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 > 全能才子,問題皇帝趙佶 >

全能才子,問題皇帝趙佶

據說宋神宗生前觀賞南唐後主的畫像時,曾再三讚歎李煜的清俊儒雅,欣賞他的才華過人。結果有天夜裡,他竟然真的夢到李後主來拜訪自己。不久後,他的兒子趙佶便誕生了,詩文畫兼通,頗有後主遺風。

在現代科學無法抵達的時代,「做夢」這種事顯然是非常神秘的。周文王姬昌求才若渴時,忽然夢到飛熊撲來,驚醒後知是吉卦,於是遍訪賢良,果然在次日出遊時遇到渭水河畔的姜子牙,封侯拜相,成就一番偉業。更有趙明誠做夢娶媳婦,夢到「詞女之夫」四個字,後來真的娶了女詞人李清照。各種證據顯示,趙佶小朋友的「應夢而生」必然別具意味。其一,李煜文采風流,貴為真命天子;其二,李煜昏庸無能,導致國破家亡。而在這兩方面,趙佶似乎都有不錯的繼承。

趙佶本是宋神宗之子,宋哲宗之弟。他天資聰慧,通曉詩畫,是難得的藝術通才。作為快樂的皇子、優雅的皇弟,他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充分用在了繁榮業餘愛好上,比如詩畫,比如美女,比如蹴鞠。如果他能這樣瀟灑地生活下去,肯定會成為永垂不朽的藝術家。但歷史拐點意外出現,宋哲宗患病駕崩,身後沒留下任何子嗣,選拔繼承人的問題成為國家面臨的最嚴峻考驗。

此時,朝野分歧很大。一方面,太后向氏推舉趙佶當皇帝。向太后並不是趙佶的生母,但趙佶自幼孝順聰明,每天都按時給太后請安,所以向太后心裡非常中意趙佶。但另一方面,也有群臣進言,說趙佶為人「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可見趙佶小小年紀就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留下了惡劣的印象。但向太后力排眾議,最後還是選定了趙佶。

公元1100年,趙佶即皇帝位,史稱宋徽宗。

宋徽宗是史上罕見的藝術天才,「能書擅畫,名重當朝」。他擅長書法,開創了獨具特色的「瘦金體」,修長挺拔,俊美犀利,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絕唱,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愛好繪畫,創作了大量的書畫精品,如《池塘晚秋圖》《竹禽圖》等。而《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等御題畫更是難得一見的傳世珍品。他還創辦畫院,親自指導工作,一時興起會以古詩文命題,讓大家即興創作。

相傳,某次宋徽宗蒞臨畫院視察工作,發現一幅《斜枝月季花》畫得十分精巧,於是重賞畫作者。眾人看後莫名其妙,不知道該畫好在哪裡。於是,宋徽宗解釋說,月季花隨著一年四季和每日早晚的時間不同,花葉花瓣花蕊呈現出的顏色和形狀便不同。這位畫家將春天、中午、怒放的月季花畫得紋絲不差,故嘉獎之。眾人聽後無不歎服。學界始終認為「北宋繪畫乃中國最完美的繪畫」,應與宋徽宗的大力倡導是分不開的。

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也是在此時完成。張擇端完成了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巨作後,首先呈給了宋徽宗。一方面,這是歌功頌德諂媚皇上的最佳時機;另一方面,宋徽宗是行家裡手,他的讚賞無疑是對繪畫者最大的肯定。果然,宋徽宗接到畫作後非常高興,在上面題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成為該畫的第一位收藏者。而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更是王希孟受到宋徽宗的指導才順利完成,蔡京對此曾有過詳細的描述。

藝術水平的高低可謂是衡量國家富強的重要指針。只有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統治階級才有理由倡導繁榮藝術,而普通民眾也才有能力紛紛響應,創作更多的藝術作品。民不聊生餓殍遍地的時候,人們生活尚且困難,誰會有閒情逸致搞創作呢!

宋徽宗即位的時候,北宋剛剛經歷了近一個半世紀的長足發展,基本已經走到了光輝燦爛的頂點。翻開宋代孟元老的著作《東京夢華錄》,依然能夠感受到北宋末年的繁榮昌盛。但頂點意味著繁華,也暗示著衰落。當年《紅樓夢》中寧榮二府未及抄家已經只剩一副空架子,也是同理。從宋仁宗到宋神宗甚至宋徽宗,都曾渴望一振國威,但最後由於時代和自身的限制,往往改革失敗。陳寅恪先生評價說:「宋朝的皇帝太荒唐。除太祖太宗算是開國皇帝比較聖明外,其他的似乎一開始都想振作朝綱,但幹著幹著便走樣了。」

尤其是到了宋徽宗這裡,他耽於琴棋書畫,又熱衷蹴鞠,破格提拔足球明星高俅,一路委以要職。又傳說竟然從宮裡修了條地道通往妓院,以便與妓女私會,其荒唐程度備受指摘,被差評為具備了史上所有昏君缺點的皇帝。元朝宰相脫脫撰《宋史》中的徽宗本紀後,擲筆而歎:「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其荒淫腐化終致北宋內憂外患,國內外矛盾集中爆發。

其實,自趙匡胤開國後,宋朝在軍事上從沒有真正強大過。一方面,宋朝重文輕武,經濟富足的前提下,願意對周邊政權納稅稱臣,用經濟利益換政治和平,這基本符合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不戰而屈敵。另一方面,先是遼後是金接著是元,這些剽悍的民族擅騎射尚武力,希望通過攻城略地來擴大自己的版圖。所以,不論北宋如何屈己從人,金朝的鐵蹄終將如期而至,踩碎北宋柔弱的抵抗。

野蠻是野蠻者的通行證,文明是文明者的墓誌銘。

1125年,金聯合北宋滅遼,隨即開始攻打北宋。1126年,金軍長驅直入攻進開封,宋徽宗慌忙中傳位於兒子,趙桓臨危受命,繼位登基,史稱宋欽宗。彼時,宋徽宗其實已經從開封逃跑了。宋朝疆域雖沒有大唐遼闊,畢竟還有半壁江山可以斡旋,所以宋徽宗打算南逃。但是,身旁一眾愛卿紛紛勸阻,估計也是「御駕親征以壯軍威」等老調重彈,不料竟真的把宋徽宗勸回來了。可惜,沒得到什麼扭轉全局的勝利,卻換來了被俘北上的命運。連同他一起被掠走的還有他的兒子宋欽宗,及后妃皇族等數千人。

1127年,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據《開封府狀》統計,靖康之難時,徽宗有封號的妃嬪及女官共143人,無封號的宮女多達504人。金人攻陷汴京後,掠走妃嬪,搶奪珠寶,宋徽宗都不動聲色。等到金人焚燒劫掠他的書畫後,他卻感傷哀歎,所以有人說藝術的瑰寶在他心中實在比江山美人還重要。當囚車滾滾鐵鏈鋃鐺時,他才真正明白「階下囚」這三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

據說在押解的途中,宋徽宗含淚寫下這首《眼兒媚》: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絃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眼兒媚》

詞的上片回憶汴京繁華,瓊樓玉宇,朝朝暮暮,歌舞昇平。下片轉入殘酷的現實,再美的汴京以後也只能夢中相見了。邊關羌笛陣陣,吹得心生寒意,從此不知江山何處,家鄉何方。想起大宋一個半世紀的風光與繁華,不覺悲從中來,無處斷絕。據說同行被俘的趙桓曾和詩一首,吟罷,父子二人抱頭痛哭。

當年,宋徽宗誕生前,父親神宗曾夢見南唐後主造訪,生下趙佶後,發現其詩詞書畫無一不能,才華橫溢絲毫不輸李煜,而且發展更全面。可惜造化弄人,宋徽宗被俘後的命運比李煜還要淒慘。他眾多妃嬪和女兒都被金人掠去,輾轉流離,慘遭蹂躪,甚至幾經買賣,多數死在北寒苦地,不得善終。

在被俘囚禁的最後歲月裡,宋徽宗寫了很多代表作,除了《眼兒媚》外,最著名的就數那首《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這首詞被王國維先生看作是一封含淚的「血書」。詞從期望到失望,進而轉到絕望,最後回歸中原的夢想破滅後,哀痛至絕,肝腸寸斷。中原的氣象,汴京的繁榮,江南的秀美,臨安的旖旎,他都回不去了。宋徽宗一直期待兒子宋高宗能夠來解救自己,用兵強馬壯來戰,用真金白銀來贖,但直到他去世,這一願望也沒有達成。

相傳,宋徽宗寫完這首詞後不久便離世了,帶著對這世界的愛與恨,死在了白雪覆蓋的黑土地上。他的遺骸在幾年之後才跟隨嬪妃韋氏(高宗母親)回到了江南。

故土依舊,山河依舊,原來歷史只是結束了他一個人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