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 > 三生三世不易安李清照 >

三生三世不易安李清照

能夠在男權社會衝破層層障礙迸發出自己獨特光芒,並在千年之後巍然屹立於整個中國文學史而毫無遜色的才女,李清照當屬第一。

歷來對李清照的關注,大多集中在其人生經歷與詞學成就之關係的研究上。跟李煜情況類似,人們習慣把李清照的詞作劃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尚屬北宋,詞作風格活潑秀麗,典雅浪漫,多為清秀婉約的閨閣詞。後期,進入南宋,由於經歷了國破家亡的雙重悲劇,李清照的詞風轉為沉鬱哀婉,常以婉約筆調寫悲憤情懷,詞學成就極高,被譽為婉約詞宗。她的個人詞史猶如兩宋間知識分子們的一部心靈史,因其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而贏得了後世無限的尊敬。而今,翻看李清照的詞作,彷彿是沿著一條曲曲折折的心路,重新探尋她那跌宕起伏的一生……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北宋大家閨秀李清照自由浪漫的青春,這一時期,可以看作是「少女不知愁」階段。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兩首《如夢令》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場景,類似的生活。沒事兒約幾個閨蜜或親友出去郊遊,乘興而去,盡興而歸,回來睡到自然醒。醉了有人幫忙醒酒,醒了有人伺候梳妝。閒來無事就跟丫鬟鬥嘴扯閒篇兒,完全是無拘無束的快樂青春。試想,美食(吃酒)、旅遊(泛舟)、睡到自然醒(濃睡不消殘酒),實現「公主夢」(捲簾人)……這一系列的節奏很容易看出李清照少女時期生活的寬裕和舒心。這一時期的詞作,如簷下風鈴,隨風起落,飄出清脆歡樂的聲音;又如裙上綴著的環珮,叮噹作響,一路蕩來暗香款款,笑語盈盈。除以上兩首《如夢令》外,最神采飛揚並具青春風貌的便是《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人來,襪剷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

如果時光能夠剪出一部電影,那李清照肯定是最好的導演。這首《點絳唇》不寫蕩鞦韆時的快樂,而直接從蕩完鞦韆後的快樂神態開始寫起,鏡頭感十足,時間線清晰。蕩鞦韆時累出的薄汗將衣服都弄濕了,額上點點汗珠,如初春花朵上滾動著的晶瑩露珠。早春的花園裡,露濃花瘦,妙齡少女笑靨如花,從心底裡送出層層喜悅來。正在這個閒散的時刻,忽然撞見一位陌生的客人,來不及穿鞋,只好穿著襪子疾走。頭髮由於剛才蕩鞦韆弄散了,髮釵鬆鬆地墜下來。覺出自己窘態畢現,所以害羞地跑開。結果走到門口,又不禁想再看看來客的樣子,倚門回首,以低嗅青梅的姿態掩飾自己對來客的好奇。短短一首小詞,天真純潔浪漫矜持的少女形象立時變得活靈活現,其間的嬌羞和鍾情更是展現了初戀的怦然心動。所以,有人推測這首詞寫於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初相見時。

趙明誠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趙挺之曾做過當朝宰相,烜赫一時。據說,趙明誠曾有過「做夢娶媳婦」的經歷,事情發生在父親趙挺之正欲為其擇偶的時候。趙明誠有一次午睡,夢見讀一本書,醒來後書裡的內容都不記得了,唯獨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將此事告訴了父親。趙挺之聽後便開始給兒子解夢:「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而這「芝芙草拔」是「之夫」。所以,趙挺之斷言,兒子將來必是「詞女之夫」,所娶之人肯定是文詞皆佳的才女。後來,李格非將自己的女兒嫁過來,趙明誠果然娶了光耀千古的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和趙明誠雖都出身官宦之家,但經濟情況一般。尤其是趙明誠酷愛古玩善本、奇珍異寶,所以兩個人的錢財多用來置辦金石,生活上很儉樸。但家庭的幸福並不取決於粗茶淡飯還是錦衣玉食,在這種知識分子夫妻眼裡,志同道合遠比富甲天下更令人感到幸福。

關於他們生活的描繪,已經化成一幅幅夕陽中優美的畫卷。那些飲茶助學的笑談,也變成後世琴瑟和諧的典範。傳說那時候,他們經常在日暮黃昏品茶讀書,其中一人講出典故,另一人要說出典故來自某書某卷,甚至某頁某句,勝者可以先飲茶。有一次,趙明誠輸了,李清照飲茶時憋不住喜悅,「撲哧」一笑,茶沒喝到,還把前襟潑上了茶水,結果夫妻倆笑成一團,樂到翻天。

古人常常認為「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都是生在鐘鳴鼎食大富大貴之家,但她們都沒有好結局。元春被深鎖宮門,骨肉離散難得團聚。迎春更是遇人不淑,慘遭虐待,嫁人不到一年便家暴致死。探春精明能幹但遠嫁他鄉,終是無依無靠。寶釵更不用說,頂著二奶奶的頭銜,後半生注定獨守空房。所以,雖然所謂「嫁得好」這種事沒什麼標準答案,但幸福度肯定是衡量好姻緣的重要指針。就此來說,李清照的婚姻的確是比較成功的。

李清照十八歲嫁給趙明誠的時候,已經在北宋詞壇聲名鵲起,算是頗有名氣的才女了。嫁給趙明誠之後,二人互相欣賞,彼此愛慕,詞賦唱和,勘校詩文,收集古董,是同舟共濟的柴米夫妻,也是心意相通的靈魂伴侶。所謂「佳偶天成」恐怕指的就是他們這樣的夫妻。如果按照封建思想的主流調子,將「女人的嫁人」比作「第二次投胎」,那麼李清照「這一世」的生活算得上豐富多彩而又五味雜陳。

婚後不久,趙明誠離家遠遊,李清照思念丈夫,閒愁萬種湧上心頭,只好填詞解悶,遙寄相思。這段時期的作品,因較少女時期的生活豐富了些,詞作也增加了些少婦的憂愁。但總體上說,多屬內容淺近、語言清新的類型。李清照也從擅長的小令漸漸轉型,開始嘗試中調的創作。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

這首詞從清秋的景色起筆,紅藕香殘,在這清冷的秋天,獨自登舟。雁字空回,無人寄錦書。滿月正圓,望月的人卻沒有團圓。下片直寫「花自飄零水自流」,年華如水,所謂青春與愛情都是有缺憾的,一種淡淡的悲涼漸襲心頭。而在這清冷幽靜的環境中,她始終相信丈夫也在這樣思念著自己,這「相思」一化為二,兩個人共同分擔。想到此處,她心裡又約略得到些寬慰。但這離愁別緒始終無法化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結尾兩句對仗工整,眉頭上放下的閒愁又被自己放回到心上,更坐實了「此情無計可消除」。全詞流暢自然,意境清雅幽怨,藝術感染力極強,歷來為人所稱道。

在與趙明誠離別的日子裡,李清照創作了很多類似的詞作,愁緒萬端,相思綿綿,佳作連連。據說,有一次重陽節,李清照寫了一首《醉花陰》寄給趙明誠。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趙明誠接到詞函之後,自歎弗如,覺得李清照寫得實在好,心裡非常慚愧。但是男人的自尊激起了他的好勝心,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連續奮鬥了三天三夜,一口氣寫了五十首,然後把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混在其中,請朋友陸德夫來鑒賞。陸德夫玩味再三,說這裡面只有三句寫得絕佳,趙明誠問是哪三句,老陸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一看,全都是李清照寫的,跟他沒什麼關係。當然,這只是元代《瑯嬛記》中的一個故事而已。但故事的背後似乎也暗示了趙明誠對李清照才華的認可和欽佩。

古代社會中,男尊女卑,多數男人都瞧不起女人,哪怕是自己心愛的女人,在男人看來也不過是一件玩偶,很難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承認,遑論所謂的尊嚴和價值。但李清照夫婦生活的北宋,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思想的自由和文化的寬鬆,加上趙匡胤登基後曾有不成文的規定:「不殺諍臣,不殺讀書種子」,促成了尊重文化的積極風氣。李清照出身望族,滿腹經綸,詞學水平早已得到全社會的公認,所以趙明誠以李清照為榮,讚賞愛妻之事便成為後世的美談。此事若要放在理學禁錮已然橫行的南宋,趙明誠的做法轉而就會成為人們的笑柄。所以,作為一代詞人,李清照能夠有如此浪漫的生活和幸福的婚姻,既得益於自身的才華橫溢,也有其社會歷史提供的契機。

在歷史螺絲鬆動的時期,北宋的繁榮和自由滋潤了她的秀美和溫柔,給了她怦然心動的愛情,琴瑟和諧的婚姻。她從亭亭玉立不識愁滋味的少女,長成為閒愁萬種卻又家庭幸福的少婦。雖然父親李格非和公公趙挺之因為政治原因屢遭宦海沉浮,她亦提心吊膽跟著時喜時憂,但大多數時候,有趙明誠遮風擋雨、溫柔呵護,她的生活還是樂多於苦,喜多於憂。

然而,正當李清照用心享受生活的賜予時,歷史開始急轉直下,她人生的天地也隨著歷史的扭轉而晃動起來。

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宋滅亡。金人一路南下的鐵蹄,踏碎了王朝,踏碎了山河,踏碎了李清照的悠閒和快樂。這位曠世才女從此被捲進大時代的漩渦,開始了落花隨流水的漂泊生活,不得不開始了又一次「脫胎換骨」的經歷。

北宋滅亡後,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各地叛逃開始激增,李清照和趙明誠為避禍患也開始南下。鞍馬勞頓,道阻且長,二人收藏的珍寶金石古玩字畫,開始不斷散落。國破之悲,喪寶之痛,都讓李清照感到徹骨的哀傷,詞風也從清雅秀麗轉變成壓抑憤懣。當她和趙明誠逃難路過烏江,想到當年項羽的豪邁,再看看眼下南宋的懦弱,不禁氣憤異常。李清照有感於此,寫下膾炙人口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簡練的語言,通俗的意境,豪邁的氣魄,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愧為女中大丈夫!

不幸的是,面對如此堅強的李清照,命運的摧殘並未止息。當李清照還沒有從亡國之恥、喪寶之恨中抽身出來的時候,她的生活再次迎來了一輪痛苦的洗禮。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忽然病逝。這一年,李清照已經四十六歲,無兒無女,無依無靠。大時代的風雨飄搖,小家庭的灰飛煙滅,讓李清照的生活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她從名門貴婦一落而為孤獨悲慘的寡婦。

更讓人揪心的是,趙明誠剛剛去世就受到誣陷,有人說他生前曾將珍貴文物獻給了金人,有通敵叛國的嫌疑。對大多數中國文人來說,「清白」二字實在比生命還要尊貴。李清照聽到消息後,為了盡早證明丈夫的清白,獲得皇帝的信任,她帶著夫婦倆全部的家當,一路匆忙南下,追趕遠去的朝廷,急急忙忙去給國家獻寶。她遭遇過搶掠、偷盜,金石古玩也在漫長的路途中不斷散失。兵荒馬亂中,李清照孤身一人,幾度出生入死,身心備受煎熬。然而更令她痛心的是,無論李清照怎樣努力,朝廷軍隊的逃跑速度永遠比她追趕的速度還要快,每到一處,她都發現軍隊剛剛逃走。

建炎四年(1130)春,據《金石錄後序》記載,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後來創作的《漁家傲》便成為她畢生詞作中最為豪邁的一首。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慇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家傲》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將天、雲、霧、星河、千帆等意象都囊括在自己筆下,描繪了一幅壯美的畫卷。借「夢遊」這樣的形式,與天帝進行問答,痛訴心中的憤懣,流露出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也抒發了自己的豪邁之情,傾訴了遠大的志向。梁啟超評論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李清照後期詞作多感懷傷時,筆調沉鬱傷痛,該篇是少有的豪放之作。

雖然李清照也曾為自己加油鼓勁兒,但舟車勞頓終於還是讓弱質女流難以承受。加上趙明誠死後積鬱的悲傷,李清照病倒了。就在親人們為重病不起的李清照準備後事期間,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巧舌如簧地說服了李清照的家人,趁李清照昏迷不醒時與她締結了婚約。如果李清照就此長眠,也許會免去人生的諸多苦楚,詞史上也便不會再有獨特的「易安體」。但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結果是李清照後來轉醒過來,木已成舟,只好做張汝舟的妻子。

這個張汝舟用現在的話來說,基本就是個「人渣」。他娶李清照並不是愛慕她的才華想要照料她的生活,始終只是抱著搶佔李清照財物的心態。當他發現李清照的財物遠不如他預想的那麼多時,便惱羞成怒,對李清照拳腳相加。李清照當年與趙明誠結婚,過的是舉案齊眉的生活,她考慮再三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難以與張汝舟這種強盜生活在一起,於是將張汝舟告了官,要求與他離婚。張汝舟非法倒賣官職,所以李清照的狀一下就告贏了。

余秋雨先生曾經提到這件事,「沒有任何文字資料記載李清照出庭時的神態,以及她與張汝舟的言詞交鋒內容,但是可以想像那些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和聽到的。……所有旁觀者的心中都會泛起『自作自受』四個字,這些她全能料到。如此景況加在一起,出庭場面一定不忍卒睹。」歷史隱去了人們悲傷的想像,後人只能看到李清照用自己的尊嚴爭得了最後的自由。

按照當時的法律,作為妻子的李清照雖然勝訴了,但必須同樣受到懲罰,被判服刑兩年。好在,一眾親友積極營救,李清照只被關了九天就被釋放出來。出獄後,她馬上寫信給親戚,「清照敢不省過知慚,捫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今天讀此信,字字沉重,依然可以感覺到李清照為自己名譽的憂慮。「改嫁」一事令李清照再次陷入輿論的漩渦,惶恐驚懼,如履薄冰。

其實北宋時期,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還沿襲著唐代留下來的「改嫁」的習慣。大文豪范仲淹的母親也曾改嫁,連宋太祖的妹妹也在喪夫後再嫁。程頤雖然已經提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但他的侄子過世後,侄媳婦照樣另尋伴侶。可見,北宋改嫁之風並未式微。但到了南宋,隨著都城的變遷,人們的生活和觀念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為了鞏固統治,南宋對意識形態領域不斷加強控制,對思想的禁錮和鉗制越來越多,開始大力弘揚「守節」觀念。范曄在《後漢書》中首次把《列女傳》放在正史之列。早期如救父的緹縈、文采卓越的蔡文姬、賢良的樂羊子妻,都是各類優秀女子的代表。到《宋史》後,所謂列女都變成了守節的「烈女」,可以想見,當時李清照的日子該如何艱難。但也因此,李清照人格中的堅強、勇敢與不屈不撓,以及努力生活的意志,才更值得後人尊敬。

李清照生在北宋,那些影響一生的自由和成長都在此期間順利完成。然而,到了南宋,她才發現,整個國家變化的不僅僅是都城的位置,還有生活的時空。從喪偶到離異,她體會到了人世間更深切的離合悲歡,這些感情都深深地沉澱下來,消融在她後期的詞作中。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長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客遠安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慼。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

李清照晚期詞作多以豪放之筆寫悲愴之情,在詞史上堪稱一絕,更被後世尊為「易安體」。她晚年隱居杭州,許多詞作都透露出生活的淒苦和悲涼。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

這首詞上片寫元宵節的熱鬧,令人恍惚覺得彷彿置身汴梁的繁華。下片遙想當年自己閒暇遊樂之時,青春爛漫,無憂無慮,節日時悉心裝扮。當年少女時快樂的情狀立刻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詞末,筆鋒忽轉,講到如今,霜染鬢白,憔悴難耐,對外面的繁華已經提不起半點興趣,已經不想再出去見人。

「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這句尤其悲涼。詞人既懷念當初元宵勝景,又害怕觸動往事而傷感。隔簾問話,不敢去觸碰外面的繁華,只能躲在回憶中安慰孤寂的自己。歷史變遷、人世滄桑,隔著一簾幽夢,忽覺還鄉,笙歌曼舞之夜,獨自垂淚、神傷、斷腸。李清照這首《永遇樂》將身世之感、國家之歎融化在詞裡。南宋的風雨飄搖,自己的今昔對比,全部容納在這首詞中,綿綿思緒寄托了豐富的感情和無窮的韻味,讀來令人心碎。所以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說:「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

李清照的文學才能非常全面,除傳世的詞作外,她詩文水平亦不俗,可惜留本太少。她不但精通填詞,還能提出詞「別是一家」這樣鮮明的觀念,反對以寫作詩文的手法來寫詞,詞學理論影響深遠。

縱觀李清照的人生,從小康之家的快樂少女,到朱門大戶的幸福少婦,再到中年喪偶晚年獨居,可謂跌宕起伏,顛沛流離。她號「易安居士」,但終其一生卻也沒有尋到那個避風的港灣。這是李清照的悲劇,又何嘗不是南宋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