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從神童到青年才俊 >

從神童到青年才俊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祖父白鍠曾任鞏縣縣令。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這保證了白居易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回憶說:自己出生才六七個月的時候,乳母抱著他在寫著字的屏風下玩,就指著上面的「之」「無」字給他看。那時候的白居易還不會說話,但是心裡已經默默記住了。後來有人問到這兩個字,他竟然能夠應聲指出,屢試不爽。

不過白居易並非方仲永式的神童,到五六歲的時候,他開始學作詩了。九歲的時候,已經諳識聲韻。白居易學習十分刻苦,「書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讀書讀得口舌生瘡,手肘也磨出了厚厚的繭。明代詩論家胡震亨《唐音統簽》說,宋朝詩人張文潛曾看到過白居易詩手稿,說「真跡點竄,多與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詩、改詩之刻苦認真。這種嚴謹的態度,應該是得益於他少年時代的苦讀的。

中唐時期,藩鎮割據,戰亂頻仍,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便發生戰事。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剛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見戰事吃緊,便送兒子到南方避亂。年幼的白居易從此經常南北奔走,觸目之處,無不是戰亂和苛政下掙扎呼號的黎庶,無不是骨肉分離的創痛和苦難。也許從這時候開始,百姓的悲苦和淒涼,就砌入了詩人最初的記憶背景,成為他很多詩歌的不變的底色。

白居易說自己十五六歲時才知道有考進士這回事。於是他除了刻苦讀書之外,按照當時的慣例,也拿著自己的作品到長安去拜見名人,以求得到引薦。他在拜訪著作郎顧況的時候,顧況看到名帖上寫著白居易的名字,還打趣說:「京城米價很貴,白居恐怕不易。」後來他看到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時大驚說:「寫得出這樣的文章,在京城居住也是很容易的!」

有了前輩的提攜,白居易詩名大震,貞元十六年(800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以第四名進士及第。同年及第的還有一個叫元稹的士子,白居易與他一相識便結為莫逆之交,兩人的友誼一直延續到他們各自生命的盡頭。

進士及第之後,按照朝廷規制,士子們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方能授官。於是白居易便與元稹等人一起在長安學習備考。

白居易通過了吏部考試,三十二歲時被授校書郎之職,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三十四歲(806年)時罷校書郎,隨後又授周至縣縣尉之職,在縣尉任上,白居易寫出大量關注民生的詩歌,並創作出了唐代敘事詩的巔峰之作:《長恨歌》。次年,白居易被調充進士考官,補集賢院校理。這年冬季,授翰林學士。

中唐以後的翰林學士職責主要是替皇帝草擬機構文件,地位顯要,後來的宰相多由此提拔,所以又被稱為「內相」。這一年,白居易剛剛三十五歲,可謂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