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遠謫遐荒 一身去國六千里 >

遠謫遐荒 一身去國六千里

永州,在當時還是一個人煙稀少、荒涼冷清的地方。永州有一條河叫灌水,灌水的北面有一條小溪,當地人因為溪水可以用來染布,於是叫染溪,有的說姓冉的人曾在那裡居住,於是也叫冉溪。柳宗元到了永州之後,因為喜歡那裡的美景,就把溪邊的一塊地買了下來,並把這條小溪改名叫「愚溪」。並在溪邊修建房屋,開挖池塘,把周圍的丘、泉、溝、池、堂、亭、島均命名為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亭、愚島。

談到改名的原因,柳宗元說:溪水方位低下,不能用來灌溉;溪水太急,又多礁石,大船無法進入。幽邃淺狹,蛟龍也不屑於在此停留,不能興雲造雨,對世人沒有作用,但是正好適合我。(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余)這哪裡是在說溪,其實完全是詩人自身命運的寫照,緊接著柳宗元繼續說:現在我遇到有道明君,做事卻不合情理,所以所有的愚人都不如我愚蠢。這樣,天下的人都不能與我爭奪這溪水,我可以獨佔它並為它命名了。(今余遭有道而違於理,悖於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愚溪詩序》)

柳宗元還為這「八愚」寫了《八愚詩》,此詩現已不傳,但是他寫愚溪的另外一首詩卻也可以看出此時作者詩人的心情:

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

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

《冉溪(公易其名為愚溪者是也)》

剛到永州還不及半年,柳宗元便遭受了一個重大打擊:他的母親盧氏由於無法承受遠謫之苦去世了。柳宗元也對永州的氣候十分不適應,悲憤、痛苦,再加上幾次無情的火災,使詩人的健康受到極大影響,甚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痺」的程度。處在絕望中的詩人幾乎給每一個朝廷大臣都寫了信,告訴他們自己的境況,請求幫助,但是大臣們嫉妒他的才華,沒有一個為他說話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寫到自己因李陵之禍下獄受腐刑時有一段慘痛悲愴的話:

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

由輝煌的頂點驟然跌入災難的深淵時,是最可看出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的,柳宗元知道,也許,自己會在這蠻荒之地終老一生了。

可是,也許是命運的捉弄,柳宗元在永州待了十一年,正準備永遠在這裡待下去的時候,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被召回京了!對這次被召,柳宗元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他曾經在《寄許京兆孟容書》中,列舉了一大批古代賢人被貶之後又重新被起用的事實,藉以寄托自己對未來的期望。也許,此時的詩人認為自己人生的轉折點終於到來了。

柳宗元興沖沖地向京師趕去,走到長安城外灞橋,京城已經在望,柳宗元寫下了《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

四千里外北歸人。

詔書許逐陽和至,

驛路開花處處新。

可是,詩人對境況的估計過於樂觀了。他們二月回到京城,三月就宣佈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劉禹錫為播州(今貴州遵義)刺史,比以前的貶所更加荒涼偏遠。可是,當柳宗元知道劉禹錫的貶所時,便想到播州比柳州更艱苦,劉禹錫還有八十歲的老母需要供養,自己母親的去世使柳宗元推己及人,主動多次上書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交換貶所,後因宰相裴度說情,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這才動身前往柳州。

走到衡陽的時候,柳宗元與劉禹錫分別,詩人悲憤寫下了《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

伏波故道風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

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名。

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唐代的柳州十分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窮困,語言不通。當地陋俗,用子女作為抵押向人借錢,如果到期還沒還錢,孩子就淪為奴婢。柳宗元到後,制訂了一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已經淪為奴婢的人,可以按時間結算工錢,抵債之後就可以回家和親人團聚,這個辦法不僅受到當地人的歡迎,甚至還推行到其他州縣。在柳州任上,柳宗元興辦學堂,推廣醫學,當地人迷信,不敢動土,柳宗元組織人力,破除迷信,為當地人打了多口井,興利除弊,造福一方。

可是,長期的貶謫生活已經使詩人的精神面臨崩潰的邊緣。在永州的時候,詩人就曾說:「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入黃溪聞猿》)在貶謫的日子裡,詩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懷念故園。春天到了,想起故園的池水碧波蕩漾,大概是在等待自己回家灌園,「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園人」。春暖花開之時,詩人聽到黃鸝的啼叫,於是眼前猛然出現了故鄉的春意,勾起了無限的思鄉之情。「倦聞子規朝暮聲,不意忽有黃鸝鳴。一聲夢斷楚江曲,滿眼故園春意生」。(《聞黃鸝》)就連栽種一些花草,詩人都會想起久別的故鄉。「上苑年年占物華,飄零今日在天涯」。(《種木槲花》)

一天,詩人登上柳州城樓,北望中原,那個他永遠無法回歸的家園,那片他永遠也無法再踏上的土地,寫下了人生中最悲涼的詩章: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粵紋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在柳宗元被貶期間,他的好友吳武陵一直奔走於權臣裴度門下,設法讓朝廷允許柳宗元回京。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大赦天下,裴度為柳宗元說情,憲宗終於答應柳宗元回京。但是,詔書還沒到達柳州,柳宗元便帶著半生貶謫的悲涼和痛苦離開了人世,年僅四十七歲。柳宗元臨死的時候,將自己的遺稿交給了劉禹錫,劉禹錫後來編成《柳宗元集》。柳宗元去世時,兩個兒子柳週六、柳周七才三四歲,觀察使裴行立為柳宗元辦理了後事,並護送他的遺孀和孩子回京師,時人無不欽佩他的道義,也許,他是用這種方法,來表達對這位偉大而又命運多舛的詩人最後的敬意,也告慰詩人的在天之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