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宋詞人往事:淺斟低唱裡的風雅與憂傷 > 曾布·以詞來講故事的人 >

曾布·以詞來講故事的人

關鍵詞:

敘事詞、《馮燕傳》

警句:

萬古三河風義在。

1.

在我們通常的概念裡,詩可以用來敘事,詞卻不能。這是因為詩的篇幅不受限制,所以有《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的作品,詞卻要被局限在詞牌規定的字數之內。然而當詩逐漸脫離音樂而獨立出來,詞成為專門配樂歌詠的作品,豈非最適宜歌詠的嗎?所以有曲藝之說,北方有京韻大鼓,南方有蘇州評彈,所以歷史上會出現柳敬亭這樣名滿天下的說唱大師。

所以詞當然也可以用來敘事,若嫌詞牌的篇幅過於短小,只消重複使用就是了。宋代名臣曾布就曾寫過這樣一組敘事詞,將一個《水調歌頭》詞牌反覆用到七遍,我們已完全可以從中看到後世曲藝的端倪了。當然,在宋詞的世界裡,這樣的作品著實並不多見。

那是宋哲宗元祐年間,曾布鎮守并州,深為當地的風土人情所感。

并州即山西太原,唐代賈耽曾經坐鎮於此,不拘一格地任用豪傑之士,傳為一時佳話。并州人直到宋代仍然流傳著賈耽保薦馮燕的故事,在世亂思良將的時候,這故事最令曾布動心。

2.

唐代除了詩歌盛極一時,同樣興盛的還有傳奇文學。在唐傳奇的名篇中,沈亞之的《馮燕傳》是一個情節曲折、敘事流暢、人物性格鮮明、價值觀卻頗有一點詭異的作品。主人公馮燕出身於河南一個平凡家庭,少年時代過著古惑仔式的日子,整日裡擊球鬥雞,不務正業。

當地有人因為爭奪財物而大打出手,事情本與馮燕無關,但馮燕聽說事有不平,偏要做一回俠客。結果馮燕搏殺了爭鬥中無理的一方,從此踏上了流亡之路,在滑州藏匿下來。

馮燕雖然亡命滑州,卻終於藏不住天性,開始漸漸和滑州軍中的年輕武士混在一處,繼續過起了擊球鬥雞的生活。滑州當時正是賈耽的轄區,賈耽慧眼察覺出馮燕的才幹,便將他留下,在軍中安排了一個職位給他。

馮燕一日外出,偶遇一名美艷的婦人倚在門邊,兩人眉目傳情,就這樣結了一段露水姻緣。那婦人的丈夫名喚張嬰,恰恰也在滑州軍中供職,他隱隱覺察到妻子的不忠,便每每毆打妻子,妻家親眷為此甚恨張嬰。

某日張嬰出外宴飲,馮燕趁便來與張妻幽會,不料張嬰提早還家。

張妻倉皇開門迎接丈夫,將馮燕藏在自己的裙裾之下。似乎一場對決已不可避免,但張嬰偏偏喝得大醉,摸索到床邊倒頭便睡。馮燕見機欲走,卻發現自己的頭巾正被張嬰壓在枕下,戲劇性的變故就這樣發生了:馮燕舉手示意,要張妻幫自己取來頭巾,張妻卻會錯了意,將頭巾旁邊張嬰的佩刀取了過來,交在馮燕的手上。

錯愕之下,馮燕凝視佩刀良久,心裡不知翻轉過多少個來回。他也許是恍悟了情人的殘忍,也許是在這樣極端壓力的環境中終於逼得自己反省這段孽緣。無論如何,馮燕終於拔刀揮去,但砍向的不是張嬰,而是張妻的頸項。

3.

第二天一早,張嬰從醉夢中醒轉,發現妻子身首異處。他一時愣在那裡,以為定是自己昨夜暴怒失手的緣故。事情敗露,鄰居們早知這對夫妻不和,便篤定張嬰是兇手,將他綁縛官府。張妻的親眷們自然也不會做其他的揣測,只要張嬰償命。張嬰非但百口莫辯,就連自己也不相信兇手更有旁人。

案情似乎並不曲折,張嬰很快便被問了斬罪。然而到了臨刑之時,突然有一人從數千圍觀者中擠了出來,高呼道:「不可枉殺無辜!是我與其妻有染,繼而殺之,你們該抓的人是我!」吏員執縛其人,正是馮燕。

真相終於大白,而故事再一次發生了逆轉:賈耽為馮燕的舉動深深歎服,將事情經過上報朝廷,說自己甘願上繳官印以贖馮燕的死罪。

這並不令古人意外,但令現代人大呼意外的是,皇帝竟然也讚許馮燕的義舉,非但赦他無罪,連帶著還赦免了滑州全城的死囚。

這就是馮燕事件的全部經過。沈亞之在文章的結尾說這件事是元和年間劉元鼎講給自己的,自己之所以將之記載成文,是因為這故事太有教育意義:一來警醒世人要加意克制淫惑之心,二來馮燕堪為後世傚法的榜樣——他殺死不義之人(張妻),捨身挽救無辜之士(張嬰),真有古代豪傑的遺風啊!

4.

看來直到宋代,人們依然不覺得這故事裡的價值觀有任何不妥。

曾布在感奮之下,以一組《水調歌頭》歌詠其事。前文張才翁改詩為詞,技術難度其實並不甚大,曾布改傳奇為詞,這番功力遠非張才翁可以望其項背:

排遍第一:

魏豪有馮燕,年少客幽並。

擊球鬥雞為戲,遊俠久知名。

因避仇、來東郡。元戎留屬中軍。

直氣凌貔虎,須臾叱吒風雲。凜凜坐中生。

偶乘佳興。輕裘錦帶,東風躍馬,往來尋訪幽勝。

遊冶出東城。堤上鶯花撩亂,香車寶馬縱橫。

草軟平沙穩。高樓兩岸春風。語笑隔簾聲。

排遍第二:

袖籠鞭敲鐙,無語獨閒行。

綠楊下、人初靜。煙澹夕陽明。

窈窕佳人,獨立瑤階,擲果潘郎,瞥見紅顏,橫波盼,不勝嬌軟倚銀屏。

曳紅裳,頻推朱戶,半開還掩,似欲倚,咿啞聲裡,細說深情。

因遣林間青鳥,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許,竊香解佩,綢繆相顧不勝情。

排遍第三:

說良人滑將張嬰。從來嗜酒、還家鎮長酩酊狂酲。

屋上鳴鳩空鬥,梁間客燕相驚。

誰與花為主,蘭房從此,朝雲夕雨兩牽縈。

似游絲飄蕩,隨風無定。

奈何歲華荏苒,歡計苦難憑。

唯見新恩繾綣,連枝並翼,香閨日日為郎,誰知松蘿托蔓,一比一毫輕。

排遍第四:

一夕還家醉,開戶起相迎。

為郎引裾相庇,低首略潛形。

情深無隱。欲郎乘間起佳兵。

授青萍。茫然撫歡,不忍欺心。

爾能負心於彼,於我必無情。

熟視花鈿不足,剛腸終不能平。

假手迎天意,一揮霜刃,窗間粉頸斷瑤瓊。

排遍第五:

鳳凰釵、寶玉凋零。慘然悵,嬌魂怨,飲泣吞聲。

還被凌波呼喚,相將金谷同游,想見逢迎處,揶揄羞面,妝臉淚盈盈。

醉眠人、醒來晨起,血凝螓首,但驚喧,白鄰里、駭我卒難明。

思敗幽囚推究,覆盆無計哀鳴。

丹筆終誣服,圜門驅擁,銜冤垂首欲臨刑。

排遍第六:

向紅塵裡,有喧呼攘臂,轉聲辟眾,莫遣人寬濫、殺張室,忍偷生。

僚吏驚呼呵叱,狂辭不變如初,投身屬吏,慷慨吐丹誠。

彷彿縲紲,自疑夢中,聞者皆驚歡,為不平。

割愛無心,泣對虞姬,手戮傾城寵,翻然起死,不教仇怨負冤聲。

排遍第七:

義城元靖賢相國,嘉慕英雄士,賜金繒。

聞斯事,頻歎賞,封章歸印。

請贖馮燕罪,日邊紫泥封詔,闔境赦深刑。

萬古三河風義在,青簡上、眾知名。

河東注,任流水滔滔,水涸名難泯。

至今樂府歌詠,流入管弦聲。

這一組詞讀下來,感覺不似宋詞,卻似元曲,說唱故事的味道實在是很濃。換言之,這不似士大夫的作品,倒更加接近民間文學。但是,以這樣的形式來歌詠馮燕的事跡也許才是最恰當的,馮燕身上豈不正是帶著原始而直接的民間泥土氣息?

5.

曾布之所以感動於馮燕的故事,特以組詞傳唱之,並非因為什麼獨特的審美趣味,而是實實在在地有感而發。

曾布在今天並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人物,人們若提及他,總要說一聲他是唐宋八大家裡那位曾鞏的兄弟。所以說政治是一時的,文學是久遠的,就在宋代當時,曾布是何等聲名顯赫的政壇要員啊。

今天我們讀《宋史》,會在《奸臣傳》裡發現他的名字,天大的委屈完全發端於王安石變法。僅從人事角度看,王安石變法堪稱一場轟轟烈烈的鬧劇,無數名利客、投機客總有能力將任何一項光輝而高尚的事業變成竊取私利的工具。幾年下來,作為變法的首倡者,王安石見慣了各種翻雲覆雨、陽奉陰違、首鼠兩端的事情,在他心裡,始終堅守初心的同道只有呂惠卿和曾布兩人而已。

然而呂惠卿和曾布最後以不同的方式「背叛」了王安石。曾布是因為和王安石發生了政見分歧,不留情面地指出一攬子變法方案中「市易法」的弊端。這本屬就事論事的君子之爭,王安石和呂惠卿卻以成大事不拘小節的姿態將曾布遠貶至朝廷之外。呂惠卿才是真正的小人,起初出於政治投機的考慮堅定地站在王安石的一邊,然後同樣出於政治投機的考慮,搖身變成了攻擊王安石最有力的反對派。待滄桑歷遍的王安石驀然回首之際,才發現真正的戰友其實只有曾布一人。

6.

曾布是孤獨的,既不見容於改革派,亦不見容於保守派。待王安石徹底落敗,保守派大旗司馬光執政的時候,曾布總算等到了一個翻身的機會:負責更改王安石時代制定的役法。

對於曾布而言,更改役法無異於遞交政治投名狀,表明自己與王安石決裂。但曾布拒絕了這個機會:「役法當初是我親手頒定實施的,我深知此法有益於國,故不可改。」於是出知并州便是保守派對曾布「不識抬舉」的一次懲罰。

對錯誤要勇於承擔,對道義要勇於堅持,這話說來容易,只是士大夫階層所要遵守的最低標準罷了,但遍觀朝野,究竟有誰做到了呢,反不如馮燕這一個市井之中的亡命徒。至於賈耽式的人物,便同樣只有從史冊裡尋覓了。當曾布聽歌女一再唱起那一組《水調歌頭》的時候,他一定在為自己的遭際而落淚。

曾布名字考

曾布,字子宣。「宣」與「布」同義,所以今天我們有「宣佈」一詞。曾布的異母兄長曾鞏字子固,「鞏」與「固」也是一樣的名字規則,今天我們同樣也有「鞏固」一詞。古文大多單字成詞,與今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