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稀里糊塗的文字獄 >

稀里糊塗的文字獄

嚴格意義上講,唐代是一個相當開明的朝代,終唐兩百多年,沒有一個文人因為文字而被砍頭,即使像杜牧在《泊秦淮》中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暗示唐代將走上陳朝滅亡的老路,瘋狂攻擊現政府,也沒見被人抓住說大逆不道;李商隱在《馬嵬》中說「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毫無遮攔地調侃唐玄宗與楊貴妃,也沒有像別的朝代一樣馬上被定為「大不敬」,抄家、充軍或者誅滅三族。但是,這也並不代表文人寫作就沒有禁區,專制社會總有很多微妙的敏感話題,而涉世不深者一旦涉及,引來的很可能就是滔天大禍,立儲問題就是這些敏感話題中的一個。

專制社會,天下為家,君主視天下為私產,統治權傳子而不傳賢。暴力爭奪、陰謀篡取成為中國古代改朝換代的基本方式。為了爭奪權位,父子相殘,兄弟操戈層出不窮。天授年間,許王李素節和澤王李上金同被誣告,被抓到京城準備處死,走在路上,看到有人家辦喪事,李素節對左右說:「能夠病死是多好的事情啊,還有什麼必要哭呢!」隋末,越王楊侗在被王世充縊殺之前,遺言:「從今以去,願不生帝王尊貴之家。」一語道破其中的慘毒。

高祖李淵即位之後,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但是當時秦王李世民羽翼已經豐滿,成為爭奪太子之位最強的力量。終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屠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家屬均被誅殺,接著連李淵也不得不將皇位讓出,當了唐朝第一位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之後,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隨著時間推移,又對太子多有不滿,而喜歡魏王李泰,李泰知道之後,也極力活動,想謀求太子之位,終於導致太子被廢。《舊唐書》記載:李泰知道太子被廢的消息之後,喜滋滋地去找父皇,說:「我只有一個兒子,我如果當了皇帝,死前我就殺掉我的兒子,把皇位傳給晉王(李治)。」唐太宗竟然信以為真,把這話告訴了褚遂良,褚遂良說:「魏王一旦當了皇帝,成為天下的主人,哪裡有殺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晉王的道理?如果陛下一定要立魏王,就必須為晉王尋找一個好的安身之地。」此時被廢的太子李承乾也上書說:「我已經當了太子,難道我還有什麼別的慾望嗎?只是因為魏王相逼,無奈之下才做了傻事。陛下如果讓魏王李泰當太子,就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

此時唐太宗才如夢初醒,說:「我如果立李泰,就意味著太子之位是可以憑借手段得到的。立李泰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可能活下去;立李治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就有可能保住性命。」於是,當初根本沒有競爭實力的晉王李治,在鷸蚌相爭之中漁翁得利,被立為太子,後即位,就是唐高宗。

有了父親弒兄殺弟的先例,加上自己的親身經歷,高宗李治對立儲問題十分在意,如履薄冰,希望避免悲劇再次發生,而恰恰就在這個關頭,王勃卻幹了一件觸龍鱗的傻事。

當時諸王經常以鬥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檄指的是檄文,是古代戰爭中宣佈對方罪狀,表明討伐原因的文章,用現在的觀點來看,王勃充其量也就是惡搞而已,可是這篇文章讓高宗看到之後,卻觸動了他最敏感的那根神經,很自然就聯想到了太宗和自己面臨立儲問題時發生的一系列慘禍,於是高宗認為王勃「離間諸王」,將他趕出了王府。

遭遇了第一次挫折之後,王勃傲慢隨意的性格似乎也沒有多少改變,很快又做了第二件傻事。

鹹亨三年(672年),王勃在友人的幫助下,謀得虢州參軍之職,任職期間,有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王勃將他藏匿了起來,後來怕走漏風聲,居然將曹達滅口。事發之後,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沒被處死。後來有專家懷疑此事可能是同僚陷害,原因是嫉妒王勃才華卓越。這次大禍,不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終結,甚至還連累了他的父親,其父王福畤因為兒子犯罪,被貶為交趾(現越南河內)縣令,遠謫南荒之外。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路過南昌。南昌長江邊上,有一座由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嬰修建的樓閣,後人稱之為滕王閣。李元嬰在修建這座樓閣的時候恐怕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座樓閣將永遠地和一個自己不認識的年輕人的名字聯繫在一起,提起滕王閣,不會有人想起李元嬰,而只會想起王勃,還有那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