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口才是練出來的 > Point 2 囉唆是很多人說話的惡習 >

Point 2 囉唆是很多人說話的惡習

墨子曾經說過:「蝦蟆、蛙黽,日夜恆鳴,口乾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青蛙整天叫個不停,沒有人去注意;公雞隻在每天天要亮時叫幾聲,卻引起很多人注意。說話要說得有用處,並不在多。但生活中,有很多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

很多人在和別人說話時,同樣的意思說了很多遍,就是我們俗稱的「車轱轆話來回說」;還有的時候是說了半天也說不到點兒上,這種情況更是囉唆,讓聽者感到厭煩。囉唆的語言習慣是一種惡習。對於溝通的另一方來說,是一種折磨。

我認識的一位小型企業的老闆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他講了他的一段經歷。

有一天,一位員工跑到他那裡想要申請加薪,敲了敲門,員工扭扭捏捏地進來坐下,開始和這個老闆扯這扯那,從工作情況到職場規劃,從職場關係到工作環境,從物價上漲到通貨膨脹,從行業競爭到收入偏低......

這位老闆知道他想要什麼,但是老闆實在是受不了他的囉唆,老闆很生氣,因為明明幾句話和一份申請文件能搞定的事,卻毫無重點地浪費了老闆不少時間。老闆打斷了他的囉唆,把他請了出去。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這位老闆都在想要不要開掉這個員工。

我能理解這位老闆當時的心情,他每天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哪有時間耐心聆聽一位員工的「廢話」。況且,如果我是那位老闆,我心裡還會想,這位員工說了這麼多與加薪無關的事,說明他並不急於加薪,或是根本沒有底氣,那麼我為什麼還要給他加薪呢?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節奏很快的社會,我想,少說點廢話、少一點囉唆是對自己和別人耳朵的一種尊重。在這一點上,前美國國防部長就犯了錯誤,成為了一時的「笑柄」。

2003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獲得了英國「推廣簡潔英語運動」組織向他頒發的年度「不知所云」獎。因為他曾經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談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時,說了一段流傳很廣的「名言」:「我一向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有關報道感興趣,因為就像我們都知道的那樣,有一些眾所周知的事情;我們知道一些我們知道的事情。我們不知道很明顯未知的事情;那就是說,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但也沒有人知道未知的事情——也就是我們不知道的未知的事情。」

或許他是想故弄玄虛一下,或許他是想掩人耳目一下,但實際的效果是,他囉唆的語言成了英語繞口令,讓人聽了「頭大」。

而且,必須注意的是,說話囉唆還會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起相反的作用。例如一位媽媽三番五次地對孩子說「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乾淨」,可孩子將媽媽的話當作耳旁風,屋子雜亂依舊;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該戒煙了」,可丈夫依然吞雲吐霧......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們心理上極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使事物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心理學上將這一行為稱作「超限效應」。語言囉唆是產生超限效應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下面這個牧師。

有一個人去聽一位牧師的演講,開始的時候,他被深深地感動了,拿出很多錢準備捐款。一個小時過去了,這個人認為牧師的演講估計該結束了,但牧師仍在繼續,他有點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算了。兩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這個人開始反感,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三個小時過去了,牧師還在翻來覆去地講同一個道理,這個人煩透了。好不容易挨到牧師演講結束,開始時準備捐錢的這個人,不但一分錢沒捐,還趁人不注意從捐款箱裡拿走了一些錢。

由此可見,我們如果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在別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採取簡單的重複,而是能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將對方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減到最低。到那時,你也許能真正體驗到「一語千金」的威力。

情景訓練:如果你有時說話滔滔不絕,試著言簡意賅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