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跟各國人都聊得來:三個月外語流利術 > 發音還是語調? >

發音還是語調?

乍一聽,本地人口音和外來者口音之間的差別好像都在發音上,其實語調起了更為關鍵的作用。當我有機會和一個非常有趣的、精通多國語言的意大利人Luca Lampariello聊天時,這一點體現得非常清楚。

Luca能夠講好幾門語言,我遇見他時,他在學習做翻譯。他真正觸動我的是,在他學會的幾門語言裡,他說哪種都沒有明顯的口音。當我第一次聽他說英語的時候,要不是知道他在YouTube頻道上被稱作「poliglotta80」(在意大利語中是「語言大師」的意思),我還以為他是美國人。其他語言的母語使用者,比如德國人和西班牙人,也覺得他的發音足以以假亂真。

但他不是天生就會這些語言的。當我問他怎樣提升發音水平使口音更令人信服時,他馬上提到了語調。

他認為語調就像把單詞組織成句子的網絡。他給我舉了個例子,「France」(法國)在「France is a beautiful country」(法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和「I would like to go to France」(我想去法國)這兩句話中聽起來是不一樣的。在第一個句子裡,當我們不強調特殊的詞時,更傾向於用升調說「France」;但是在第二個句子中,我們在說「France」時會使用降調。

再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細聽「I want to talk to Mark and John」(我想跟Mark和John談談),會發現「Mark」(升調,暗示著句子還沒結束)和「John」(在英語中,句子的結尾使用降調)的發音在音調上是不同的。

Luca建議人們嘗試去關注這些規則是如何實際應用到語言中的,而不是孤立地學習語調的規則。辨認這個「網絡」能夠使你退後一步,跳出單個單詞的層面,看見全局,真正聽出一個句子的讀法及其表達的意思。

Luca有他自己的一套靠看和聽來感覺「網絡」的辦法。你可以想像某個表達特殊目的的句子類型(陳述事實、給出命令、提出問題),遵循特殊的韻律模式(語言中的節奏、重讀和語調),然後把這些韻律像波浪起伏一樣呈現出來,在試著說出具體單詞之前哼出這些小調。

當我努力去應用這些變化來改善口音時,我也這樣做過。許多語言都有這種模式,除了說單詞之外,我還嘗試著學習這些韻律模式,並請口音老師指導我,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樣。

最近,同樣喜歡音樂的老師告訴我,聲調的改變(比如在英語列表中用逗號做出的提示)很少發生在法語裡。在英語中,句子中間不會有升調,例如「What I』m trying to say……」的音調相對比較平,而在法語裡,相對應的表達「Ce que je veux dire……」到詞尾會有輕微的升調。我之前在學習中已經通過大量練習學會了這一點,而且有點過猶不及了:在句子中間停頓前用升調,還在本來應該降調的句末也用了升調。因此,我說的所有句子聽起來都像問句。當老師向我解釋了這一點之後,我改了過來。老師認為這是我一個非常大的轉變,之前我的句子韻律聽起來有些奇怪,現在聽起來更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