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 > 綿綿離蜀道,聲聲聞杜鵑花蕊夫人 >

綿綿離蜀道,聲聲聞杜鵑花蕊夫人

人類這一物種的血液裡,始終流淌著喜歡講故事和聽故事的基因。這點上,即便是名人也不能免俗。

據說蘇軾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聽故事。某晚,一朱氏老尼抱著蘇軾給他講後蜀的生活,宮廷裡富貴奢華,碧玉闌干,沉香珠寶,輕紗曼妙,仙樂連綿,皇帝和貴妃琴瑟和鳴,幸福快活……彼時,後蜀亡國已久,前朝伶俐的宮女如今已成垂老的女尼,免不了在敘述中加些縹緲的追思和想像,一方面是緬懷舊主故國,另一方面也是追憶經風雨長見識的無悔青春。小蘇軾被這故事深深打動,將一粒愛的種子悄悄埋在心裡。多年後,他奉上自己的名作《洞仙歌》,讓更多人有機會透過他的筆觸,瞭解到那位絕色佳人的烽火歲月。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洞仙歌》

該詞從女子冰肌玉骨的美貌開始寫起,夜色溫軟,清風襲來,簾內暗香浮動。美人未寢,釵橫鬢亂,信步到庭中納涼賞月。靜寂長夜,流年暗中偷換,在夢一樣朦朧的時空下,透著些流年的荒涼和對永恆世界的探求。

詞作中的美人是後蜀貴妃,她天生麗質,雅艷脫俗,有「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以狀其容」的姿容,貌奪花色,人稱「花蕊夫人」。後蜀國君孟昶當年迷戀她的美貌,也曾寫詩讚譽花蕊,蘇詞便是脫胎於此。但相較來說,蘇詞比原詩更玲瓏雅致,飄逸錯落,所以流傳也更廣。

作為後蜀國君,孟昶基本上具有一切亡國之君的共同點:貪圖享樂,縱情女色。也有人說孟昶其實剛即位的時候曾勵精圖治,重農桑興水利,並不是什麼昏君。可惜,傳下來的歷史段子卻屢屢為孟昶抹黑。

相傳,趙匡胤帶兵滅後蜀時,士兵們奉旨去宮裡「盤庫」,發現一件寶物,趕緊呈給趙匡胤。這物件鑲金嵌玉,異常華美,上面的寶石不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晃得人幾乎無法直視。不想,趙匡胤非但不喜歡,一氣之下抬手把它砸了個粉碎,並怒斥「奢靡至此,安得不亡」!原來,這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奢侈品,正是日常生活必備的溺器,俗稱「夜壺」。趙匡胤是軍旅世家苦出身,所以階級意識比較強,鬥爭精神比較徹底。他一輩子生活儉樸,做了皇帝也從不奢靡浪費,眼見著孟昶的夜壺裝飾得如此富麗堂皇,比自己的飯碗還精貴,所以盛怒之下將夜壺砸碎了!直砸得瑪瑙琉璃俯拾皆是,砸得花蕊夫人心痛不已。

作為知識女性,花蕊夫人深具憂患意識。她曾多次進言,勸孟昶勤於朝政,但孟昶常以蜀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無須多慮等理由搪塞,結果不幸被花蕊言中,遭到滅國之災。好在孟昶心態不錯,對亡國一事較能看得開。降宋後還得到了宋太祖的賞識,於是偕母親李夫人和愛妻花蕊進宮謝恩。宋太祖自然也熱情款待,雙方進行了良好的交流與磋商,宴會氣氛融洽和諧。唯一不和諧的就是「冰肌玉骨」的花蕊夫人。

宋太祖見花蕊夫人明艷絕倫很是動人,又久聞其才學過人,所以非常賞識,主動聯絡感情,請她當場作詩。按理說,深宮婦人寫的多是鶯鶯燕燕、你儂我儂的情詩,歌舞昇平,配合一下宴會的歡樂氣氛,肯定是再好不過的了。沒想到,花蕊夫人沉吟片刻,誦出這麼一首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述國亡詩》

該詩痛斥「君王豎降旗,將士齊解甲」,認為十四萬蜀軍沒半點英雄氣概,連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都沒有!暗諷如非這般趙匡胤定然也沒那麼容易取勝。估計花蕊夫人說完之後心裡肯定很舒暢,言丈夫所不敢言,怨故國所不能怨,憋了這麼久的話終於噴薄而出,煞是爽利!但無疑,這詩非常不合時宜,尤其是在這樣友好的氛圍裡,實在缺乏誠意。孰料,趙匡胤此時已被自己以寡敵眾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但沒有發怒,反而擊節稱讚:「卿真可謂錦心繡口!」

亦舒說:「當一個男人不再愛他的女人,她哭鬧是錯,靜默是錯,活著呼吸是錯,死了還是錯。」這一理論,反之亦然。當男人愛上女人時,罵的時候美,怒的時候美,吃飽了打嗝都是香甜的氣味,睡著了打鼾都帶著幸福的節奏。所以,趙匡胤能承受這樣尷尬的場面,只有一個原因,他看上這個女人了。

接下來的故事比較俗套。入汴京十日後,孟昶突然暴死,孟昶的母親絕食而亡,為國殉葬。花蕊入宮侍寢,不久後被封為貴妃。這些情節在改朝換代之際,都是毫無懸念的:一是殺國君防復辟,二是搶貴妃占美色。趙家兄弟在這點上完全不能免俗。宋太祖殺孟昶奪取花蕊夫人,宋太宗殺李煜搶來小周後,兩兄弟在明搶與暗殺中有著良好的默契。

花蕊夫人嫁給宋太祖後,搖身一變為受寵的貴妃,新生活還算比較安穩。但花蕊夫人很念舊,她偷偷繪了幅孟昶的畫像,懸於內室,常常祭拜,以示思念。有次竟被宋太祖撞上,問她緣由,謊稱求子的神仙。太祖聽後大悅。而「張仙送子」一說從此不脛而走,流入民間,引得人們紛紛供奉其畫像求子,鮮花香果,絡繹不絕。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奇怪,捕風捉影的故事常常被傳得言之鑿鑿,而那些重要的人生關節點,卻被抹得一塌糊塗。比如,張仙送子鬧得人盡皆知,但花蕊夫人到底何時仙逝卻無法考證。一說她冠寵後宮遭到皇后嫉妒,竟被毒死。一說她後來失寵於宋太祖所以抑鬱而亡。更有筆記史料《鐵圍山叢談》,說趙光義覺得花蕊進宮後,哥哥趙匡胤耽於女色,為防哥哥沉迷其中,所以在打獵時偷放暗箭,射死了花蕊。宋太祖以社稷為重,並沒有為難兄弟。也有說「燭影斧聲」當夜,太祖病重,趙光義探病,正逢花蕊侍寢,燈下觀美人,趙光義心猿意馬,竟然動手調戲花蕊,驚動了太祖。結果第二天太祖離奇去世,趙光義繼位,花蕊又變成了趙光義的貴妃。諸如此類,花蕊夫人的若干結局,與其說是來源於史書,不如說是來源於人們的想像。

當年,花蕊夫人國破家散,痛別故土,行至劍門道時,曾在葭萌驛的牆上留詞一首:

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採桑子》

這首《採桑子》用詞精練,通過幾個傳神的意象,生動而深刻地再現了亡國的痛楚,讀來字字千斤。只可惜,這含淚之作,未及寫完便在宋軍的逼迫下倉促上路了。

後人續作的下片也隨之而來:

三千宮女皆花貌,妾最嬋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寵愛偏。

明代楊慎在《詞品》中批評這篇續作「詞之鄙,亦狗尾續貂矣」。的確,下片的侍嬌邀寵與上片的亡國之痛,無論從感情基調還是遣詞造句上,都相差甚遠。

花蕊夫人生於亂世,兩朝貴妃的特殊身份,花容月貌的絕色英姿,常常遮蔽了她的文學才能。當年花蕊還是後蜀快樂的貴妃時,也曾寫過很多亮麗的宮詞。「新秋女伴各相逢,罨畫船飛別浦中。旋折荷花伴歌舞,夕陽斜照滿衣紅。」「春風一面曉妝成,偷折花枝傍水行。卻被內監遙覷見,故將紅豆打黃鶯。」嬌羞柔美的青春,自由自在的靈魂,加上這些絕妙的詩詞,真可以讓整個皇宮熠熠生輝!可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歷史的陣陣陰風,終於還是吹落了後蜀這朵美麗的「花蕊」。

不僅如此,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詞人,竟連一首完整的詞作都沒有留下。每思及此,不禁令人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