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 > 他們為什麼好吃 >

他們為什麼好吃

世界是矛盾的。

表現出來的樣子如果是A,那麼其深層的原因就可能是-A。

例如,極其外向的人常常是沒有一個知心朋友的,整天笑個不停的人內心是很悲傷的,看起來最性感的人是性冷淡,而那種看起來最簡單的人腦子裡充滿了狂暴的想法和衝動……

同樣的道理,咱們中國人很好吃,而導致這一表象的核心原因可能是,我們小時候普遍被餓壞了。

我的一些讀者朋友建了一個QQ群,名稱是「非正常人類研究中心」,而大家則以「研究人員兼被研究人員」自居。

這麼說,我就是「非正常人類研究標兵」了。很長時間以來,我多少也是以這種角色自居的,認為我的文章過於尖銳,其實咱們國家的大多數家庭還是正常的。但從去年開始,我越來越覺得,咱們的大多數家庭是病態的。

第一次有這個感覺,是去一個小區演講。演講面對的聽眾都不是我的專欄讀者。演講結束後,現場三四十名聽眾中的七八名聽眾被我的演講內容震動,聚在一起和我做了約一個小時的交流,基本都是請教孩子教育的問題。

交流結束後,我有點發暈的感覺,覺得自己彷彿是進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怎麼那麼多明顯的很可怕的事情就一直被這些家長當作理所應當的手段而用在孩子身上呢?

最近再次湧起這種感覺,是有一天突然明白,和那麼多媽媽聊過了,但明顯夠格稱得上「足夠好的媽媽」的卻只有一個,就是《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中的男孩的媽媽。並且,前幾天又和她聊天,才知道現在普遍流行著許多變態的育兒經。

譬如,她說,許多育兒書上都談到對付幾個月的嬰兒夜間哭泣的辦法:不管他,他哭幾個晚上後就不哭了。

天啊,我說,這不是殺人嗎?

但很可怕的是,她說,這是很普遍的。

和人聊天的時候,常碰到這樣的女子,她把愛情當作唯一重要的事情。當愛情失去時,她就覺得整個世界崩潰了,因為這是她唯一的需要,也是她唯一的支柱。唯一的支柱都倒了,自然整個世界都坍塌了。

同樣的道理,幾個月大的孩子,吃—準確的說法是圍繞著吃東西的所有口感的滿足差不多是他們唯一的需要,如果這個唯一的需要也得不到滿足,他們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1歲前孩子怎麼愛都不過分

記得「廣州媽媽」網上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兒子僅3個月,晚上哭泣時,年輕的媽媽會去抱他哄他餵他。這時,年輕的爸爸會非常暴躁,說應該給孩子挫折教育,不應該這樣對他。

當時,我回復說,這個爸爸像在吃醋,他要和兒子爭奪「媽媽」的愛。但現在我明白得更深,3個月兒子的哭聲應該是喚起了爸爸身體的痛苦記憶,他小時候晚上哭泣時就是被那樣對待的。既然老子我小時候餓了沒人管,憑什麼你小子餓了就要人呵護啊!

我這個朋友說,她覺得做媽媽的這時該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無條件地滿足孩子這些需要。她說,她本能上反感那些育兒書的方法,當她不知道該怎麼對待孩子時,她就會去看《動物世界》這類電視節目,向動物取經,譬如動物是不會拒絕想吃奶的幼仔的。

這也是目前流行的客體關係理論的說法:對於一個1歲前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愛,怎麼愛都不過分。當然,這裡面有一個前提—養育者看到孩子的真實需要。

但這樣做很累。譬如我這位朋友記得,兒子三四個月時,會一個小時吃一次奶,白天如此,晚上也一樣,做媽媽的就會很累,但她就是堅持這樣做的。想必這也是她的兒子之所以發展得那麼好的一個關鍵原因吧。

關於這一點,一個朋友在我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說,這樣大的嬰兒之所以頻繁吃奶,不是因為新陳代謝,而是因為寶寶肚子裡有氣,所以這時要拍拍嬰兒的背部,讓他打一下嗝,然後他就可以吃多一些,那樣就不必一個小時吃一次奶那麼頻繁了。

我這個朋友也發現了這一點,但她說,這樣做了以後,小傢伙晚上要吃奶的頻率仍然很高。作為媽媽,若想滿足孩子的真實需要,就必須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主動去適應孩子的節奏,而不是反過來讓孩子適應自己的節奏。

不哭是因為孩子絕望了

ID為「像象媽媽」的網友則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類似的育兒經「無視孩子的正常成長需要,完全以成人的方便為目標」。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截然相反。我這位朋友說,她的親戚朋友都警告她,不要把孩子慣壞了。

並且,她一個堂妹就用了那些育兒書的辦法,兒子才幾個月時晚上哭不管,結果這辦法真靈,孩子哭了幾個晚上就真不哭了。

可是孩子為什麼不哭了?因為絕望啊!哭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的願望的表達,如果願望都不表達了,這該是多麼可怕的結果啊!

我這位朋友觀察過,孩子是不哭了,媽媽是安生了,但是,晚上睡覺時,他的小嘴一直在發出「卜拉卜拉」的聲音,像是吃東西似的,而他的身體,已經疼得打橫了起來。

這真是可怕,挨過餓的大人想必知道這種滋味,而讓一個嬰兒去承受這種本不必承受的滋味,又是為什麼呢?

有幾天,這個小侄子在她家裡住,晚上經常發出「beng beng beng」的奇怪聲音。大家都不明白他在說什麼,她猜測他說的是「餅」,因為餓啊。於是一天晚上,她給他熬了一大碗很濃的皮蛋瘦肉粥,孩子半夜裡醒了可以喝。結果,那個晚上,孩子再沒有發出過一次這個聲音,而第一次醒來喝了一大半粥後,他非常滿足地歎出了三個字:「好味粥!」

這真令人心酸!

現在,這個孩子十來歲了,晚上不哭的、令大人省心的他有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他經常看見「鬼」。

此前,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所謂的「鬼」常是孩子心中「壞媽媽」形象的向外投射。媽媽總是有好有壞的,而如果壞的一面太多,孩子為了捍衛他和媽媽的關係,就會將「壞媽媽」的形象和他對「壞媽媽」的恐懼、憤怒甚至仇恨都壓抑到潛意識中,而「鬼」就是這些潛意識的表達。

這聽起來很荒唐,但請試著想像:你餓得死去活來,身邊就有一個常說最愛你的人,她有一個豐盛的食物庫,可她就是對你的渴求無動於衷,那你會是什麼感覺呢?

粗暴斷奶令女兒變內向

我在博客上發表了《那些變態的育兒經》陳述上述看法後,顯然刺痛了很多人的回憶,結果不到一天就有了50多個回復,差不多創了我博客的回復紀錄了。

網友「宅男奶爸」反省說「早就知道自己育兒有點變態了」,他寫道:

女兒小的時候吃奶是沒讓她吃苦頭的,可是一歲兩個月時斷奶卻讓她經歷了絕望。她媽媽躲到鄉下去了一周,女兒第一天從下午哭到早上,聲嘶力竭,姥姥心疼得也跟著哭,但還是硬著心讓她斷了奶。

等過了一周媽媽回來時,女兒不認她了,原先靈氣十足的眼睛充滿了迷惘和陌生,原先見人就笑,主動打招呼,從那時再也不主動了。

並且,她晚上睡覺時雖然不吃奶了,但一定要摸到媽媽的奶頭才可以睡覺。現在她已經4歲半了,晚上若是摸不到媽媽的奶頭就會哭,感覺應該是斷奶後遺症。所以給那些要斷奶的媽媽的建議是,不要斷得太絕情,要有耐心慢慢斷掉。

一些網友的回復顯示,這種媽媽躲到別處或將孩子送到別處以強行斷奶的方式很流行,但大人們到底是在追求什麼結果呢?難道斷奶就那麼重要,非得讓孩子付出如此大的代價—「原先靈氣十足的眼睛充滿了迷惘和陌生,原先見人就笑,主動打招呼,從那時再也不主動了」。

網友「好餓好餓的毛毛蟲」則對比了自己和孩子的經歷:

我小時候,媽媽有心臟病,生了我就被送醫院搶救了,自然就沒法子給我哺乳,我是喝奶粉和牛奶長大的。據說,我小時候很能哭,每天晚上哭得街坊四鄰都睡不好覺。媽媽帶我的時候沒經驗,常常是我餓了她才去沖奶粉,等忙完了我卻睡著了。

我兒子是母乳餵養長大的,跟文中提到的媽媽一樣,只要他餓了我就喂,不管什麼時候。孩子爸爸對孩子也很溫柔,所以,我兒子從小就愛笑。見人就會無聲地笑,很可愛,也很好帶。現在兒子上小學了,很有主見,也很懂事……我明白了一些問題,孩子的好不是教育出來的,是用愛養育出來的,慶幸自己無意中做對了。

她還發現,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她的先生身上,「我婆婆是個凡事講究規則的人,據說她喂孩子的時候就是按點供應的,所以,我愛人現在很『饞』」。

但估計不只是她的先生「饞」,她應該也很「饞」,因為她的網名「很餓很餓的毛毛蟲」實在太經典了,它典型地反映了藏在她內心深處的飢餓感。

那麼,中國人普遍好吃、普遍很饞,是不是源自同樣一個道理呢?童年被餓壞了,所以長大了要好好彌補,再也不想體驗這種感受。

不要限制嬰兒的嘴部活動

吃是嬰兒最重要的需求。如果再引申一下,還可以說,嘴是嬰兒一開始探索世界的工具。

若用弗洛伊德發明的術語,就可以概括說,嬰兒一開始處於「口欲期」,也即嬰兒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他不僅用口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用口來滿足自己特殊的心理需要。譬如他在吮吸媽媽的奶汁時,不僅可獲得吃飽帶來的滿足感,也可以獲得其他一些快感。

這也是為什麼嬰兒見到什麼都會忍不住去咬的原因。這時,大人就會很擔心嬰兒把東西吃下去,但其實,他們主要是在用嘴來感受這些東西。

所以,如果父母怕髒、怕不安全而過於限制嬰兒這些活動,嬰兒的最初慾望就會嚴重得不到滿足。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沒有被滿足感最終埋藏在內心深處,而驅使一個大人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譬如吃手、咬指甲、抽煙、喜歡吮吸以及最普遍的好吃等。

所以,不僅要及時滿足嬰兒的吃奶需要,還要少限制嬰兒的口部活動。對此,網友「頑石」寫道:

有次一個朋友見我的寶寶在啃一個礦泉水瓶蓋,就教訓我:「這你也給寶寶玩?等會兒吞下去了怎麼辦?」

我瞠目結舌地問她:「你倒是試試吞一個瓶蓋給我看看?」

她就不好意思地笑了:「只怕萬一嘛,還是小心一點好……」

她不限制孩子這樣做,可能是看到了惡果,因為「我老公就是從小婆婆什麼東西都不給啃,現在是個老煙槍,而且還愛咬人!鬱悶!」

有一次,和一個好友聊天,發現已經40多歲的她還有很多孩子氣的嗜好:

1.想看鬼片,但又怕鬼片,所以到處買鬼片,然後鎖在家裡不敢看;

2.愛看《少年偵探柯南》,她兒子下載,然後母子倆一起欣賞;

3.愛看《機器貓》;

4.好吃也很會吃。

她也是學心理學的,而且造詣很深,我們聊到最後,一同找到了這些「雅好」的心理原因:

1.她小時候是保姆帶的,保姆對她很惡劣,所以是「壞媽媽」,這是她心中「鬼」的源頭。

2.《少年偵探柯南》是小孩抓大人壞蛋,其含義不言而喻,是她「內心的小孩」想抓傷害過她的「壞蛋」,而這些「壞蛋」一般都是她的保姆或親人。這些人當然不能抓,所以變成了想抓家以外的一切壞蛋。

3.機器貓能滿足小孩子主人的一切需要,而這個小孩子主人的媽媽是一個苛刻的媽媽,看不到也不尊重孩子的真實需要。

4.小時候吃奶太少。

再看我自己,貌似以上這些情況都沒有,這可能源自一個在我們的文化中說起來有點難為情的事情:我印象中一直吃奶到三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