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何家會傷人 > 有關愛的六個謊言 >

有關愛的六個謊言

謊言(一):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這是天下無數謊言中的 No.1。

這個謊言如此絕對,以至於很容易被駁倒。實際上,我們只需要找出一個例外就可以駁倒這個斷言,而這樣的「例外」又實在是太多太可怕了。譬如:

廣州花都區的女孩阿俊,被母親割掉雙耳;

復旦大學研究生 ZLL,因虐殺幾十隻貓而轟動一時,但他虐貓的另一面卻是愛貓,而這種「我愛你,所以虐待你」的變態心理卻源自父親對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還常將其關在家門外過夜。

…………

儘管發生這麼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仍有許多人認為,「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成立的。他們不講邏輯漏洞,而強調說那些案件是特例。一個朋友對我說:「父母不愛孩子的,我估計是千分之一。」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可以上百度的「爸爸吧」「媽媽吧」「父親吧」和「母親吧」去看一看(方法很簡單,打開 www.baidu.com 後,點擊「貼吧」,然後單獨輸入爸爸、媽媽、父親或母親就可以進入相關貼吧),你會發現,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的父母,或者不屑於借用愛的名義而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實在太多太多,而對父母彷彿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一樣太多太多。

我自己收到的信件中,至少有 20%的信件談到了父母對自己的身體虐待或精神虐待,也有部分信件是做父母的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虐待,但他們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寫信向我求助。

這是一個必須直面的事實。

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假若一個人沒有什麼理由地殘忍虐待甚至殺害其他人,那麼可以基本推斷,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譬如虐待小保姆蔡敏敏的珠海女僱主魏娟。從這個角度上看,最終展現在一個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惡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關係,而且多數可以回溯到他與父母的關係。復旦碩士 ZLL 在虐貓的時候,不過是把父親對待他的方式轉移到了貓身上而已。

並且,直面這個事實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冷酷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兒女,或者殘忍地對待社會上的其他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無法直面自己有一個「壞父親」或「壞母親」的事實。我們的社會特別講孝道,即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們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是,這種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而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們把這仇恨轉嫁到配偶、兒女或其他人身上了。

這種轉嫁機制,是很多惡行的基礎。經常有人給我寫信說,他想殺人,他想傷害別人。假若你和這樣的人對話,他們一開始會對你說,那些人如何如何對不起他,但隨著聊天的深入,他最終會承認,最對不起他的不是那些人,而是他的父母或其他「至親至愛」的人。

在我們這樣一個特別講孝道的社會,「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會成為一個巨大的魔咒,讓我們寬恕那些虐待甚至殺死孩子的父母,也讓我們看不到惡最初是如何滋生的,從而讓我們整個社會都不能直面相反的事實。在這一點上,我們需要向歐美國家學習,他們有一個較成熟的社會體系來監控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剝奪嚴重不合格的父母的撫養權。

切記: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並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

真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不斷檢討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別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討。

謊言(二):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這是我們社會最典型的一個愛的謊言,父母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孩子,老師們用這個謊言控制學生,男人用這個謊言控制女人,女人也用這個謊言控制男人。

這個謊言是我們的一個集體無意識,它源自我們共同的一個經歷:當 1~3 歲的孩子蹣跚學步並開始探索世界時,大人們忍不住要替孩子們完成任務。譬如,孩子跌跌撞撞地拿玩具時,大人們遞給他;孩子四處爬來爬去時,大人們因擔心而制止他;孩子快樂地玩耍並大喊大叫時,大人們警告他們小聲一點……

總之,大人們為了安全,為了「愛」孩子,嚴重妨礙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努力。

並且,等孩子長大後,我們變本加厲地這樣做。譬如,幫孩子解決一切難題,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當孩子拒絕接受時,就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接受。家長們在這樣做,老師們也在這樣做。

這樣做,是在扼殺孩子的生命。

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麼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作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麼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麼「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

以愛的名義替孩子作選擇,這會有極大的迷惑性。父母覺得自己做得對,孩子也不知道該怎麼反抗。但是,父母和孩子都會因此而苦惱,父母發現,他們必須一直為孩子操心,而孩子則會經常感到「悶」「煩」,甚至還會有窒息感,就彷彿有人在掐著自己的脖子一樣。

這種窒息感不難理解,因為父母替孩子作所有的決定,就是在從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

並且,這種「掐」看上去是非常善意的,父母這樣看,孩子也這樣想,社會也這麼以為。理性很容易欺騙人,但情感不會騙人,被「掐」得厲害的孩子常常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來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

現在,父母替孩子決定生活、老師替孩子決定學習的情況愈演愈烈,而孩子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

廣州近兩年屢屢發生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事件,而且沒有清晰的自殺原因,看上去完全莫名其妙。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多數是被這樣「掐」死的。

極端情況之下,他們也會直接攻擊「掐」他們的人,這是廣州董姓大學生弒父的心理原因,也是一些中學生因老人勸誡自己好好學習而情緒失控並暴力襲擊老人的原因。

這兩年中學生和大學生自殺的新聞越來越多,很多在學校裡做咨詢的心理老師也說,學生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這兩年明顯嚴重惡化。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長和老師這些大人們替孩子作選擇的情況太嚴重了,孩子們的生命正被嚴重扼殺。

切記:如果你真愛孩子,請尊重他們的獨立空間,請放手讓他們自主選擇,請不要從精神上殺死他們。

謊言(三):我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

大人常借愛的名義,而強迫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這也是親子關係中常見的謊言。

一個媽媽寫信說,兒子上中學後,再也不肯對她說心裡話了,她沒有辦法知道孩子想什麼,很焦慮。我回信說,這是青春期的必然特點,孩子必然要刻意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那樣才能保證自己的獨立空間,做父母的沒必要去做孩子肚子裡的蛔蟲,什麼都要知道。

結果,我收到這個電子郵箱發來的第二封信。原來,這位媽媽不會用電子郵箱,前面那封信是兒子幫她發的。這次是兒子自己寫來的,他贊同我的說法,「但是媽媽不願意接受」。

這就很簡單了,和孩子黏在一起不分離,這不是兒子的需要,而是這位媽媽的需要。其實,她大可以承認這一點,對兒子說,「我需要你,所以請你離我近一些,和我說說心裡話」,而不必借用「我是為了你好」這種愛的謊言。

父母和孩子黏在一起,通常情況下,都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因為獨立成長是源自生命的衝動,除非這個衝動遭到嚴重破壞,否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會樂意整天和父母黏在一起。

父母嚴重地黏孩子,會造成很多惡果。最常見的是會阻礙孩子向外發展的動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要,而停止了獨立成長,甚至都拒絕談戀愛,因為他們會覺得那是對父母的背叛。

切記:做父母的,應經常問自己一句:這樣做,真的是為了孩子嗎?還是為了我自己?

謊言(四):婆媳關係

這個詞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它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關係,卻忽視了本質——這是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係。

並且,這個三角關係的核心是兒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婦。從這個角度看,婆媳關係是一個再糟糕不過的詞語,因為這給了兒子一個借口,讓他從容地說,這是兩個女人的事情,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多。實際上,他才是核心,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他袖手旁觀,那麼所謂的婆媳關係是很難處好的。

這個三角關係,看上去是中國傳統的大家庭觀念所導致的結果。因為大家庭觀念,我們習慣在結婚後,把男方的老人接來一起生活。這樣一來,媳婦和兒子的這個新家庭,就和原來的大家庭攪在一起,從而很容易出問題。因為,傳統上,媳婦的角色是最不重要的,她是大家庭的「外來者」,一開始必然難以融進大家庭的體系。但是,現在的家庭中,媳婦和兒子差不多同等重要,她一樣要承擔經濟壓力,一樣要去外面奔波,而且一樣擁有很多資源,她必然認為,這是她的家,而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認為,這是自己的家,並忍不住要在這個家中做主,就勢必會起衝突。假若兒子上了「婆媳關係」這個詞語的當,不積極調解,那麼這個家庭很容易支離破碎。

不過,問題的實質還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反過來說是戀子情結。俄狄浦斯情結是奧地利「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提出的,但國內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結更嚴重。

因為,傳統中國家庭是失衡的,親子關係是核心,夫妻關係是配角。在這種模式下,母子關係幾乎必然重於夫妻關係。也就是說,對於一個媽媽而言,兒子是她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

這樣一來,兒子一旦結婚,就意味著做媽媽的將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這種巨大的喪失恐怕沒誰願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展開一場和兒媳的爭奪戰。

必須強調的是,婆媳關係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困擾性話題也有一個前提:公公婆婆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相反,假若是岳父岳母和女兒女婿一起生活,那麼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麻煩將被岳父和女婿的困擾所取代。

因為,夫妻關係是親子關係的配角,這一傳統不僅造成了媽媽戀子,同樣也造成了爸爸戀女。一個女子因和父親的關係太緊密,並且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超過丈夫,最終可能令丈夫離她而去。

大家庭並不是問題,假若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獨立性,並且,公公婆婆彼此相愛,他們的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那麼即便公公婆婆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婆媳關係也不會成為問題,因為婆婆失去的只是自己生命中第二重要的人,那是可以承受的。同樣的,岳父岳母假若彼此深愛,那麼,他們和女兒女婿住一起也不是問題。

切記:婆媳關係是一個謊言,三角關係才是真相,而作為三角關係核心的兒子,是調解婆媳關係的最佳人選,假若他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他當負起責任來,積極地去調節母親和妻子的關係,而不是逃避。

如果你是長輩,則請記住「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愛人。

謊言(五):嫉妒

婆媳關係是一個煙幕彈,掩蓋了真正的問題。同樣的,「嫉妒」這個詞語也常是一個煙幕彈,掩蓋了真正的問題。

所以,嫉妒也是一個愛的謊言。

看上去,嫉妒也是一個三角關係,「我」因為「你」垂青另一個人,而吃起了另一個人的醋。但實際上,嫉妒常是一個借口,目的是為了控制情侶、傷害情侶。或者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轉嫁自己的自卑感。

比較有名的嫉妒狂是邱興華,他認為妻子被道觀主持熊萬成摸了一下,因此殺了十個人,後來還計劃再殺十個人,其中包括妻子。

表面上看,這個系列殺人案起因是嫉妒。邱興華說,熊萬成高大帥氣,而他矮小猥瑣,妻子當然會喜歡熊萬成,並因此沒有反抗熊萬成的「性騷擾」。

但實質上,嫉妒只是邱興華的虛晃一槍,其實質是在通過嫉妒轉嫁他的超低價值感。邱興華的妻子說,她丈夫是最近一年多時間才變得特別愛吃醋的,經常會無端猜疑她和其他男人有染,有時因此暴打她。也恰是在這一段時間內,邱興華接二連三地遭遇挫折,最終基本失去了養家餬口的能力。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注22]說,嫉妒狂的自我價值太低,他們因此很需要用嫉妒將這種不好的感受轉嫁出去。對他們而言,嫉妒的意思就是:不是我搞砸了我的生活,而是你把我的生活搞砸的。並且,因為根本不願意面對超低的自我價值感,他們甚至都不能承受戀人對自己的直接否認,而非得需要一個三角關係,即:不是我讓你不喜歡,而是另一個人讓你不喜歡我。這樣一來,就有了兩個人去承受他轉嫁而來的自卑感。

在第一個謊言中,我們講到,將童年與父母的關係中產生的恨轉嫁到其他關係上是最常見的惡行。嫉妒也是這個道理,那些常吃妻子醋的男人,你可以在他和母親的關係上找到答案;那些常吃丈夫醋的女人,你可以在她和父親的關係上找到答案。

此外,嫉妒狂常強迫情侶斷絕一切關係,最終只與他一個人交往。這常是因為他曾被父母嚴重「拋棄」過,所以他現在要讓她斷絕一切可能的三角關係,從而牢牢地控制住這個新的「父母」,以防自己再被拋棄。並且,他會用強大的意志實現這一點,有時會使用暴力,從而給情侶造成巨大傷害。

這是心理上的「刻舟求劍」,雖然現在的船已不是原來的船了,但他還是忍不住要在現在的船上尋找答案。

切記:如果你嫉妒成性,那麼請你提醒自己,這極可能是你的問題,不是情侶的問題。並且,不要從現在的親密關係上找答案,而應該從原生家庭的童年關係上找答案。

同樣,如果你的情侶嫉妒成性,那麼請你懂得,這不是你的錯,你再怎麼嚴格要求自己,都無法遏制他的嫉妒。所以,不要因為他的要求,而一一斷絕你的社會關係,那會嚴重傷害你自己,並且也於事無補。假若嫉妒成性的他使用過暴力,那麼絕對要注意保護自己,因為他幾乎必然會再次使用暴力。

此外,也請理解他,明白他是因為自我價值感太低才這樣做。

注22:Verena Kast,瑞士心理學家。蘇黎世大學心理學教授。代表作有《克服焦慮》等。

謊言(六):愛,是為了幸福和快樂

這是關於愛情的最大的謊言!

愛情,尤其是激情式的愛情、讓你非常有感覺的愛情,其真正動人之處,並非是幸福和快樂,而是強迫性重複。

什麼時候會有激情式的愛情誕生呢?答案是,當童年時的現實關係模式和理想關係模式同時再現時。我們不會平白無故地對一個人生強烈的感覺,那感覺一旦產生,就必然有其道理。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你的靈魂深處認為,那個人是「答案」,既是讓你強迫性重複的答案,也是解開你的強迫性重複的答案。

譬如前面提到的嫉妒狂,他童年時被母親嚴重拋棄過。等長大後,他會對一個特別像母親的女子產生強烈的感覺,但等建立關係後,他會要求這女子斷絕一切社會關係,只和他一個人在一起。

這樣做有雙重含義。第一是強迫性重複,找到了一個像母親的女子;第二是治療強迫性重複,他強迫這個像母親的女子無條件地拋棄其他所有人,自己再也不可能因為其他人而被拋棄,這就好像是治療了他童年的傷痛。

但問題是,這樣做是「刻舟求劍」,他在現在的船上的位置,找不到以前失去的答案。他最終會因此而發狂,從而對這女子產生激烈的恨,但這恨意,其實本來是針對他母親的。所以,無論他怎樣對這女子洩恨,都無濟於事。

最終,這女子因為無法忍受他,而離開他。結果,他童年的命運,再一次被重複。他一邊感到受傷,一邊也會因此而自得:看,我早料到,女人不是什麼好東西,一定會不忠於你。

其實,這個結果也是他所推動完成的。

強迫性重複有很大的誘惑,這也恰恰是激情式愛情的誘惑。本來,一次激情式的愛情,是治療自己童年創傷的最佳機會,因為它會完美地再現童年關係模式的絕大多數感覺,可以讓自己借此意識到自己的諸多問題,然後才有可能去解決它們。

不過,很多人在激情式愛情中拒絕反省,認為愛情中的問題一定是對方的問題,就像童年時,他完全無能為力,所以只好歸咎父母一樣。因為這種心理,很多人在激情式愛情中得不到治療,最終只是一次簡單的強迫性重複。

但是,激情式愛情——也即強迫性重複的誘惑是無窮的,那些沒有在激情式愛情中成長的人,反而會迷上激情式愛情,而不斷按照一個或兩個模式一次次地陷入新的愛情中去。比較經典的例子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一個媒體找出了他數十個情人的照片,從相貌看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像希拉裡這樣的女強人,一類像萊溫斯基那樣的傻女孩。

不僅如此,即便走入婚姻的愛情也並非是因為幸福和快樂才走到一起的,強迫性重複的威力非常強大,我們經常可以在自己和別人的生活中發現,某某娶了一個「媽媽」,而某某嫁給了一個「爸爸」。

這種強迫性重複的魅力,絕對強過幸福和快樂的誘惑。又如,美國一女子嫁給了一個死刑犯,這種選擇也是強迫性重複。因為,她爸爸是「壞蛋」,她童年時和其他有「壞蛋」爸爸的女孩一樣,希望能改變爸爸,讓爸爸愛自己好好對自己,但這種改造失敗了,爸爸絲毫沒改變,還是虐待她。於是,她將這種改造夢想壓在內心深處,等長大後,再看到一個特別像爸爸的「壞蛋」男人,就會心旌搖曳,動心得不得了。但這動心,並非是因為看到了幸福和快樂的可能,而是看到了完美的強迫性重複的可能——她可以再次在一個「壞蛋」男人身上實施她的改造夢想,而且因為這男人正在監獄接受改造,所以這個改造夢想看上去彷彿很容易實現。

因為這種心理,美國很多死刑犯反而在監獄裡做了新郎,而且還常有幾十個女子一起爭奪嫁給他的資格呢。

切記:特別動心的時候,要提醒自己,這未必就是幸福。相反,這倒很可能意味著危險,意味著你渴望重複過去的災難。

不過,即便是災難,也不必太否定自己的情感,因為,假若一次激情式愛情是壞的強迫性重複,那很可能也是你靈魂的需要。並且,你也的確有可能在這次壞的強迫性重複中得到部分治療。但是,這有一個前提,是你必須反省,必須主動借這次強迫性重複理解你的人生。

此外,如果是嚴重自毀性的強迫性重複,那不管它是不是靈魂的渴求,你都不大需要,因為你可以借助心理治療在心理咨詢室中安全地展示你的強迫性重複,並最終得到治療。

 

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是心理活動和心理需要的核心。愛,則是令親密關係健康流動的最高原則。

我們都懂得這一點,但可惜的是,有太多的錯誤假借了愛的名義,結果使得關於愛的謊言在這世界上大肆橫行,最終令我們部分失去了判斷愛和恨的能力,令我們不懂得自己的愛與恨,也不懂得分辨別人的愛與恨,許多被愛的謊言嚴重傷害的人,乾脆最後就再也不愛了,因為他們的一生中,被「愛」傷害了太多太多。

為了真愛,我們必須懂得「假愛」,假若你因某個親密關係而傷痕纍纍,那一定不是愛讓你傷痕纍纍,而是「假愛」令你傷痕纍纍。「假愛」背後可能是麻木,也可能是恨,我們必須懂得這一點,才不會對真愛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