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陶淵明 > 歸園田居(其二) >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題解

這是《歸園田居》組詩五首中的第二首。前一首詩側重村居生活的自然環境,這首詩則側重村居生活的人際環境。

歸園田居(其二) 詩意圖 范曾 繪

句解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擺脫了令人煩擾的仕宦生活,回到偏僻的鄉村,這裡沒有什麼世俗的交際應酬,沒有車馬俗人的造訪喧鬧,總算又獲得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寧靜。「窮巷」,偏遠的陋巷;「輪鞅」,指車馬,「鞅」是安在拉車的馬頸上的皮套。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那道虛掩的柴門,那間幽靜的居室,就把塵世的一切喧囂、一切俗念都統統摒棄隔絕了。以上四句,詩人用「野外」、「窮巷」、「荊扉」、「虛室」來反覆強調鄉居的清貧,暗示自己抱貧守志的高潔之心。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詩人有時也打開那道虛掩的柴門,沿著野草叢生的田間小路,到村落裡走走,到鄉鄰家串串門。「墟曲」,村落、鄉野,「曲」有隱蔽之意,這裡指隱僻的地方。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和鄉農們見面,大家沒有什麼雜七雜八的話,只是彼此拉拉家常,說說田里桑麻的長勢而已。這樣的交流是簡單的,卻又是切實有味的,因為它和人的勞動、收穫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鄉農披草往來,不是他所厭惡的「人事」;彼此交談著桑麻的長勢,也不是他所厭惡的「雜言」。無論「披草共來往」,還是「但道桑麻長」,都道出了詩人與鄉鄰們淳樸友好的關係。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種下的桑麻一天天長高,開墾的土地也越來越多,這令詩人心情為之一暢。兩個「日」字,讓讀者切實地分享到詩人與日俱增的勞動樂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看著一天天長高的桑麻,詩人高興之餘,又心存憂懼,深恐秋冬霜雪的降臨,會讓那喜人的桑麻凋落如雜草一般,使自己辛勤的勞動毀於一旦。一喜一懼,表面看只是擔心氣候變化帶給農作物的傷害,然而細細體味,又似有弦外之音。

評解

像這首詩一樣直白如話而又意味淳厚之作,在古典詩詞中很不易得。詩人選取的是鄉居生活的日常片斷,運用的是最質樸無華的言語,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及自己心境的恬靜。而在這一片「靜」的境界中,流淌的是古樸淳厚的情味。金人元好問曾評論陶詩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裡所寫出的,正是一片寧靜諧美的理想天地。在陶淵明看來,田園生活最平凡、最現實,同時也是最崇高、最理想的。他田園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將這種平凡與崇高、現實與理想和諧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平凡的農家生活顯出崇高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