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寒門孝子 >

寒門孝子

多次的落第和長期的困頓,帶給孟郊的不僅是一次次無情的打擊,也給他帶來了對親人深深的負疚感。在《遠遊》中,詩人沉痛地寫道:「慈烏不遠飛,孝子念先歸。」母親倚門遙望,但是自己卻遠遊在外:「長為路傍食,著盡家中衣。」

終於,在詩人四十六歲的時候,命運女神對他破顏微笑了,詩人中了進士!此時的孟郊,雖不至於像范進一樣大喜過望而神志失常,但是,長期沉淪之後,一朝得志的欣喜又哪裡是能刻意遮掩得住的呢?

登 科 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但是在唐代,考上了進士並不一定就代表可以做官了,還要通過吏部的考試,通過之後才能根據成績授予相應官職,孟郊的好友韓愈就是中了進士之後,結果沒有通過吏部考試,無奈之下被迫先到藩鎮手下做幕僚的。孟郊是否也是如此,史書沒有詳細記載,只知道,他四十六歲中進士之後,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縣尉是唐代管理治安的低級官員)這樣的一個小官職。終於踏上仕途的詩人,卻並沒有很快地完成從詩人到官員身份的轉變,史書記載說他在職整天以作詩為樂,不理政事,結果上司只好雇一人代行其職,分去他一半的俸祿。

不過,孟郊對此大概是不以為意的,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終於做官了,有了穩定的職位和俸祿,於是,可以實現他長久以來的夙願——把母親接來,安度晚年。

游 子 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題下有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可以推斷,這是作者擔任溧陽縣尉之後,迎接母親時寫的詩。詩歌的前一兩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母親為臨行的孩子縫製衣服的畫面。三四句似乎是詩人將鏡頭推近,讓我們看到慈愛的母親那雙已經飽經風霜的手如何飛針走線,縫下密密的針腳,縫入對孩子的關愛和牽掛。施蟄存先生在《唐詩百話》中說:

第三、四句從來沒有註解,但如果不知道這裡隱藏著一種民間風俗,就不能解釋得正確。家裡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為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歸期就會延遲,在吳越鄉間,老輩人還知道這種習俗。

但是施蟄存先生卻認為此詩是孟郊任溧陽縣尉時迎接母親而作是不可靠的,因為「詩意分明是兒子出門旅遊,臨行時母親為他縫製衣服」,(《唐詩百話》)其實施先生可能對此詩理解過於機械了,詩歌並不一定是對正在發生的現實的描述,也可能是對逝去過往的追懷。當詩人終於當官了,於是迎母親來同住,此時的詩人百感交集,想起多年來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和牽掛,想起自己多次落第後對母親的愧疚,往事慢慢浮上心頭,此時此刻,還有哪個鏡頭能像母親為自己縫衣的鏡頭一樣,深深地烙在詩人的腦海裡,久久無法揮去呢?也正由於這個鏡頭久久以來一直縈繞在詩人腦中無法抹去,於是,一千多年來,它也縈繞在每個讀過這首詩的人的腦海裡,詩人的母親,成了普天下每一位母親的代表。而孟郊,則成為每一個對母親的愛心懷感激的子女的代言人,而這首《遊子吟》,也就成了所有中國人一提起「母親」這個詞,就會想起的第一首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