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南聯大英文課 > 28 習慣 >

28 習慣

「習慣乃第二天性!習慣是十倍的天性。」據說威靈頓公爵曾作此論斷,此語的真切之處,唯老兵領悟最深。日復一日的嚴格操練,年復一年的紀律約束,影響了他們的大多數行為,造就了全新的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未必真實,卻也可信。有人搞惡作劇,看見一位退伍老兵拿著晚餐回家,突然大喊:『立正!』那老兵聞聲竟然立即垂臂而立,結果,手中的羊肉和土豆都掉進了地溝。由此可見,軍營的訓練多麼徹底,其影響已經深入老兵的神經結構之中。」

在許多戰役中,曾看到無人騎乘的戰馬集合起來,在戰鬥的號角聲中繼續進行日常演練的動作。多數經過馴化的動物,如狗、牛和駕車的馬匹,簡直就像機器一樣,純粹而簡單,時時刻刻在完成人類教給它們的活計,既不置疑,也不猶豫,也沒有跡象看出頭腦中有什麼其他想法。在監獄中漸漸老去的犯人,獲釋後竟請求重返獄中。1884年,美國一個行進中的野生動物獸籠遭遇了一場鐵路交通事故,據說一隻老虎從被撞開的虎籠中逃脫,但似乎是對新的責任感到恐懼,很快就返回籠中,因此把這隻老虎重新關好不費吹灰之力。

因此,習慣是社會巨大的飛輪,也是社會最寶貴的守護力量。習慣,使我們服從法律的約束,使財富的寵兒免遭心存妒忌的貧民暴動的侵擾。習慣,使處境最為艱難、最令人嫌惡的社會階層免於被那些原本要對其肆意踐踏的人們拋棄。它使漁夫和水手在海上度過嚴冬;使礦工甘處黑暗之中,農夫固守在小木屋中和孤零零的農場上,度過冰天雪地的季節;它保護我們免遭沙漠和冰封地帶土著的入侵。它使我們注定要憑借所接受的養育或者早年的選擇開展生命的戰役,盡力實現不分時宜的追求,因為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而且重新來過已經為時太晚。它使不同的社會階層彼此隔絕。到了二十五歲,在年輕的商旅人士、醫生、牧師、律師身上,可以看到職業行為方式已經根深蒂固了。你會看到一道道印跡貫穿他們的性格、思路、偏見、行為方式,總而言之,這個年輕人漸漸地無法掙脫,就像衣袖上無法立即形成新的褶皺一樣。總的來說,他最好還是不要掙脫。我們多數人到了三十歲,性格已經像石膏一樣凝固定型,不會再軟化鬆動了。對世界來說,這也是件好事。

如果說二十到三十歲之間是形成思維和專業習慣的關鍵階段,那麼二十歲以下對於所謂個人習慣的定型是更加重要的,比如聲調、發音、手勢、動作以及稱呼方式。二十歲後習得的語言難免會帶有外國口音;進入自己本不屬於的上流社會的青年人,幾乎無法丟棄成長過程中養成的鼻音或者其他不良語言習慣。甚至無論口袋裡揣了多少金錢,他都學不會如何像一位天生的紳士那樣穿衣打扮。儘管商人像對待社會精英一樣熱情地向他推銷商品,但是他總是無法買到恰當的商品。像引力一樣強大的無形法則,使他無法脫離自己的軌道,年復一年地穿著同樣的衣裝;而出身高貴的人們如何得到他們身上的衣服,這對他來說是一個謎,至死都無法解開。

所有教育的重要之處,就是使神經系統成為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對我們習得的技能,它會提供支持與資助,並與其帶來的收益安然共處。因此,我們必須盡早地使盡可能多的有益行為成為自動、習慣的活動,像防範瘟疫一樣防止不利的做法形成固定模式。日常生活中越多的具體事務交給毫不費力的自動監管,我們思想的力量就會更多地得以釋放,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最可憐的人只有一種習慣:猶豫。無論是點燃一隻雪茄,品嚐一杯美酒,乃至每天的作息時間,開始每一件工作,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有些事本該習慣成自然,根本不應察覺到它們的存在,而這種人卻把一半時間花在做決定或者後悔上。各位讀者,如果您的日常工作還沒有潛移默化地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就從此刻開始改正吧。

在《道德習慣》一章中,貝恩教授提出了令人欽佩的中肯的評論。他的解決方案闡明了兩大準則。第一個準則是,在獲取一個新習慣或者拋棄一個舊習慣時,我們必須盡可能果斷而堅決地全力以赴。盡可能多創造有利於強化正確動機的情形;刻意把自己置身於鼓勵新做法的條件之中;使自己的精力與舊做法互不相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採取公開承諾;總之,利用你所知道的一切手段來輔助你的決定。這將給你嶄新的開端帶來巨大動力,半途而廢的誘惑不會那麼快出現;打破習慣的日子推遲一天,這種誘惑再次出現的機會就減少一分。

第二條準則就是:新習慣沒有在你的生命中根深蒂固之前,不要容許例外發生。每次鬆懈就像把手中正在仔細纏繞的線團鬆開;一次失誤需要多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持續訓練是唯一確保神經系統正確行動的重要方法。正如貝恩教授所說:

「與獲取知識顯著不同,道德習慣的特別之處是存在兩種敵對的力量,若一種力量逐漸佔上風,便會壓倒另一種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必須做到的就是一場戰役也不要輸掉。錯誤的一方一旦獲勝,就會把正確一方多次取得的成果消耗殆盡。因此,必須慎重調整這兩種敵對的力量,讓正確一方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直到多次重複使其得以鞏固,以便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與敵對力量抗衡。理論上來說,這是思想進步的最佳歷程。」

在起步階段,必須確保成功。若開局失利,將會消弭未來努力的能量,反之,前期的成功將使人未來精力充沛。有人向歌德咨詢一項事業,卻懷疑自己的能力,歌德對他說:「嗨!你只要往手上吹口氣就行了!」這句話說明了事業上習慣性的成功,對於歌德的情緒態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是從鮑曼教授那裡聽到這則軼事的,他說歐洲人到來的時候,野蠻民族便土崩瓦解了,這是因為他們悲觀絕望,而新來的歐洲人卻在面臨生命中重要的任務時充滿了求勝的信心。舊模式被打破了,而新模式還未建立起來。

戒除酗酒、吸毒之類的陋習時,「漸進式」方案帶來了一些問題。對此,專家們存在一定分歧,也未就具體案例的最佳方案達成共識。但總體來說,所有專家都會同意,如果確有可能堅持下去,迅速養成一個新習慣是最佳方法。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讓意志面臨一個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的艱巨任務。無論是戒除吸食鴉片的習慣,還是僅僅改變作息時間,如果能夠經受考驗,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先忍受一段痛苦時期,然後再經歷一段自由時期。如果慾望不能得到滿足,它很快就會因飢餓而消亡,這真是令人驚奇。

「在沒有『脫胎換骨』之前,必須首先學會心無旁騖,不要左顧右盼,在筆直而狹窄的小路上穩步前行。每天下一個新的決心,就如同每次跑到準備跨越的壕溝邊緣時,都會停下腳步,轉身再次助跑。若沒有持續的前進,就不會有道德力量的積聚。要做到這點,踐行並習慣此道,唯有通過持續的工作帶來極大益處。」

除了前面的兩個準則之外,還可以增加第三條準則:每當做出決定後,每逢產生有助於形成所渴望的習慣的情緒時,就抓住第一個機會立即行動。決定和渴望把新的「習慣模式」傳遞給大腦,並不是發生在它們形成之時,而是在產生行動效果之際。正如前面所引的作家所說:

「實際機會的出現,為槓桿提供了支點,通過它,道德意志可以增加其力量,把自己高高舉起。而不能為支點提供堅實支撐的人,只會停留在空洞擺姿態的階段。」

一個人不論信奉多少準則,也不論思想多麼敏銳,若不抓住每個機會採取行動,其個性將無緣改善。僅僅有良好的意願,如諺語所說,就會鋪就一條通向地獄之路。這是我們制定的原則會帶來的顯而易見的結果。正如J. S.密爾所說,「性格是得到完全塑造的意志」。意志,在他所指的意義上,是在生活中主要遇到的所有緊急情況下,所採取的一切堅定、明確的行動傾向。行動的傾向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程度,與行動實際不間斷髮生的頻率成正比,而且大腦也隨著它們的使用而「成長」。決心或美好的感覺沒有產生實際結果就煙消雲散了,這比失去一個機會還要糟糕;它將阻礙決心與情緒找到正常的流注渠道。性格最可鄙的一類人,是缺乏勇氣的感傷主義者和空想家,一生都在感性與情感的海波中翻滾,而從未做出一件真正有男子氣魄的事跡。盧梭便是一個經典的例子:他用卓越的口才煽動法國所有的母親崇尚自然,親自養育子女,而他自己卻把孩子送到育嬰堂。就我們每個人而言,若在心中萌發朦朧抽像的善意後,卻在實際情況中,只看到醜陋的「其他特殊情況」,看不到背後掩藏的可以行的善,那便是某種程度上重蹈了盧梭之路。在這平凡的世界中,所有的善都會被伴隨左右的粗俗所掩飾;但若僅能識別以純粹抽像的形式存在的善,就未免太可悲可歎了。沉溺於閱讀小說和觀看戲劇,就會產生此類惡魔。俄羅斯婦人為戲劇中的虛擬人物哭泣垂淚,卻不顧門外等候她的車伕在座位上凍得要死,這種事情時有發生,卻不太引人注目。既不是演員,也沒有欣賞天賦的人,其沉溺音樂的習慣或許對性格產生削弱的效果。如果一個人產生的感情習慣性地不引發任何行動,其怠惰的情緒狀態將保持下去。補救的方法是,不要在音樂會上放縱感情,除非事後以某種積極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讓表達成為世界上最起碼的行動吧——如果做不出英雄壯舉,那就和顏悅色地對姑母說話,或者在馬車上起身讓座——但是一定要表達。

後面的幾個例子使我們清楚了:習慣在大腦中所刻下的印痕,不僅僅包括流注的具體渠道,還包括流注的一般形式。如果任由情緒無端消失,情緒就會進入無端消失的模式;同樣,有理由相信,倘若本該努力時我們卻退縮不前,努力的能力很快就會消失,而我們還渾然不覺;而且,如果我們任由注意力渙散,不久之後,注意力就再也無法集中了。後面我們將會看到,注意與努力只不過是同一個心理事實的兩個不同的名字而已。它們對哪些大腦活動過程做出響應,尚不得而知。它們並非純粹的精神活動,而是要依賴大腦活動過程。這種看法的最有力證明是: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為習慣法則——一個實實在在的法則——所制約。最後一個實際準則和這些意志習慣有關,我們可以提供如下建議:通過每天做一點無關緊要的鍛煉,讓努力的機制在頭腦中得以保留。也就是說,在瑣碎而無足輕重的時點,保持堅忍、勇敢;每天做一兩件不願意做的事;當真正需要的時候,你就能夠經受住考驗,不會手足無措、毫無條理了。這種堅忍行為就像是為房子和貨物所上的保險。繳納這筆款項此時對他毫無益處,甚至可能永遠都不會帶來回報。但是倘若火災真的降臨,他所購買的保險將把他從廢墟中拯救出來。在瑣碎小事上注意培養習慣,使自己擁有集中的注意力、堅定的意志、自我克制的人,也是一樣。四面楚歌之時,他仍會像巨塔一樣聳立,而那些意志不堅的人則像穀殼一樣在風中飄散無蹤了。

因此,對精神狀況進行生理研究,會為激勵倫理學提供最為有力的支持。神學已向我們啟示,死後需要承受地獄之苦,但現世習慣性地以錯誤方式塑造性格會帶來更多的災難。如果年輕人能夠意識到,不久之後他們就會被習慣所驅使,那麼他們就會更加關注自己在習慣形成時期的行為。我們在編織自己的命運,不論是好還是壞,不會重來。一點善舉、一個惡行,都會留下不小的痕跡。傑斐遜劇中的醉漢瑞普·凡·溫克爾每次失職都會安慰自己:「這次不算!」好吧!就算他自己不去計算,慈愛的上蒼也不去計算,但冥冥中的力量還是會毫釐不爽地計算的。在他的神經細胞和纖維之間,無數分子在默默地計數、錄入和儲存,當下一次誘惑來臨之時,就會對他不利。在嚴格的科學意義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會完全磨滅。當然,這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一杯一杯地飲酒,我們會成為積習難改的酒鬼;同樣,一次一次的行動,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工作,可以使我們成為品德高尚的聖人,成為實踐或科學領域的權威與專家。無論教育的過程如何,年輕人都不必對教育的結果感到憂慮。只要在工作日的每個小時都認真而忙碌地工作,結果自然會水到渠成。完全可以確定的是,某天清晨醒來,他會發現自己已成為一代人中的佼佼者,無論他選擇了什麼樣的追求目標。在他完成一項項具體工作的時候,對此類問題的判斷力會在他的身上默默地積聚,形成一種永不消失的財富。年輕人應該盡早知道這個真理,因為比起所有其他因素,若對此一無所知,可能會令剛剛踏上艱巨職業生涯的年輕人產生更多的膽怯與懦弱。

(李春江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