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用一首詩來為前輩贖罪 >

用一首詩來為前輩贖罪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在盧照鄰、駱賓王的高蹈豪邁之後,詩人走過了沉靜的黃昏,走進了寧靜的月夜。唐代的月夜,似乎也多少帶著宏偉和壯闊:明明是江水,作者卻偏偏要聯繫到大海,巨筆一揮,起句便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讓人聯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和悠遠。這種化江為海的視角,在後來的唐代詩人作品中也時有出現,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也許這是唐人境界高遠的表現之一吧。

後人評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張若虛的詩似乎不只是靜止的畫,而是流動的電影鏡頭。在開篇為我們展示了江海明月的全景之後,又將鏡頭隨著江水的流動,漸漸拉遠,千里江水,萬里月明,詩人以高超的蒙太奇技巧,打破了文字甚至畫面的局限,詩歌被賦予了時間的第四維。緊接著,詩人又將鏡頭拉近: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朱自清先生說:「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但是,月下的荷塘與月下的江水,一個狹窄,一個廣闊,一個清靜,一個悠遠,意境顯然是不一樣的。

《滄浪詩話》說,南朝的詩歌,重文字而輕理趣,宋代的詩歌,重理趣又輕文字,前者容易流於形式化,而後者又容易流於說教,只有唐代的詩歌,是文字與理趣並重。《春江花月夜》的理趣,就是第二部分這讓人驚異的哲學思索: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面對永恆的時空和瞬間的生命,思索著有限生命的永恆精神家園在哪裡安放,剛烈的陳子昂選擇的是「獨愴然而涕下」,悲觀的劉希夷歎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豁達如蘇軾,也借客人之口發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歎。可是張若虛卻不是這樣,「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詩人在江邊與永恆猝然相遇,他選擇的是淡定與從容,不卑不亢,如平等的朋友一樣,互相交流著關於自然與人生的感想。個體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生代代無窮已,用蜉蝣的瞬間達到了年年只相似的江月的永恆。詩人似乎從宇宙天地頓悟到有限與無限的平衡,於是,時間被詩化,哲學也被詩化了。施勒格爾說:

從嚴格的哲學意義上說,永恆不是空無所有,不是時間的徒然否定,而是時間的全部的、未分割的整體。在整體中,所有時間的因素並不是被撕得粉碎,而是被親密地糅合起來,於是就有這麼一種情況:過去的愛,在一個永在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實中,重新開花,而現在的生命也就挾有未來希望和踵事增華的幼芽了。

詩人明白了,所謂永恆,就是那一刻瞬間的真情,是樓台之上,月光之下無盡的相思: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德國浪漫主義美學認為:所謂美不過就是客觀化了的精神意義,美只能出自關照者的內心,它只能是由情感所激起的直觀的內容。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於是,《詩經·小雅》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情懷在這春夜的月光下復活,漢代「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的相思在這江邊的小樓上再現。過去的愛,在一個永在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實中重新開花,月華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而隨著月華溫柔地撫摸著離人雙肩的思念,也就得以永恆。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思念是痛苦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是在無限的時間和空間裡,這種關於痛苦和短暫的哀傷一直在不間斷地上演,痛苦有了夥伴,於是痛苦被減輕;甜蜜有了同道,因此甜蜜被加倍。江水送走了時間,但是送不走時間的輪迴,落月再次西斜,以瞬間的離去方式預告永恆的來臨,用一個瞬間的結束連接下一個瞬間,邁向永恆。

作者明白了,所謂永恆,其實就是那組合起來的瞬間,而瞬間,無非是分割了的永恆,在月光的撫慰下,詩人頓悟: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於是,當別人還在傷春悲秋的時候,張若虛已經站在了宇宙的高度,從哲學的視角,將瞬間化為了永恆。

聞一多先生說:

這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終於,在被宮體詩毒化了一百多年後,張若虛用《春江花月夜》揭開了盛唐的序幕。「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