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聰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 36 如何聰明地應對變化 >

36 如何聰明地應對變化

愛爾蘭劇作家喬治·蕭伯納說過:「理智的人改變自己以適應世界,不理智的人為了自己試圖改變世界。但是歷史是後一種人創造的。」這句話頗有幾分道理。通常來說,時代的進步,需要的是那些目光遠大、超越傳統的智者,以及勇於克服困難、敢於面對挑戰的勇士。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最早提出,我們是通過適應的過程學習和認知的。你注意到某件事物,調整自己的思路,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最後取得進步。皮亞傑還提出了「順應」和「同化」這兩個相互對立又彼此聯繫的詞。實際上,你既會根據自己的體驗去調整概念,即順應;也會把你的體驗納入早已在你大腦中形成的某種概念,即同化。

舉個例子。假設你大腦中對於管理者的概念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是無能之輩」,而你卻認識了一位辦事高效、能力卓著的管理者。這時,你可以調整原有的概念,去順應自己的新體驗:現在有些管理者已經很能幹了。或者將新的體驗同化到原有的概念中:你對管理者的看法沒有改變,只不過這位優秀者是個例外罷了。

皮亞傑描述的這兩種適應方法中,順應更具挑戰性,因為順應要求你重新思考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高效的思考者認為,在新的證據面前,順應的人改變了自己看世界的視角。

改變是一種特殊的挑戰,你要更努力才能做到。關於改變,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婚姻破裂、戀人分手和失業。同化無法完全解釋你遇到的情況,因為這樣的體驗與我們最根本的信條是相悖的。我們以為會和一個人直到永遠,但是現在看來已經不可能了;我們一直認為工作穩定,但是現在竟然失業了。我們無法將這些體驗納入固有概念,因為它們之間的分歧太大,大腦實在無法找到它們的共通之處。

面對這種情況,用順應來解釋就得心應手了,但是這也就意味著你要順應的範圍將會非常廣泛。如果你能利用自己的能力重建看待事物的方式,就等於找到了應對生活中各種劇變的方法。這對你的自尊會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挑戰,你要充分運用自己的頭腦,才能突破障礙,取得成功。

描述,是幫助你完成順應的一個好方法。只要停下來想一想,你就會發現,你的大腦每天都在進行各種描述。即便是晚飯後有人問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也會引發一段描述。每當你回憶過去怎麼做某件事的時候,大腦中就會形成某種描述。如果有人問你「你是幹什麼的」,你可以從描述自己開始回答,這樣比較容易解釋。例如,我會說「我是個作家,也是個勵志演說家」。在開始詳盡枯燥的說明之前,我會先用一段簡單的描述加以說明。

描述自己的時候,主動權掌握在你的手裡。由你來塑造事情的輪廓,同時將自己的觀念融入其中。當挑戰來臨,你可以在頭腦中創建一段清晰的描述,這樣有助於完成順應。因此,在頭腦中進行這樣的描述——「為了雙方的幸福,我們決定分開」,這樣能夠幫助你更好地應對婚姻破裂的局面,即便其中一方對婚姻的破裂負有主要責任。「我以前在A公司工作,但是A公司被B公司收購了,我也因此失業」,這樣的描述可以幫助你理解裁員以及所有你無能為力的事情。接下來的練習會幫你在棘手的情況面前進行積極描述,做好應對準備。

▶▶第7步:越樂觀,越聰明;第13步:像鍛煉肌肉一樣鍛煉大腦;第26步:用ABCDE法理清思路

練習 在頭腦中綵排

如果現在的生活中沒有任何真正的挑戰等著你去處理,你也可以虛構一種情況,或者回想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來刺激自己的思維。

1.找一個舒適安靜的地方坐下,讓自己遠離煩亂。深呼吸幾次。

2.思考你正在處理的問題。這件事讓你感覺怎麼樣?如果有人讓你描述一下,你會怎麼說?你對自己的描述滿意嗎?還是覺得描述對自己不利,甚至顯得自己像個受害者?

3.現在對事情進行架構,讓自己覺得可以更好地控制局面,同時把對自尊的傷害降到最小。你可以想像兩種完全不同的聽眾,一種是比較正式的(比如採訪者),另一種是比較隨意的(比如你在聚會上遇到的人)。你要做的是:

●做真實的自己;

●不要去責怪那些脫離你掌控範圍的事情;

●至少找到一個積極的角度或出發點進行描述;

●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要給出多種解釋。

現在想想怎麼描述,然後講給自己和別人聽,為接下來的適應過程開個好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