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王者歸來 >

王者歸來

《艾格蒙特序曲》在貝多芬的作品中不是最有名的,也不是成就最高的,卻經常是我給學生講貝多芬時的入門曲目。原因有三:

1.這首曲子比較短小,卡拉揚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版本還不到十分鐘,適合初學者欣賞;

2.這首曲子動態變化較大,故事性強,易於理解;

3.這是我多年來深愛的一首曲子,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它將我從沉淪中拯救出來,因此我願意將它與學生們分享,也希望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中,這首曲子也能幫他們走出低谷,振作起來。

華燈初上,我們的音樂鑒賞課如約而至。待大家坐定安靜之後,我打開了PPT,開始為學生講解基本的音樂常識: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首先我們要瞭解序曲這種音樂形式。其實音樂中的序曲很像文學中的序言。」

我發覺我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其實並不是刻意為之,音樂與文學都是藝術,藝術難道不都是相通的嗎?

「我們知道,文學中的序言是寫在作品前面,介紹作品的大致內容、寫作背景或者過程的文體,如魯迅的《〈吶喊〉自序》;音樂中的序曲與此相似,它是歌劇、舞劇等大型作品的前奏曲,最早只是為等待觀眾入場而演奏的簡短音樂段落,沒有固定的形式。18世紀後期德國音樂家格魯克進行了歌劇改革,將劇情因素引入序曲,於是序曲的形式開始固定,很多序曲擔負起了介紹劇情、渲染氣氛等任務。比如我們以後要鑒賞的《卡門序曲》就渲染了作品的氣氛,而芭蕾舞劇《天鵝湖》的序曲則交代了公主奧傑塔被惡魔變為天鵝的情節。19世紀後,序曲逐漸向音樂會序曲方向發展,並演變成單樂章的交響詩形式。這時候,它只是借用序曲這個名字,而不是為任何歌劇或舞劇做前奏曲了,如我們以後要鑒賞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現在我們來聽一段很熟悉的曲子。」

我打開一個音樂文件,一段歡樂喜氣的音樂頓時充溢了整個教室。

「大家聽過這首曲子嗎?」

「聽過!」

「在什麼時候聽過?」

「春節!」

回答異口同聲。

「大家知道這首曲子的名字嗎?」

「不知道。」

更加的異口同聲,也在我預料之內。

「這首曲子叫《春節序曲》,李煥之作曲,描寫的是我們中國人過春節時歡樂的氣氛。」

「哦——」很多學生臉上顯現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不過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貝多芬的一首序曲——《艾格蒙特序曲》。這是貝多芬為歌德的戲劇《艾格蒙特》所做的序曲。

「艾格蒙特伯爵是16世紀荷蘭民族英雄,當時荷蘭處在西班牙殖民者的殘酷統治之下,民不聊生。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艾格蒙特率領人民起義。後來由於西班牙派駐荷蘭總督的背信棄義,艾格蒙特被捕並被處以死刑。艾格蒙特雖然犧牲了,但是荷蘭人民並沒有放棄對殖民者的反抗,在貝多芬的作品裡,人民最終取得了勝利。這也表現了貝多芬『人民不可戰勝』的堅定信念。貝多芬在給出版商的信中,還特意為最後一段音樂附上了『預告祖國即將得到的勝利』這樣一條註解。

「上午我們講《〈名人傳〉序》的時候,曾經提出一個問題:貝多芬偉大在何處?那個問題我們當時並沒有真正回答,因為不親耳聆聽他的作品,我們是無法理解的。貝多芬的朋友興特勒說:『他愛共和的原則,他主張無限制的自由與民族的獨立……他渴望大家同心協力建立國家的政府。』我想,這句話可以作為貝多芬之偉大的腳注,而這首曲子,也是貝多芬用作品表現自己對自由與獨立的執著追求與信念。」

按照計劃,我打算先分部分為學生講解每一段的內容,之後再完整欣賞。

打開音樂文件,絃樂用低音奏出幾個沉重悲涼的樂句,單簧管黯啞而淒涼,彷彿是荷蘭人民在殖民者殘酷統治之下無奈悲愴的呻吟。第二部分絃樂奏出如急行軍一樣的節奏,管樂飛過原野,走過鄉村,捲過巨大的防波堤,掠過高高的風車,人民從田地中走來,從鐵匠鋪中走來,從高山走來,從海邊走來,零零散散的人群百川歸海,匯成一股巨大的人潮,在艾格蒙特的領導下掀起了對抗殖民者的戰爭。路途艱險,鬥爭殘酷,但是人民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樂隊驚心動魄的齊奏表現了鬥爭的艱難與激烈。正當鬥爭似乎就要接近成功的時候,音樂突然轉換,艾格蒙特被總督欺騙被捕,並被押赴刑場:圓號齊奏,似乎是刑場淒厲的軍號,絃樂哀婉,似乎是圍觀群眾的悲傷,突然,樂章在一個刺耳的下行旋律中中止——艾格蒙特慷慨就義。短暫的沉寂之後,木管為犧牲的英雄奏出沉靜的哀歌,但這哀歌並沒有持續太長,絃樂從背後由遠到近,由弱到強漸漸襲來,飛過原野,越過高山,捲過防波堤,掠過風車,英雄犧牲後,人群再一次聚集,比以前更浩大、更雄壯,軍號嘹亮,兵器鏗鏘,定音鼓如雷聲震響,樂隊在這巨大的浪潮中發出怒吼,一切壓迫、一切桎梏在這怒吼面前顫抖,然后土崩瓦解,最後,整個樂隊高奏凱歌,侵略者終於被趕跑,人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最後一個音符塵埃落定,教室裡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黑暗中,我站在講台邊,什麼也沒說。緊接著,教室裡響起了巨大的掌聲。

燈再次打開,我走上講台:

「對專制的反抗、對自由的追求是貝多芬作品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不僅如此,這種反抗與追求也貫穿了他的現實生活。他曾經說過:『君王與公卿盡可造成教授與機要參贊,盡可賞賜他們頭銜與勳章,但他們不能造成偉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臨庸俗社會的心靈。』一次他與歌德一起散步,在路上遇見了皇室成員,歌德馬上脫下帽子,恭恭敬敬地低頭站在道路旁邊,貝多芬卻毫不畏懼,從人群中直穿過去,結果倒是王室成員紛紛對貝多芬脫帽致意。」

「哦——」學生驚歎。

「他曾經對一位頤指氣使的親王說:『親王,您之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為我,是靠了我自己。親王們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至於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屏幕上大大地顯示出這段話。學生們一言不發,靜靜地看著。

「如果想要更深刻地理解貝多芬,我推薦大家閱讀羅曼·羅蘭不朽的巨著《約翰·克裡斯多夫》,這也是我一直深愛的一本書,它是以貝多芬為原型寫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和貝多芬及其音樂一樣,這本書也曾無數次給我力量,讓我奮然前行。」

我將書名寫在黑板上。

「下面,我們再連續欣賞一次這首《艾格蒙特序曲》。」

燈再次關上,黑暗中,貝多芬再一次帶著我們踏上偉大的英雄之旅……

幾天後,我走進教室,按常規,學生們應該將這節課要鑒賞的東西展示在黑板上或者電腦上了,可是這天什麼都沒有。我問:

「今天該誰鑒賞了?」

在大家的掌聲中,男孩辛恆有些靦腆地走上來。辛恆是那種在班上一點都不起眼的男孩,第一輪鑒賞的時候由於緊張,做得不是太好,這是他第二輪鑒賞了,可是他似乎什麼都沒準備。我和大家一樣,都很好奇。

走上講台,辛恆居然從口袋裡拿出了一個手機!

「我今天鑒賞的不是詩詞,也不是電影,而是一首樂曲,我沒有準備課件,因為我覺得音樂應該是大家用心來感受的,最好不要有那些干擾因素。」

這樣專業的鑒賞觀點,我還是第一次從一個中學生嘴裡聽到,我更好奇了。

「前幾天我們上了《〈名人傳〉序》,夏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貝多芬的故事,我們又在音樂鑒賞課中聽到了他的樂曲,今天我帶來的是他的另一首曲子,大家都很熟悉,我很喜歡,所以跟大家一起分享……」

辛恆打開手機裡的音樂文件,錚錚琴聲如淙淙流水響起,很多同學一聽到就睜大了眼睛:「啊,是這首……」

「對,這就是貝多芬的鋼琴曲《致愛麗絲》。」

手機裡的音樂繼續流淌,辛恆在台上從容地為大家介紹貝多芬,介紹這首曲子由來的傳說,娓娓道來,如數家珍……

鑒賞結束了,我走上講台:

「我第一次看見,我們同學的手機裡除了流行歌曲之外居然有古典音樂,光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十分欣慰。」

下課後,回到辦公室,意外地看見艾力克的媽媽在我的座位前等著我。我問她有什麼事。她遞給我一張紙條:

「夏老師,我知道你在給孩子們上音樂鑒賞課,昨天我兒子給我開了一張單子,說是他想聽的曲子,要我給他買,我想請夏老師看看,這些曲子怎麼樣,對孩子有好處嗎?」

我接過紙條,上面列出的有貝多芬的幾首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以及他的《1812序曲》,莫扎特的《第41號交響曲》,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詩《一千零一夜》,以及其他一些音樂家的曲子。

「這是他主動要你給他買的嗎?」

「是,我只是想請夏老師看看,這些曲子好不好。」

「很好,都是一些偉大作曲家的名曲,對孩子的音樂鑒賞能力提高以及意志力培養都會有幫助的。」

「那我就放心了。」

送走艾力克媽媽,走在校園林蔭道上,想起了《約翰·克裡斯多夫》的第一句話:江聲浩蕩,自屋後升起。

剛回到辦公室,電話又響了,是叫我取快遞的,我給天天和濤濤買的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