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何家會傷人 > 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

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男孩在胎兒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親的影響。如果他不能突破這種影響,母親的影響就會充斥著他的心身。他會深深感受到母親的力量和重要性。在母親的影響下,他以後很可能成為一個感情騙子和調情高手,但他無法成長為一個珍惜女人並維持長久伴侶關係的男人,無法成為一個好爸爸,也無力維持一段平等的男女關係。他必須放棄那最原始、最親密的對母親的依附關係,去接受父親的影響。

——德國家庭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注7]

讓一個男孩成為男人,讓一個女孩成為女人,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實現這個目標,3~6 歲是關鍵期。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3~6 歲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說法就是,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他們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與異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關係。

在這一階段,如父母有意無意順應了孩子的這個願望,譬如媽媽與兒子建立無比密切的關係,並讓兒子知道,媽媽在乎他更甚於爸爸,或父親與女兒非常親密,並讓女兒相信,爸爸愛她更勝於媽媽,那麼,孩子就會發展出「俄狄浦斯情結」[注8],一方面,他會過於依賴異性父母,另一方面,他會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並與之疏遠。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還會發展出一系列問題,譬如只結交異性朋友而難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還可能會發展成同性戀。

「要順利地度過俄狄浦斯期,關鍵是夫妻關係要和諧而平衡,」咨詢師胡慎之說,「父母都愛孩子,但他們同時又深深相愛,他們不會因為愛孩子而忽略對配偶的愛。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懂得,儘管異性父母如此愛他,但強大的同性父母才是異性父母最好的伴侶,而他不過是個孩子。於是,他們會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強大的父母給他們的愛。同時,他們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攏,知道只有變得像同性父母一樣,才能贏得異性父母更多的愛。」

他強調說:「這種心理轉變,是男孩成為男人和女孩成為女人的基本動力。」

注7:Bert Hellinger(1925~ ),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

注8:又稱「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復合情結。它是弗洛伊德主張的一種觀點。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後也引申有「戀父情結」之意。

夫妻關係有優先權

胡慎之說,三歲前,孩子沒有性別意識。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係最親密。但從三歲左右開始,孩子有了性別意識,會越來越渴望與異性父母親密,在約五歲的時候,這一願望達到頂峰。如果父母的關係穩定而和諧,那麼孩子這種欲親近異性父母的渴望就會逐漸下降,並最終表現得與同性父母更親近。

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對此概括說,他們應該先向異性父母靠攏,並從這一關係中吸納異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同時體驗到異性對他的吸引力。然後,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為一個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為一個女人。只有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更健康,而這個世界,也才更和諧。

並且,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實際上,孩子樂於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都到他這裡來爭奪愛。如果父母相愛,孩子就會安心地去做一個快樂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異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這個年齡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沒有爸爸,就創造一個出來

特別小的孩子,只要有一個人愛他,他就滿足了。但三歲大的孩子,會渴望同時擁有爸爸媽媽的完整的愛,也就是說,他既渴望同性父母的愛,也渴望異性父母的愛。「如果少了一個,他會創造出另一個形象來。」胡慎之說。

咨詢師於東輝在他的文章《爸爸在月亮上砍樹》中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問媽媽:「爸爸在哪裡啊?為什麼還不回家呢?」

媽媽安慰他說:「爸爸爬到了月亮上面,現在正在裡面砍樹。」

實際上,男孩的爸爸幾年前就去世了,是男孩的媽媽親自送走的。她不忍心告訴兒子殘酷的真相,於是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

這個謊言讓兒子的眼睛亮了起來,雖然住在一個整天漏水的破舊房子裡,雖然生活是那麼艱辛,但每到夜晚,他就會微笑著看著月亮,有時會自言自語地說一些話,他相信媽媽的話:爸爸在月亮上砍樹呢,以後會回來蓋一棟漂亮的、不漏水的大房子。

幾年後,媽媽也去世了,但男孩堅強地活了下來。儘管已經明白,這只是媽媽編織的一個美麗的謊言,但是,每當遇到挫折與苦難時,他只要抬頭仰望月亮,心裡總會感覺到一股暖意,彷彿在高高的天空之上,真有一雙慈祥的眼睛,正熱切地注視著自己。

再過了幾十年,曾經的男孩變成了國內一家大型建築公司的老闆,已經修造起無數的高樓大廈。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小孩子眼中,父母都很強大

這個故事表明,父親並不需要多麼成功,多麼強大。實際上,在3~6 歲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的。關係的平衡不在於外在的衡量,而在於內在的情感。3~6 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什麼外部評價體系,他們不在乎擁有太多的物質條件,也不會拿這些東西去衡量父母的價值。就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喜歡與別的孩子比較物質條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給他們的。

經常的情形是,一個妻子經常當著兒子的面指責丈夫不能幹、掙錢太少,結果兒子就學會了用掙錢多少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更要命的是,這樣的孩子可能學會和媽媽一起嘲笑爸爸,這不僅會讓爸爸受傷害,也會讓這個孩子看不起爸爸,從而不願意向爸爸認同,最終就表現成不願意向男性認同,並在以後成長中遇到一系列的問題。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男人經常當著女兒的面嘲笑妻子笨、不會持家,那麼 3~6 歲的女兒也會看不起媽媽,從而不願意向媽媽認同,最終就表現得不願意向女性認同。

案例 ( 一 ):表面上親媽媽,實際上學爸爸

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媽媽的結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種維護爸爸和媽媽關係的傾向。儘管在 3~6 歲期間,他會渴望親近異性父母並嫉妒同性父母。但是,如果異性父母有意無意地利用孩子這一心理特點,而與孩子建立了密切的關係,並使孩子看起來真的疏遠了同性父母,那麼孩子會下意識地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學習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徵,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

在我們的文化中,最典型的一種現象就是,母親是家裡的強勢一方,兒子表面上追隨她,並在表面上拒絕自己的父親,但他私底下卻效仿父親。並且,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譬如,方方的爸爸是個酒鬼,他媽媽對這一點深惡痛絕。兩人離婚後,她拒絕讓前夫見兒子,理由是怕兒子學他嗜酒。方方同意媽媽的看法,他的確很少見爸爸,而且表現出鄙棄爸爸的樣子。但等上了大學後,酒對方方有種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他無法克制住自己想喝酒的衝動,經常喝得爛醉如泥。每次媽媽斥責他,方方也總是懊悔不已,但就是無法克制。

在咨詢中,心理醫生幫助方方找到了他嗜酒的原因:原來,他內心中無比渴望對爸爸的認同,而嗜酒是爸爸最明顯的特點,所以他就以嗜酒的方式表明,他還是爸爸的兒子。心理醫生告訴方方的媽媽,她不能阻止兒子與爸爸交往,因為這等於是讓方方相信,他不是爸爸的兒子。但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源自對真相的扭曲,這在親子關係上也不例外,方方在意識上越否認爸爸,他在潛意識中就越會向爸爸認同。

最後,方方的媽媽允許兒子和爸爸來往,而心理醫生也讓方方懂得,要首先接受自己的爸爸是個酒鬼這個事實,並且明白嗜酒是爸爸的事,他不用去管,但他能管自己。等方方真正領悟到這一點後,他就自然而然地不再嗜酒了。

案例(二):靠攏爸爸的兒子更尊重、更疼愛媽媽

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30 歲的阿江從小和媽媽關係親密,而且和媽媽一樣瞧不起軟弱的爸爸,但聰明能幹的他卻繼承了爸爸的一個最讓媽媽反感的特徵:拖沓。和方方一樣,他以這種方式表達對父親的忠誠。

這也是一種逃脫。其實,迎合兒子在俄狄浦斯期的渴望,從而與兒子結成非常親密關係的媽媽,實際上非常需要兒子的依賴,她是在濫用兒子對她的忠誠,這不僅會破壞兒子與爸爸的關係,也會阻礙兒子與未來伴侶的關係。

湛江市的張 女士寫 信描述 了她的痛 苦。她結 婚 14 年了, 夫妻關 系以前很好,但搬回婆婆家後,關係就日趨惡劣。張女士說,婆婆先是挑撥兒子王風,說媳婦瞧不起她,見這一招無效後,又改說張女士的父母瞧不起自己家的女婿……經過媽媽長時間的努力,王風從一開始的半信半疑逐漸演變成了對妻子的斥罵和毆打。最後,王風找了一個情人,開始整日整夜不回家了。

婆媳關係這個難題可能由我們文化的特點所致。在我們的文化中,夫妻關係的重要性既不及新家庭的親子關係,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這就導致,媽媽會被社會和文化鼓勵與兒子建立親密關係,至於忽略丈夫,彷彿是天經地義。這樣一來,兒子就先是不能與父親很好地認同,最後又難以和妻子建立好的關係。

對此,海靈格描繪說:「一個女孩兒能夠很容易地回來,但是,當兒子面對一個精明、有吸引力、非常重要的母親時,他會覺得自己太弱小而不能離開她,他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徹底離開。如果他想結束孩提時代從而成為一個男人,就必須進入父親、祖父以及男人的世界,在那裡才能獲得離開母親影響的力量。」

兒子與媽媽黏在一起的結果對誰都不利。兒子似乎最親媽媽,但他一定會有種種異常,以表現出對媽媽的背叛,譬如方方的嗜酒和阿江的拖沓,而王風則通過婚外戀以及整日整夜不回家,表達對媽媽的逃避。沒有人是「戀母情結」的勝利者。

海靈格強調說:「只有當男孩受到父親的影響,女孩受到母親的影響時,這種均衡的關係才可能形成。在現實生活中你可以注意到:受父親影響的兒子,比起單純眷戀母親的兒子來說,會更加尊重、疼愛母親。同樣道理,當一個女兒拋開她對父親的眷戀,回到母親身邊時,她並沒有失去父親,她的父親也沒有失去她,反而她會更尊重父親,更愛父親。」

案例(三):「戀母情結」誘發同性戀苗頭

男孩歸父親,女孩歸母親,這是 3~6 歲時的最佳情境。等孩子長大了,父母還應該讓男孩進入男孩的世界,讓女孩進入女孩的世界,否則就容易出問題。

16 歲的廣州男孩阿劍懷疑自己是同性戀,他對胡慎之說,在學校裡,他只喜歡男孩子而對女孩從不感冒。原來,阿劍的父親早就去世,媽媽擔心他會遭到其他男孩的欺負,不讓他和男孩交往,只讓他和女孩交往。常年以來只和女性交往,這導致阿劍向男性的性別認同出現了麻煩。

胡慎之說:「性別角色不只是性與心理,而是意味著整個世界。男孩必須進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須進入女人的世界。他們不只是在與父母、在家裡形成性別角色,他們還要在生活的洪流中形成對性別的完整認識。」

還有一些家庭,父親非常成功,社會形象很強大,但兒子又與媽媽的關係過於緊密,他會在 3~6 歲期間,因為媽媽的做法,認為自己比爸爸棒。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被現實無情地粉碎,這個男孩就會陷入巨大的焦慮中——他強烈地希望超越爸爸,但卻發現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實現。

15 歲的阿義就是如此,他出身豪門,父親是一家集團公司老總。小時候,一直是媽媽帶他,而且,媽媽經常向阿義「描黑」爸爸,講述爸爸一些搞笑的事情,甚至會透露爸爸的桃色傳聞。這樣一來,阿義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比爸爸更適合做媽媽的伴侶。換句話說就是,他認為自己比爸爸更出色。

但是,等長大後,阿義才發現,原來爸爸是如此出色,管理著數萬人,頭腦和口才都是一流,無論碰到什麼難題都能鎮定自若地順利化解,阿義無論去哪裡都能發現爸爸的崇拜者。

阿義也變成了爸爸的崇拜者,他開始討厭媽媽,甚至與媽媽為敵,媽媽再說爸爸的壞話時,他會極力地為爸爸辯護。並且,他變得比爸爸還「爸爸」,拚命模仿爸爸的一切行為舉止,經常學爸爸訓斥集團的高層領導,甚至幾次偷家裡的錢去投資。

之所以來看心理醫生,是因為阿義發現自己的性取向有一些問題。年紀小小的他已經和女孩子談了很多次戀愛,但他向胡慎之坦然承認,女孩並不能讓他興奮。相反,倒是一些男生經常引起他莫名的興奮。要麼向女性認同,要麼扮演成「男人中的男人」。

胡慎之說,阿義之所以成為這個樣子,主要原因是俄狄浦斯期的衝突沒有處理好。在阿義 3~6 歲時,媽媽與阿義的關係過於親密,並且經常當著兒子的面說丈夫不好,這正好迎合了兒子的戀母傾向,讓他覺得自己比爸爸更棒。但是,等進入青春期後,他這個幻覺很快被擊垮了,因為爸爸是那麼強大,彷彿阿義怎麼努力都無法超越。

「戀母情結很嚴重的人,下意識裡自以為比爸爸更出色。如果爸爸不夠強,這種幻覺就不會引發太大的問題。但如果爸爸實際上非常強大,那麼這種幻覺的破滅就會帶來很大痛苦。」胡慎之說。

胡慎之又分析說,阿義頻頻地與女孩談戀愛,又根本不享受這個過程,其實他是想以自己能征服一個又一個異性這種誇張的方式表明,自己真的是一個很棒的男人。他像爸爸一樣訓斥集團公司的高層,或者拿錢去投資,其實都是為了表明,自己可以超越父親。但是,無論他怎麼努力,出色的父親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超越父親太難了,做一個男人太難了,於是他有了向女性認同的想法,這可能是他產生同性戀傾向的心理動因。」胡慎之說。

不過,這也可能是青春期的假性同性戀。最終,阿義可能還會採用更極端的方式去「超越父親」,那就是變成一個極端男性化的男人。 「一些曾經娘娘腔的男孩,後來變得比所有男人還男人,」胡慎之說, 「但這是做出來的,並不是他們的心理真相。他們這樣做,只是因為太想讓別人承認他們是很棒的男人,是比他爸爸更棒的男人。」

俄狄浦斯期是性別認同的關鍵期。只有在這個階段,男孩承認自己不如父親,然後以模仿父親的方式實現對男性的認同,從而具備男性的性別意識,才是最自然的。如果這個任務要放到六歲以後甚至青春期才去做,而父親又恰好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人,做兒子的就會感到無比痛苦。

女孩也會有類似問題,如果父親偏愛女兒而忽略妻子,但妻子實際上又非常優秀,那麼,這個女孩進入青春期後,也會發現媽媽實際上比她棒多了,從而也感到無比痛苦,並可能在性別認同上出現問題。

男孩進入男人的世界,女孩進入女人的世界

怎樣才能讓孩子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期呢?其核心就是,重視與配偶的關係,明白這才是家庭中最優先的關係,親子關係則不是。

對於我們的文化,這是一個挑戰,因為我們習慣了將孩子置於家中最核心的位置,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並不是最合適的。海靈格將孩子稱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為孩子天生有一種傾向,要犧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關係。如果父母的關係和諧而平衡,同時又愛孩子,那麼孩子自然而然會成為健康的孩子,愛父母且以父母為傲。如果父母的關係是傾斜的,那麼孩子就會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這個關係。這會製造出許多家庭的迷霧,表面上,家庭關係是這樣的,但實際上,家庭關係卻是另外一個樣子。要切記:父母關係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後進入社會、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模板。

與配偶相愛,愛孩子,同時讓孩子知道,配偶才是自己合適的伴侶,他(她)與自己不僅僅是相愛,還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很多生活上的難題。這會讓孩子懂得,父母無條件地愛他,但他只是一個還遠沒有長大的孩子,父母要負擔很多沉重的責任,而他安心地做快樂的孩子就行了。譬如,大大地稱讚他(她)像爸爸(媽媽)的地方,告訴兒子(女兒),你好得快趕上爸爸(媽媽)了。

如果只試圖愛孩子,卻不愛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愛配偶,那你就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努力,無論你的配偶是多麼不堪的人,孩子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男孩成為男人,女孩成為女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3~6 歲會打下一個非常關鍵的基礎,但如果男孩想成為有魅力的男人,女孩要成長為有魅力的女人,他們不僅要進入同性父母的世界,還要進入同性的大世界,譬如結交眾多的同性朋友。我們不斷回到異性的世界,但我們首先屬於同性的世界,與同性的交往——喝茶聊天、飲酒作樂、在俱樂部裡消遣、學習充電、集體運動或隨便什麼事,都可以讓男性補充男性的能量,讓女性補充女性的能量,從而讓他保持他的男性魅力,讓她保持她的女性魅力。這才是這個世界最和諧健康的整體關係模式。

相反,如果男性總停留在女性的世界,女性總停留在男性的世界,那麼不管它具體是怎麼回事,都意味著一些問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