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何家會傷人 > 愚孝是怎樣煉成的?——對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

愚孝是怎樣煉成的?——對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你過去一定是拚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謝爾登·卡什丹[注21],《客體關係心理治療》

2008 年初,天涯雜談上出了一個神貼《北大博士毆打岳母,六次驚動 110 !》,稱北京大學佛學博士孟領毆打岳母,這個帖子只在第一頁贏得了一些同情,因明眼人很快看出這個帖子漏洞百出,於是網友們很快變成一邊倒地同情孟領與妻子,並攻擊其岳父母與小舅子。

事情的基本脈絡是:孟領的岳父母要讓女兒為兒子買房,女兒答應了,但買房有困難,結果岳父母看中了女兒的大房子,最終起糾紛,而糾紛時不是女婿對岳父母動手,而是相反……

事情的關鍵是孟領的妻子對自己父母過於順從。孟領曾以網名「言有盡意無窮」在天涯雜談上發表了《關於騰房案的幾點聲明》一文。

文中有如下一段話:

我妻子很愚孝,這是此事之所以戲劇化和極端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難以及時處理家庭危機的原因之一。直到 2008 年 1 月 19 日污蔑我的帖子出籠,我妻子才算真正認識了她的父母。這不能怪她,誰願意早早地接受根本不被父母疼愛的現實呢。

什麼叫「愚孝」?即孩子會不惜犧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對父母做出極大的犧牲。

並且,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經常會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出現:父母對一個孩子進行似乎沒有饜足的索取,同時卻對另一個孩子給予無限的付出。

北大佛學博士一事有類似的嫌疑。孟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岳父母之所以想占女兒的房子,是為了把房子留給兒子。

孟領的說法是否屬實,尚需進一步確認,但「向一個孩子狂索取,向另一個孩子狂付出」這樣的故事,在我同樣發表在天涯雜談的《謊言中的 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文中,可以找到大量例子。例如,一個網友在我這篇文章中留言說:

我的父母都重男輕女,因此從小在家我沒有得到過重視和愛,那是給弟弟的,留給我的只有輕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記得一些事,它們使我現在仍心寒。

父母已經把他們的所有財產轉到弟弟名下,母親說我如果也想得到他們的東西就是不要臉,女兒應該去繼承婆家的財產。但是,他們遇到任何麻煩困難都不會忘記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順他們,從不忘記可以從我這裡索取。

從內心講,我願意付給他們撫養費,如果他們臥病在床,我可以請人照顧他們,但是我沒有感情給他們。他們也沒給過我,看到弟弟對他們並不怎樣孝敬,我很難過。可是即使如此,他們也明顯地偏袒弟弟。

為什麼一些父母會對一個孩子沒有饜足地索取?這可以在孟領岳父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這封信中,這位退休的英語老師寫道:從生命的價值觀來看,你永遠欠我們的,還不起。我們住你的房,你還欠我們的。

彷彿是,僅僅因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認為孩子永遠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大肆索取了。

但是,這些被過分索取的孩子,難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為過分嗎?為什麼他們反而會對只知索取的父母進行無限付出的「愚孝」呢?

最簡單的答案是,這是他們能親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注21:Sheldon Cashton, 美國心理學家。著有《互動心理學》等。

迎合者的武器是內疚

此前,我在《支配與服從:病態關係的雙重奏》一文中,談到了四種病態的維持人際關係的方式,分別是權力的遊戲、依賴的遊戲、迎合的遊戲和性感的遊戲。

權力的遊戲和依賴的遊戲,我已經詳細分析過,而「愚孝」者所使用的即是第三種病態的方式——迎合的遊戲。

所謂迎合的遊戲,概括成一句話: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必須愛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你這個大壞蛋。

不過,迎合者通常只意識到自己在付出,在奉獻,而意識不到「否則」的威脅性信息。如果你和迎合者交流,你會發現,他們似乎是那種能給予無條件的愛的人,因他們在頻頻付出後,經常會表示,他們的奉獻不需回報。

但實際上,迎合者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辦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體關係心理治療》中談到了這樣一個例子:

海瑞因塔是一個中年單身母親,有兩個十多歲的孩子。她每天要開車接孩子上學和放學,當孩子坐上車後,她一定會提醒兩個兒子鎖好車門。然而,當孩子們試圖這樣做時,卻發現車門已關好。

這位媽媽在做什麼?她為什麼會多此一舉?

對此,卡什丹的解釋是,這是迎合者的經典行為模式。鎖好車門是意識層面的奉獻,海瑞因塔以此顯示,她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媽媽,而提醒孩子們去鎖車門則是潛意識驅使的,她潛意識裡希望孩子們發現,媽媽已做了奉獻。

歉疚感可能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一種感覺,尤其是,有人替我們做了我們本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後,還巧妙地想給我們留下歉疚感,這會令我們感到非常憤怒。

然而,迎合者不僅在助人時細緻入微,也非常謹慎小心,他們會向你很卑微地表示,他們只是想幫你而已,不需要任何回報,你不必有壓力。

面對這樣的人,一開始我們很難能表達憤怒,我們甚至會因為自己心中的怒氣而感到內疚:「我怎麼能對這麼好的人生氣?」

不過,如果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的憤怒會越來越難以遏制。於是,你要麼向別人表達怒氣,要麼乾脆遠離這個迎合者。

海瑞因塔的兩個兒子就是這樣做的,他們成了問題少年,常在學校和社會上製造一些麻煩,而這是他們表達憤怒的方式,這憤怒本來是要對媽媽表達的,但媽媽這麼好,他們怎麼可以生媽媽的氣,於是他們把憤怒發洩到別處去了。

並且,他們和媽媽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遠,這疏遠是為了減少媽媽迎合自己的機會,那樣就可以少一些歉疚感了。

迎合者幹嗎要這樣委屈自己?

這也是支配者為什麼鍾情權力、依賴者為什麼喜歡依賴的原因。我們都想與別人親近,但很多人只學會了一種與別人親近的方式,支配者學會了權力的方式,依賴者學會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學會了奉獻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因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當對方疏遠他時,迎合者在恐慌中會對付出更加執著。但他越付出,對方越想逃離,由此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最終迎合者最在乎的關係反而斷裂了。

這就是海瑞因塔和她兩個兒子的互動過程。在她沒有改變迎合的行為方式前,她越努力,孩子們就越想遠離她。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不過,迎合的遊戲並不是永遠無效的,實際上,在迎合者的童年早期,這是他們能靠近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唯一方式。

我在天涯雜談的《謊言中的 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帖中,有很多個可以稱為「愚孝」的迎合者,幾乎都是女士,而且其父母都重男輕女,會對男孩百般溺愛,對她則嚴重忽視。對這樣的女孩而言,她們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獻,或者為父母奉獻,或者為兄弟奉獻。

現實生活中我見到的這種例子也不少。我的好友、31 歲的茜茜就是一個典型。

茜茜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按說,她作為老小應該最受寵,但事實恰恰相反。原來,媽媽懷孕時,很想要個兒子,也覺得這次肯定會是個兒子,沒想到生下來卻是女兒。因為這個原因,媽媽和爸爸一直對她有點視而不見,但對其他三個孩子都堪稱溺愛。

在這個家庭中,茜茜很小就變得極其懂事,生爐子、買菜、擇菜、做飯和打掃衛生等家務成了她的例行工作,而姐姐和哥哥從來都不必做這些。她變得這麼勤快,部分原因是父母希望她這麼做,而主要原因則是茜茜自己的選擇,她只有通過迎合的方式,才能獲得父母一點可憐的關注。

不過,這種主動奉獻中藏著渴求——「請你們把愛分給我一點吧」,也藏著憤怒——「我做得這麼好,你們還不愛我,你們太壞了」。

這是她的想法。對父母而言,因為她的生命份量很輕,所以,她的奉獻很少會引起父母的歉疚感,他們反而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當茜茜偶爾不想再這麼做時,他們會覺得不適應,會訓斥她甚至打她,而對茜茜而言,更可怕的是,父母會對她更加視而不見。

所以,如果父母對一個孩子越冷淡,這個孩子越容易成長為迎合者。

愚孝源自不甘心

導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獻不索取,是因為他們擔心一旦開始索取就會令關係疏遠甚至斷裂。

等長大後,孩子與父母的力量對比已發生改變,而且孩子的世界已打開,他擁有了很多其他關係,對父母已不再依賴。但是,作為一個迎合者,他心中的恐慌並未消失,他仍認為奉獻是能與別人拉近關係的唯一方式。

並且,自幼以來對父母持續了很久的渴望——「請你們把愛分給我一點吧」——因為一直沒有實現而變成了一個魔咒,導致一個人會一直執著在這個沒有實現的願望上。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願意在成年後做出更大的奉獻。

渴望實現童年一直沒實現的願望,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於是,我們會看到大量的這種例子:那些最被父母忽視的人成家後,常常嚴重犧牲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對父母百依百順,而父母卻總是把他們奉獻出來的錢財再轉送給他們一直溺愛的其他孩子。

這時,作為奉獻者的這些人,會對父母有很多不滿,但當父母繼續向他們索取時,他們卻發現,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仍然是一邊抱怨一邊繼續做出無益的奉獻,而他們最常抱怨的是:「我比他們更能幹、更孝順,為什麼父母就不能在乎我更多一點?」

也就是說,「愚孝」者們還在尋求這樣一個結果:父母終於發現他更值得愛,於是改變態度,愛他勝過其他孩子。

這種奇跡有時候會發生。一些垂垂老矣的父母終於對他們一直溺愛的孩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而將希望轉移到了那個一直被他們忽視的孩子身上。

但更多時候,一個家庭系統的行為模式永遠都沒發生改變,愚孝者不管怎麼奉獻,也仍然得不到愛,而被溺愛者仍然是繼續被溺愛。

所以,明智的愚孝者,應當放下改變父母的渴望,接受無論如何父母都不會更愛他的事實,一旦接受了這個痛苦的事實,愚孝行為就可以終止了。

奉獻的結局是被忽略

相對於改變而言,更常見的事情是,愚孝者把他們的迎合遊戲帶到人生的每一個角落,一旦他們喜歡上一個人,他們就會祭出他們的法寶——奉獻。

由此,會引出一些奇特的事情。

茜茜對我回憶說,她談過幾次戀愛,而且令她不解的是,這幾次戀愛都是一個模式:男人對她一見鍾情,但開始她總是不在乎他們,而他們很熱情,但一旦她喜歡上一個男人,決定和他好好談戀愛,她就會對他「百分百的好」,可是過不了多久,這個男人就會提出分手。

一開始,她說,這些男人真賤,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而一旦能得到了,他們就反而不珍惜她了。

後來,她明白,不是這麼一回事。事實是,她的關係模式有問題。男人一開始追求她時,她會對他們毫不客氣,而一旦她接受一個男人後,就變得過於容忍,不管那個男人多麼過分,她都會視而不見。可以說,她的關係模式是「『內在的父母』嚴重忽視『內在的小孩』」,當男人追求她時,她以「內在的父母」自居,而將「內在的小孩」投射到對方身上,於是對他很不客氣,但一旦她決定接受一個男人了,關係就會反過來,她開始以「內在的小孩」自居,而將「內在的父母」投射給對方。既然她童年時與父母的關係是極力討好父母,那麼她現在談戀愛時也一樣是極力討好男友。

但問題是,因為父母不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獻行為引不起父母的歉疚,但男友在乎她,所以她的奉獻行為會給男友產生很大的歉疚感。於是,她的男友會對她產生莫名其妙的憤怒並不由地會疏遠她,一如海瑞因塔的兒子們對媽媽的態度。

對 這一點,我也小有體會。每次見她時,我都感覺好像掉進了一個溫柔的陷阱,這個陷阱裡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她設定好的。她很善解人意,會做出很多對我有利的小事情,而同時又表示,我不必在乎,因為這實在沒什麼,她不會給我帶來任何麻煩……

總之,好像不管走向任何一個方向,都是她安排好的,而儘管她說她什麼都不在乎,但好像我還是說一點感謝的話為好,可好像她也表達了,我不必表示感謝……

那麼,我該怎麼辦?很自然的,我的方法是忽略她。儘管第一面我對她印象很好,很想和她做好朋友,而她也很渴望和我做朋友,但我卻很自然地找到了很多理由,遲遲沒有再見她。

例如,一天晚上 12 點時她忽然有了一個重要領悟,然後發了一條長長的短信和我分享她的感受,但過了沒一會兒,她又發來一個短信說,她的這個領悟不重要,她為打攪我有點惶恐,我不用回她的短信……

作為迎合者,她為我考慮了所有可能性,而既然我怎麼做都是她的意志,那我只好表達我自己的意志——什麼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