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邏輯思維能力與素養 > 緒論 增強邏輯素養,提高思維能力 >

緒論 增強邏輯素養,提高思維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是人的一種理性能力或理論能力,它需要通過鍛煉和培養得到提高。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厲以寧教授,每當開學給新生上第一堂課的時候,都會問同學們同一個問題:「你來北大是要學什麼的?」很多人說是來學知識的,他說「錯」;又有人說是來學方法的,他也說「錯」。沒有學生能答對,這時他便告訴大家他們是來開闊視野的,即擴展思維的。(註:參見傅國湧:《你來學什麼》,載《讀者》,2013(11)。)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楊叔子院士說:「思維能力的培養很重要,學生只會記憶知識、不會獨立思考不行」,「人的價值無非是思想境界如何、思維能力如何」(註:2013年6月9日晚,楊叔子院士與前來參加批判性思維課程建設研討會的學者的談話。)。

當今世界,正處於信息化時代。這個時代的重要標誌是以互聯網為主要工具,知識增長和知識傳播都變得非常迅速,信息內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多樣。我們需要獲得什麼樣的知識?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更快地去獲取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如何相應地提高我們的能力?這些在本質上都可歸結為人們正確的思維,尤其是人的合邏輯的思維。過去,一個人在學校裡從老師那裡學來的知識,可以終身夠用。現在不同了,因為知識更新太快,人們在學校從老師那裡學來的知識,很快就會過時。人們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會面對新的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情、現象或者知識。如何處理好隨時可能遇到的新情況、新事物?如果只是依靠曾經學過的某些知識,結果總是事與願違,如果只是照搬曾經學過的某些方法,往往也不管用,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思維,即有一個比較好用的、能夠盡快理清各種問題的邏輯路徑的腦子。青年們所樂唱的「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給我一雙慧眼吧!」反映了他們對於提高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的迫切需要和強烈願望。邏輯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重要的認識能力,是人的基本理性能力或理論能力。人與一般動物相區別的最基本特徵就是人有理性。邏輯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判斷真假是非的能力、抽像概括能力、論證反駁能力、理解識別能力、形式推理能力、比較類比能力等。

恩格斯曾經說,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註: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4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同時,他認為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還沒有別的手段。(註: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46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恩格斯還說,自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後,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於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註:同上書,65頁。)在這裡,恩格斯所說的邏輯就是指古希臘哲學家所發現的演繹邏輯和近代西方哲學家所發現的歸納邏輯,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傳統邏輯或普通邏輯。近30年來,在西方興起的非形式邏輯、論證邏輯或判斷性思維,其內容從根本上沒有超出恩格斯所談及的形式邏輯和辯證法。(註:參見楊武金:《論非形式邏輯及其基本特徵》,載《貴州大學學報》,2007(4)。)當然,它們需要發展,需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需要。

具體說來,理性能力或理論能力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十分重要。人缺乏理性能力,譬如缺乏分清是非的能力,就談不上做好人、做好事。一個民族,如果絕大部分的人都缺乏理性能力或者理論能力,就不能躋身於世界上的偉大民族之林。人只有具備足夠的理性能力或者理論能力,才能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做事、做人,從而更好地提高辦事效率、提高學習能力。一個不講邏輯、是非不分、思維混亂、缺乏理性的人,卻能很好地做事做人,這是很難想像的。譬如,對於一個國家幹部來說,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素養,不但可以更好地開展自己的工作,而且可以為防止自己腐化墮落多留個心眼。比如,根據「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樣的常識,如果具有足夠的思維能力,就可推論出:收受別人財物最終必然敗露。其實,很多貪官最後都是鬼迷心竅,失去了最起碼的思維能力,當然也談不上還有什麼道德良心。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對於貪官來說,其最大的「縫」就是思維出了問題。

如恩格斯所言,人的理性能力或者理論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具體來說,人們需要注重學習邏輯與辯證法。不過,中國人與西方人比較起來,更擅長辯證思維,中國人缺的不是辯證法,而是邏輯。中國先秦時代雖然也曾產生過如《墨子·小取》所提出的「辯學」體系和《荀子·正名》所體現的「名學」體系,但中國的這些邏輯思想在後來的兩千多年裡並沒有得到重視。總的來說,傳統的中國社會,所重視的是提出命題和相信命題,卻嚴重忽視了對命題的論證與分析。如讚揚讀書的重要性,「讀書需用意,一字值千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於是很多人就相信讀書很重要了。但反面的情況也存在,如「只有鼎罐煮莽莽,沒有鼎罐煮文章」(註:貴州的一種飯叫莽莽。)。主張要做好人時說「好人有好報」,但相反的觀點則是「好人不長命」。很多人相信這些格言或古語,但沒有進行很好的論證。於是乎,人們在是和非之間左右逢源,逆來順受,怎麼樣都行。一直到「五四」運動時期,在「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口號聲中,又喊出了「邏先生」,邏輯分析和科學理性開始被一些國人重新提拿起來,但直到今天,邏輯思維和科學理性都未能真正在中國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的現象仍然非常嚴重。當下有兩種有趣的說法:一是說政府是爹媽,即使做錯什麼,也是為我們好;二是說政府是孩子,別總怪政府,對成績不好的孩子,要是取得了一點進步也該表揚。可是大家就是不把政府當成政府。我們現在有些人為官員加班吃了碗方便麵而感動,為城管這次沒打小販只是瞪眼而感動,為官車某次沒有橫衝直闖而感動,這都是不合邏輯的。(註:參見李承鵬:《尊嚴》,載《讀者》,2013(11)。)因此,對中國人來說,加強邏輯學習、進行邏輯思維訓練顯得更為重要。

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是中學時代,但早一些培養總是好事。中學時代是人的一生中邏輯思維能力訓練和培養最為關鍵的時期。培養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效有重要作用。哲學家懷特海曾經把人的智力發展分為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他說:「浪漫階段大致延續到13歲或14歲;從14歲到18歲是精確階段;從18歲到22歲是綜合運用階段。」(註:〔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67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這表明,從14歲到18歲,也就是從初中到高中是精確性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進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和訓練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要使學生一點一點地接受一種特定的分析事實的方法」,「精確階段也代表一種知識的增加和補充。在這個階段,知識的廣泛的關係居於次要地位,從屬於系統闡述的精確性」(註:〔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34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應該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思維的確定性、一致性和明確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思維必須遵守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三個規律的要求是相通的、一貫的。其中,矛盾律最為重要,亞里士多德稱之為「一切原理中最為重要的原理」。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確定、明確的內涵和外延,所使用的判斷要有確定、明確的斷定,也就是思想不能出現自相矛盾的現象。明確概念、恰當判斷、合理思維,說的都是這樣的問題。

思維的論證性和說服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充足理由律問題。萊布尼茨將充足理由律作為思維的根本法則,不是沒有道理的。合理思維是有效論證的必要條件。論證要充分有效,就需要能夠正確地運用各種科學的論證方法。比如排除法(選言證法)、反證法(假言證法)、歸謬法等,都屬於比較間接的論證方法。直接論證法則包括演繹式直接論證和歸納式直接論證。演繹式直接論證比較複雜,如三段論法、二難論證法等。歸納式直接論證則可採用枚舉歸納論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譬式論證等形式。有效論證、洞悉假設、識別謬誤等,說的都是這個問題。

判斷、分析、推理、概括和創新能力。在現代邏輯看來,邏輯是關於推理的學問。推理基於判斷分析,這是演繹推理。當然,演繹推理包括形式的和非形式的。基本的形式推理能力是有效進行各種推理活動的基礎。在形式推理的基礎上,還需要能夠結合具體的根據或事實材料,進行各種非形式的推理。非形式推理,不是說絕對沒有形式的推理,而是在推理形式還未被或者難以被揭示出來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提出某些規則,並根據實際具體內容和意義來進行推理。在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如何得出更合理的結論,這是歸納推理。怎樣的推理是有效的、合理的?這就是推理有效性或者合理性的判定問題。推理有效性與合理性是保證論證有說服力的必要條件。

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日常行為或者學習其他知識來培養。「吃一塹,長一智」,說的就是經驗教訓可以增強我們的理性,其中主要是邏輯能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說的就是類比推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學習其他知識獲得,學生在學習其他知識的同時即可培養出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有些人從來沒有專門學習過邏輯知識,但照樣可以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尼克松在《領導者》一書中,稱讚周恩來總理說話有很強的邏輯性,「他講話富有邏輯性,很有說服力」(註:〔美〕尼克松:《領導者》,262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2009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聽課後的座談會上說:「我上學時最大的收穫在於邏輯思維訓練,至今受益不淺。」(註:溫家寶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講話:《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載《人民日報》,2009-10-12。)他說的邏輯思維訓練,主要應該就是指,在學習其他知識的過程中,同時獲得了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

2010年教師節,溫家寶總理到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考察,在與教師以及北師大師範生座談時說,興趣很重要,興趣啟發後,才可以談邏輯,談創造。(註:參見溫家寶在河北省興隆縣六道河中學與教師座談時的講話,轉引自苟曉龍:《莫大的鼓舞永遠的珍藏》,載《中國教育報》,2010-09-18。)培養和提高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最好途徑,應該是在各門課程的知識學習和傳授過程中,不斷滲透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其他各門課程的同時,也學會邏輯思維方法。因此,根本性的做法不是給中學生增加一門課程,而是將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貫穿到各門課程的教學中去。比如,現行初三語文課本(人教版)下冊選自《孟子·告子下》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目前中學對該文的教學,普遍著重於對知識點和心理層面的講授,鮮有從推理方法和論證方式入手來進行教學的。近年來,儘管有一些教案開始重視寫作手法和論證方法的講解,但講得也不完善、不深入、不確切,尤其是沒有從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上去加強教學。結果學生只學到知識,而沒有在邏輯論證能力上得到提升。

其實,上述論證首先通過列舉六個正面事例,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即通過簡單枚舉「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得出一般性結論「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經過「艱難」才能「後成」,運用了邏輯上的簡單枚舉歸納法。之後,又運用因果分析法,指出人之所以經過「艱難」能夠「後成」的原因,即「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也就是說人在經歷困難後就能夠慎思而變得有所作為。而這樣的因果關係,又是通過對反面場合的比較和鮮明對比來得到的,即「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也就是說沒有經歷過困難和痛苦的人往往都不能夠成就事業,而成為失敗者。整個論證又用到了求異法或者對比論證法。全文正面事例放在前面,反面事例放在最後,結論和因果分析放在中間。(註:參見楊武金:《論邏輯素質教育的基本方向》,載《畢節學院學報》,2012(3)。)先後運用了邏輯上的簡單枚舉歸納論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

提高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32條,專門論述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其中第一項就明確指出要「注重學思結合」。強調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會思維、善思考。這裡,要想達到會思維、善思考,就必須懂得並且遵循如何合乎邏輯地思維。學生如果能夠掌握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學會運用,學習就能夠一以貫之,從而取得更高效率的學習效果。各門課程的教學,如果能夠將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真正地滲透其中,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就學會了思考,從而培養「學」和「思」相結合的創新人才的目的也就可以達到。比如,在語文課的學習中,如果教師能夠隨時提醒學生注意運用上例中講到的歸納論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等邏輯思維方法,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具備相應的論證能力。

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是教師。只有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了,才不至於出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況。廣大教師們,你們代表著中國學生從而也代表著未來中國人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希望,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一起努力來共同完成這個重要的任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