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如何閱讀一本書 > 附錄二 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

附錄二 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好書能給我們什麼幫助

這個附錄提供了極為精簡的文章,讀者可以自己做閱讀練習,或是像讀書會一樣做小組的閱讀練習。當然,這些習題不能像某些參考書一樣,提供詳盡完整的練習,但是卻能告訴你基本的練習模式,同時找出所有的答案。

針對四種不同的閱讀層次,這個附錄含有簡短的練習與問題測驗:

第一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這是兩位作者的傳記,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及牛頓,這兩篇文章都收在《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中。

第二層次的閱讀——檢視閱讀——這是兩本書的目錄,但丁的《神曲》與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收錄於《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

第三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出自本書的內容。

第四層次的閱讀——主題閱讀——這是由兩本書中摘要出來的章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均收錄於《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

讀者可能會發現,比起後兩種層次的閱讀,前兩種層次閱讀中的例子比較熟悉,也比較傳統。這個附錄沒法和複雜的參考書相提並論,只是把各種不同層次的閱讀,以及各種不同書籍區分得清楚明顯而已。這個附錄並不能算是一種綜合又密集的練習手冊。

一般人批評閱讀測驗練習的理由很多:沒有科學標準;有文化的歧視性;這些測驗並不能預期學業上或事業上的成功與否;這些問題通常包含了一個以上的適當答案或「正確」答案;種種理由都在說明拿這樣的測驗來做評分標準是很武斷的。

許多類似的批評理由都成立,尤其是某些重要的決策,諸如學校的評分標準或對學生的評估,關於員工的僱用機會,如果完全採用這類測驗的結果為依據的話。然而,許多這類測驗確實能有效地區分出不同層次的能力,也會持續廣泛運用在判斷個人學業或工作的傾向上。就算沒有其他的理由,光是這種測驗本身能讓讀者熟悉一些閱讀技巧,也就值得一試了。

要特別提醒的是,大部分這種閱讀測驗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為了測驗題目而挑選出來的。因而大部分文章互相沒有關聯,只是一些片段而已——一些科技上的知識或是一些訊息。

在這個附錄中,雖然只是一些範本,強調的重點卻大不相同。這些文章不只是可供測驗之用,實際上也值得一讀。事實上,任何人想要超越閱讀的第一個層次,這些文章都是不可或缺的讀物。這些挑選出來的文章,根據文章所設定的問題,都是提升閱讀能力的工具。

接下來要說明的是這些問題的形式。一般來說,這樣的測驗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問題。當然,短文式的問題,要求受測者回答的也是他所閱讀過的某種聲明。多重選擇題的形式也有很多種,通常是整組出現的問題。有時候測驗中會出現一連串的聲明,受測者要能指出哪一種聲明最能詮釋主旨或文中含意。另外有些問題是針對文中的某個細節,讓讀者作選擇,其中只有一個是合理或比較適合的答案。還有一種方式是只有一個答案是不正確的,其他的都正確。這些問題也可能是一段原文的引述,看看讀者是否注意到或記得這段文字。有時候一個問題可能會引用原文,或是直接取用原文,讓讀者在這段聲明中發現一些空白處,看看刪掉了哪一兩個字。還有一些是選擇題,讓讀者從中選擇其一,使這段敘述變得很完整。

大部分問題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但有些問題要求讀者運用他所知的其他資料,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還有些問題是推論的:先從文章中引出一些推論的問題,然後要受測者從一堆推論中找出哪些出自文章之中,或是要他辨認或刪除一些假的,或與文章無關的推論。

如果一個人要設計的是某種標準測驗,可以廣泛運用在學業或工作上的嚴格評估,那麼問題的選擇與問題本身的形式也就更嚴格了。幸好在這個附錄中,我們用不著面對這樣的問題。相對的,我們只是要提出一些建議,試著幫助一些自己練習閱讀的人增進他們的閱讀技巧。我們所用的形式大多是我們剛描述過的形式-——不像通常分隔成一組組的形式——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問題類型。有些很簡單,有些則很困難。要找出這類難題的答案,其實才是最有趣的地方。

因為有些問題非常困難——這是我們故意設計出來的,目的在於刺激你回想曾經讀過的文章——所以我們的答案也比平常會出現的答案短,又比較晦澀難懂。尤其是在這附錄中最後一部分的問題都是如此,那是主題閱讀的部分。現在,我們冒昧地引導著讀者,設計出一些問題來,這些問題可以當作對文章本身的淦釋,而且盡可能寫出答案,就像我們親臨考場一樣。

第一個閱讀層次的練習與測驗:基礎閱讀

這是兩篇簡短的人物素描。一篇是有關密爾的生活,另一篇是關於牛頓的。密爾的傳記先上場,不過當然牛頓的時期比他早了兩個世紀。

這篇密爾的傳記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第43冊。除了獨立宣言、聯邦條例、美國憲法與漢密爾頓、麥迪遜與傑伊的聯邦公報——這些是美國立國的基本文獻——之外,這一冊還包括了密爾所完成的三件作品:《論自由》(On Liberty),《代議制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及《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這三部是密爾偉大的作品,但卻並沒有耗盡他的寫作才華。譬如像《婦女的屈從地位》(The Subjection of Women)一書,是當代非常感興趣的書。這不只是因為密爾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擁護女權的人,也因為文章的銳利風格吸引人,同時對男女之間的關係還表達出了超越時空的深刻洞察。

在第一種層次的閱讀中,速度不是基本的問題。密爾的生活傳記約有1200字長。我們建議你用自己覺得舒服的速度來閱讀--一大約六到十分鐘。我們也建議你將特別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圈出來,或一記一些筆記,然後試著回答我們附加的問題。

密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密爾在他的自傳中說過,他在心智上的發展主要是受到兩個人的影響:他的父親詹姆斯·密爾,及他的妻子。

詹姆斯·密爾為他的兒子精心設計了包羅萬象的教育課程,這是根據愛爾維修(Helvetius)與邊沁(Bentham)的理論所設計的。那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讓密爾在13歲時就已經完成了大學教育所教導的學科。這位父親就像這個男孩的教師,而且經常陪伴著他。他讓密爾跟他在同一個房間裡工作,甚至當他寫《印度史》(History of India) ,《大英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時,也讓密爾進來打擾他。稍後密爾形容這樣的結果,是讓他「成為一個『製造』出來的人,一些特定的觀點牢牢附著在我身上,我所能做的只是重複這些觀點」。

這樣的教育是從3歲開始的,一開始學的是希臘文與算術。到了8歲時,密爾已經讀完了希羅多德的全集,六本柏拉圖的對話錄及相當多的歷史書。在12歲之前,他研讀歐幾里得與代數、希臘與拉丁詩人及一些英國詩。他對歷史的興趣持續下去,他甚至試著要寫一本有關羅馬政府的書。12歲時,他開始學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中的邏輯觀,還有一些拉丁學者對這主題的教學手冊。在他父親教導他的最後一年,也就是他13歲時,主力放在政治經濟學。這個兒子長大之後,提到這一點對他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原理》(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有很大的幫助。接下來他的教育有一段時間是由父親的朋友們來教導的,跟著奧斯汀(Austin)讀法律,李嘉圖(Ricardo)唸經濟。最後他以讀邊沁有關立法的論文完成自己的教育。他覺得這些書給他「一種信條、學說、哲學與宗教」,讓他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雖然密爾從未正式與父親斷絕關係,但是到了20歲時,他產生了心理「危機」。那是從一個出現在他心裡的問題開始的:「假設你生命中所有的目標都實現了,假設所有你期望的制度與思想的改變在此刻都發生了,這對你來說是不是極大的喜悅與幸福?」他說一種「不可抑制的自覺清楚地回答說:『不!』」,結果他被憂鬱症糾纏了好幾年。後來首先讓他破繭而出的是一本馬蒙特爾(Marmontel)的《回憶錄》(Memories)「我……讀到他父親去世的那一段。全家人都很悲痛,但突然間他受到啟發,他不過是個小男孩,但他覺得,也讓家人覺得他就是全家人的依靠了——他會提供所有他們失去的一切。」他被這一段景象感動得落淚了,從那一刻起,他的「重擔減輕了」。

從17歲開始,密爾就在東印度公司工作以養活自己。他的父親是那裡的官員。雖然一開始他只是個普通職員,很快就晉陞為助理審察員(assistant-examiner),一直做了20年。從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年,1836年,到整個公司的業務被英國政府收回為止,他主管的都是與印度的關係,讓他對政府的問題有更廣泛的實際經驗。除了日常工作外,他還參與許多活動,準備重整公共輿論的法規。他,他的父親,與他們的朋友形成一個人稱為「哲學激進派」(philosophical radicals)的團體,他們所領導的一個辯論會帶動了1832年的法案修正。密爾積極揭發他認為違背國會公正原則與法庭正義的事。他經常替對「激進派」很友善的報紙寫稿,幫助成立並編輯《西敏寺匯報》 (Westminster Review) ,當作是「激進派」的一個組織。他還參與了幾個閱讀與辯論的協會,討論當代的知性與社會問題。

這些活動並沒有妨礙他追求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他編輯了邊沁的《司法審判證據的原理》(Rationale of Judicial Evidence)。他還學習邏輯與科學,希望能用科學的歸納性原理以調整三段論的邏輯,他還出版了《邏輯體系》(System of Logic)一書。在這同時,他繼續探討經濟的問題。最早寫出來的作品是《有關政治經濟學一些未定案的問題》(Essays on Some Unsettled Questions in Political Economy),後來又寫成系統化的論文《政治經濟學原理》(Prinr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1848)。

他將這些年的發展與貢獻歸功於他與哈麗雅特·泰勒(Harriet Taylor)女士的交往,她在1851年時成為他的妻子。密爾是在二十年前,他剛得優鬱症的「危機」時期不久認識她的。他對她影響自己作品這方面的貢獻讚譽有加。雖然在他結婚的七年當中,他的出版品比過去少了許多,但他的思想更透徹了,也開始寫作一生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論自由》(1859),《關於議會重組的思考》(Thoughts on Parliamentary Reform),後來這本書就改寫成為《代議制政府》(1861),以及《功利主義》(1863)。他推崇她讓他瞭解到人性中抽像的一面,這重新整合了他的主張。她去世後,他說道:「她的回憶對我來說是一種宗教,她認可的標準總括來說都是值得尊敬的事,我會盡力去調整我的生活。」

密爾將餘生大部分時間貢獻在政治活動上。除了寫作之外,他還是第一個女性投票權組織的創始者。1865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他是工黨的激進派分子,在討論迪斯雷利(Disraeli)的修正法上扮演了積極的角色,並鼓吹他長期研究的一些議案,像女性代議制、倫敦政府的重組、改變在愛爾蘭佔據的土地權。主要因為他支持的都是些不受歡迎的議案,所以他沒有再被選為國會議員。他退休後住在亞維農的農莊中,這處農莊原本就是為了讓他能接近妻子的墓園而建造的。1873年5月8日,他在農莊中去世。

注意:這個測驗裡的問題並非全是同一種類型,有些是多重選擇題,有些是申論題。有些問題牽涉到一些並未在本文中出現的資訊——擅長閱讀的人能從其他閱讀中找到的背景資料。你要把所有你覺得好像正確的答案都選出來——無論是文章中明說還是隱含的,無論是你根據基本的邏輯還是你個人已經知道的背景資料。

測驗一: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傳的問題

(1)在密爾的後半生,英國被誰統治著?(a)喬治四世(b)威廉四世(c)維多利亞女王(d)愛德華七世。

(2)密爾的早年教育大半是被誰設計出來的?(a)邊沁(b)他的父親詹姆斯·密爾(c)他父親所編寫的《大英百科全書》(d)馬蒙·特爾的《回憶錄》

(3)密爾8歲的時候,讀了(a)希羅多德(b)柏拉圖的六部對話錄(c)林肯的蓋茨堡宣言。

(4)密爾到東印度公司工作以養活自己,當時他幾歲?(a)14(b)17(c)21(d)25。

(5)在20歲時,密爾經歷了(a)與父親爭吵(b)心理上的危機(c)心理上的「危機」(d)與一個已婚的婦人有婚外情。

(6)密爾,他父親,他們的朋友們自稱為「哲學激進派」,因為他們相信(a)用暴力推翻政府(b)必須由國會議員來重組政府(c)大學課程中應該刪掉哲學課。

(7)在密爾年輕時所讀的書中,哪一位作者對他的影響最大?(a)亞里士多德(b)杜威(c)李嘉圖(d)邊沁。

(8)以下幾本密爾的著作中,哪一本沒有出現在本文中?(a)論自由(b)代議制政府(c)功利主義(d)女性的屈從地位。

(9)如果密爾活在今天,他會不會做以下的事?

(a)女權運動的支持者  會  不會

(b)支持全民教育  會  不會

(c)主張種族隔離主義  會  不會

(d)強烈主張新聞審查制度  會  不會

(10)從文中可以推測密爾認為他的妻子(哈麗雅特·泰勒女士),在他們的婚姻期間與她去世之後,都是他的(a)嚴格的批評者(b)最好的朋友(c)最偉大的敵人(d)繆思女神。

☆答案見註釋☆

對當前的學者與科學史學家來說,艾塞克·牛頓爵士是位極為有趣的人物。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老生常談的理由。像伽利略或牛頓這樣的人,能將分析與實驗結合起來——能結合理論與系統化的觀察來解說自然的現象——開創了思想上的革命,引導我們進人現代科學的世界。不只是因為他們發現了物理世界的真相,而且這些發現一直是至關重大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發展出研究自然的新法則,被證明為在各種學術研究中都極為有用。

我們說過,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理由。關於牛頓的一生及其成就,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耳熟能詳。近年來,牛頓更成為全世界研究天才特質的焦點。科學與文學界的學者及學生不斷將一些作者及科學家作偉大等級的排列,或是將這些人從卓越排名到天才。而大量研究結論指出牛頓是個超級天才——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描述天才特質與成因的研究有很多。早熟,專心一致的能力,強烈的直覺力,精確的分析理解力——這些術語都是用來形容天才的。這些形容詞似乎全都適用於牛頓。

以下的牛頓傳記速寫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第34冊。那一冊也包括了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通常稱作牛頓原理)與他的《光學》。另外還包括了荷蘭的物理學家克裡斯蒂娜·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的《光論》(Treatise on Light)。牛頓傳比密爾傳稍長一點,因此要花上十到十二分鐘來閱讀。跟以上一篇一樣,把最重要的段落圈出來,作筆記,然後試著回答問題。

牛頓(Sir Isaac Newton,1642-1727)

1642年聖誕節那一天,牛頓出生於林肯郡的沃雪浦(Woolsthorpe)。他的父親是一個卑微的農夫,在他出生幾個月之前就死了。1645年,他的母親再嫁給北威斯敏地區的牧師,牛頓被留下來跟著外婆住在沃雪浦。在鄰近的一所小學裡受過基礎教育後,12歲時,牛頓進入葛森姆文法學校,住在一位藥劑師的家中。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一開始他是個心不在焉的學生,直到有一次跟一個男孩吵起來,激起了他的競爭心,使他成為班上的第一名。他很早就表現出對機械設計的天賦與判斷力,他做出了風車、水表、風箏、日暑,還有人說他發明了一種由騎士所帶動的四輪馬車。

1656年,牛頓的母親在第二任丈夫去世之後,又回到沃雪浦,並要大兒子從學校回家,好準備接管農莊的事。但是她很快就知道他的興趣不在農事,因此在他的叔叔,布登可格裡斯的牧師建議之下,他被送到劍橋的三一學院。1661年他被正式錄取時,跟其他一些男孩一樣,要在學校做些雜事以支付學費。雖然學校並沒有關於他就學時的正式記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讀了很多數學與機械的書。他在劍橋一開始讀的是開普勒有關光學的作品,後來又回到歐幾里得,因為他很困擾自己不能理解他在市集中買到的一本天文學書中某些特定的圖表。等他發現書裡一些命題不證自明,就當作是「一本無聊的書」扔到一邊。直到他的老師,艾塞克·巴羅(Isaac Barrow)督促他再拿起來研究,他才又繼續下去。他似乎是因為研究過笛卡爾的《幾何學》,才啟發他開始做原創性的數學工作。牛頓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有一本很普通的小本子,其中記錄了關於尖角面積與四方形的曲線的文字,還有一些關於音符的估算,維耶達(Vieta)及范史考頓(Van Schooten)的幾何問題,關於沃利斯(Wallis)《無窮大算術》(Arithmetic of Infinities)的註解,此外再加上一些對折射現象的觀察,對磨光的球狀光學鏡片的看法、鏡片出現誤差的看法及各種開方根的方法。1665年,大約在他拿學士學位的時期,牛頓發現了二項式原理,第一次就記在他所發現的「流數法」(method of fluxions)旁邊。

1665年,大瘟疫從倫敦傳到了劍橋,學院關閉了,牛頓回到林肯郡的農莊,在那裡做了光學與化學實驗,並繼續有關數學的思索。也就在1666年,他被迫離開學校的這一年,他註明了發現萬有引力理論的日子:「在這同一年,我開始想到萬有引力會延伸到月球……將月球固定在她的位置上的力,與地球表面的萬有引力的力量相比較,發現兩者的力差不多。」同時,對於光學的研究讓他寫出了關於白光的作品。關於這幾年的作品,牛頓後來寫道:「所有這些都寫於1665及1666這兩年,因為那兩年是我生命中主要的發明時期,對數學與哲學的體認也特別深刻。」

1667年,三一學院又開始上課了,牛頓被選為院士。兩年後,在他27歲的生日之前,他被指派,接替亦師亦友的巴羅博士就任盧卡斯數學教席1668年,牛頓已經建造了一個反射式的望遠鏡。1671年的12月,他把自己製造的第二架望遠鏡呈獻給皇家協會。兩個月後,身為協會的一員,他開始傳播有關光學的發現,結果引發了長達多年的論戰,像霍克(Hooke)、盧卡斯(Lucas)、南勒斯(Linus)等多人都牽涉進去了。牛頓總覺得論戰是很令人不快的事,「都怪我的輕率,放棄了平靜安寧的生活,去追逐一個看不見的影子。」他有關光學的著作,也是從1672年到1676年他向皇家協會傳播的最重要資訊,收集在《光學》一書中(1704)。

一直到1684年,牛頓才開始想要讓人知道萬有引力的概念。霍克、哈雷(Halley)及克裡斯多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各自都對萬有引力發展出一些理念,但都無法成功地解釋有關天體運行的軌道。那一年,哈雷向牛頓請教有關的問題,很驚訝地發現他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牛頓向他呈遞了四個理論與七個問題,後來知道這是他工作中最核心的發現。從1685年到1686年之間的十七或十八個月的時間裡,他用拉丁文寫作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他甚至想到不要再寫第三卷,而哈雷卻堅持要他寫完。1687年,皇家協會表示沒法負擔印刷費時,哈雷甚至自己掏腰包印製了這部書。這部書撼動了整個歐洲,1689年,當時最出名的科學家惠更斯親自到英國來,對牛頓作私人的拜訪。

在寫作《原理》一書時,牛頓在大學教職上也更惹人注目了。因為他反對詹姆斯國王二世要破壞大學的忠誠與主權的誓約,被選為代表劍橋的國會議員。他再回到校園時,身體非常虛弱,在1692年到1693年之間幾乎不能動彈,讓他的朋友與同事們都很擔心。等他恢復之後,他離開學校,開始替政府工作。他的朋友像洛克、雷恩與哈利法克斯勳爵(Lord Halifax)在1695年都被他任用為鑄幣廠的監督人,四年後他成為鑄幣廠的負責人,一直到他去世為止。

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十年裡,牛頓只做過一點點原創性的數學作品。在這個領域中,他仍然保持著興趣與技巧,1696年他一夜之間就替伯努利(Bernoulli)解決了一個數學問題,而那是伯努利與人打賭要花六個月時間來解決的問題。1716年,他花了幾個小時解決了萊布尼茲為了想要「感覺英國分析家的脈動」而向他請益的問題。這時他陷身兩場數學的論戰,深感壓力。其中一個是皇家天文學會的天文觀測的問題,另一個則是和萊布尼茲論戰微積分是誰發明的。不過他還花時間對《原理》一書的第二版進行了校訂,於1713年出版。

牛頓的科學作品帶給他極大的名聲。他經常出人宮廷,在1705年被封為爵士。歐洲大陸給了他極多殊榮,他和當時最頂尖的科學家都有來往。而絡繹不絕的訪客使他很苦惱。雖然名氣很大,牛頓仍然一直保持樸實的本質。他在臨死之前寫道:「我並不知道我在世人眼中是什麼模樣,對我自己來說,我似乎只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男孩,不時找一顆平滑的卵石,或比較美麗的貝殼取悅一下自己,而真理的大海則橫陳在我面前,一無發現。」

牛頓早年就對神學有興趣,1690年他開始研究預言書。那一年,他寫了一封信給洛克,就是《聖經中兩位顯要人物墮落的歷史文獻》(Historical Account of Two Notable Corruptions of the Scriptures),其中有兩段是關於三一學院的。他還留了一份手稿《評但以理書與啟示錄的預言》(Observations on the Prophecies of Daniel and the Apocalypse),另外還有一些註解的作品。

1725年之後,牛頓的健康情況越來越糟,副廠長接下了他在鑄幣廠的工作。1727年2月,他在皇家協會擔任了最後一次主席。那是他從1703年就開始擔任的職務。1727年3月20日,他去世時享年八十五歲。他的靈樞停在耶路撒冷大廳讓人瞻仰,最後被葬在西敏寺教堂中。

測驗二:艾塞克·牛頓爵士傳的問題

(1)在牛頓進入劍橋的三一學院之前,他已經對什麼學科特別感興趣了?(a)政治(b)神學(c)機械設備(d)科學與數學。

(2)牛頓是被哪一位國王封為爵士的?(a)查理二世(1666-1685)(b)詹姆斯二世(1685-1688) (c)安妮女王(1702-1714)(d)喬治一世(1714-1727)。

(3)1665-1667年,因為從倫敦傳到劍橋的大瘟疫,使三一學院關閉了兩年,在這期間牛頓跟其他的學生一樣,到歐洲大陸度長假去了。(是或否)

(4)牛頓被選為國會議員,因為(a)因為他主持學生反皇室的暴動(b)他反對唐姆斯二世要破壞大學的忠誠與主權的誓約(c)在面對由倫敦傳到劍橋的大瘟疫時,他妥善處理學生及教師的恐慌狀態。

(5)在他的後半生,牛頓被哪兩場論戰的壓力佔據了(a)皇家天文學家對天文觀測問題(b)微積分的發明(c)但以理書的預言。

(6)牛頓是用哪一種文字寫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a)希臘文(b)拉丁文(c)英文。

(7)關於其他的事物,他的作品說明了(a)蘋果為什麼掉下來(b)天體的運行(c)如何使圓形變方形(d)從某個角度來看,上帝是個幾何學家。

(8)光學是(a)研究人眼可見的光線,及照射在其他事物上的能量的一種學說(b)研究人眼及動物眼睛的一種學說(c)這是一種產生鏡片的技術,可以用來做望遠鏡。

(9)牛頓在他的《光學》一書中(a)證明光線一小時速度三十萬公里(b)揭露了未來關於白光的作品(c)形容白光如何能經由稜鏡被分解成七彩(d)列舉軍隊使用望遠鏡的方法。

(10)牛頓年老時寫道:「我並不知道我在世人眼中是什麼模樣,對我來說,我似乎只像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男孩,不時找一顆平滑的卵石,或是比較美麗的貝殼來取悅自己,而真理的大海則橫陳在我面前,一無發現。」請用250個字評論一下這段話。

☆答案見註釋☆

第二個閱讀層次的練習與測驗:檢視閱讀

下面兩本作品都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一書。我們拿這兩本書的目錄,一方面當作文章閱讀,一方面當作附錄二這個部分的練習與測驗。此外,兩位作者——但丁與達爾文的傳記也附在這裡,一方面提供給讀者多一點的資訊,一方面測驗題也會從中找出一些題目來。

但丁的傳記及他的《神曲》的目錄都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第21冊。這一冊全本所包括的內容就是《神曲》。不過但丁也寫過其他作品,有散文也有韻文的,都非常優美又有趣,但只有他的《神曲》(這個神字是後人在他死後才加上的)被現代人廣泛地閱讀著。你應該還記得,在第四章中談到檢視閱讀的兩個步驟。第一步我們稱之為預讀或瀏覽,第二步是粗淺的閱讀。由於我們並沒有拿全本的《神曲》當作閱讀練習,所以會把這裡全部列出的目錄當作全書來讀。在這裡,我們建議你花十分鐘(速度是這個階段的基礎)有系統地瀏覽整個目錄之後,再回答問題。然後我們要你再粗淺地閱讀一次目錄——大約要花二十分鐘——再回答更多問題。

因此,花在閱讀《神曲》上的時間一共是三十分鐘。考慮到一些學者一生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在《神曲》上,我們敢說這三十分鐘的檢視閱讀實在是很粗淺的。不過,這並不是膽大妄為或自視甚高,一個人確實能從這三十分鐘的閱讀中,對這本書有相當多的瞭解。對一個不太清楚但丁的《神曲》是什麼的人來說,仔細檢視這個目錄能促使他們檢視招本書,甚至帶引他們對全書做分析閱讀——第三層次的閱讀。

在你開始檢視——在預讀或系統化瀏覽——這個目錄之前請先花幾分鐘看一下但丁的傳記。這會幫助你瞭解他是如何計劃並寫作《神曲》的同時也能幫助你回答一些問題。

但丁(Dame Alighieri,1265-1321)

1265年的5月中旬,但丁出生於佛羅倫薩。這個城市第一次受到民主的統治,急劇地分成圭爾夫(Guelphs)的教皇黨與吉伯林(Ghibellines)的保皇黨。但丁的家族支持圭爾夫的政黨。就在他幾個月大時,圭爾夫在貝內文托一戰中旅得決定性的勝利。阿利吉耶裡家族雖然有貴族血統,卻沒有變得富有或被特殊地提拔起來。

但丁應該是在佛羅倫薩的聖克羅齊學校接受早年教育。他很明顯受到布魯內托·拉提尼(Brunetto Latini)的影響。拉提尼是個哲學家及學者,在佛羅倫薩的議會中很有影響力。在20歲之前,但丁就開始寫詩,跟「新甜美風格」派的拉丁詩人開始互相往來,這派詩人喜歡用含有哲理的詩句讚揚他們的愛情與他們所愛的淑女。但丁的「淑女」是他惟一摯愛的獨一無二的貝雅特麗齊。根據薄伽丘所寫的但丁傳,她是貝雅特麗齊·薄特拉妮(Beatrice Portinari),佛羅倫薩一位市民的女兒,嫁給一個有錢的銀行家,大約在24歲時就去世了。但丁在《新生》(Vita Nuova,1292)中第一次寫到貝雅特麗齊,那是一連串的詩與散文,詳述他的愛情故事:他們是在雙方九歲時第一次相見,彼此打了個招呼。然後是1283年的一個5月天又再見面,再來就是1290年貝雅特麗齊去世之時。

快到30歲時,但丁變得積極參與佛羅倫薩的政治活動。這個城市的憲法由各種公會來執行,但丁加人了醫生與藥劑師公會(這個公會也包括了書商),於是有資格開始參與政務。他參與議會的審議,擔任特別的大使1300年他與其他政府官員一共六人被選為最重要的政務官。過去在圭爾夫與吉伯林之間的衝突轉化了一個面貌,又重新出現在政壇上,變成白(Whites)與黑黨(Blacks)之爭。身為政務官之一,但丁發揮影響力,降低了派系之爭,將敵對的領導者逐出了佛羅倫薩,其中包括他妻子的族人,黑黨可索·多納提(Corso Donati),及白黨中的詩人圭多·卡瓦爾康提(Guido Cavalcanti),那也是他的「第一個朋友」。儘管但丁與白黨領袖反對教皇干政,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還是在1301年邀請維洛斯的查爾斯(Charles of Valois),法王菲利浦的兄弟,來到佛羅倫薩將兩個不同的派系壓制下去。事實上,他卻幫助黑黨掌握權力,六百多名白黨的人被放逐。1302年,但丁與其他四個白黨的同志被指控腐敗貪污,要在三天之內付出五千弗洛林的罰款,否則就要失去他的產業,放逐兩年,而且被褫奪公權,永遠不能再擔任公職。三個月後,因為他拒繳罰金,但丁被放逐了,並且聲明如果他敢靠近這個共和國的領土就要將他活活燒死。

「在羅馬最美麗又出名的女兒,佛羅倫薩市做了快樂的市民之後,她卻把我從她甜美的酥胸中放逐了。」但丁在《饗宴》(Convivio)中寫到他的放逐,「幾乎所有和我們說同樣語言的地方我都去過,非我所願地顯示我命運的傷痕。」有記錄顯示但丁參加過在聖戈登佐(San Go denzo)的一個會議,被放逐的白黨與吉伯林派在那裡結盟,但是他似乎並沒有參與這兩股勢力在1304年,於拉斯塔展開的戰役。或許他已將自己與那些同樣被放逐的「邪惡又愚蠢的同伴」區分開來了。「他自成一黨」,而且在維羅納的迪拉斯卡拉斯找到他的「第一個避難所與公寓」。接下來的幾年,他大約到過博洛尼亞,又去了帕多瓦,據說喬托(Gioto)曾經在這裡招待過他。1306年底,他在盧尼賈納接受馬拉撒皮斯人(Malaspinas)的招待,並擔任他們的大使,與盧尼賈納的主教(Bishop of Luni)締結和平。過了一段時間,他到巴黎訪問,並進入當地的大學作研究。

但丁在被放逐的初期,曾經作過一些研究,使他除了詩人以外,也贏得哲學家與神學家的美譽。《饗宴》一書可能寫於1305年到1308年間,他在書中說明自從貝雅特麗齊死了之後,他怎麼開始讀西塞羅的《論友誼》 (De Amicitia)及波伊提烏(Boethius)的《哲學的慰藉》(Consolatio Philosophiae),這些書喚醒了他對哲學的喜愛。為了要歌頌這一點,他開始寫《饗宴》。他用詩與長篇敘述的散文,想要讓這本書成為一種世界知識的寶藏。在這同時,他寫了《論俗語》(De Vulgari Eloquentia),這是本拉丁文的著作,他為把意大利文當作文學的語言而作辯護。1308年,盧森堡的亨利國王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激起了但丁政治上的希望。1310年,亨利國王帶領軍隊進人意大利時。但丁擔任了傳遞國書的使者,對意大利的君主與人民宣告亨利大帝駕臨的消息。在米蘭,他個人讚揚亨利是至高無上的主宰。而佛羅倫薩與那不勒斯的羅伯特國王結盟,準備抗拒這個新帝王。但丁第二次擔任使者,斥責他們的頑固,並預言他們的毀滅。在第三次的傳書中,他責怪新帝王的遲緩,催促他趕快來對付佛羅倫薩。大約在這個時期,他寫了《論世界帝國》(De Monarchia),鼓吹帝王制度是維持當代秩序的惟一主宰。經歷了一年多毫無作用的戰爭之後,亨利大帝在1313年去世了,終於打消了但丁及同黨的政治抱負。佛羅倫薩在1311年及1315年兩度重新為他定罪。

亨利大帝去世之後,但丁在倫巴第、托斯卡納及羅馬的幾個君主保護下度過了餘生。依照傳統,他退隱到亞平寧的聖克羅齊德迪聖水修道院(Santa Croce di Fonte Avellana),開始寫作《神曲》——這本書的寫作可能最早在1299年就計劃了。某段時間他大約在為康葛蘭迪德拉史卡拉郡主工作,因為他將《神曲》的第三部《天堂》(Paradiso)獻給了這個人。1315年,佛羅倫薩全面特赦放逐犯。但丁拒絕付罰款,「當祭品」,覺得這樣返鄉有損他的名譽與聲望。到他生命終了之前,他似乎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借由《神曲》而讓這個城市向他敞開大門。

這位詩人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是在拉韋納度過的。他受到貴族圭多狄波蘭塔(Guido da Polenta)的贊助,這人是法蘭西絲卡·狄拉米妮(Framcesca da Rimini)的外甥。但丁的女兒貝雅特麗齊在這個城中當修女,他的一個兒子在那兒當牧師,而他的妻子在他被放逐的這些年來似乎一直都住在佛羅倫薩。但丁在拉韋納很受敬重,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裡他完成了《神曲》,並用拉丁文寫了兩首田園詩,對他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生活透露出一種滿足感。1421年他代表贊助人到:威尼斯去了一趟外交任務,在返回途中患上熱病,而於9月14日去世。他以「詩人及偉大哲學家的習俗」,極盡尊榮地葬在拉韋納的大教堂正門前。

現在花十分鐘瀏覽下面系統化的目錄。這份目錄使用的是查爾斯·艾略特·諾頓(Charles Eliot Norton)的翻譯。其他譯者譯出的目錄當然會略有不同。

《神曲》目錄

地獄篇

第一章:但丁在森林中迷路了,來到一座山腳下,他開始往上攀爬。他被三頭猛獸擋住。他退了回去,碰到維吉爾(Virgil),他提議要引導但丁進入不朽的世界。

第二章:但丁懷疑自己的能力,一開始很遲疑。維吉爾鼓勵他,告訴他是貝雅特麗齊在天堂派他來幫助但丁的,但丁拋掉恐懼,兩位詩人開始前進。

第三章:地獄之門。維吉爾帶但丁進入。這裡懲罰一些活著時沒有善行也沒有惡行的人。冥界的阿凱隆特。罪人在岸邊。擺渡亡靈的船夫卡隆。地震。但丁昏厥。

第四章:冥河的對岸。維吉爾帶引但丁進入地獄的邊境,這是地獄的第一層,這裡住著一些活著時遵守道德,卻沒有信仰基督的人。維吉爾受到一群詩人的歡迎。他們進入一個城堡,那裡住了一些古代知名人物的鬼魂。見了這些人之後,維吉爾與但丁又啟程了。

第五章:地獄的第二層,住著色慾的罪人。但丁遇到米諾斯。出現了一些古代知名的鬼魂。法蘭切絲卡·達裡米妮。

第六章:地獄的第三層,住著貪吃的人。碰到冥府的看門狗。與但丁同一時代,貪婪的人恰科變成一頭豬。

第七章:地獄的第四層,住著貪得無厭的人與揮霍的浪蕩子。冥王。幸運女神。斯提克斯沼澤。地獄的第五層,憤怒之地。

第八章:地獄的第五層。弗列阿斯與他的船。來自斯提克斯沼澤 的旅客。憤怒的富人排力普·爾詹提。惡魔狄斯之城。惡魔拒絕讓兩個詩人進城。

第九章:狄斯城。女巫艾瑞邱。三個復仇女神。天堂使者。地獄第六層,住著異教徒的罪人。

第十章:地獄第六層。見到法裡納塔·德利·烏.貝爾帝,他是支持吉伯林黨的

。另外還有詩人圭多·卡瓦爾康提之父,卡波康帖·卡瓦爾康提。腓德烈二世。

第十一章:地獄第六層。教皇阿納斯塔修斯的墳墓。維吉爾談論低層地獄的劃分法。

第十二章:地獄第七層,暴力之城。第一環是對人施暴的人。見到米諾陀,半人半馬的怪獸、奇隆、涅索斯。罪人沉浮在熱氣沸騰的血河中。

第十三章:地獄第七層,第二環:住著對自己及身邊物品施暴的人。自殺者的森林。許多鳥身女妖。皮埃爾·德拉·維涅亞。任人宰割的西納富人蘭諾及其他人。

第十四章:地獄第七層,第三環:對上帝施暴的人。火雨紛飛的沙地。被雷打死的驕傲的卡帕紐斯。克里特島的地獄之河。

第十五章:地獄第七層,第三環:對自然施暴的人。布每內托·拉提尼。預言但丁的不幸。

第十六章:地獄第七層,第三環:對自然施暴的人。圭爾夫黨的圭多·格瓦、特基阿育·俄多布蘭地、齊可波·瑞斯提古奇都在其中。火之河發出怒吼,上下翻騰。繩索扔進深谷。

第十七章:地獄第七層,第三環:對藝術施暴的人。怪獸格呂翁。放高利貸的人。下降到第八層地獄。

第十八章:地獄第八層,騙子之城。第一囊:淫媒與誘姦者。博洛尼 亞的圭爾夫黨,維內地科·卡恰內米科、尋找金羊毛的伊阿宋都在此地。第二囊:虛假奉承的人,白黨的阿納西歐·因特米裡、妓女泰絲都在此地。

第十九章:地獄第八層,第三囊:買賣聖職的人。教皇尼古拉三世。

第二十章:地獄第八層,第四囊:占卜者、預言者、魔術家。希臘預言家安菲亞諾斯。泰雷希阿斯。曼托。尤瑞波勒斯。另外還有佛羅倫薩的預言者亞倫斯。蘇格蘭的預言者麥可史考特。制鞋者及天文家亞斯坦提。

第二十一章:地獄第八層,第五囊:貪官污吏。路西亞的行政官在此。遇見鬼爪怪獸馬拉布蘭卡。與他們談判。

第二十二章:地獄第八層,第五囊:貪官污吏。法國納瓦爾的康波羅。修道士法·戈明塔。西西里人密歇爾·展區。怪獸馬拉布蘭卡在爭吵。

第二十三章:地獄第八層,從第五囊逃出。第六囊:偽善者披著外面鍍金的鉛斗篷。兩個享樂修士。大主教開亞伐斯及他的岳父安納斯。又遇見兩個修士之一的法提·康提蘭諾。

第二十四章:地獄第八層,詩人從第六囊爬出。第七囊:佈滿狡猾的蛇,那是盜賊被折磨成的蛇。維尼·富奇在其中。又有預言說但丁將有大難臨頭。

第二十五章:地獄第八層,第七囊:詐欺的盜賊。卡西斯、安吉羅·伯尼納西斯及其他人。

第二十六章:地獄第八層,第八囊:陰謀獻計者。尤利西斯及狄奧墨德斯。

第二十七章:地獄第八層,第八囊:陰謀獻計者。圭多·達·蒙泰菲爾特羅。

第二十八章:地獄第八層,第九囊:傅播紛爭與分歧的人。穆罕默德與阿里。法·多西諾。皮耶·狄米德西納。克瑞諾。莫斯卡。貝爾特朗·德·鮑恩。

第二十九章:地獄第八層,第九囊:吉裡·德爾·貝諾。第十囊:各種偽 造者。煉金術士。阿雷左人。卡普吉諾。

第三十章:地獄第八層,第十囊:假扮他人者、偽造貨幣者、說假話者。麥斯亞。吉安尼·史奇邱。馬斯特·亞當。特洛伊戰爭中的塞能

第三十一章:地獄第八層,三個巨人,尼姆拉、亞西艾爾斯、安提亞斯將詩人拉回了第九囊。

第三十二章:地獄第九層:背叛者。第一環:該隱環。蒙.格納伯爵。那麥西亞諾·狄披撒。第二環:安特諾爾環。波卡·狄吉爾阿貝塔。波索·狄杜耶拉。烏戈尼諾伯爵。

第三十三章:地獄第九層,第二環:安特諾爾環。烏戈尼諾伯爵。第三環:托勒密環。亞伯戈修士。巴瑞尼西亞·狄歐雷阿。

第三十四章:地獄第九層,第四環:猶大環。盧奇菲羅。猶大。布魯吐斯與卡修斯。宇宙的中心。走過了地獄。升到南半球的表面。

煉獄篇

第一章:新主題。向繆斯求助。在煉獄的東方岸邊,天剛破曉。四顆星升起。煉獄的看守者卡托。但丁洗盡因為地獄而染上的一臉污垢。

第二章:日出,詩人在岸邊。他搭上一艘船。天使在前領路,帶領一些靈魂進入煉獄。他們著陸。佛羅倫薩的音樂家卡塞拉與他的歌。卡托訓斥靈魂趕快上山。

第三章:煉獄外圍。因為對抗教堂而死的靈魂。西西里人孟非德。

第四章:煉獄外圍。爬升到山壁的岩石上。漫不經心延遲到生命最後一小時才懺悔的人。貝拉誇出現。

第五章:煉獄外圍。拖延懺悔,因為橫死而臨終懺悔的靈魂。雅科波·德爾·卡塞羅。達孔特·達·蒙泰菲爾特羅。皮婭。

第六章:煉獄外圍。更多不肯懺悔,因為橫死才懺悔的靈魂。祈禱的功效。詩人索瑞多羅。對意大利的哀歎。

第七章:維吉爾讓他知道索瑞多羅是誰。索瑞多羅帶詩人去見山谷裡的君主,他們疏於拯救百姓而下煉獄。他指出他們的名字。

第八章:君主之谷。兩個守護天使。因忙於塵事而臨終才懺悔的法官尼洛·維斯康提。巨蛇出現。科瑞多·馬拉斯披納。

第九章:但丁的睡眠與夢。老鷹。聖路西亞。煉獄之門。守門天使在但丁的前額寫上七死罪。但丁進入了第一崖。

第十章:煉獄的規矩。第一崖:驕傲。岩石上許多謙卑的範例。

第十一章:第一崖:驕傲。祈禱者。歐巴托·阿多班德撒奇。奧德裡西·達·古比奧。普羅文札諾·薩爾瓦尼。

第十二章:第一崖:驕傲。地面上刻有犯驕傲罪者受懲罰的事例。遇到一位天使,塗掉了一個死罪。升到第二崖。

第十三章:第二崖:忌妒。愛的例子。簡陋的粗布所覆蓋的身影,以及被鐵絲穿透縫緊的眼睛。西雅拉的女貴族莎披亞。

第十四章:第二崖:忌妒。圭多德爾·杜卡。裡尼耶裡·達·卡爾博利。忌妒被懲罰的例子。

第十五章:第二崖:忌妒。一位天使擦去但丁頭上的第二項死罪。有關分享仁愛的討論。升到第三崖:易怒。看到自制力的例子。

第十六章:第三崖:易怒。馬可·倫巴多討論到自由意志與世界的腐化。

第十七章:第三崖:易怒。煙霧造成的問題。看到天使懲罰憤怒的例子。升到第四崖,怠惰的罪過。在煉獄的第二個黃昏。維吉爾解釋愛如何成為善與惡的根源。

第十八章:第四崖:怠惰。與維吉爾討論愛與自由意志。許多靈魂急著去贖罪。熱忱的例子。聖左羅修道院長。懲罰怠惰的例子。但丁睡著了。

第十九章:第四崖。但丁夢到海妖。過去的天使。升到第五崖:貪婪。教皇阿德裡安五世。

第二十章:第五崖:貪婪。一個靈魂讚美貧困與慷慨的例子。烏哥·卡培托討論他的子孫。懲罰貪婪的例子。山的震動。

第二十一章:第五崖:詩人史塔提烏斯的影子。山震動的原因。史塔提烏斯稱讚維吉爾。

第二十二章:升到第六崖。史塔提烏斯與維吉爾的談論。進入第六崖:貪食。神秘的樹。一些對膳食自製的例子。

第二十三章:第六崖:貪食。佛雷塞·多納蒂。奈拉。對佛羅倫薩女人們的指責。

第二十四章:第六崖:貪食。佛雷塞·多納蒂。披卡達。陸西加的波納鍾塔。教皇馬丁四世。波尼法丘。馬爾凱塞爵爺。波納 鍾塔關於「珍圖卡」的預言,佛瑞塞關於可索·多納提的預 言。第二棵神秘樹。懲罰貪食的例子。節制天使。

第二十五章:升到第七崖:與史塔提烏斯談論靈魂入一個身體,人死後靈魂的作用。第七崖:貪色。淨化慾望的模式。貞潔的例子。

第二十六章:第七崖:貪色。罪人在火中,彼此走不同的方向。懲罰貪 色的例子。圭多·圭尼采裡。阿那爾多·丹尼埃洛。

第二十七章:第七崖:貪色。走過火牆。岩石中的階梯。夜色攀上了石 階。但丁在做夢。早晨。升到伊甸園。維吉爾最後的話。

第二十八章:伊甸園。森林。一位貴婦人在溪邊採花。與她談論對自然的關懷。

第二十九章:伊甸園。神秘的隊伍。凱旋車與獅鷹獸。

第三十章:伊甸園。貝雅特麗齊出現了。維吉爾離去。貝雅特麗齊責備但丁。

第三十一章:伊甸園。貝雅特麗齊的指責與但丁的懺悔。渡過勒特河。稱誦貝雅特麗齊的美德。她顯露真容。

第三十二章:伊甸園。凱旋隊伍的歸來。凱旋車綁在神秘樹上。但丁入睡。他醒來時發現凱旋隊伍出發。凱旋車的轉變。妓女與巨人。

第三十三章:伊甸園的談話。貝雅特麗齊預言某人將使帝國復興。她與但丁。渡過歐諾埃河。但丁喝了河水,得升天堂。

天堂篇

第一章:序詩。祈願。貝雅特麗齊與但丁轉變了身形,穿越火焰帶,朝月球前進。.貝雅特麗齊解釋他們飛昇的原因。

第二章:詩。升到月球天。月球上會有污點的原因。天堂的影響。

第三章:月球天。破壞了誓約的靈魂居住在此。皮卡爾達·多納蒂。康斯坦絲女王。

第四章:但丁疑惑天堂的正義與永恆的幸福,貝雅特麗齊為他解答。但丁提出疑問,未償的誓願,是否還可以修補回來?

第五章:誓願是神聖的,要立下誓願或改變誓願都是嚴重的事。飛昇到水星天。見到朱斯蒂尼亞諾的影子。

第六章:朱斯蒂尼亞諾說出他一生的故事。關於羅馬鷹的故事。住在水星上的靈魂。普羅旺斯伯爵的寵臣羅密歐出現了。

第七章:貝雅特麗齊的談論。人類的墮落。救贖的計劃。

第八章:飛昇到金星天。愛人的靈魂。查爾斯·馬爾泰洛王子談論終有一死的事物之間的秩序與多變化。

第九章:金星。但丁與庫妮札·達·羅馬諾、馬塞的佛爾凱托的談話。妓女喇合。教廷的貪婪。

第十章:升到日球天。學識淵博的靈魂在學習神學。聖托馬斯·阿奎那在眾人中認出但丁。

第十一章:貪婪帶來的世界性災難。聖托馬斯替但丁解決了兩個疑惑。他說出聖方濟的故事。

第十二章:第二圈學識淵博的宗教人物的靈魂:包括老師與教堂的醫生。聖伯納文圖拉講聖多米尼克的故事,並叫出身邊的人的名字。

第十三章:聖托馬斯·阿奎那再度開口,他比較所羅門王、亞當與耶穌的智慧,並說出世人判斷的虛浮。

第十四章:貝雅特麗齊在祈禱時,所羅門王說出在最後的審判之後, 享天福的光芒。升到火星天。基督在一個十字架裡光芒四射。靈魂唱著頌歌。

第十五章:但丁的祖先卡恰貴達來迎接他。卡恰貴達告訴他家族的故事,及佛羅倫薩過去的單純生活。

第十六章:家族血統的頌揚。卡恰貴達繼續談到佛羅倫薩的新與舊。

第十七章:但丁向卡恰貴達問到他的未來。卡恰貴達的回答預言了但丁被放逐,他的詩名顯天下。

第十八章:火星的十字架靈魂。升到木星天。不同星球的靈魂所說出的話有不同的光澤。譴責教皇的貪婪。

第十九章:老鷹的聲音,談到上帝的正義、得救之說,以及一些國王的罪惡。

第二十章:正義之歌。在老鷹眼中,喜愛正義的那些君主。有些靈魂,曾經是異教徒,現在受到了祝福。信仰與救贖。天命。

第二十一章:升到土星天。這些靈魂讓自己虔誠地冥想。金梯。聖彼特羅·達米亞尼。天命。現代高級教士的奢侈。一個靈魂驚叫著警告但丁。

第二十二章:貝雅特麗齊安慰但丁。聖本篤出現。他說出他如何組織起信徒,又如何分崩離析。貝雅特麗齊與但丁飛昇到恆星天。雙子星座出現。看到地球。

第二十三章:基督的勝利。

第二十四章:聖彼得檢驗但丁的信仰,對他的回答很滿意。

第二十五章:聖雅各檢驗但丁的希望。聖約翰出現了,閃亮的光芒讓但丁的雙眼一時看不見東西。

第二十六章:聖約翰檢驗但丁的愛。但丁的雙眼又恢復了視力。亞當出現,回答但丁所提出來關於他的問題。

第二十七章:聖彼得斥責他的後繼者的墮落。但丁遙望地球。但丁與貝雅特麗齊登上原動天。原動天的本質。貝雅特麗齊指責凡人的貪求。

第二十八章:天使的等級。

第二十九章:貝雅特麗齊談到天使的產生與特質。她譴責傳教士的傲慢與愚蠢。

第三十章:飛昇到淨火天。光之河。天國的玫瑰。亨利七世的座位。貝雅特麗齊最後的話。

第三十一章:天堂的玫瑰。聖.貝納爾多。感謝貝雅特麗齊。聖母瑪麗亞的榮耀。

第三十二章:聖貝納爾多解釋天國玫瑰中的秩序安排,並指出了許多聖者。天國中的孩童。天使的節慶。天國中的貴族。

第三十三章:向聖母瑪麗亞祈禱。喜悅的景象。最終的救贖。

測驗三:但丁《神曲》的第一組問題

(1)但丁將他的作品分成(a)三(b)四(c)六個主要部分。

(2)主要部分的名稱為(a)地球、月亮、天堂、天使圈(b)地獄、煉

獄、天堂(c)似地獄、似煉獄、似天堂。

(3)主要部分的段落是用什麼做區分的(a)篇(Canto) (b)章(Chapter)(c)節(Section)。

(4)每個主要部分區分出來的段落數目是(a)大致相同(b)33或34(c)從23到44。

(5)整本書的段落總和為(a)99(b)100(c)101。

(6)在地獄中進入的主要區域稱作(a)層(circle) (b)崖(c)囊(pouch)。

(7)在煉獄中進入的主要區域稱作(a)層(b)崖(c)囊。

(8)天堂的主要區域是用什麼來劃分的(a)依據美德與惡行(b)依據天使的等級((c)依據太陽系的行星秩序。

(9)在地獄,前進時是(a)往下走(b)往上走。在煉獄中,前進時是(a)往下走(b)往上走。

(10)但丁創造的伊甸園是在(a)在煉獄這一部中(b)在天堂這一部中。

☆答案見註釋☆

現在你已經瀏覽完《神曲》的目錄了,也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問題,再花二十分鐘將目錄再看一遍。

測驗四:但丁《神曲》的第二組問題

(1)但丁在地獄中是由誰來引導的(a)貝雅特麗齊(b)維吉爾(c)路絲佛。

(2)維吉爾被誰派來幫助但丁(a)貝雅特麗齊(b)上帝(c)聖伯納德。

(3)但丁主要關心的是(a)人死後的生活(b)人活著的時候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4)《神曲》是(a)基本上是喜劇的詩(b)處理道德神學的一種詩意的態度(c)一個全宇宙的想像架構。

(5)這首詩主要的思想體系與教誨來自(a)人道主義(b)希臘與拉丁文化(c)基督教。

(6)在煉獄篇的第四章,怠惰要受到懲罰。在離開這一崖之前,但丁睡著了,是否有特殊的意義?(是或否)

(7)在地獄篇的三十四章,但丁與維吉爾抵達了宇宙的中心,為什麼?

(8)在煉獄篇的第九章,但丁的前額被寫上了七死罪。他每爬升一崖,就會被擦掉一個死罪。這些死罪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9)維吉爾陪但丁到達伊甸園(煉獄的第二十八到三十三章),卻在三十章時與他分開了,沒有跟他進入天堂,為什麼?

(10)天堂篇的十一及十二章,聖托馬斯·阿奎那說聖方濟的故事,聖伯納文圖拉說聖多米尼克的故事,這些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最後五個問題,與但丁的《神曲》所象徵的意義有很大的關係。只讀這個目錄,可能很難甚至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如果只是這個原因,我們在後面有詳盡的回答。我們提這些問題有兩個理由。第一,我們並不確定由目錄中能否回答這些問題。其次,這些問題是用來傳達但丁作品中的主要特質:徹底的象徵手法。幾乎但丁所有的說明,他所形容的每一個人,至少都有兩種意義,甚至三或四種。我們想光是讀目錄就可以相當清楚了,雖然其中並沒有包括太多的細節。因此不論你以前讀沒讀過但丁,試著不用其他幫助就來回答第六到第十個問題,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事。換句話說,就算你是猜的,也要看看你猜得有多准。

☆答案見註釋☆

接下來達爾文的傳記及他的《物種起源》目錄都取材自《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第49冊。這一冊除了《物種起源》之外,還包括了《人類遺傳》(The Descent of Man),達爾文用他在《物種起源》中闡述的一般理論,說明人類進化的過程。

跟讀但丁一樣,很快地讀過達爾文的傳記——五、六分鐘——然後瀏覽《物種起源》的目錄,時間不要超過十分鐘。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

達爾文寫了他謙虛的自傳。他在自傳裡就自己為什麼會有一個「科學人的成就」而分析原因的時候,他說是「因為那可能會讓我的孩子感興趣」而寫的。追溯他早年的記憶,不論他看到什麼,他都會「有很強的好奇心想要去瞭解與解釋」。他的童年過得精彩,盡情發現自然的歷史。他對同學吹噓說,只要向花朵澆一些不同色彩的液體,同一棵花就會開出不同顏色的花朵。

他的父親,一位非常成功的內科醫生,對於二兒子奇怪的興趣有點困惑,而且也擔心他在巴特爾博士的學校裡成績平平,便決定送他到愛丁堡去學醫。在愛丁堡,達爾文在池塘中收集動物,與紐海文的漁夫一起撈蚵蠣,以取得標本。他把自己兩個小發現寫成了文章,在普林尼學會(Plinian Society)中報告出來。他並沒有真正很努力學醫。無意之中,達爾文博士建議兒子參加一個傳教士的旅程,當作是改變一下環境。鄉間傳教的生活讓年輕的達爾文覺得很有趣,也打消了他對「教堂的教條」的疑慮,之後,他開始在劍橋展開了新生活。然而,他發現無法壓抑自己對科學的興趣,而且慢慢變成了一個熱心的昆蟲學家,尤其喜歡收藏甲蟲,他很高興看到自己收集的珍貴標本刊登在斯蒂芬的《英國昆蟲圖鑒》(Illustrations of British Insects)中。跟在愛丁堡一樣,他很熱心參與許多科學家很有啟發性的活動。後來劍橋一位植物學教授韓斯洛(J. S. Henslow)安排他以博物學家身份加入政府的艦隊「比格爾號」。

從1831年到1836年,「比格爾號」航行在南半球的海域。萊爾(Lyell)研究自然演進的改變而寫成的《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給了達爾文一個方向,讓他在觀察維爾德角群島的地質架構時,有了一些概念。他還對珊瑚礁作了廣泛的研究,注意到大陸與離島之間的生物的關係,也注意到同一種類活著的生物與化石之間的關係。

達爾文形容「比格爾號」的航行是「至今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除了讓他成為當代首屈一指的博物學家外,還讓他養成「活力充沛的勤奮與專心一致的態度」。在他遠航歸來,達爾文博士第一次見到他時,立刻注意到兒子充滿了意志。這位父親寫道:「奇怪!他的頭型完全改變了!」

達爾文回來之後,便開始在倫敦將他的觀察作整理與記錄。他變成萊爾親近的朋友,萊爾是英國地質學界的領導人物。後來又成為非常出色的植物學家胡克(Hooker)的好友。1839年,他娶了表妹艾瑪‧威吉伍德。到了1842年底,因為達爾文的慢性病,他們搬到唐恩,餘生都在與世隔離中度過。在倫敦的六年當中,他將旅行時的筆記整理出來,出版了一本嚴謹的研究報告《珊瑚礁脈》。

接下來的八年,他把時間花在費力地分類整理甲殼動物,那是他針對自己所記錄的四大冊資料作的研究。「我真的被嚇到了。」他寫給胡克說,「每一個種類都有一些不同的細微變化。」經過這一段針對單一物種的細節研究之後,達爾文準備好要開始修正有關物種的問題了,那是他深思熟慮了很多年的結論。

在「比格爾號」的旅程中,達爾文看到的一些事情讓他覺得「惟一可能的解釋就是物種在慢慢地調整轉化的推測。」回到英國之後,他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資料,「深掘各種家養的動物與植物的資料」。但他很快意識到雖然「那樣的收集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但是這些收集要如何組織應用在活著的自然生物上,卻是持續不解的謎題。」後來有一天,當他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的時候,突然想到,在為生存而掙扎的過程中,「物種有利的變異會保留下來,不利的部分會被摧毀。結果則會產生新的品種。這時我才終於有了一個可以據以工作的理論了。」

他跟胡克及萊爾確認他的理論之後,他們鼓勵他把這些發現寫出來公開發表。達爾文寫得字斟句酌,結果,在1858年的夏天,他的書才寫到一半的時候,收到由東印度摩鹿加群島的特爾納特,一個叫華萊士(A. R. Wallace)的人寫來的一篇文章,其中的概念正好跟他不謀而合。達爾文將他的窘境告訴了胡克與萊爾,他寫道:「你們的話就像是預言成真——我該搶先行動的。」後來他們決定將他前一年所寫的一封信,加上這位華萊士的文章,合作出版了一份報告:《關於物種變型、永遠變型與自然天擇的傾向》(On the Tendency of Species to form Varieties and on the Perpetuation of Varieties and Species by Natural Means of Selection)。

一年後,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問世了。第一版的1250本在出版當天就銷售一空。圍繞這本書展開了猛烈的論戰,最高層次拉到了牛津的不列顛學會(British Assotiation),赫胃黎與威爾伯福斯主教展開口頭論戰。達爾文在回應嚴苛的敵手的挑戰之後,無法人睡,於是他接受了萊爾的建議,遠離戰火,以節省「時間與精力」。

然而,他在工作中仍然集中於自己的主題。他將《物種起源》第一章有關物種的資料又延伸為一本書,《家養動物與植物的變異》(Variation of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Domestication,1968)。在《人類遺傳與性選擇關係》(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1871)中,達爾文將《物種起源》論述進一步豐富起來,「將對人類與歷史的起源提供一些新的解釋」。另一本書《情感的表達》(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1872)則就進化的觀點很難解釋的一種現象,作了自然的解釋。他最後的作品則與植物的形狀、演變、受粉有關。

達爾文在唐恩的生活,完全是為了適應他的需要,以保持他的精力,直接支配所有的活動。因為他長期的病痛,他的妻子小心翼翼地「保護他避免任何的干擾」。大約四十年間,他都保持同樣的生活模式。他的一天時間被仔細地區隔出一塊塊運動和輕鬆的閱讀時間,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四個小時來投入他的工作。他的科學閱讀與實驗,被安排得極其精簡有效。基本上與他主要工作無關的智力活動,都成了他所謂的「萎縮」狀態,讓他覺得「失去了快樂」。這些非科學的閱讀對他來說,純粹只是為了放鬆自己,因此他認為「應該立法」禁止悲劇結尾的小說。

對於他的妻子與七個孩子,他的態度是異常的「熱情與愉悅」。他的兒子法蘭西斯很驚訝他能保持這樣的態度「跟我們這些沒有示範性的人種在一起」。他1882年4月19日去世時,他的家族希望把他葬在唐恩,大眾卻覺得他應該葬在西敏寺大教堂,結果他就葬在艾薩克‧牛頓爵士的旁邊。

《物種起源》的目錄

緒論

第一章:家養狀況下的變異。變異性的諸原因/習性和器官的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相關變異/遺傳/家養變種的性狀/區別物種和變種的困難/家養變種起源於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物種/家鴿的種類,它們的差異和起源/古代所依據的選擇原理及其效果/家養生的未知的起源/有計劃的選擇和無意識的選擇/人工選擇的有利條件。

第二章:自然狀況下的變異。變異性/個體差異/可疑的物種/分佈廣的、分散大的和普遍的物種變異最多/各地大屬的物種比小屬的物種變異更頻繁/大屬裡許多物種,正如變種那樣,有很密切的、但不均等的相互關係,並且有受到限制的分佈區域。

第三章:生存鬥爭。生存鬥爭和自然選擇的關係/當作廣義用的生存鬥爭這一名詞/按幾何比率的增加/歸化的動物和植物的迅速增加/抑制個體增加的性質/鬥爭的普遍性/氣候的影響/個體數目的保護/一切動物和植物在自然界裡的複雜關係/同種的個體間和變種間生存鬥爭最劇烈;同屬的物種間的鬥爭也往往劇烈/生物和生物的關係是一切關係中最重要的。

第四章:自然選擇;即最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它的力t和人工選擇力量的比較/它對於不重要性狀的力量/它對於各年齡和雌雄兩性的力量/性選擇/論同體間雜交的普遍性/對自然選擇的結果有利和不利的諸條件,即雜交、隔離、個體數目/緩慢的作用/自然選擇所引起的絕滅/性狀的分歧,與任何小地區生物的分歧的關聯以及與歸化的關聯/自然選擇,通過性狀的分歧和絕滅,對於一個共同祖先的後代的作用/一切生物分類的解釋/生物體制的進步/下等類型的保存/性狀的趨同/物種的無限繁生/提要。

第五章:變異的法則。改變了的外界條件的效果/與自然選擇相結合的使用和不使用;飛翔器官和視覺器官/氣候馴化/相關變異/生長的補償和節約/假相關/重複的、殘跡的及低等體制的構造易生變異/發育異常的部分易於高度變異;物種的性狀比屬的性狀更易變異;次級性徵易生變異/同屬的物種以類似的方式發生變異/長久亡失的性狀的重現/提要。

第六章:學說的難點。伴隨著變異的生物由來學說的難點/過渡變種的不存在或稀有/生活習性的過渡/同一物種中的分歧習性/具有與近似物種極其不同習性的物種/極端完善的器官/過渡的方式/難點的事例/自然界沒有飛躍/重要性小的器官/器官並不在一切情形下都是絕對完善的/自然選擇學說所包括的模式統一法則和生存條件法則。

第七章:對於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長壽/變異不一定同時發生/表面上沒有直接用處的變異/進步的發展/機能上不大重要的性狀最穩定/關於所想像的自然選擇無力說明有用構造的初期階段/干涉通過自然選擇獲得有用構造的原因/伴隨著機能變化的構造諸級/同綱成員的大不相同的器官由一個相同的根源發展而來/巨大而突然的變異之不可信的理由。

第八章:本能。本能可以與習性比較,但它們的起源不同/本能的級進/蚜蟲和蟻/本能是變異的/家養的本能,它們的起源/杜鵑、牛鳥、鴕鳥以及寄生蜂的自然本能/養奴隸的蟻/蜜蜂,它營造蜂房的本能/本能和構造的變化不必同時發生/自然選擇學說應用於本能的難點/中性的或不育的昆蟲/提要。

第九章:雜種性質。第一次雜交不育性和雜種不育性的區別/不育性具有種種不同的程度,它不是普遍的,近親交配對於它的影響,家養把它消除/.支配雜種不育性的法則/不育性不是一種特別的票賦,而是伴隨不受自然選擇累積作用的其他差異而起的/第一次雜交不育性和雜種不育性的原因/變化了的生活條件的效果和雜交的效果之間的平行現象/二型性和三型性/變種雜交的能育性及混種後代的能育性不是普遍的/除了能育性以外,雜種和混種的比較/提要。

第十章:論地質紀錄的不完全。今日中間變種的不存在/絕滅的中間變種的性質以及它們的數量/從剝蝕的速率和沉積的速率來推算時間的經過/從年代來估計時間的經過/古生物標本的貧乏/地質層的間斷/花崗岩地域的剝蝕/在任何一個地質層中中間變種的缺乏/物種群的突然出現/物種群在已知的最下化石層中的突然出現/生物可居住的地球的遠古時代。

第十一章: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新種慢慢地陸續出現/它們的變化的不同速率/物種一旦滅亡即不再出現/在出現和消滅上物種群所遵循的一般規律與單一物種相同/論絕滅/全世界生物類型同時發生變化/絕滅物種相互間以及絕滅物種與現存物種相互間的親緣/古代類型的發展狀況/同一區域內同一模式的演替/前章與本章提要。

第十二章:地理分佈。今日的分佈不能用物理條件的差別來解釋/障礙物的重要性/同一大陸上的生物的親緣/創造的中心/由於氣候的變化、土地高低的變化、以及偶然原因的散佈方法/在冰期中的散佈/南方北方的冰期交替。

第十三章:地理分佈(續前)。淡水生物的分佈/論海洋島上的生物/兩棲類和陸棲哺乳類的不存在/島嶼生物與最近大陸上生物的關係/從最近原產地移來的生物及其以後的變化/前章與本章提要。

第十四章: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分類,群下有群/自然系統/分類中的規則和難點,依據伴隨著變異的生物由來學說來解釋/變種的分類/生物系統常用於分類/同功的或適應的性狀/一般的、複雜的、放射狀的親緣關係/絕滅把生物群分開並決定它們的界限/同綱中諸成員之間的形態學,同一個體各部分之間的形態學/胚胎學的法則,依據不在幼小年齡發生的、而在相應年齡遺傳的變異來解釋/殘跡器官;它們的起源的解釋/提要。

第十五章:複述和結論。對自然選擇學說的異議的複述/支持自然選擇學說的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的複述/一般相信物種不變的原因/自然選擇學說可以引申到什麼程度/自然選擇學說的採用對於博物學研究的影響/結束語。

測驗五: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問題

(1)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主要描述的是人類的原始與進化?(是或否)

(2)這本書區分為(a)12(b)15(c)19章。

(3)這本書強調在自然選擇中,家養的角色很重要?(是與否)

(4)達爾文堅持在同一種類之間的個體為生存掙扎,比起不同種類之間的個體為生存掙扎是(a)更困難(b)比較不困難。

(5)達爾文並沒有說明自己的困難,也沒有回答別人對他理論的反駁。(是或否)

(6)達爾文沒有完成《物種起源》這本書,所以本書缺乏對全書理論的總結與結論?(是或否)

(7)達爾文喜歡爭辯,爭論最後便成為他的作品。(是或否)

(8)在牛津那場有名的論爭中,赫脊黎與威爾伯福斯主義,誰在為達爾文的理論作辯論?

(9)達爾文形容那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指的是(a)他在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b)年輕時研讀醫學(c)「比格爾號」之旅。

(10)達爾文認為應該「立法禁止」(a)小說(b)色情小說(c)以科學家為主角的小說(d)以悲劇結尾的小說。

☆答案見註釋☆

這些問題都很簡單。現在再花二十分鐘重新瀏覽一次《物種起源》的目錄。然後我們要問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

測驗六:達爾文《物種起源》進一步的問題

(1)達爾文盡量採用地質記錄,他認為那些資料是(a)完整又令人滿意的(b)並不完整,但卻是物種原始的珍貴資料。

(2)動植物的「種」(Species)比「屬」(Genus)要(a)低(b)高。

(3)分享相同的特質的同一物種,可以互相雜交,生育出同類的後代?(是或否)

(4)有相同特質的同一屬的生物,並不必然能雜交,生育出相同的後代?(是或否)

(5)以下的因素中,哪一個在自然選擇中佔有重要角色,哪一個只扮演不重要的角色?(a)生存競爭  重要  不重要(b)個體的變異  重要  不重要(c)遺傳的特徵  重要  不重要

(6)達爾文比較自然選擇與人類的選擇。他認為哪一個比較偉大?

(7)第六章「自然界沒有飛躍」(Natura non facit saltum)這句話,你能解釋意義嗎?你能說明這句話對達爾文的理論有何意義?

(8)地理的分佈與自然的障礙如海洋,對物種的進化有何特殊意義?

(9)在《物種起源》的引言中,達爾文談到物種的起源「曾被我們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稱為神秘而又神秘」你能清楚說明他的作品想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嗎?你可以用一兩句話來回答。

(10)達爾文的理論是什麼—簡要說明?你能用一百字以內的篇幅作說明嗎?

☆答案見註釋☆

你已經完成了第二層次閱讀中的兩部分測驗了。跟以前一樣,你可能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不只是從你讀過的文章中出的,也是從歷史或其他資料中出的。事實上,你可能覺得有些問題非常不公平。如果真的是重要的判斷都得靠你自己的能力來下,那是不公平的。不過當然並非如此。我們希望你不要為那些你不能回答、或是很難回答的問題而惱怒,相反地應該借此對全書作進一步的研究,那裡的資料會比我們提供的資料更能回答這些問題。最好的答案就在書的本身。書還能回答更多更有趣的問題,或是我們沒有時間與空間或智慧提出的問題。

第三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分析閱讀

這一部分的練習所使用的文章是本書。我們情願不用本書做例子。有很多書更好也更成功,更可以拿來作分析閱讀之用。但是比起我們的情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考慮:那就是只有本書是所有參加測驗的人一定都讀過的書。惟一的變更方法是再印一本書,跟著這本書一起發行,不過這用不著談了。

你應該記得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不論讀什麼書都要回答的四個問題:(1)整本書在談些什麼?(2)細節是些什麼?如何說明的?(3)這本書講的有沒有道理?是整本都有,還是部分有?(4)這本書與我何干?本書第十二章結尾附近的分析閱讀十五個規則就是要幫助讀者回答這些問題。你能針對本書回答這些問題嗎?

你自己能判斷自己能不能回答這些問題。對這四個問題,我們在答案欄沒有附上解答。答案在書的本身。

不只是因為我們已經盡力在書中將這些聲明說清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做得夠多了,如果現在還要替你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太恰當了。這不只是因為分析閱讀是個工作,而且是個很孤獨的一工作。讀者是一個人在閱讀一本書,基本上,除了他自己的思想外,沒有其他的幫助資源。除了他自己的頭腦外,他沒有辦法到別處去尋找洞察與理解。

我們已經解釋過為什麼一定要回答這些問題,以及這些規則如何運用在不同種類的書本上。但我們沒法說明這些規則如何運用在某一本書上,那是讀者本身要做的工作。

除此之外,還有些事要作說明,這些說明都還算合情合理,不會太過分。我們並沒有隱瞞說這是一本實用的書,所以應用結構分析的第一條規則應該是很簡單的事。我們認為我們也都把這整本書在談些什麼講得很明白了,現在你應該用比我們簡要許多的話說明一遍。我們希望我們之所以把本書分成四部二十一章的道理,是很清楚的。然而,在你整理本書綱要的時候,應該針對本書不同閱讀層次的不平均頁數分配,發表一些看法。第一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毫無疑問是很重要的,在本書中談得卻較少。為什麼?第三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比任何其他層次都占篇幅,解釋也更詳盡。還是同樣的問題,為什麼?

就結構分析的第四個規則而言,我們要強調的是,我們設定要解決的問題,並不能單純地定義為教別人如何閱讀。譬如說這本書中的建議,對小學一年級或二年級的老師來說就幫助不大。相對地,我們所關注的是某種特定的閱讀,有一定目標的閱讀。為了要能實際應用第四個閱讀規則,這些方法與目標必須說明得格外清楚。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閱讀——也是一樣的問題。在這個階段中,前三個規則必須要讀者自己去運用,不用我們的幫忙。那就是:要找出作者的關鍵詞義,找出主旨,架構出論述。現在要我們再把我們認為這本書的關鍵詞義列一個表是沒有意義的——如果這本書整體而言是要溝通知識或教導技能的話,我們雙方都必須共同瞭解那些重要詞義。我們也不會將主旨說出來,因為一個做分析閱讀的人可以用自己的話將主旨說明出來。我們更不會將論述再說一次,如果要這麼做,我們就得把書重寫一次了。

然而,我們還是可以談一下我們解決或未解決的問題。我們相信我們解決了一開始時面對的問題——也就是運用結構分析第四個規則時要認知的問題。我們相信我們並沒有解決今天所有學生或老師所面對的閱讀問題。每個人所面對的問題都各不相同。沒有任何一本一般性的主題書能解決所有這些問題。

你應該還記得,要評論一本傳達知識的書時,要用上七個規則,其中三個是一般的智慧程式,另外四個是在作評論時需要的特殊條件。我們已經盡量說明有關智慧程式的事了(在第10章中的討論),因此對這前三個規則我們不再多說。但是對後面的四個規則還有一些必要的提醒——也表示本書的某些分析還不夠完整。

我們要說的是,我們的分析或說明有兩個地方不夠完整。第一個和第一個閱讀層次有關。關於基礎閱讀確實還有很多要談的,但我們

想要強調的是這並非我們的首要目標。我們也不會號稱我們在這個題目上所談的就是什麼定論——基礎閱讀也可以用許多十分不同的方式來討論。

另一個不夠完整的地方則更重要一些。關於主題閱讀,我們說的還不夠——甚至可能我們自己的話都還沒全部說完。原因有兩個。

第一,如果沒有不同作者的書籍擺在面前,要說明主題閱讀是非常困難的事。幸好,在附錄的最後一部分,我們有這個機會做有關主題閱讀的練習。不過我們也只能提供兩位作者的兩小段文字。完整的練習牽涉到許多書及作者,還有許多複雜的問題。有限的篇幅不容許我們這麼做。

其次,如果沒有共同分享過做主題閱讀的經驗,真的很難形容那種心智上的興奮與滿足,或是一個人終於達到目標的那種體會。要解開一個重要觀點糾纏討論的話題——很可能糾纏了幾百年——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或好幾年的時間。在你真正瞭解這個主題之前,要走很多冤枉路,要對各種討論作出許多很模糊的分析與架構。我們在這些問題上吃過很多苦頭,知道要作這樣的努力是多麼讓人灰心喪志的事。然而,我們也知道當我們終於解決一個問題時,那種愉快滿足的奇妙感覺。

還有其他我們沒有說明完整的地方嗎?我們還想到了幾個可能的地方。譬如,我們是否可能沒有將第一種企圖的讀者(閱讀一本書),與第二種企圖的讀者(閱讀一本書的導讀)作相當的區分。或者,相對於「經書」之類的作品,如何閱讀相反論點的書,我們談得夠了嗎?或者,就如何超越經書與異端,從一個疏離的立場來閱讀,我們談得夠了嗎?或者,對於一些特殊用詞,尤其科學或數學用詞所引發的問題,我們討論得夠了嗎?(這方面的一般問題在閱讀社會科學作品時談到了一些。)再者,談閱讀抒情詩的篇幅也不夠多。除此之外,我們也不知道對這最後一部分會獲得什麼樣的評價。不過,如果說有什麼缺失是我們渾然不覺,而讀者你卻看得一清二楚,那也是毫不足為奇的。

第四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主題閱讀

在附錄的最後一部分,要用上兩本書中的文章。其中一部分是由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第一卷前兩章中摘要出來的,其他則是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第一卷中摘要出來—其中有一些句子是從引言中摘出來,其他則是由第一、二、四、六章摘取的段落。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收在《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第九冊。第八、九兩冊談的全是亞里士多德的作品,除了《政治學》之外,第九冊中還包括了《倫理學》、《修辭學》(Rhetoric)與《詩學》,另外還包括了一些生物學的論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出現在第三十八冊,其中也包括了盧梭其他的作品——《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Inequality)及《論政治經濟學》(On Political Economy)——另外還有一本重要的18世紀法國政治作品,孟德斯鴻的《論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

你該記得,主題閱讀有兩個步驟。其中一個是準備階段,另一個是恰當地進行主題閱讀。以這個練習來說,我們假定你已經完成了第一個步驟——也就是已經準備好要討論的主題是什麼,也決定要閱讀的是哪些文章了。在這裡,這個主題可以定.義為「自然與原始的國家」——這是許許多多人思考過也討論過的問題。要讀的兩篇文章則如上面所述。

我們還要進一步假設,如果不是因為篇幅的限制,我們不得不將題目縮小,只能引用兩本書的文章,我們要討論的主題很可能應該陳述如下:國家是一種自然的安排,意含著所有的善意與需要——還是一種約定俗成或人為的安排?

這就是我們的問題。現在仔細讀這兩段文字,你需要多少時間就用多少時間。主題閱讀的速度並不重要。如果需要,就做些筆記,或劃線,將段落圈出來等等。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也可以不時地重新再讀一次。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第一卷

第一章:我們看到,所有城邦都是某種共同體,所有共同體都是為著某種善而建立的(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著他們所認為的善),很顯然,既然所有共同體都在追求某種善,所有共同體中最高的並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追求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那就是所謂的城邦或政治共同體。……

第二章:家庭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加隆達斯將家庭成員稱為「食櫥伴侶」,克里特的埃比門尼德則稱其為「食槽伴侶」。當多個家庭為著比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東西而聯合起來時村落便產生了。村落最自然的形式似乎是由一個家庭繁衍而來,其中包括孩子和孩子的孩子,所以有人說他們是同乳所哺。所以最早的城邦由君王治理,其原因就在於此,現在有些未開化的民族仍然如此。……

當多個村落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以及為了生活得美好結合成一個完全的共同體,大到足以自足或近於自足時,城邦就產生了。如果早期的共同體形式是自然的,那麼城邦也是自然的。因為這就是它們的目的,事物的本性就是目的;每一個事物是什麼,只有當完全生成時,我們才能說出它們每一個的本性,譬如人的、馬的以及家庭的本性。終極因和目的是至善,自足便是目的和至善。

由此可見,城邦顯然是自然的產物,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

很顯然,和蜜蜂以及所有其他群居動物比較起來,人更是一種政治動物。自然,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不會做徒勞無益之事,人是惟一具有語言的動物。聲音可以表達苦樂,其他動物也有聲音(因為動物的本性就是感覺苦樂並相互表達苦樂),而語言則能表達利和弊以及諸如公正或不公正等;和其他動物比較起來,人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具有善與惡、公正與不公正以及諸如此類的感覺;家庭和城邦乃是這類生物共同體。

城邦在本性上先於家庭和個人。因為整體必然優先於部分。例如,如果整個身體被毀傷,那麼腳或手也就不復存在了,除非是在同音異義的意義上說,猶如我們說石頭手(因為軀體被毀傷則手足也同樣被毀傷),一切事物均從其功能與能力而得名,事物一旦不再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質,我們就不能說它仍然是同一事物。除非是在同音異義的意義上說。城邦作為自然的產物,並且先於個人,其證據就在此,當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就像部分之於整體一樣。不能共同生活或因為自足而無此需要者,就不是城邦的一個部分,它要麼是隻野獸,要麼是個神。所有人天性之中就有趨於這種共同生活的本能,最先締造城邦的人乃是給人們最大恩澤的人。人若趨於完善就是最優良的動物,而一旦脫離了法律和公正就會變成最惡劣的動物。

我想就人性所然,法律所能,研究在國家秩序方面,究竟能否訂立些公正確定的政治原則。……

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一編

第一章:第一編的問題。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到處都受著束縛。好些人自以為是別人的主人,其實比起別人來,還是更大的奴隸。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我不知道。什麼能使之合法呢?這問題,我想我能回答。

第二章:原始的社會。最原始的社會,惟一自然的社會,便是家庭;但兒子依附父親,亦只限於需要他保護的時候。一旦不復有這需要,天然的結合便分解了。兒子不再要服從他們的父親,父親也不再要照料他的兒子;彼此便變成同等獨立的。如果他們仍然結合在一起,這結合也不復是出於天然的,而只是出於同意的;那時家庭本身的維持,全依賴契約。……

家庭可以說是政治社會的雛形:統治者相當於父親,人民相當於兒子;大家都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只是為著自己的利益,才讓與自由。……

第四章:奴隸。既然.人沒有支配他人的天然權力,既然強力不能產生權利,那麼契約便是人與人間合法權力的基礎了。

第六章:社約(社會契約)。我認定人們曾達到這樣的地步:在自然狀態下,危及他們生存的阻力,比個人為維持生存而作的努力,還要厲害。這樣,這種原始的情況不能繼續存在;人們必須改變其生存的方式,否則便要危亡。

但因人們不能創生新的力,只能結合及引導原有的力,故他們除了集結足以克制阻力的力,使受一原動力發動,而一致動作之外,再沒有別的自存的方法。

這種眾力之結合,要好些人合在一起才能辦到。但各人的力和自由既然是他自己求生存的惟一的工具,那他怎麼能把它們提供出來,同時又不致礙及他自己,不致忽略對他自己的關心呢?這種困難應用於我這論題上,可用下面的話來表明:「問題是在找出一種團結,能以社會的全力保護每個分子的生命財產,同時每個分子一方面與全體相結合,一方面仍然可以只服從他自己並仍然和從前一樣自由。」這是社會契約所給予解決的根本問題。……

如果我們刪去了那些不是社會契約要素的各點,我們便可知道社會契約可簡述如下:「我們每個人都把自身和一切權力交給公共,受公意之最高的指揮,我們對於每個分子都作為全體之不可分的部分看待。」

這種訂約的行為,立即把訂約的個體結成一種精神的集體。這集體是由所有到會的有發言權的分子組成的,並由是獲得統一性、共同性,及其生命和意志。這種集體,古代稱為城市國家(polis),現在稱為共和國(republic)或政治社會(body politic)。這種共和國或政治社會,又由它的分子加以種種的稱號:從其被動方面稱之為「國家」(state);從其主動方面稱之為「主權」(sovereign);和類似的團體比較時,又稱之為列強的「強」(power)。至於結合的分子,集合地說來,稱為「人民」,個別地說來,就參加主權言,稱為「公民」,就受治於國家的法律言,稱為「國民」。但這些名詞常相混雜、誤用。惟加以精確應用時,知道怎麼區別它們便夠了。

請你先根據上面兩篇文章回答兩組問題。

測驗七:關於亞里士多德與盧梭的第一組問題

(1)亞里士多德定義出三種不同的人類組織,是哪三種?

(2)這三種組織有相同之處,卻也有完全不同之處。他們相同的地方是什麼?不同的又是什麼?

(3)這三種組織因為包含的成員不同而有所差別。你能由少到多,列出先後順序嗎?

(4)這三種組織都在滿足某種自然的需求——也就是追求某種善。一個家庭追求的善——也就是保護成員的安全與子孫的繁衍—也是村落追求的,只是層次更高一些。那麼,一個城邦想要追求的善,是同樣的善只是層次更高一些呢,還是包容了各種不同的善?

(5)另一個想要區分其中差異的方法是提出另一個問題。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所有這三種組織都是自然形成的,那麼他們都是由同樣的方式自然形成的嗎?

(6)在進入盧梭的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提出一個由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對第一個創造城邦的人十分稱頌,他對第一個創造家庭與村落的人,是否也用了相同的語調?

(7)盧梭談到國家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8)盧梭認為家庭也有同樣的問題嗎?

(9)對盧梭而言,什麼與「自然」相對的?

(l0)對盧梭而言,讓國家合法的基本協議是些什麼?

☆答案見註釋☆

在做完第一組題目之後,我們似乎得到一個看法:這兩位作者對我們所談的主題,意見並不一致。你應該記得,我們的問題是;國家是自然形成的,還是約定或人為的?盧梭似乎認為國家是約定或人為的,而亞里士多德似乎認為是自然形成的。

現在花幾分鐘想一想這個看法正確與否。我們對亞里士多德論點的解說是否有些疑點?盧梭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些我們還沒有討論過,這會不會讓我們懷疑這樣的解說是否正確?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解說是不正確的,你可能已經知道我們接下來要問的是什麼問題了。

測驗八:第二組問題

(1)對盧梭而言,自然形成的國家,是否也是約定而成的國家?

(2)亞里士多德會同意這一點嗎?

(3)亞里士多德與盧梭基本上相同的論點,能作更進一步的引申嗎?

(4)在回答上一個問題時,我們談到一個國家追求的「善」,是如果沒有國家的本身就無法完成的目標。這個「善」對盧梭來說,也是像對亞里士多德同樣的意義嗎?

(5)最後一個問題。我們就最重要的那個問題發現兩個作者相同的觀點,是否表示我們所節錄的這兩篇文章中(雖然短了一點),所有的觀,點都意見一致?

☆答案見註釋☆

在這個測驗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說過,只有細心讀過這兩篇重要的政治論文,就可以從中得出一些結論。其中之一是:基本上人是政治的動物——如果你想的話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容詞來代替——這也是人與其他群居的動物不同之處。這也就是說,人是一種理性的社會動物,可以建立一個社會來服務他人,而不只是傳宗接代。從這一點來看,國家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是約定而成的——換句話說,比家庭的組成也算自然也算不自然。同時,國家必須要正式地共同結合(Constituted),否則其他形式的社會都不算真正的國家。其次,我們可以合理地得出一個結論:國家只是手段,並非目標。目標,是人類共同的善:一種美好的生活。因此人並非為國家而生,國家卻是為人而設立的。

對我們來說,這樣的結論很合理。我們也相信我們的回答是正確的。但是比感覺或相信更重要的是:真正做一次主題閱讀。我們提過,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讀者自己從作者的文字中取得答案或結論永遠是最有意思的。我們在這裡沒法這樣做。你可以試著自己做做看。如果你對我們提供的任何答案有疑問,試試看能不能從亞里士多德或盧梭中,找到我們提供答案的來源。如果你對任何一種答案或結論覺得有不同意見,試試看能不能由作者自己的文字中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1. (1)(c),(2)(b)。如果你選(a)與(d)。並非真的全錯。(3)(a)與(b),(4)(b)。(5)(c),這一題說(b)不正確是否太老學究了?如果沒有(c)這個答案,情況是否又不同?(6)(b)。 (7)(a)與(c)及(d)。文中已經提到邊沁對他的影響力了。(8)(d)。(9)(a)與(b)可能,(c)與(d)是不可能。(10)(a)、(b)及(d)。

  2. 微分法的古稱

  3. (1)(c)。(2)(c)。(3)否。(4)(b)。(5)(a)與(b)。(6)(b)。(7)(b),如果第一個答案的說法是「蘋果是如何落下的?」而不是「蘋果為什麼掉下來」,選第一個答案可能是正確的。——雖然《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並沒有提及蘋果。重點在這本書描述並說明了萬有引力的運作,卻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8)(a)。(9)(b)與(c)。(10)這份饒有興味的說明,吸引了好幾代的牛頓迷的興趣。要評論這段文字,你可能會談到牛頓的謙虛。你是否也注意到牛頓所引用的隱喻?這是值得記下的一段話。

  4. (1)(a)。(2)(b),但丁自己取的書名是(c),所以如果你選(c),我們也算你是對的。(3)(a)。(4)(a)與(b)。(5)(b),當然,這並非偶然,每一個主要的部分包括三十三章,地獄篇第一章是全書的引言。(6)(a),只有第八層是再區分出「囊」的。(7)(b),選(a)也並非全錯。(8)(c)但(b)也對。在但丁的世界裡,天使的九個等級和九個星球是相呼應的。(9)(a)、(b)。(10)(a)。

  5. (1)(b)。(2)(a),貝雅特麗齊為上帝所做的事,所以(b)也不算錯。(3)(b)。 (4)(b)與(c),但丁沒有讀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但他讀過綱要,知道亞里士多德對喜劇的定義是結尾要幸福。但丁的詩終結在天堂,是一種幸福,所以他的詩原名為《喜劇》(The Comedy),但是當然這不是一部滑稽好笑的詩。(5)(c),這部詩三者的觀念都用上了,但以基督教的最重要。(6)是。但丁覺得怠惰是他主要的罪惡,在這裡他用入睡作比喻。(7)在但丁的宇宙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獄是地球的中心點。(8)七死罪代表人類的七種罪惡,每免除一種罪惡時,在煉獄中就上升了一級。(9)在這部詩中,維吉爾代表了所有人類的智慧與美德。但因為他是在基督出世以前就死了的非基督徒,所以不能陪著但丁上天堂。(10)聖方濟教派與聖多明我教派是中紀最重要的兩個教派。前者是冥想派,後者是學者及老師。但丁要在天堂中為兩派的不同之處想出解決方案,因此他由聖托馬斯,聖多明我教派的偉大代表,來講述聖方濟教派的創始者的生活。而聖方濟教派的代表人物,聖伯納文圖拉,來說明聖多明我教派創始者聖多明我的生活。

  6. (1)否。(2)(b)。(3)否。事實上,這個說法毫無意義。(4)(a)。(5)否。(6)否。(7)否。(8)赫胥黎為達爾文辯護。(9)(c)。(10)(d),對達爾文迷來說,這是這個人最迷人之處。

  7. (1)(b)。(2)(a)。(3)是。事實上,這是對物種的一個很接近的定義。(4)是。只有當他們是同一種時,同一屬的成員才能雜交與產生同一類的後代。(5)(a)、(b)與(c)在自然選擇中都佔有重要的角色。(6)自然選擇。如果達爾文活在今天,看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他會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許。但他可能還是會堅持,長期來說,自然比人類更有力量。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7)自然選擇並非跳躍前進的,意思是在自然中,並不會發生突然之間的巨大變異,而是慢慢地小型地變化。就算你原來不懂這句拉丁文,從目錄中是否也能看出其中的意義?這個想法很重要,因為達爾文相信這一點,而且用來解釋這是物種之間大不相同的主要原因。達爾文不是基於上帝創造不同物種之間差異的假設,而是由地質記錄(也就是所謂「失去的連結」)的假設來說明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8)根據達爾文的說法,如果同一個物種的變異,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分隔而無法彼此雜交,那麼其後代就會變成兩種的觀點。完全不同的物種—一也就是沒有能力再雜交。這是他在「比格爾號」之旅中,觀察各個海島上完全不同的鳥類時,引發他第一次產生這個重要的觀點。(9)可能有許多方法可以用來說明這個問題。有一個方法是提出兩個看來簡單的問題:第一,為什麼世上有這麼多種的生物,而不是只有一兩種?其次,一個物種如何開始生存,又如何消滅——達爾文和他同代的人從地質學上的記錄看出這種情況發生過很多。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花上時間仔細想一想,以瞭解這個問題為什麼如此困難又如此神秘——但的確值得想一想。(10)我們並不確定只閱讀簡短的《物種起源》的目錄,就能恰當地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能以一百字回答這個問題,而且沒有參考其他的書,表示你是一個成功的閱讀者。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容易作簡短的回答,就算我們讀過這本書仍然這麼覺得。你可以用第七章的理論來作總結。達爾文本人在他全書的緒論中有一小段話,可以當作是他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這段話值得我們全部摘錄下來:每一物種所產生的個體,遠遠超過其可能生存的個體,因而便反覆引起生存鬥爭,於是任何生物所發生的變異,無論多麼微小,只要在複雜而時常變化的生活條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於自身,就會有較好的生存機會,這樣便被自然選擇了。根據強有力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擇下來的變種都會有繁殖其變異了的新類型的傾向。

  8. (1)家庭、村落、國家。(2)他們相同之處在於都是人類社會的模式,都是自然形成的。亞里士多德對後一個重點說得很清楚:「由此可見,城邦是自然的產物。」無論如何,區分出不同社會之間的差異性是很重要的。如果你還不清楚其間的差異性,也就是還不清楚亞里士多德的描述,下面的問題能幫助你釐清真相。(3)家庭是最小的範圍。村落包括了許多家庭,它的範圍便大過家庭。國家包含得更廣,因為國家的存在是由於「當多個村落……結合成一個完全的共同體」。(4)亞里士多德說國家的起源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但能持續存在下去則是為了「生活得美好」。「生活得美好」與僅僅「生活」似乎是不同的。事實上,這似乎也是國家與其他兩種形態的社會不同之處。(5)雖然各種社會的型態是自然形成的,但他們形成的方式並不相同。亞里士多德觀察到許多動物與人一樣生活在家庭中,他提到蜜蜂的組織就跟人的村落一樣。但是人卻不同,人雖然與其他動物一樣是社會的動物,卻也是政治的動物。他討論到人類獨有的說話能力,因此只有人是政治的動物。人自然而然就是個政治的動物,因此國家也是自然形成的—因為它滿足人類在這方面的需要。但是,在人類經歷的各種形態的社會中,只有國家能滿足這一點獨特的需求。(6)顯然亞里士多一德不會像稱頌創造國家的人那樣稱頌創造家庭或村落的人。他的說法造成了一個難題。如果國家是被某個人創造出來的,就可以說國家是被發明出來的,如果是一種發明,豈不就是人為的?而我們卻已經得出國家是自然形成的結論。(7)盧梭所提出的主要問題是關於國家的合法性。如果這個國家不合法,盧梭認為,這個國家的法律就不值得遵循。(8)他並沒有對家庭提出相同的問題。他說得很清楚,自然的需要是一個家庭的基礎——這也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同樣的需要。 (9)約定。對盧梭而言,國家是約定而成的,如果國家跟家庭一樣,就會把父親在家庭裡的那一套規則合法化——一個仁民愛物的專制君主,相當於一個父親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權力——這也是父親的力量——不能讓一個國家合法化。只有在相互理解下的同意——共同的約定——才能如此。(10)對盧梭而言,社會契約就是約定的基石,當一個國家所有成員在意見一致下願意也作出選擇時,這個社會契約就成立了。也是這個契約使國家這個機構合法化的。

  9. (1)是!他說得很清楚:人對國家的需要是自然形成的。國家所以成立,是因為人類自然生活的狀態受到了威脅,沒有國家,人類就無法繼續存活。因此,我們必須要下結論說:在盧梭的觀點裡,國家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是約定而成的。說它是自然的,因為它滿足了自然的需求,但是它的合法化卻需要約定而成的基礎——社會契約。(2)是。亞里士多德與盧梭都同意國家既是自然形成,也是約定而成的。(3)亞里士多德與盧梭都同意,國家的自然形成,與其他動物社會的自然形成不同。國家的自然形成來自人類的需要,所追求的「善」是沒有國家就無法達成的。但是雖然國家就一種自然尋求的手段而言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必要的——但國家也是一種理性與意願所形成的結果,要進一步引申這兩位作者之間的共同觀點,是「共同結合」(Constitute)這個關鍵字上。對亞里士多德來說,第一個讓大家共同結合成一個社會的人,就是「創造」了一個國家。對盧梭而言,當大家達成成立一個政府的約定,或是社會契約的時候,也就是「共同結合」了一個國家。(4)不同。對盧梭而言,國家所要達到的「善」,與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善」是不同的。理由很複雜,這裡提供的文章也沒有真正解說這個問題。但是亞里士多德的「美好生活」,是一個國家的終極目標,這與盧梭觀念中的「公民的生活」是不同的,而他認為那才是國家最終目標。要完全瞭解這些問題,最好是進一步閱讀《政治學》與《社會契約論》這兩本書。(5)很顯然,這兩本書的論點並不完全相同。就算在這短短的摘要中,每個作者所提出的觀點都不是對方在討論的問題。譬如在盧梭的文章中,就沒有提到對亞里士多德來說顯然很重要的觀點——也就是基本上人是政治的動物,也是社會的動物。「正義」這樣的字眼也沒有出現在盧梭的書中,而對亞里士多德來說卻是十分重要的關鍵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亞里士多德的書中也沒有社會契約、個人自由、異化的自由、共同意志等這些基本概念或關鍵用語,而對盧梭而言,這些才是最主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