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級聊天學 > 第3章 應對聊天冷場的救命6招 >

第3章 應對聊天冷場的救命6招

人有兩耳雙目,只有一舌,因此應多聽多看少說。

蘇格拉底

書是音符,談話才是歌。

契訶夫

嚴厲的話像燒紅的鐵,深深地打下烙印。

羅曼?羅蘭

第1招:尋找話題和諧談話氛圍

要想打破冷場,那就必須要有尋找話題的本領。通過轉移注意力,提出新話題,使談話氛圍重新和諧起來。好話題是初步交流的媒介,是深入聊天的基礎,是縱情暢談的開端。沒有話題,交流就很難順利進行下去。

在與陌生人交談的過程中,很容易因為話不投機或不善表達而出現“冷場”的情況,冷場無論對於交談、聚會,還是議事、談判,都是令人窘迫的局面。在人際關係中,它無疑是一種“冰塊”。而要想打破冷場,那就必須要有尋找話題的本領。寫文章,有了個好題目,往往會文思泉湧,一揮而就;交談,有了好話題,就能使談話融洽自如。好話題是初步交流的媒介,是深入交談的基礎,是縱情暢談的開端。沒有話題,交流就很難順利進行下去。

有一位記者去採訪一位女教師,行前有人說這位老師很倔,說不到三言兩語就把人打發走了。記者到學校去找她,她正在跟傳達室的人發脾氣。記者一聽說她是浙江人,心裡暗自高興,因為他也是浙江人。後來,他們從家鄉聊起,越聊越熱乎,這一段題外話也為採訪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實打破冷場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要看我們是否能夠隨機應變,及時發現和找到對方關心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由,提出一個好話題。

一般來說,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可以聊;大家都感興趣,喜歡聊;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容易聊。

那麼,在與陌生人聊天的時候,怎麼才能找到好話題呢?

1.選擇對方關心的話題

面對陌生人,要把對方關心的事件作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對方的興奮中心。通常這類話題是他想說、愛說、能說的,自然就能說個不停了。

2.借用身邊材料為題

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等,即興引出話題,通常能取得好的效果。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聯想。

3.投石問路

向河水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同樣,在與陌生人交談時,先提出一些“投石”式的問題,當稍微有所瞭解後再有目的地進行交談,便能聊得更為自如。比如,在聚會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以先“投石”詢問:“您和主人是老鄉還是老同學呢?”不管問話的前半句對,還是後半句對,都可循著對的一方面交談下去;如果問得都不對,對方回答說是“老同事”,那也可以談下去了。

4.尋找共同的喜好

問清楚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發問,就能順利地進入話題。比如對方喜歡下象棋,你便可以以此為話題,談下棋的情趣,車、馬、炮的運用等。如果你對下棋也略微懂點,那肯定談得投機。如果你對下棋不太瞭解,那也正好是一個學習機會,可以靜心傾聽,適時提問,借此大開眼界。

引發話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即景出題”法、“借事生題”法、“由情入題”法等。你可以巧妙地從某景、某事、某種情感出發,引出一番討論。這種引發話題,就像“抽線頭”“插路標”一樣。重點在引,目的則是要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5.尋找共同點,縮短距離

與陌生人交談時,必須在縮短距離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時間內瞭解得多些,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進而在感情上變得融洽。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談得攏。我國有許多“一見如故”的美談。要想與陌生人能談得投機,就要在“故”字上做文章,變“生”為“故”。下面是變“生”為“故”的3種方法:

(1)適時插入聊天過程中

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地插入聊天過程中,適時地“自我表現”,能讓對方充分瞭解自己。聊天是一種雙邊活動,光瞭解對方,不讓對方瞭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陌生人如果能從你切入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那麼雙方就會變得更親近。適時切入,能把你的知識主動有效地呈給對方,等於符合了“互補”原則,進而為“情投意合”奠定了基礎。

(2)借用媒介

通過尋找自己和陌生人之間的媒介物,從而找出共同語言來縮短雙方的距離。比如,當看到一位陌生人手裡拿著一件什麼東西,可以問:“這是什麼?……看來你在這方面肯定是個行家。正好我有個問題想向您請教。”這種對別人的一切表現出濃厚興趣,通過媒介物表露自我的方式,也會讓聊天順利進行。

(3)留有餘地

留些空缺讓對方接口,使對方感到雙方的心是相通的,聊天過程是和諧的,那樣就能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因此,在和陌生人聊天時,千萬不要把話說完,也不要把觀點說死,應當拿出虛懷若谷、歡迎探討的態度來對待。

第2招:模糊語言,精巧避開尷尬問題

模糊語言是一種十分高超的語言藝術,它指的是運用一種不確定的或者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方法。在我們的聊天過程中,適當地用模糊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模糊語言是一種十分高超的語言藝術,它指的是運用一種不確定的或者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方法。在我們的聊天過程中,適當地用模糊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當我們在看望某個病人的時候,我們會對他說:“你一定要好好地養病,這樣,你的身體就會慢慢地康復。”我們——包括病人在內——都不知道“慢慢”指的是多長時間。它指的是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星期,還是一個月?這是無法由我們來決定,也不必由我們說清楚,但是我們要表達關心的意思,並且應說服病人安心地養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用這種模糊性的詞語,才能達到效果。

如果你請一個人在會場中找你的朋友,你告訴他你的朋友具有以下特徵:身高185厘米、腰圍70厘米、肩寬37厘米,戴一副450度的近視眼鏡,等等。你認為他能夠找到嗎?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方法描述,你用了比較模糊的字眼,如高大、大眼睛、濃眉、卷髮等,這樣效果會不會好些呢?

“不可思議”是我們一般人的看法,而語言專家卻希望能夠找到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之一證明正是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引起了語言的廣泛和靈活。這就好像奔騰的河水比靜止的湖水更加有活力一樣。

模糊語言的運用,通常體現在回答問題上。問題的提出者往往提出一些隨機性非常強,並且包含的內容極為廣泛的問題,使你不能準確回答。尤其是那些你不能直接回答,但是又不得不回答的問題,就需要用模糊語言進行回答了。

某公司的經理說:“我們公司的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是工作努力、積極上進的,但是還有個別的人並非如此。”這裡的“絕大多數”是一個模糊的詞語,因為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來說明什麼是“絕大多數”。這是一種可以伸縮的判斷語,既保存了大部分人的面子,同時也對那些“個別的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模糊語言的特點是模糊、似是而非。一方面,它令人捉摸不透說話內容的真正內涵;另一方面,因為沒有具體的指向,因而就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變通性。當遇到一些在一定條件下不能解決的事情的時候,它可以變不可能為可能,使不相容的問題變得相容和一致。

必須要注意的是,模糊語言只是為了增強語言的適應性、靈活性以及生動性才出現的,它只是語言表達方式的一個重要的補充,而不是主體部分。一般情況下,我們還是要盡可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後,在運用模糊語言時,還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模糊的語言並不是含糊其辭,而是故意這麼做的。它的使用具有目的性。

第二,在使用模糊詞語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適度的原則。

第三,不要使你的話有歧義或引起誤解,不要傷害到別人。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運用模糊詞語的不同場合。

第四,運用模糊的言語要做到簡潔明快。模糊語言並不是重複囉唆和刻意地繞彎子。

第3招:自嘲——為自己救場,給他人台階

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面上是嘲弄自己,但實際上卻另有所指。自嘲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充滿魅力的交往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運用得好,就能讓尷尬變成笑聲,在笑聲中展現出你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從而使場面再次活躍起來。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尷尬的情況。此時,如果我們置之不理,不但會讓自己難堪,還會造成冷場的局面;如果我們斤斤計較,可能會令局面更加難以收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若能從容對待,恰當地運用自嘲,就能幫你走出尷尬。

自嘲,即自我嘲弄,表面上是嘲弄自己,但實際上卻另有所指。自嘲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充滿魅力的交往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運用得好,就能讓尷尬變成笑聲,在笑聲中展現出你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從而使場面再次活躍起來。

在某俱樂部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服務員倒酒時,不小心把啤酒倒到一位賓客光亮的禿頭上。服務員嚇得手足無措,全場人都目瞪口呆。這位賓客卻微笑著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方法會有效嗎?”在場的人聽後紛紛大笑,尷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這位賓客的自嘲,既展示了自己寬大的胸懷,又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可見,自嘲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人在自嘲時,自暴其醜,顯示了一個人的大度和坦誠。勇於暴露自己的問題,揭露自己的短處,這樣的人往往被人視為可信的人。自嘲,使人能輕鬆、愉快地正視自己的弱點,擺脫困境,增強自信心、自尊心,在論辯中,又可使氣氛活躍。

聊天時,誰都有口誤的時候,當你無意中引發了對立情緒時,如果能適時地自嘲一番,獲得原諒應該不難。比如在和別人聊天時,你說了不合適的話,對方臉色不太好,你可以自嘲道:“唉,瞧我這張粗陋的嘴,不會說話,請多原諒啊。”一句插話,可以讓對方不再介意。又比如,在和別人聊天時起了爭執,你有點激動,措辭生硬,聲音太大,對方顯得不高興了。你要趕快剎住話匣子,自嘲道:“對不起,我這個人容易激動,剛才真成了一隻鬥雞了。”對方肯定會付之一笑。

總之,在人際交往場合中,自嘲是不可多得的靈丹妙藥。只要尷尬場面的產生和自己有關,我們都可以運用自嘲的辦法來化解。一個人能夠拿自己的缺點和缺陷來開涮,說明這個人有著良好的修養。這能夠使別人從中看到自己的優秀,從而讓更多的人願意和自己交往。

第4招:機智回應“名字”引發的尷尬問題

當自己的名字被叫錯或者雙方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而遭遇尷尬時,要想做出恰當的反應,事先就得掌握一些說話應變技巧。

相信大家都有過因為自己的名字被叫錯或者雙方都叫不出彼此的名字而遭遇尷尬的經歷,那當時應該怎麼回應呢?要想能做出恰當的反應,事先就得掌握一些說話應變技巧。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當遇到這兩種情況時的回應技巧。

1.當自己的名字被叫錯時

在一個集體裡,因為有的人的名字相似,所以經常就會鬧出一些張冠李戴的笑話。像王軍先生就是這樣。因為在這個公司裡湊巧有一位老同事的名字叫“李軍”,所以他就經常被人叫錯名字。今天一位新分配的女職員由於一時疏忽,又叫他“李軍先生”,他當時感到非常生氣,所以就一聲不吭,也不理睬對方。採取這樣的態度來回應是不可取的。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應當怎麼辦呢?

首先,應當忍住一時的氣憤。被人當面叫錯名字,無論是誰都會覺得不舒服。可是當事者在那一瞬間如何回應,將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

中國字有很多音同字異的情形,比如一個名字叫作“建”的人,難免會有被錯寫成“健”“鍵”“劍”……這個時候可以這樣說:“對不起,我的名字是建設的‘建’啊,此‘建’非彼‘健’哦!”當自己的名字被弄錯時,採取這種近乎詼諧的指正方法,反而能讓大家皆大歡喜,相處得更加融洽。

的確,一個經常跟自己碰面的人,竟然弄不清楚自己姓啥名誰,這是一件令人非常不愉快的事情。不過,這也不算什麼特別不能忍受的事吧!既然對方沒記清楚,那自己乾脆再報一次姓名就好了,比如:“我是李軍呀!這個名字的確是太平淡了,不好記。”

然後,把自己的外表特徵和名字連在一起。由於一時疏忽而把別人姓名弄錯的事,其實很常見。其中有很多是因為沒有把對方的姓名和外貌記清楚,所以才會出現把別人的姓名張冠李戴的錯誤。不管怎樣,當自己的姓名被弄錯時,如果不想辦法讓對方記住自己,那以後還會發生不愉快的情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外表特徵和名字連在一起告訴對方,從而讓對方記清楚自己。

2.當別人叫不出自己的名字時

在外面碰到以前認識的朋友或者同事,等上前去打招呼時,對方卻記不起自己的名字了,使彼此尷尬而散。這種情況應該有很多人都經歷過吧!

比如,當你去參加一個討論會時,碰到了以前曾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於是自己便很高興地過去打招呼:“李老師,好久不見了,您還好吧!”對方也好像是看到了熟面孔一樣地回答,可是當寒暄問候一番過後,對方就顯得有些侷促不安,想找理由離開。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形,你會如何應變呢?

特別是像演說家等這類人經常需要跟很多人接觸,雖然別人對他們瞭如指掌,但是他們卻經常無法一下子就叫出別人的名字。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通常都會很自然地、直截了當地向對方請教,比如:“請問您尊姓大名?”或說“您是哪位呢?”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種開門見山式的問話,好像叫人無法開口。因此,當叫不出對方的名字時,既不敢開口請教,又害怕被對方看穿真相,所以心虛不安,就想要盡早離開。

上面例子中提到的那位李老師,有可能就是心虛而想離開。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應當怎麼回應呢?這時,你就應當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夾在談話中。比如:“最近偶爾也會碰到當時跟我們在一起的同事,他們還是老樣子,仍然取笑我叫小鳥。回想從前,那時真是多虧了您的照顧……”這樣說對方可能就會比較安心,至少不會急著想要打退堂鼓。

人難免會有忘記別人名字的時候,所以,當碰到這種情況時,我們應當將心比心,要體諒別人的處境,盡量避免讓別人出洋相。相反地,如果自己想不起對方的名字了,那該怎麼辦才好呢?這時你可以這樣去說:“對不起,您是否可以給我一張名片呢?”“哦!名片嗎?”“是的,拜託!”也許一開口就跟別人要名片,會讓人感到唐突,所以你要表現出很不介意的表情,等接過名片後再繼續說:“以後有機會,我就可以很快地憑著這張名片和您聯繫了……”這樣你就可以按照名片上的姓名來稱呼對方了。

第5招:隨機應變打圓場

在打圓場時,作為圓場之人應當理解爭論雙方的心情,辯證地看待問題,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得體地“揚長避短”,用巧妙的語言去作解釋,通過“揚長”引領別人換個視角,對先前不滿意的事進行一番變位思考,讓對方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體會佳妙之處,從而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在我們生活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尷尬的場合,在這些場合中,如何去很好地打圓場,就顯得非常重要,不但能提升我們的人際關係,還能讓大家氣氛融洽。

張超、李偉和趙凡三人約好了週六上午9點去書城買書,並把碰頭地點定在書城。9點整時,張超和李偉準時到達,可是等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見趙凡的影兒。他們便進了書城,沒想到在書城裡面見到了趙凡。急性子的張超責備道:“我們在外面等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見到你的鬼影子,天寒地凍的,原來你一直在裡面溜躂呢!”趙凡也急了:“我8︰50就到了,一直在裡面等你們!這麼冷的天我總不能在外面傻等著吧!”兩個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讓誰。

這時,李偉打圓場道:“其實都是誤會,大家誰也不想耽誤對方的時間。”接著他對趙凡說:“張超今天穿得少,在外面等你時凍得直跺腳,發發牢騷也是情有可原。”然後轉頭對張超說:“人家趙凡也沒有違約,比咱倆還先到十分鐘呢。都怪咱們三個人沒把碰面的地點是在書城門口還是裡面說清楚,才造成了這個誤會,下次可都得長記性啊!走吧,買書去。”

李偉這麼一說,兩個人的怨氣果然消了,一起開始了快樂的購書行動。

幸虧李偉及時打了圓場,才避免了雙方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可見,在生活中,會打圓場多麼重要。

和別人聊天時,當他人發生矛盾起爭執時,夾在中間的滋味是比較尷尬的。作為爭論的局外人,就應當學會隨機應變地打打圓場,從而讓雙方的矛盾得以化解。

不過,在打圓場的時候,一定注意,就是不要偏,不要倚,要讓雙方都覺得你沒有偏向。否則,你的圓場恐怕就是火上澆油,還不如不說。像上面例子中的張超與趙凡爭執不休,李偉在打圓場時,就沒有輕率地厚此薄彼,而是提醒他們求同存異,互諒互讓,從而緩解了雙方的對立情緒。

有個理髮師傅帶了個徒弟。徒弟學藝3個月後,便試著給顧客理髮。

徒弟給第一位顧客理完發,顧客照著鏡子搖搖頭說:“頭髮留得有點短。”徒弟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師傅笑著解釋說:“頭髮短,可以使您顯得精神、樸實、厚道,讓人感到親切。”顧客聽完,欣喜而去。

徒弟給第二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還是搖搖頭說:“頭髮留得有點長。”徒弟也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師傅在一旁笑著解釋:“頭髮長使您顯得含蓄,這叫藏而不露,跟您的身份很相符。”顧客聽完,高興而去。

徒弟給第三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邊付款邊埋怨:“用的時間怎麼這麼短,不到20分鐘就完事了。”徒弟還是不知道該如何應答。師傅馬上笑著解釋說:“如今,時間就是金錢,‘頂上功夫’速戰速決,為您贏得了時間。您何樂而不為呢?”顧客聽了,歡笑告辭。

徒弟給第四位顧客理完發,顧客邊交款邊嘟囔:“剪個頭怎麼花了這麼長時間,都快1個小時了。”徒弟心中慌張,不知所措。師傅馬上笑著搶答:“為‘首腦’多花點時間是很有必要的。”顧客聽後,大笑而去。

故事中的這位師傅,真可謂是一位“打圓場”的高手,每次得體的解說,都使徒弟擺脫了尷尬,讓顧客轉怨為喜,高興而去。他成功地“打圓場”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事實上,在聊天討論的過程中,需要靈活應變地打圓場的事情往往很多。因此,生活中,應當學會靈活地打圓場。

“打圓場”與“和稀泥”不同,它是從善意的角度出發,以特定的話語去緩和緊張氣氛、調節人際關係的一種語言行為,在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打圓場”應“揚長避短”。工作與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著兩重性,其中的對與錯、利與弊是相對的。所以在打圓場時,作為圓場之人應當理解爭論雙方的心情,辯證地看待問題,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況,得體地“揚長避短”,用巧妙的語言去作解釋,通過“揚長”引領別人換個視角,對先前不滿意的事來一番變位思考,讓對方從一個新的角度去體會佳妙之處,從而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觀點。

第6招:未雨綢繆早安排,各種話題充分準備

我們應該知道,冷場的出現,往往與話題有關。曲高和寡會導致冷場;淡而無味同樣會引起冷場。如果你不希望出現冷場,就應當事先作些準備,使自己有一些庫存話題,以備不時之需。

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比如聚會、議事等,常會出現冷場的情況,令人感到窘迫。一般來說,談話者之間若存在以下幾種情況時,最容易因話不投機而出現冷場:

(1)彼此之間不是很熟悉。

(2)年齡、職業、身份、地位差異大。

(3)心境差異大。

(4)興趣、愛好差異大。

(5)性格、素質差異大。

(6)平時意見不同,感情不和。

(7)互相之間有利害衝突。

(8)異性相處,尤其單獨相處時。

(9)因長期不交往,關係比較疏遠。

(10)性格都比較內向。

出現冷場時,雙方都會感到尷尬。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破冰之術,及時根據情境設置話題,冷場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1.要學會拓展話題的領域

開始第一句話要注意的是使人人都能瞭解,人人都能發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對方的興趣和愛好,拓展談話的領域。如果指著一件雕刻說:“真像××的作品!”或是聽見鳥唱就說:“很有門德爾松音樂的風格。”除非知道對方是內行,否則不但不能討好,而且會在背後挨罵的。

如果不知道對方的職業,就不要胡亂地問他。因為社會上免不了有人會失業,問他的職業無異於強迫他自認失業,這對自尊心很重的人來說是不太好的。如果你想開拓談話的領域而希望知道他的職業,那只能用試探他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問:“先生常常去游泳嗎?”如果他說“不”,你就可以問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兒消遣最多呢?”接下去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就可以再加上一句話,問他平時什麼時候去游泳,從而判斷他有無職業。如果他說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五時以後去,那無疑是有固定工作。

當確定了別人有工作時,才能問他的職業,這樣就可以談他的工作範圍內的事情。如果不知道對方有沒有工作,或確知對方為失業者,那最好還是談別的話題吧。

2.風趣接話轉話題

在談話中善於抓住對方的話題,機智巧妙地接答,可以使我們的談話變得風趣,從而使談話活躍起來。有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我們誇獎對方取得的成績時,總能聽到這樣的回答——“一般一般”。倘若我們不接著話茬兒說下去,就有點贊同對方的“一般一般”說法的意思,達不到接話說的目的。這時,你可以這樣回答:“‘一般’情況尚且如此,那‘二般’情況就可想而知了。”言外之意是說:“你一般的情況才如此的話,我二般的情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這類接話,一般是採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接住對方的話茬兒,作風趣的轉答。

要想巧妙地接答對方的話茬,可以把原來的話題引向另一個話題,使談話轉變一個角度繼續進行下去。

小王是某公司負責某一地區的銷售業務員。公司為了加強和客戶之間的聯繫,特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工商聯誼會”。公司安排小王在會議期間陪同他的客戶楊某。他們路過一家商場,談起了商場的銷售情況。最後,楊某深有感觸地說:“現在,市場競爭夠激烈的。”小王隨即接過他的話茬兒說:“就是。在您的公司工作的業務員也不少吧?”

就這樣小王既把話題延伸了下去,同時又把話題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3.適時地提出引導性話題

適時地提出引導性話題,可以給他人留下談話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善於當眾講話的人。這些話題可以根據對方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職業性質等方面來設置。比如:“近來工作順利吧”,“聽說你最近有件高興的事,什麼事啊”,“前一段時間我見到了你的孩子,學習怎麼樣”。先用這些聽起來使對方溫暖的話寒暄一下,便於開展談話。

面對那些在公司上班的人,可以探問對其公司的日常規則的看法,如:“你們公司每週都要舉行升旗儀式,之後還要做早操,召開例會,你怎麼看待?”引導性話題應該注重可談性和可公開性。對學文的不宜談深奧的理科的問題,反之亦然。不宜在公開場合觸及個人隱私,也不要在背後議論他人。如果引導性的話題過於敏感,或者越出了對方的興趣愛好,或者過於深奧,超出了對方的知識結構,也許是對方不願意說,也許是真的無話可說。提出這類話題,目的是想讓對方開口講話,如果不能讓對方開口說,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提一些引導性話題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讓對方感到難以回答或只是附和而已。比如:“你是不是也覺得你們現在的廠長很能幹?”人家要說贊同的話,他自己的確也有保留意見,要說不贊同,而你已經認可了,他總不至於在你的面前進行反對吧,何況是說別人的壞話呢?所以說,這樣的話題,處理得不好,會讓自己失去談話的親和力,適得其反。再者也不要問些大而空的問題,讓人不知從何說起,最好具體點。

此外,在打破冷場時還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如果是由於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遠之,而造成對方的沉默,在交談中就應當主動、客氣、隨和一些。

第二,如果是由於自己太自負,盛氣凌人,使對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則要注意謙虛,多想想自己的不足,適當褒揚對方的長處。

第三,如果是由於自己口若懸河,講起話來漫無邊際、無休無止,而導致了對方的沉默,則要注意自己講話適可而止,給對方說話的機會,不要讓人覺得你是在做單方面的傳教。

第四,一般人的心理總是喜歡教人,而不喜歡受教於人。有時裝作不懂事的樣子,往往可以聽取他人更多的意見,這根源於人們的自炫心理。反之,你表現得太聰明,人家即便要說,也會有所顧慮,怕比不上你。因此,你可以採用求教的語氣說話,這樣就能引起對方的優越感,從而引出滔滔話語。

我們應該知道,冷場的出現,往往與話題有關。曲高和寡會導致冷場;淡而無味同樣會引起冷場。如果你不希望出現冷場,就應當事先作些準備,使自己有一些庫存話題,以備不時之需。

進階:魅力綻放在傾聽談吐間

——提問與接話的控場藝術

你是不是也會因經常說錯話而得罪別人,最終只能尷尬地結束談話?你是不是發現場面很尷尬,可是卻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者怎麼說呢?為什麼有的人在閒談時就能交到朋友,而你的交談總是以冷漠、不友好而告終呢?

以後你就不用再為這樣的尷尬而傷腦筋了。只要你掌握好下面的溝通控場藝術,就能讓你的交談氛圍更互動、更熱烈,你一定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