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 珍惜生命,遠離「可是」 >

珍惜生命,遠離「可是」

因為喜歡寫點個人成長和自我提升方面的文章,公眾號和微博上經常會有很多人問我問題,向我求助。早些時候工作沒那麼忙,對於這些提問我都會盡量回復。

印象比較深的是某讀者A,她的留言大概意思如下:

阿何老師,看了你分享的個人成長故事,個人覺得非常受鼓舞。和你一樣,我也是來自農村,現在在讀大二,我非常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因為沒有人脈,沒有基礎,不知道如何開始,你能幫幫我嗎?

在A之前,我從未和「可是型」讀者打交道(什麼叫「可是型」一會兒你就知道了),所以和她來回聊了幾次,摘錄部分對話內容如下:

我:現在大學的課業一般都不是很重,你可以利用課餘時間培養一門特長,然後利用這門特長去賺錢,這樣既能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也能讓自己做更多的事情。

A: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可是我的底子太薄弱了。別人的特長都是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培養的,我現在才開始,又怎麼可能趕得上他們呢?

我:那就從最簡單的做起呀,比如去做家教,或者去肯德基和麥當勞打工什麼的。

A:這個我也嘗試過,可是收入真的太少了,而且浪費時間。靠這個我又怎麼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

在多次溝通中,我絞盡腦汁,試圖將自己嘗試過的方法都介紹給她,但卻被一個又一個的「可是」給打了回來。直到最後我已經筋疲力盡,還是沒能幫到她。後來跟這種人打交道多了,我意識到自己永遠幫不了他們,從此敬而遠之。

我在寫《努力奮鬥,是為了對這個世界有說「不」的權利》這篇文章的時候,曾經有讀者留言:你還不是因為現在成功了,所以才出來吹牛。如果失敗了,哪有空來寫雞湯啊。

這還真冤枉我了:首先,我現在還遠遠談不上成功,日子過得如履薄冰;其次,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就算在我最落魄的時候我也在寫啊。

可我發現,和這種人是沒辦法講邏輯的:你成功後寫感悟,他說你吹牛炫富;你沒成功時寫感悟,他說你自己都失敗了還傳授個狗屁經驗啊。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他又會說你是不是無話可說了呢?

後來我才知道,這類人在網絡上並不是少數,他們有個統稱叫「噴子」。

這類人最討厭的就是所謂的經歷、感悟、方法、技巧。只要是這方面的內容,他們一律看作「雞湯」,持不屑一顧的態度。

「某某成功了,不就因為他是富二代嘛。」

「你大談什麼多花錢看書,是沒經歷過窮人的日子,站著說話不腰疼。」

「什麼年輕的時候要多投資自己,這是扯淡,不要因為你是富二代就誤導人家。」

……

噴子們類似的言論我們已經屢見不鮮。任何一位作者,只要粘上他們都要頭痛萬分。因為不管你論述的是怎樣的觀點,噴子們總能站在一個奇葩的立場上給出奇葩的評論。

如果深入分析,你會發現A和噴子本質上是存在共同之處的。只不過A這類「可是型」的群體比較弱勢,整體處於防禦地位;而噴子群體比較強勢,處於攻擊地位。

這兩類人群的共同之處是:都充滿了宿命式的消極,否認方法、努力的作用,將自身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客觀因素。

正因為這種性格特徵,這兩類人群在現實生活中一般都過得不如意,進而在長期壓抑和心理失衡中形成更加極端的性格特徵:對自身放縱,對他人苛刻,嚴重者甚至發展到仇視成功的地步。

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失敗都是由於各種客觀因素,而這些因素都是不可克服的:我書讀得不好,是因為父母沒有文化,也沒錢供我讀好的學校;我找不到好工作,是因為家裡沒有關係;我賺不到錢,是因為我既沒有家世背景也沒有啟動資金;我混得不如別人好,是因為沒有人家那麼好的基因和腦子……

相對應的,這類群體中的很多人都會認為別人的成功也是客觀因素造就的:×××創業成功了,還不是因為他有個好爹;×××買房買車了,肯定是家裡給的錢;×××發達了,只是因為他運氣太好了……

如果說這類型的人沒有追求那就錯了:他們一邊蔑視、仇視別人的成功,另一邊又幻想著自己成為富二代、官二代。他們一邊不相信別人真的是靠努力改變命運的,另一邊又四處取經學習,期望得到些讓自己迅速改善狀況的靈丹妙藥。

囂張也好,內斂也好,其實這類人群骨子裡都是懦弱的。他們一方面渴望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想、不敢去承受成功路上的風風雨雨。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懦弱,連自己內心都無法接受自己,於是走向了宿命式的消極。

所以,你會發現給他們提建議是沒有用的:首先,他們骨子裡就不一定相信你的建議有用;其次,你提100個建議,他們便能還你200個「可是」。但凡有些許的困難,他們都能找到讓自己心安理得的退縮理由,你又怎麼幫?

我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點「可是型」和「噴子型」的特徵。人之所以成長,或許就是因為在不斷發現不足,改變不足。

珍惜生命,遠離「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