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唐詩宋詞十五講 > 三 稱雄百代的開創精神 >

三 稱雄百代的開創精神

杜甫對詩歌的貢獻並不僅僅是「集大成」,集成之說容易使人誤解杜甫只是融會前人的成就,其實杜甫在繼往之外,更多的是開來。他總結了盛唐詩的全部成就,但在詩歌表現藝術上為後人展示了新的前景。其開創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他運用盛唐出現的新題歌行反映時事,直接開啟了中唐和北宋的新樂府創作。他的新題樂府吸取了漢魏至北朝樂府民歌多用對話問答和片段情節客觀反映社會現實的特點,善於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具有典型意義的主題,生動地描繪細節的真實。但由於其創作動機仍在於表現他對現實深沉的思考和憂國憂民的激情,因此多從詩人自身經歷的情境出發,帶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這是杜甫的新題樂府與漢樂府的重大區別。這就決定了他在藝術概括和表現上的全面創新。比如漢樂府敘事方式的基本特徵是通過截取事件的一個斷面或情節加以集中描述,以反映一類社會問題,但不能展示事件發生發展的廣闊背景。杜甫在此基礎上突出了高度概括的場面描寫,以史詩般的大手筆展現出深廣的社會背景,使每首新題樂府都包含了最大的歷史容量。如《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8〕,便至四十西營田〔9〕。去時裡正與裹頭,

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

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

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首詩開頭寫士兵出征前親人趕來送別的情景,概括了從漢到唐統治者窮兵黷武所造成的百姓妻離子散的悲慘情景。接著又借鑒陳琳《飲馬長城窟》用對話展開故事,將數萬民夫的命運集中體現在一個太原卒身上的手法,在成千上萬士卒與親屬渭橋送別的這一場景中,構思出一個歷經征戰之苦的老戰士,借他對生平的自述,展現了從關中到山東、從邊庭到內地、從士卒到農夫,廣大人民深受兵賦徭役之害的歷史和現實。

漢魏樂府進行藝術典型概括的特點是抓住人情最慘酷的現象反映社會問題,杜甫的「三吏三別」顯然在取材上吸取了這一特點。這組詩的主題是指責統治者在國難當頭時,將戰爭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同時詩人又激勵人民忍著眼淚支援平叛戰爭。《新婚別》中「暮婚晨告別」的一夜夫妻,《垂老別》中暮年從軍與老妻惜別的老翁,《無家別》中還鄉後無家可歸重又被征的軍人,《新安吏》中過於短小的中男,《石壕吏》中衰老無力的老婦,都是不該服役而被趕上戰場的,這就集中了戰亂所造成的生離死別中最慘酷的情景,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由於戰爭的曠日持久,民間已無丁壯可征,而朝廷仍在強行征發的嚴重問題,更深切地表現了民不聊生、已達極致的社會現狀。這組詩採用對話和人物獨白展開情節,受到漢樂府明顯的影響,但詩人著重表現各類人物在死別之時對人生的留戀,以及對國家的責任感,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而且各篇表現各不相同,則是杜甫的獨創。尤其《石壕吏》寫吏人半夜抓丁,純從聽覺寫事寫人,手法十分別緻。杜甫在他的新題樂府中從來不是一個冷眼旁觀者,而是和詩中主人公的感情打成一片。例如《兵車行》雖設為詩人和行人的問答,但行人的答詞幾乎變成了詩人自己感慨系之的議論。《垂老別》的後半首與其說是老翁的訴說,還不如說是詩人自己的歎息。這種融敘事於抒情的樂府詩也是杜甫的獨創。

杜甫的新題樂府充分利用了歌行的賦化和容量大的長處,以及富有跳躍性和抒情性的特點,通過空間和時間的自由轉換,抒寫詩人對於複雜時勢的感想和見解。如《哀江頭》前半首回憶當初玄宗和貴妃在曲江遊獵的場面,後半首抒寫玄宗西逃對貴妃的思念之情,結尾在滿城胡塵中突現出杜甫自己目亂心迷、不辨南北的憔悴形象,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把想像和寫實、抒情和記事融為一體。《麗人行》用工筆畫一般厚重的色調渲染楊氏兄妹曲江游宴的豪華奢侈,採用漢樂府《陌上桑》等民歌所慣用的正面詠歎方式,又吸取了齊梁以來歌行講究排偶、詞采富麗的特點,描寫楊氏姐妹裝飾的華美、飲食的精緻,筆觸精工細膩,色彩金碧輝煌,使深刻的諷意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流露出來(陳貽焮《杜甫評傳》),一本正經的讚美獲得了比一般輕鬆的諷刺更為強烈的藝術批判力量,這又是杜甫的新創。這種種創新使他的新題樂府突破了古樂府表現力的局限,大大擴展了樂府的規模和容量,而且在辭調風韻等方面形成了與盛唐古樂府的鮮明區別。

其次,杜甫在用典、構思、語言等藝術技巧方面刻意求變,開出了中晚唐各種藝術流派的蹊徑。除了反映時事、言志述懷等重大題材的作品之外,他也寫了許多以日常生活為題的抒情小品。盛唐詩歌在寫景中比較注意情與景的平衡,抒寫情興由物象觸發,刻畫物象強調提煉概括。杜甫在保持這一基本特徵的同時,更強調生活中活潑的情趣和生機。在寫景方面,他繼承了齊梁詩摹景深細、窮力追新的長處,比較注重描寫新奇的意趣。如《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五: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整首詩寫出一路繁花,一路鶯啼,一路蝶舞,春光就像要溢出這條小路似的,加上口語的覆疊,通俗的句法,「時時」、「恰恰」兩個疊字又用得精當,便充滿了活潑的生趣。由於常常移情於景,深細地發掘自己的內心感覺,年年如舊的江山花鳥,便在他豐富的情感世界中,變得奇趣橫生,常看常新。如《漫興》絕句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嚀。

本來是寫自己不勝春愁的惆悵,卻變成一腔怨氣,朝著春花黃鶯發洩,春色便成了一個不請自來的無賴小兒,反而更見風趣。《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後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等,都是觸景生情、移情於物的例子。

盛唐詩人往往在靜態的意境中尋求對大自然的妙悟和興會,所表現的主要是可視可聽、可用常理來理解的事物;杜甫意識到詩歌要向前發展,必須超出這種常理,表現更深入的潛在意識和心理感覺。因此他有些寫景用特殊的句法表現了人的直覺印象。例如「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放船》)、「綠垂風折筍,紅肥雨綻梅」(《游何將軍山林》),按感知色彩總快於分辨事物的意識這樣一個順序構句,把顏色詞放在句首,突出觀景的第一個印象,便寫出了目不暇給的神態。又如著名的《秋興》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用倒裝句法,向來為人所稱道。詩人為了強調香稻是鸚鵡所啄剩,碧梧是鳳凰所棲宿,把賓語置於句首,就突出了詩人回憶中的渼陂宛如仙苑的印象。清人葉燮曾以「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晨鐘雲外濕」(《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為例,說明杜詩乃「理之入神境」者。月本不能以多少而論,但月上九霄,所照之境既多,身處宮中,如在九霄,得月也更多,所以「多」字比「明」、「高」等合乎常理的形容詞更能表現詩人在宮裡值宿的微妙心情。寒氣和鐘聲都是無形的,本沒有內外和乾濕之分,但「碧瓦初寒外」為了強調老子廟的屋頂高到了不可知的地方,把不可界分的寒氣實體化了。同樣,「晨鐘雲外濕」強調天地都被雨濕,所以連穿過雲層的鐘聲也被雨雲浸得濕漉漉的了。這就通過表面上不合邏輯的詞語組合,表現了難以名狀的深層感覺。

把強調內心感覺的表現方法用於象徵,便可以表現朦朧的寓意,如「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登慈恩寺塔》),通過誇大居高臨下不辨山川的視覺印象寄托了山河破碎的預感。《白帝》詩中「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籐日月昏」寫峽江水勢湍急,峽內昏沉陰慘的景象,也同樣化入了時代動亂的影子。將心理感覺化入客觀景物,並表現憂世傷亂的深意,成為杜甫後期詩作最重要的特點之一。

再次,杜甫的七律尤有新創。七律比五律成熟得晚,初盛唐七律還帶有濃厚的歌行味,雖丰神極美,流暢超逸,而體裁未密。到杜甫手裡才工整精練、格律嚴謹,一篇之中句句合律,一句之中字字合律,而又一意貫穿,一氣呵成。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人內心積壓已久的大悲,一旦遇到大喜,便衝破了格律嚴謹的七律,氣勢如乘奔御風,節奏如瀑水急湍,語調如歌哭笑吟,將久經喪亂之後聽到勝利捷報的狂喜強烈地傾瀉出來,因而不知打動了多少亂世中流亡者的心。杜甫晚年居於夔州時期,大力創作七律組詩,在典故和故事上馳騁想像,以蒼涼的筆調繪出濃麗的幻夢,句法的提煉和聲情的傳達妙合無垠,將七律的表現力發揮到了極致。這一時期所作的《秋興》八首、《詠懷古跡》五首、《諸將》五首、《登高》、《白帝》等傑作,標誌著他在七律上所取得的極高成就,對李商隱的七律具有深遠的影響。《秋興》八首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

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為八首的發端,這首詩奠定了組詩悲秋的基調。大至峽江邊塞,細至白露楓葉,遠至天地風雲,近至叢菊孤舟,無不凝聚著凋殘蕭瑟的感傷氣氛。最後以搗在遊子心上的高城暮砧作結,更使悲抑之情遞進到難以言傳的程度,然而氣象宏闊,境界高遠。「叢菊」一聯極為濃縮,詩人在夔州羈旅兩年、對菊難忍的鄉淚,被孤舟繫住的行程和思鄉之心,都在句中詞組意思斷裂之處生發,奇思妙想出自特殊的句法結構,可以見出杜詩變化在意和格的特點。《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首聯密集的音節和寫景的急速變換,使風聲、猿嘯、鳥飛構成動盪迴旋的意象,都籠罩在肅殺的秋氣之中;次聯採用歌行式的對仗,放大了落葉的陣勢和江水的流速,在萬物代謝和宇宙永恆之間的矛盾中給人以無限啟示;後兩聯連用遞進句法,一意貫穿,集中了詩人一生在動亂流離中悲秋、在貧病潦倒中走向生命終點的「艱難苦恨」。雄渾高遠的意境中迴盪著飛揚流轉的旋律。後人讚此詩「章法、句法、字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不為過譽。

杜甫在語言方面的鍛煉功夫是他詩歌創新的基礎。他是一位卓越的語言大師,他既能融化前人詩賦中現成的語彙,又能用口語和俗語入詩,不避尖新,不避拗峭,不避粗拙,這就使他的詩在秀句麗句之外,又有深句、險句、拙句、累句,從而突破了盛唐人一味以閑雅、沖淡為致的審美趣味。其粗拙如「但使殘年飽吃飯」、「叫婦開大瓶」,尖新如「兩行秦樹直,萬點蜀山尖」,拗峭如「樂游古園崒森爽」,生僻如「哀壑杈芽浩呼洶」,這類句子隨處可見,由於氣魄精彩流動於字裡行間,倒為他的詩歌增添了蒼硬奇崛的聲情。此外,他在詩裡大量運用經史古語和典故,或融景入典,或化典入景,或典景交融,這也使他的詩歌增添了深典凝重之感。所有這些,顯然與盛唐詩「音律宏暢,辭彩高華,不涉事理,不關典要,清空罔象」(郝敬《杜詩題辭》)的基本特點大不相同。由於杜甫在藝術上力求獨構新格,其不同題材不同時期的作品各有不同的風格,或俊逸,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華贍,或古樸,並不總是一副面孔,一種腔調。這就改變了盛唐詩風格比較單一的狀況,為中晚唐詩人在構思、音節、語言方面刻意求變辟出了新路。

總而言之,杜甫集盛唐詩歌思想藝術之大成,反映了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社會現實。其憂國憂民的激情和高度的時代責任感足為百世楷模,而他在藝術上的創變又大大開拓了詩歌的境界,使詩歌擴充到人世間一切事情都可以表現的程度,並開出了後世詩歌各種風格流派的源頭。杜甫被稱為「詩聖」,是當之無愧的。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我們應當為自己的祖國有盛唐這樣燦爛的文化,有李杜這樣兩位偉大的詩人感到驕傲。

知識點

「詩史」  「詩聖」  新題樂府

思考題

1.杜甫憂國憂民的精神有什麼現代意義?

2.為什麼說杜甫是集大成的詩人?

3.杜甫的詩歌藝術有什麼重大創新?

注 釋

〔1〕阮步:魏晉詩人阮籍常常獨自駕車出遊,不問路徑,車跡所窮,便慟哭而返。這裡比喻自己像阮籍那樣窮途窘步。

〔2〕衛霍室:指像漢代衛青、霍光那樣有權勢的外戚。

〔3〕洞:形容浩大無邊。

〔4〕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十月,宰相房琯親自帶兵分三路討伐安史叛軍。二十一日,中軍、北軍與叛軍戰於咸陽東的陳陶斜,大敗,士卒死亡四萬餘。當時杜甫陷於長安,親見叛軍獲勝歸來的猖狂,極其悲憤,遂作此詩。

〔5〕泉客:即鮫人,古代傳說,南海裡有鮫人,能夠織絲,眼淚能變成珍珠。

〔6〕羌渾:羌族和吐谷渾,當時經常騷擾青海四川一帶。

〔7〕天吳:神話中的水神,虎身人面,有八首八足八尾。這裡與紫鳳都是指官服上的圖案。

〔8〕防河:開元天寶間為防吐蕃常徵兵到黃河以西屯駐,有事作戰,無事撤回。

〔9〕營田: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