟從老農學習耕種,也沒有什麼不可的。這段話,真切鮮活地記錄下了辛棄疾壯志未酬、心有不甘的狀態。

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遷居離此不遠的瓢泉。同年秋天,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功名頭銜全部被朝廷削得一乾二淨,他也因此真正過起了遊山玩水、野鶴閒雲的村居生活,寫下了大量謳歌田園風物、四時風光、世俗民情的詩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表面看來,辛棄疾淡泊清靜放浪林泉與世無爭,其實他心中的愛國熱忱絲毫沒有消減,無時無刻不惦記著收復失地、一統河山的家國大計。在吟唱田園風物的同時,每每遣懷抒情,他又總是不自禁地寫下憂國憂民、鬥志昂揚的辭章:「此身忘世渾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時間到了1207年秋天,辛棄疾病重在床時,朝廷又來詔命,要他出山擔任樞密都承旨一職。此職與宰相平級,直接協助皇帝決策軍機,協調全國軍務。遺憾的是,此時的辛棄疾已經沉痾難起,只得上奏請辭。10月3日,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愛國詞人,在南渡四十五年之後,懷抱著滿腔未得一用的忠義和謀略離開了人世。傳說,臨終之時,他大呼數聲「殺賊」而瞑目。

這一年,辛棄疾六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