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的方法 > 第8章 經營幸福的親密關係 >

第8章 經營幸福的親密關係

 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須學會分享,幸福是一對雙胞胎。

——拜倫

艾德·迪納和馬丁·塞利格曼這兩位積極心理學界的領袖人物研究了一些“非常快樂的人”,並且將他們和“不快樂的人”做了比較。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夠區分兩種人的因素就是他們是否具有廣泛而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與朋友、家人和愛人共享美好時光是幸福的必需品。

與我們關心的人和關心我們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經歷、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義並安撫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樂趣。17世紀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親密關係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亞里士多德也說“沒有友誼就沒有幸福”。

可見,人際關係對個人幸福來說非常重要,其中浪漫的親密關係是幸福真正的基石。在總結對幸福的研究時,戴維·邁爾斯也認為,“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緊密的、平等的、共同成長的、維繫終生的親密關係”。與浪漫的愛情關係相比,沒有任何其他的主題能如此頻繁地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包括詩詞、科幻書籍、非科幻書籍),或是被如此廣泛地討論(餐廳、學校以及沙發上)。同時,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誤解也是最深的。

反思: 想像一下那些和你親近的人,你和他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相處?如果不是,你該如何去改變這個現狀?

無條件的愛

16歲那年,在贏得以色列壁球冠軍幾周之後的一天中午,我對母親說:“我希望女孩子因為我這個人而喜歡我,而不是因為我是冠軍。”現在想起來,我當時的擔憂根本就是多餘的(當時以色列嚴重缺乏壁球場、球員,還有觀眾和球迷),也許那只是一個少年在故作謙虛——模仿那些抱怨自己找不到真愛的有錢人和名人。說實話,我當時並不是很在乎別人為什麼喜歡我,其實只要有人喜歡我就不錯了。

無論當時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母親回答我的態度是非常認真的。她說:“贏得冠軍,只是反映出了你自己、你的熱情以及你的執著。”就像我母親所說的,奪冠並沒有改變什麼,只是讓一些事實更加明顯。但是,外在的東西總是比內在的東西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媽媽所說的“人們應該愛我們本來的樣子”,這與我此前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愛我們本來的樣子就是“無條件的愛”。我們不是經常聽到這句話嗎?我們是希望別人無條件來愛我們,還是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愛我們,又或者我們認為愛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理由?

認為愛只是一種簡單的感覺、一種情緒或是不需要緣由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沒有理性的基礎,愛是無法延續的,就好像只有愉悅的情緒不足以帶來真正的幸福一樣(正如享樂主義者由於沒有目標,才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只靠強烈的感覺,是無法讓愛永恆的。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時,其實中間包括了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原因。也許他會覺得他愛她只是因為她這個人,但可能他自己也不清楚是為什麼。當問到他為什麼愛她的時候,他可能會說“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愛她”。我們一般所學到的是用“心”去愛一個人,而不是用腦——愛是無法解釋的、神秘的,以及無法以常理來衡量的。但是,如果他所感到的是真愛,那他肯定是出於某個原因才會愛,而這些原因不一定是能被意識到的,也可能永遠都無法清楚地加以解釋,但它們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可以找到愛的理由,如果是有條件地去愛,那麼無條件的愛是否還存在呢?或者說,無條件的愛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以上問題的答案全都取決於我們所愛的是不是這個人真正的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指的是我們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們的個性。它包含我們的生活原則,但這些原則未必與我們平時所宣稱的一致。由於無法直接觀察到核心價值,所以唯一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個性的方法,就是根據其個性所反映出來的行為來判斷。

一個有感情、勤勉刻苦、有耐心和熱心的人,有可能去建立一所幫助貧困兒童的學院。這個學院成功與否,可以用他外在的表現來衡量;但能反映這個人核心價值的,則是來自於其內心的熱忱。如果他擁有一個無條件愛著他的愛人,她當然會為他的成功高興,也會為他的失敗難過;但無論結果如何,她對他的感覺不會改變,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核心價值並沒有變。

如果我們因為財富、權力或是名聲被愛,那只是有條件的愛;如果因為踏實、力量或是善良而被愛,那才是無條件的愛。

反思:你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打造幸福圈

心理學家唐納德·W·溫尼科特(Donald W. Winnicott)做過一個研究: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要比不在母親身邊玩的小孩更富有創造力。當孩子們在母親身邊的一定範圍內活動時,他們的創造力是很驚人的,也可稱為“創造力圈”。在這個圈內,孩子們勇於去嘗試,跌倒了自己可以爬起來,原因是他們知道那個永遠無條件愛他們的人就在身旁。

成年人由於經歷比較豐富,不需要像孩子那樣一定要離親人很近。對於我們而言,只要知道有人在關懷著自己就可以產生同樣的安全感。

無條件的愛所帶來的力量,等同於給我們建造了一個“幸福圈”。若身在其中,我們就能勇於追求有意義且快樂的事情。我們將大膽追求激情釋放的自由,它可以是藝術、商業、教學或是園藝。無論最終是否富有或成功,無條件的愛才是幸福的源泉。

如果有人真正愛我,那他/她肯定希望我表現出我的核心價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我的潛能與價值。

無條件的愛是美滿關係的基礎,但僅有它還不夠,就像無論工作、學校還是家庭,都必須同時具備意義和快樂,才能讓人真正幸福一樣。

如果一對情侶為了未來而在一起,比方說可以幫助彼此達成金錢上或是名望上的成就,這屬於“忙碌奔波型”的關係;此外,兩人都認為現在努力工作、聚少離多是為了實現快樂的未來,也屬於這種情況。當然,有時為了享受現在也需要對將來的利益做出一點點犧牲,但如果長時間只是為了未來而活,這種關係是很難長久維持的。

而“享樂主義型”追求另一半的前提,主要考慮的是其中的快樂,他們把快樂誤認為是幸福。“享樂主義型”很容易把慾望當成是愛,他們的快感最終會消退,因為那種沒有意義、只求醉生夢死的感覺是無法得到幸福的。

至於那些虛無主義者,他們會認為結婚是件“應該做的事”,也可能因為周圍的朋友都結婚了,所以自己也不得不走入圍城。由於他們對親密關係沒有什麼期望,所以只能漫無目的地待在他們的伴侶身旁。

反思: 回想一下你曾有過的一兩段親密關係(不是親密關係也可以),它們是屬於哪個類型的?它們有沒有發生改變?

愛與犧牲

有時,即使深信跟適合的人在一起可以獲得幸福、長久相愛,人們也可能會變得不開心,主要原因來自於對伴侶、孩子或是婚姻的責任感。他們錯誤地相信“犧牲是一種美德”,但他們忽略了一個要點,那就是:如果只是為了別人而維持親密關係的話,遲早會感覺挫敗與不幸福。開始時也許不覺得,但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的快樂、意義被伴侶剝奪了;再往後,就會覺得與這個人在一起是迫不得已而不是心甘情願的,這樣的態度會慢慢影響到對方,以致最終對感情絕望,不再有快樂和意義。

就算在雙方彼此深愛的情況下,如果把犧牲和愛並列,認為犧牲越大愛得越深的話,幸福也一樣會受到影響。

要知道,對方需要你為他/她付出時,無論金錢、時間還是感情,這都不是一種犧牲;當我們愛一個人時,我們會感覺到幫助對方也就是幫助自己。像納撒尼爾·布蘭登所提到的,“為他人付出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這是愛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裡所說的犧牲是指一個人放棄自己的幸福。比方說,妻子為了配合丈夫海外的工作而放棄一個她深愛的、別處無法找到的工作,這就是犧牲。由於這工作對她有核心價值的意義,是讓她有使命感的工作,所以放棄它等於損害了她的幸福。同一情況下,如果妻子只是請一星期的假來幫她先生完成任務的話,則不算犧牲,因為她並沒有放棄任何核心價值的東西,所以也就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幸福。再者,由於她和他的幸福是綁在一起的,當其中一人幸福時另一人也會幸福,甚至更快樂,所以幫助對方也就是幫助自己。

當我們很難分辨一個選擇到底是犧牲還是有助於雙方的成長時,唯一的甄別方法就是在感情中以雙方的幸福為標準去衡量一切行為。

兩人的關係其實就是終極財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幸福的交易。就像所有的交易一樣,在雙方都獲益的情況下才是一筆成功的交易。當其中一人在終極財富上受損時,當他為了對方不斷地付出時,結果就會使兩人都不幸福。為了能讓這筆交易成功,我們必須確定這種交易是對等的。

心理學家伊萊恩·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eld)專攻兩性關係問題,她指出:人們在兩性關係中既不喜歡“佔便宜”,也不喜歡“吃虧”。當兩人覺得感情公平時,雙方都會比較滿足,而且關係也比較容易維持下去。這並不代表兩人需要賺得一樣多,在這裡平衡點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用終極財富來衡量的。當然,在任何兩性關係中,妥協都是無法避免的,是正常的。有時候為了另一半多付出一些也是必然的。但從整體來說,這段關係必須同時為雙方帶來幸福,兩人必須在結合後過得更幸福。

反思: 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使你與你的愛人過得更幸福?你們兩人如何通過這段關係為彼此帶來更多幸福?

理解是愛的基礎

在美國,將近40%的婚姻走向了離婚的結局,這個數據對我們維繫長久感情的能力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特別是我們發現,那剩下的60%儘管沒離婚,但也不一定幸福。這難道說明人類不適合長期的親密關係?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像抑鬱症患病率上升的統計數字不能說明人生來就是不幸的一樣。

有時候離婚的確是最好的選擇,並不是所有的伴侶都是般配的,有時他們長期相處下來也確實無法和睦相處。通常分開的原因來自於對愛以及愛的表現的根本分歧。大部分的人把性關係當成是真愛,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性的關係,是無法長久的。無論一個人的伴侶如何有吸引力,兩人之間怎麼“來電”,那些最初的興奮感以及肉體上的誘惑遲早都是會消失的。新奇的東西對我們的感官確實有刺激的作用(“新鮮感會產生性興奮”),但雙方互相熟悉之後,這種刺激感早晚會消失。

兩個人彼此間的熟悉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使新鮮感降低;但另一方面,熟悉你的伴侶,真正去認識他,則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愛更好地成長,同時也會帶來更和諧的性生活。

在《婚姻的熱情》(Passionate Marriage)一書中,性治療師戴維·施納屈挑戰了傳統觀念中認為性僅僅是生理能量的觀點。在多年對兩性關係的研究之後,他證明了性生活是可以變得更和諧的,但前提是我們的目標是基於真正地理解彼此。

施納屈指出了培養真實親密關係的方法,那就是必須將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非“想被認可”上。進行深刻地自我探索是保持愛情和熱情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打開心靈,與伴侶分享自己最深刻的需求和恐懼,甚至性幻想和生命的夢想。除了讓伴侶認識到自己的努力之外,還要嘗試去真正地理解對方。在此,我們可以設計一張愛情地圖,針對自己伴侶的世界,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親密伴侶的價值、熱情、想法以及期望。

彼此理解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永遠都可以發現並找到更多。這樣,兩性關係也會變得有趣、刺激並且不斷成長。如果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去理解對方以及被理解,那麼兩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無論是一起吃飯、照顧孩子或是性生活,都會變得更快樂、更有意義。

反思: 想想看,有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伴侶更好地理解你?你可以怎樣去更好地理解你的伴侶?

用心去愛

導致親密關係破裂的一個原因是,人們誤認為找尋合適的伴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一個美滿姻緣的第一要素以及最有挑戰性的事,並不是找到那個所謂“合適的人”(我並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一個真正適合你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經營的親密關係。

這種把尋找看得比經營更重要的錯誤觀念,有一部分來自於浪漫的電影中那些兩人經歷了許多困難和考驗才能在一起的故事。在電影結尾時,情侶們終於走到一起,以熱吻落幕,他們是否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不得而知。問題是,實際生活與電影中的情節有很大出入,通常愛情電影落幕的時候,真正的生活才正式開始,真正有挑戰性的往往是以後能否幸福美滿。

把找到真愛當成是永久幸福的錯誤觀念,很容易使兩人忽略日後旅程的重要性。想想看,如果你找到了你夢想中的工作、夢想中的工作地點,之後你會不努力工作嗎?想當然的心態當然會帶來失敗。在感情生活上,道理也是一樣的:愛情裡有挑戰的日子是在柴米油鹽開始之後。在兩性關係裡面,值得費心努力的“工作”就是用心經營親密關係。

我們通過瞭解和被瞭解來經營與伴侶的親密關係。通過對彼此的瞭解來加深兩人的親密關係,即做一些對他/她或對兩人都有意義並且快樂的事。這樣的愛的旅程會讓我們堅定信心,並且創造出充滿愛的幸福空間。

練習

感恩信

馬丁·塞利格曼在積極心理學課堂上鼓勵學生們寫感恩信,並且去拜訪他人表示感恩。我在課堂中採用了同樣的練習,它通常會帶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增進了親密關係(無論是對發信人還是收信人)。

養成給你關心的人寫感恩信的習慣,包括愛人、家人、好友等。這並不只是一封信,它所代表的是你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所獲得的意義與快樂,比如你們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以及兩人共享的目標與夢想。

親密關係專家約翰·哥特曼(John Gottman)說,根據兩人對過去的解讀就能預測出他們的未來。如果兩人注重的是以往的快樂,對過去的快樂記憶深刻,那麼這段感情肯定有良好的發展。注重有意義和快樂的經歷(無論過去或是現在)可以穩固並且加強親密關係。而感恩信的內容正是突出了親密關係中的積極面(過去、現在和未來),並起到了進一步加強的效果。

養成每個月寫一兩封感恩信的好習慣,對象可以是伴侶或是任何你關心的人。

完形練習

下面是一些不完整的句子,用來幫助我們從人際關係裡找到更多的愛。它們有些是針對處於親密關係中的人,有些是針對正在尋找穩定關係的人,有些則是兩者都適用的。

相愛代表……

愛意味著……

要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

要成為一個更好的愛人……

在我的愛情裡,如果增加5%的幸福……

在我的友情裡,如果增加5%的幸福……

如果要把愛帶到我的生命裡……

我開始慢慢發現……

如果我能對自己的需要更負責任……

如果我可以靜下來,好好地去體會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