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 > 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 >

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

古人認為,皇帝乃「真龍天子」,真龍一下凡,世間得天平,所以,普通百姓對皇帝的敬仰直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但皇帝深居簡出,不是普通人隨便就能在街上遇到的。逢到皇帝出巡,基本相當於今天超級巨星登場,不但護駕保鏢人山人海,個別區域還要進行道路管制。

話說那一年,趕上宋真宗出遊,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十分隆重。道路兩旁的群眾爭先恐後跑去圍觀,人群洶湧澎湃,部分地區的群眾發生了嚴重的「踩踏事件」。就在這樣全城轟動,人皆奪門而出的時刻,唯有一個書生閉門不出。忽然,他的小夥伴跑過來叫他:「哥們兒,趕緊出去看看吧,皇帝從皇宮裡跑出來了,機會難得,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我讓隔壁那小子幫佔了位置,你速速與我同去!」結果,這個書生頭也不抬地說:「將來再見也不晚。」

第二年,這位書生高中進士,果然見到了皇上。他就是北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自幼孤貧,出生第二年父親就過世了。母親不是正室,只能帶著他改嫁,范仲淹也隨繼父改姓朱。范仲淹讀書很用心也很刻苦,為了激勵自己,獨自跑到寺廟裡做寄宿生。苦讀尚且不夠,范仲淹還進行「苦修」。隆冬時節,他每天熬一鍋粥,涼了以後切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吃點鹹菜,喝點醋,就算一天的糧食了。後世讚譽他「斷齏畫粥」正源於此。

一個偶然的機會,二十幾歲的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淚辭別生母繼父,踏上了異地求學的路,一步邁進了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應天府書院。這裡彙集了許多知名人士,師生交流共同進步的氛圍深深感染了范仲淹。藏書眾多,是最直接的益處;減免學費,是最吸引人的政策。對於離家的范仲淹來說,這裡不失為求學的聖地。有同學看范仲淹生活清苦,就送他些美食,結果范仲淹卻不肯吃,他怕自己生活安逸起來以後不能再過苦日子。就這樣,范仲淹披星戴月地勤學苦讀,終於如願以償,從「寒儒」一躍而為「進士」,開啟了自己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活。

范仲淹曾受宰相晏殊推薦,負責國家圖書的整理與分類工作。當時的皇帝是宋仁宗,仁宗雖貴為天子,但施政大權卻掌握在養母劉太后的手裡。時逢劉太后大壽,仁宗要攜百官磕頭跪拜。范仲淹挺身而出,上書說:仁宗乃一國之君,君主之尊嚴乃國家之體面,不能輕易辱沒,只要盡孝心行家禮就可以了。接著,范仲淹覺得不過癮,繼續上書給太后,催促劉太后還政於仁宗。可想而知,不久之後范仲淹即被貶官。但范仲淹一片忠心打動了宋仁宗,劉太后一死,仁宗立刻調范仲淹回京。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李元昊為了逼迫北宋承認自己的歷史地位,集結兵力,大舉進犯邊境。消息傳來,朝野震動。康定元年(1040),因邊關吃緊,宋仁宗知道范仲淹眾望所歸,便調范仲淹回京任職。同年,升范仲淹為龍圖閣直學士(相當於副局級幹部),命他戍邊練兵,守塞建城。到1043年范仲淹再次調回京止,這三年的戍邊生活,為范仲淹的創作積累了寶貴的生活素材,他最著名的幾篇詞作均創作於這段時間。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幕遮·懷舊》

這首傳唱千古的名篇,因寫作背景不詳存在個別爭議。有學者認為,從「水」「高樓」等處推斷,這首詞應是寫於范仲淹戍邊回來後,調任杭州時所作。也有觀點覺得這首詞寫在范仲淹鎮守邊境時。但寫作時間的差異並沒有影響該詞的藝術成就。

上片起筆,范仲淹便從天地磅礡大氣中抽取無邊秋色,「碧雲天,黃葉地」,遠山、斜陽、芳草,在這樣廣闊的景色裡,憂思、鄉愁、旅懷,各種情緒都變得黯淡。獨倚欄杆,暗自垂淚,美酒和著傷感,進入愁腸,濃烈地在心裡燃燒,化為無盡的相思,無盡的眼淚。自古文人多風流,尤其是宋代文人,因生活穩定安逸,更添幾分滋潤和情致,所以宋詞中多寫男歡女愛,相思成災。但能夠將相思這一主題寫到如此沉痛的卻不多見。所以,清代學者張惠言等甚至認為這首詞寫的不是秋色,而且范仲淹的憂國情懷。

這種觀點似乎有些道理。一方面,清代中後期,內憂外患,腹背受敵,在這種時刻,愛國的呼聲比任何時候都來得響亮而沉痛,所以清代學者讀這樣的詞,其聯想力、共鳴情與代入感,可能都比較強烈。另一方面,縱覽范仲淹一生,他為國為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事跡,寫下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其愛國情懷可見一斑。所以,這首詞的開闊和蒼涼,說是對國家的一片深情似乎並不為過。

當然,更有趣的還是後世對這首詞的喜愛。明代王實甫將這首《蘇幕遮·懷舊》的意境和句子直接引入千古名劇《西廂記》裡。甚至到了20世紀,台灣作家瓊瑤也從這首詞裡幻化出兩本書名《碧雲天》《寒煙翠》,足見其影響深遠。

除這首詞外,范仲淹在戍邊的三年間還創作了膾炙人口的名作《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寫過一組描繪邊塞生活的《漁家傲》,都以「塞下秋來」起筆,這首便是其一。上片寫景,景中有情。邊塞的秋天與內地的秋色是完全不同的風景。雁去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的意思。四面風聲雨聲人聲馬嘶聲不斷響起,跟這些一起出現的還有軍營裡傳出的號角聲。層巒疊嶂的山峰像層層屏障,煙霧瀰漫,落日照射著一道道緊閉的城門。

下片轉入寫情,但情中有景。濁酒一杯,這是近前事。家鄉萬里,那是很遙遠的鄉愁。再多的酒也填不滿思鄉情,舉杯消愁愁更愁。家在萬里之外,想回去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還沒有完成朝廷交給的任務,不能像東漢竇憲那樣成功抗擊匈奴後在燕然勒石記功,所以歸期不定。思鄉固然情重,但作為邊防軍士,國家的擔子更重。此時,聽到悠揚的羌笛聲響起,看到銀白的濃霜鋪在地上。夜已深沉,將士們依然無心睡眠:將軍操持軍務,備極辛苦,已鬚髮斑白;而士兵們因為離家日久,也因思鄉流下了淚水。全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范仲淹與其他創作軍旅題材作品的人不同,他親歷戰場,戍邊建城,帶兵作戰。他建立的西北邊防戰線固若金湯,西夏人不敢再犯。西北邊陲甚至有童謠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所以,在范仲淹的作品中,有普通詞人沒有的英雄情懷。而范仲淹也將自己幾年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傾瀉而出,讀罷每每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慶歷三年(1043),李元昊請求議和,西邊戰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職。緊接著,在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與富弼、韓琦等人起草了國家改革方案,史稱「慶歷新政」。

新政實施的短短幾個月,社會風氣為之一振。尤其是人才選拔機制的改革,逐漸限制了一些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而令一些有才之士得到破格提拔。新政期間,官僚機構開始縮減,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創辦學校,政局煥然一新。但跟歷史上很多改革的命運一樣,改革力度越大,成效越顯著,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就越猛烈。

慶歷五年(1045),保守派誣陷攻擊革新派為「朋黨」,范仲淹等遭貶官外放,剛剛進行了一年多的改革隨之失敗。

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好友滕子京來信,邀請他為重修岳陽樓做傳,並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此時身體欠佳,但還是應下此事。他感慨良多,揮毫潑墨,飽蘸感情的濃漿,奮筆疾書寫下千古雄文《岳陽樓記》,表達了自己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理想,留下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名句。

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調任穎州途中,行至徐州,因病辭世,享年六十四歲。仁宗手書「褒賢之碑」,賜謚號文正,追封楚國公。

范仲淹生時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的詞作千古傳唱,他的改革名留青史,也算是成全了他畢生的夙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