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行走在大地上的詩人 >

行走在大地上的詩人

白居易的詩歌之所以能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功,除了與他個人的天縱之才以及對詩歌嚴肅認真的態度有關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他是一個真正地行走在大地上的詩人。白居易說,我只是關東一男子耳,除讀書寫作之外,其他都懵然無知,乃至琴棋書畫,可以和朋友們一起娛樂的,我也一無所知。詩歌是他的全部,也是他的生命。而他最偉大之處,就是當他自己雙腳站立在這片飽經苦難的土地上的時候,他的詩歌也堅實地站在了上面,站在了窮困、無助而又永遠經受磨難的百姓一邊。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詩分成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自己比較重視前兩類,認為諷喻詩反映了「兼濟之志」,閒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都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在白居易著名的《與元九書》中他曾經提到: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僕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僕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喻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

白居易的「道」是什麼?就是以詩歌為武器,為正義、為弱者呼號吶喊。白居易十分崇敬杜甫,說他的詩可傳者千餘首,但是又說:

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關》《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迨杜者乎?

原來,他認為,詩聖的白璧微瑕就是如「三吏」「三別」這樣反映民眾疾苦的詩篇太少!而在白居易的很多詩歌中,也都可以看到杜甫憂國憂民的影子,在一些詩句上,甚至也有酷似之處: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安得萬里裘,蓋裹週四垠?

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白居易《新制布裘》

對比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再如白居易《傷宅》:

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

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

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

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饑寒?

對比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再看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

不然當時瀘水頭,

身死魂孤骨不收。

應作雲南望鄉鬼,

萬人塚上哭呦呦。

對比杜甫的《兵車行》:

君不見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白居易的新樂府有兩種讀法,第一種即是站在所謂批判封建社會黑暗的立場上隔岸觀火,以白詩中暴露出的社會的黑暗來反襯所謂現實的光明,我們長久以來的詩歌鑒賞似乎走的都是這條路,已經讓人生厭;第二種則是站在民眾和詩人的立場上問一下自己:如果我是受苦受難的弱者,當我知道有這樣一位大官一直在為我們小民的命運而大聲疾呼的時候,我會如何感受?如果我是詩人,當我面對這麼多的黑暗和這麼濃的悲涼的時候,我是用詩歌來粉飾太平,還是緘口不言,還是像白居易一樣,不顧慮自己的身份,不顧及自己的前途,將雙腳踩在堅實的大地上,用詩人的歌喉刺破這無邊的寂寞和濃黑的悲涼?

答案是簡單的,但也是沉重的,於是,無怪乎在偉大的唐詩江山中,只出現過一個杜甫,一個白居易。這樣的人,的確太少太少,也正因為他們的稀少,才更顯出他們的偉大,他們的崇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