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宋詞人往事:淺斟低唱裡的風雅與憂傷 > 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負能量 >

范仲淹·成功人士的負能量

關鍵詞:

劃粥割齏

警句: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

很多人都是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知道范仲淹的,我卻是在很小的時候,從一本以古人勤學為主題的連環畫裡認識他的。

那本連環畫裡收錄了鑿壁偷光、囊螢映雪、懸樑刺股等很極端的故事,而給我那幼小心靈以最強烈衝擊的,首推范仲淹的故事。

如果范仲淹生活在今天,絕對會成為成功學的典範人物。每家書店的中心展台上都會在最醒目的位置擺上范仲淹的傳記或訪談錄,他的半身照片會鋪滿整個封面,照片上的他雙臂環抱胸前,目光垂向斜下方,一副睥睨天下、捨我其誰的派頭。他確實是憑借驚人的勤奮而成功的,一切天資、機遇、時代大勢都在他的勤奮面前不值一提,所以他的成功經驗當真很值得人們花上一輩子的心血來學習借鑒。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拖著這個還不記事的孩子在貧困的家計裡一籌莫展。還好她終於挨到了幸福來敲門的時刻,一場婚姻改變了她的命運:她改嫁到了一個富裕的朱姓人家,對方不僅接納了她,還毫無芥蒂地接納了她和前夫所生的孩子,而唯一的要求只是這個孩子要改姓朱,今後就當作朱家血脈來養育。

這當然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也算是為了今後的家庭和睦而採取的一項有效的預防措施。於是這個尚在懵懂中的范家孩子就以朱說這個名字開始新生了。繼父待他不錯,等他長到讀書的年紀之後,對家庭的唯一不滿就是:生活能不能不要這樣富裕啊?!

2.

不知道是什麼緣故,范仲淹早早就認定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他堅信富裕、安逸的生活會消磨人的意志,而解決之道只有一個,那就是自討苦吃。

范仲淹於是到山寺裡寄宿讀書,刻意用苦行僧的生活標準來磨礪自己。他每天的伙食只有稀飯,而為了把稀飯當干飯吃,他總是等稀飯晾涼、凝結之後用筷子劃成四塊,早晚配著鹹菜各吃兩塊,大約就像今天吃果凍一樣吧。所以流傳下了「劃粥割齏」這個典故,與懸樑刺股、鑿壁偷光齊名。

這已經算是勤學苦讀的極致了,但命運偏偏還要給他一點刺激:

少年朱說意外得知自己原本是范家的兒子,這些年一直靠著繼父的接濟度日。少年人的敏感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從那一刻起他便下了決心,將來一定要自立門戶,靠自己的雙手搏出一片未來。

那麼可想而知,他今後讀書一定讀得更苦。是的,他不顧母親和繼父的苦苦阻攔,只帶著最簡單的行李辭家而去。他不再想要繼父的哪怕一點點接濟,他相信自己有本領闖出一片天。

3.

二十三歲那年,范仲淹如願進入了應天府書院。這裡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書籍齊備,精英如雲。今天我們很難想像古代書籍的稀有,那時候雖然印刷術已經成熟,但印製、流通成本不菲,即便是富家也很難置辦起幾部像樣的書籍,所以書香門第才有令人艷羨的教育優勢。

范仲淹如果進不了書院,確實是很難獲得知識競爭力的。

書院裡的書籍可以免費借閱,這是一座何等的寶藏啊。范仲淹任由自己徜徉於知識的海洋,在同學們看來,圖書館裡似乎具備了這個窮孩子所需要的一切,以至於他不需要吃飯也可以生存下來。

當然范仲淹還是要吃飯的,只不過他吃的東西在同學們看來完全玷污了「飯」這個神聖的字眼。

有官二代同學受到了感動,拿自己的高級點心分給范仲淹。然而幾天過去,卻發現這些點心完全沒有被人動過,只在靜默的空氣裡孤獨地發霉。范仲淹這樣安撫官二代的惱怒:「我不是不識抬舉,只是擔心一旦吃過這些高級點心,今後就再難挨得住吃糠咽菜的日子了。」

這是何等的定力啊,如果這樣還不能出人頭地,恐怕所有人都會三觀盡毀。

那時候范仲淹寫過一首明志詩贈給同學晏殊,最後一聯是:「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寒門子弟如同山澗深處的松樹,長得再高也沒法從山澗裡露頭;官二代、富二代如同山頂上的小草,才一露頭就站在最高處,接受陽光和雨露的滋養。但是,只要天下大道沒有徹底淪喪,澗底的松樹就總會有出人頭地的日子,何必向官二代、富二代們抱怨命運的不公呢?!

這真是很勵志的詩句啊,當初孔子和孟子也是這樣靠著對天道的篤信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的。今天的我們當然知道這樣的信念其實一點也站不住腳,但人總是需要信念,需要精通自欺欺人的本領,才能夠在困難面前不至於畏縮或心理崩潰。哪怕你相信豬八戒是宇宙真神,只要你一往無前地篤信下去,對你的生活也一定大有裨益。

4.

皇帝也有信念,宋真宗的信念是修道升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大駕出巡,朝拜道教太清宮。

盛大的車馬儀仗經過應天府書院,全城轟動,書院的學生們也拋下書本,狂迷一般地擠進看熱鬧的人群裡去。如果你在北京奧運會那年清早起床,奔到幾公里外,擠在人群裡守候火炬傳遞的隊伍,還跟著火炬瘋跑過一段,你就能夠體會宋朝人對真宗皇帝的車隊抱有怎樣的熱情。

整個應天府書院裡,只有一個人巋然不動,如往常一樣鑽在故紙堆裡,彷彿什麼都不曾發生似的。當然,這個人一定就是范仲淹了。

有好心的同學提醒他,千萬別錯過這千載難逢的瞻仰皇帝真容的機會,他只淡淡答道:「將來有機會的。」

這就像同學們拉你去看奧運火炬傳遞,你淡淡然說「將來有機會的」,於是四年之後,你在所有火炬傳遞者的簇擁下氣定神閒地出現在奧運會的主席台上,而范仲淹僅僅等了一年就以新科進士的身份站在金殿和御宴上目睹了真宗皇帝的真容。

這算是踏上了功成名就的第一步,從此范仲淹正式加入了帝國管理者的精英集團,出將入相,風光無限。姓氏也終於改回了范,他不再是朱說,而是范仲淹了。

5.

官場鳳凰男有固定的人生模式,因為早年太苦,拚搏太勤,所以一朝得勢,很容易沉溺在權力和財富的世界裡不可自拔。范仲淹是個例外,他自幼追求的是孔子之「斯文」,是天地之至道,在如此高遠的理想之下,一切功名利祿當真只是過眼雲煙。他要的只是理想,不是其他任何東西。

他是一個富於實幹精神的理想主義者,而恰恰是這樣的人,非但出身苦,做官也做得很苦。官場通則是多表忠心,多結人脈,少做事,范仲淹卻是個甘願多做事的人。多做事就意味著多受累和多犯錯,總之是費力不討好的。所以鎮守西北邊疆、抵禦西夏入侵,這種武將都做不來的事情會交給他這樣一個文官去做,而他居然也做得不差。戍邊期間他填詞以寄托情懷,在那個還無所謂婉約詞與豪放詞之別的時代率先唱出了豪放的歌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樣的《漁家傲》,范仲淹一共填過多闋,皆以「塞下秋來」起首,可惜流傳下來的只有這一闋而已。詞的意境很悲,是在邊城的秋色裡感歎離家萬里而功業不就,自己熬出了白髮,士兵在無眠中留下思鄉的淚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平安還鄉。

范仲淹填詞來排遣心底深處的愁苦,卻不小心犯下了政治錯誤:

身為邊防主帥,非但不去激勵士氣,反而散佈負能量,這怎麼可以?

所以歐陽修譏諷這幾首《漁家傲》是「窮塞主」之詞,不是大元帥該說的話。

事有湊巧,後來又有一位高官外出守邊,歐陽修便也作了一首《漁家傲》相送,詞中儘是「戰勝歸來飛捷奏,傾賀酒,玉階遙獻南山壽」這等正能量爆棚的句子,還說什麼「此真元帥之事也」。

歐陽修這首詞僅僅流傳下來這幾句,僅從這幾句來看,不過是一派官場混賬話罷了。但事要兩說,歐陽修的意思無非是要將文學與政治區分開來,文學上正確的未必政治上正確。換言之,詞的創作應該合乎身份和環境,如果你是職業詞人,不妨為藝術而藝術,但如果你是國家大臣、一方元帥,寫出那麼悲悲切切的東西來就是不合適的。

官場的話和詞人的話各有各的適用範圍,其間的疆界不能逾越。當然,如果范仲淹有機會回敬歐陽修一句,一定會說:「你做官做得那麼舒服,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

6.

范仲淹很可能真會那麼講的,因為他這一輩子最不曉得的事情就是圓滑,為此沒少開罪當朝權貴。假如不是他個人能力太強,又十分踏實肯幹的話,早就被排擠到十萬八千里之外了。這就和現代職場裡的生存法則一樣:如果你處不來人際關係,不懂得阿諛奉承的話,就必須有過硬的個人能力和老黃牛一般的吃苦耐勞精神。

范仲淹是從小拿黃連當飯吃的人,不介意一切逆境。他當然也有愁苦需要排解,而詩歌又是一種太嚴肅的文學,一切愁緒就盡情放在詞裡邊吧。

他也寫過很婉約的詞,那愁緒的味道不是悲壯,而是纏綿。比如那首《蘇幕遮》: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寫得淒婉,越讀越有百感交集、百轉千回的味道。同樣類型的還有一首《御街行》,後人很詫異地評價說,想不到他這等鐵石心腸的人還能寫出這般銷魂的話語。

紛紛墜葉飄香砌。

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

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品味詞義,似是在思念一位遠隔天涯的女子,這錚錚鐵漢的心裡怕也在最柔軟的一寸藏著些許纏綿悱惻的愛情往事。詞背後的故事我們已經無從知曉,即便真有怎樣的情愫,對於范仲淹而言也當是可以忍心懸置的吧?

7.

當晚年的范仲淹真的和歐陽修在筵席上飲酒賦詩的時候,他將畢生積蓄的負能量盡數填在一闋《剔銀燈》裡。歐陽修當然不會表示任何不滿,畢竟這只是私宴,何必再背負什麼政治正確的大包袱呢,既然是朋友,彼此自然就有著做對方情感垃圾桶的義務,就隨他抱怨個夠吧。

這首《剔銀燈》彷彿真是酒醉之後寫的,通篇只用口語,插科打諢,全沒有一點達官的架子和文人的風雅: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

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癡騃1、老成尪2悴。

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

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這首詞通篇都是牢騷,是因為政治改革的流產而向戰友歐陽修發出的牢騷。詞義是說昨夜讀《三國誌》,只覺得曹操、劉備、孫權縱然機關算盡也只得到個天下三分的局面,實在徒勞可笑。仔細想想人生諸般辛勞皆無謂,倒不如盡情飲酒作樂的好。想人生不滿百歲,一小一老時都談不上什麼生活質量,只有青壯年一點寶貴的時間而已,但這點時間又怎能浪費在功名上面呢?就算官居一品,富有千金,也逃不過這樣的自然規律啊!

8.

和理想主義者一起生活是痛苦的,他的理想越高,潛在的痛苦就越大,因為理想戰勝現實從來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概率事件。明智的人不會把人生賭注押在這上邊,正如在今天不會去買彩票一樣。當然,也正如今天買彩票的人從來沒有少過,靠概率判斷來審慎生活的人也從來都是少之又少的。

理想主義者最受不得歲月遲暮,因為他們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觸最深。其實在旁人看來,以范仲淹的出身能做到後來的成績已經足以驕人,但范仲淹介意的偏偏不是驕人,而是自我實現。他在理想的荊棘路上已經走出了很遠,但只要沒達到終點,他都是傷心的。

范仲淹名字考

范仲淹,字希文。「仲」字一般表示「伯仲叔季」的排行,但考慮到范仲淹的仲兄名叫范仲溫,所以范仲淹這一代取名的規則應當是「仲」字加一個三點水旁的單字。從名與字的關聯來推斷,「淹」在這裡是廣博、精深的意思,「希文」表示對「文」的企慕。「文」並不是現代漢語裡文化、文學的意思,而是周代政治特色的概述,是所謂「忠、敬、文」三大政治之一。《史記·高祖本紀》結尾有這樣一段話: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司馬遷分別用一個字來概括夏、商、週三代的政治特色,即:忠、敬、文。這段文字大意是說:夏朝的政治忠厚質樸,其弊端是老百姓粗俗無禮;所以等商朝接替夏朝之後,政治上便取莊嚴虔敬之道。莊嚴虔敬的政治作風也有流弊,老百姓會迷信鬼神,所以等周朝接替商朝之後,政治上便強調尊卑等級。強調尊卑等級也有流弊,老百姓會變得不誠實。如果要扭轉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採用夏朝的忠厚質樸之政。三王之道就這樣循環往復、週而復始。周代之「文」是孔子最推崇的政治風格,所以篤信儒學的范仲淹字「希文」正是延續儒家的思想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