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當下的幸福:我們並非不快樂 > 序二快樂需要用心學習 >

序二快樂需要用心學習

快樂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往往需要經過學習才能得到快樂。既然經過學習能得到快樂,我們為何不努力去追求呢?倘若在追求的過程中,也能體驗快樂,享受幸福人生,不是一件更完美的事嗎?

就如快樂是人的本能一樣,自然、放鬆也是人的本能。但一位音樂表演工作者,往往需要用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學習剔除外在的因素,克服緊張,使自己的表演能夠放鬆、自然、快樂。可見學習快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幾年來,打擊樂團的演出非常頻繁。常常有朋友和聽眾告訴我們,每次觀賞我們的演出,看到團員沉浸在音符、樂器中自得其樂的樣子,也不禁感受到這份喜悅。團員在舞台上的默契與交融,甚至感染了台下的所有聽眾,使大家有融為一體的感覺。所以,看我們的表演是一種享受。這樣的結果,其實正是我們想要的。

我自從事演奏工作及創辦打擊樂團開始,就不斷要求自己及所有團員注意「演奏」二字。所謂「演奏」,「演」是擺在「奏」之前的。當然,對音樂、音符、樂器等技巧的準確、精緻,是本來就必須做到的。隨著基本技巧的提高及演奏基礎的鞏固,演的方面更要注意,也就是如何從內心抒發出對音樂的感受,直接表現在樂器及音符上,使音樂「活起來」,使人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這樣不但能享受音樂,自得其樂,還可以加強演出者之間的交流、互動,聽眾也才能真正享受到聆聽的喜悅。這是我不斷努力追求的,也是我親身體驗學習快樂的一個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除了演奏、巡迴推廣打擊樂之外,從事兒童音樂教育的心得。我一直認為,從事教育是所有推廣活動中最重要、最紮實的一項工作,基礎教育更是重要的一環。在台灣,家長讓孩子學習音樂的風氣很盛行,然而據我所知,80%的小孩兒在學習一段時間後就中斷了。這是因為以往家長太重視技巧及速成,認為學音樂是學一技之長,使小孩兒的學習成為負擔,自然無法從中得到快樂。所幸的是,這幾年,家長揠苗助長的心態已有逐漸改變的趨勢。我一再強調,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不論家長讓小孩兒學音樂是希望他們將來能夠成為音樂家,還是要使音樂成為孩子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他們的起步都是相同的。最為重要的是,在音樂教育中,兒童學習把精神集中在優美的節奏與和諧之中,感受音樂、享受音樂,也是學習快樂的一個渠道。如果太強調技巧而不重視感受,家長的期待就會成為壓力,快樂也就無處可尋了。

通過最近幾年的演出,我深深體會到,在繁忙、擁擠的社會中,人們精神生活的匱乏及渴求。站在一個音樂工作者的立場而言,以美麗的音符充實人們的心靈、提升社會的文化氣息,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當然,除了音樂,書籍也是一股淨化社會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深入探討了人何時最快樂;如何經由掌控自己的內在意識與體驗,品嚐生活的快樂以及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轉換為樂趣的泉源。書中還提到,快樂並非瞬間發生,也不受外在世界的操縱,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在事物的闡釋。同時快樂須靠個人修持,事先準備,刻意培養。只有學會控制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而如果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這本書強調,快樂與否取決於內心是否和諧;而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握意識著手。學習從生活中創造樂趣,需要再三練習。書中分析了八種樂趣產生的元素以及心流產生的基本步驟,對此我感覺特別有趣,而我深信這對讀者也大有幫助。根據這些原則,發掘各種方法,把例行的細節轉變成具有個人意義的「遊戲」,化無聊為有趣,也就是所謂的興味盎然。方法既簡單又不失深度,十分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現代社會不快樂的人太多,快樂的人太少。希望這本書能對忙碌的現代人有所啟發。

(朱宗慶,台灣打擊樂團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