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房琯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不討喜的形象,哪怕他是杜甫的偶像,甚至杜甫為救他差點掉了腦袋。

房琯是唐玄宗、肅宗兩朝宰相。房琯,字次律。父融,官至正議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

天寶十五載、肅宗至德元載(756年)房琯六十歲。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玄宗倉皇幸蜀,獨馳追駕。七月,謁玄宗於普安郡,即日拜文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事實上的宰相。此時,房琯也算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中」了。當時杜甫曾經就對房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認為他擁有和諸葛亮一樣的只手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同年十月,房琯上疏請自將兵復兩京,詔加持節、招討西京兼防禦蒲、潼兩關兵馬節度等使。率三軍戰於陳濤斜、青阪,敗績。

房琯失敗是與他不懂軍事分不開的。史載,房琯讀書很多,於是在公元八世紀居然還想恢復春秋時期的車戰之法,於是製造了大量戰車,為了保持隊形,還專門用老牛拉車,以顯其穩重。在趙武靈王時代就被扔進歷史垃圾堆的戰車在房琯的手中被當成了寶貝,重新撿了起來,無奈過時的戰車怎麼能夠抵擋安祿山胡騎如風的攻擊,結果官兵在陳濤斜、青阪大敗。房琯也因此被撤職,而杜甫卻認為失敗另有原因,極力為之說話,觸怒了皇帝,差點被殺頭。

杜甫入蜀後,依附老友劍南西川節度使嚴武。武性格暴烈,幾次差點殺掉杜甫,賴旁人從中相救,杜甫才得以逃生,一次杜甫把嚴武實在惹火了,嚴武提劍就要去殺他,結果衣服被蚊帳鉤子鉤住了,怎麼也扯不下來。這時候,旁邊的人趕忙去通知嚴武的母親,母親聞訊趕來,為杜甫說話,杜甫才得以逃生。《新唐書》裡說,李白的《蜀道難》有「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句子,實際上就是為杜甫當時的處境擔憂。在這種情況下,杜甫對於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房琯(至德二載,杜甫由長安逃至行在鳳翔,房琯薦拜左拾遺)之思念也可想而知了。在四川,杜甫寫過多首詠歎諸葛亮的詩,其中包括膾炙人口的《蜀相》數章,其實都是以房琯為原型的。

房琯的家就在現今四川廣漢,而歷史所載的杜甫拜訪房琯,飲酒賞鵝的那個湖,其實就是廣漢現在的房公湖。我曾看過廣漢房琯紀念館的匾額和碑刻介紹,談到陳濤斜、青阪之敗的時候,介紹上都說雖然房琯不善用兵,但是當時之敗其實也與監軍宦官干涉軍事,逼迫房琯冒進用兵有關,至於房琯拿牛車作戰的事情,就避而不談了。為尊者諱算是國人由來已久的傳統。但是,失敗就是失敗,沒有什麼其他的好講,何必一定要抓一個替罪羊來抵債呢?話說回來了,房琯在玄宗朝就是宰相,肅宗靈寶即位,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無奈之下被迫承認自己兒子實際上的篡位行為,這對皇帝父子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本來就很微妙,即使沒有陳濤斜、青阪之敗,房琯宰相的位子也不一定坐得穩,那麼,追究是誰的責任,就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真正有意義的,是房琯死後,杜甫憑弔他的墓的時候寫的那首《別房太尉墓》詩: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功也好,過也好,成也好,敗也好,別說是歷史,就是在現實中,都是那麼撲朔迷離,無法辨清,想要知道到底誰對誰錯,早已是枉然,最重要的是,房琯還能擁有杜甫這樣一個朋友,在危急關頭甚至願意為自己掉腦袋的朋友,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