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24重人格 > 推薦序三 >

推薦序三

艱難而有盼望的人生旅程

1

當得知我要給《24重人格》寫序時,我的一位好友提醒我說,你不是雙子座的嗎?雙子座的人不就是分裂的雙重人格的患者嗎?

我頓時黑線。

2

時間飛逝得快到讓人無法知覺,直到編輯來電讓我為《24重人格》作序,我才意識到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年。

十年前出版社找到我,讓我幫忙評估審閱一下這本書,從它的專業價值到出版後的市場可能性。我當時覺得這本書不錯,專業的人可以從中學習到臨床心理治療的歷程,普通的讀者則無論是普及基本的心理學知識還是獵奇,都可以管中窺豹,知道有多重人格(專業上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英文縮寫為DID)這回事,瞭解多重人格給當事人帶來的痛苦,以及面對這樣的痛苦當事人是如何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走出來的。

這本書出版後果然賣得不錯。

所以,編輯囑我在這本書十週年紀念版發行之際,務必寫個序,紀念一下十年前的事。

3

這次出版十週年紀念版,美國的作者本人為此也特別寫了個序。

讀後讓人感慨。

《24重人格》寫就時,當事人就已經為自己的多重人格病症治療了多年,而十年後,這個治療依然在延續中,即使當事人那時自己已經取得心理學博士的學位了。心理治療每週兩次,每次兩小時,即使是在家人罹患癌症期間,也必須堅持。

讀者可以算算看,這前前後後總共大概是多少小時的治療工作啊?

從中,我們可以想見當事人的不容易。

從中,我們也可以想見心理治療師的不容易。

這是一種相互陪伴的堅持。

由此聯想到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常常有當事人希望立竿見影的奇跡式的心理治療效果出現,心理治療師能夠短平快地結束自己的心理痛苦和精神症狀。他們中的有些人也許可以,而對於另一些人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他們患有那些由來已久的神經症或人格障礙。

所以,對於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果真想通過心理治療產生實質性的效果,信心、時間、堅持以及專業幫助是必須的。

4

所謂信心,包括對自己的,對治療師的,對專業方法的。

卡梅倫·韋斯特提到他在這十年裡用的是眼動脫敏與重構療法(EMDR)。這個療法出現多年了,在美國「9·11」之後,由於受到心理創傷的人數眾多,情況也很嚴重,這個療法在實踐中被認為效果不錯,由此被大加推廣。

但突發創傷事件後的個體應激反應的心理干預容易做,童年或陳舊的重大創傷的處理就沒那麼容易了,必須小心翼翼對待。

我2002年作為中國第一批中德EMDR療法連續培訓項目的學員,前後花了三年時間學習用EMDR技術治療心理創傷,尤其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培訓的第一階段,學員們都對這種聽上去神奇的治療技術躍躍欲試,而嚴謹的德國老師卻根本沒多提EMDR的技術操作,而是對PTSD的診斷、評估等大講特講,然後教我們一系列情緒穩定技術。因為一旦當事人打開自己塵封已久的內心創傷,他脆弱的內在就將暴露在再度創傷的危險之中。德國專家再三指出,作為助人者一定要審慎再審慎,不能操之過急,讓你的當事人再度受傷害。

從某種角度而言,當事人發展出多重人格,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是當事人應對這充滿危機、挫敗以及壓力的現實世界的一種策略,儘管這種策略在我們正常健康的成年人來看是如此扭曲荒誕而不可理喻,但是如果那一處境下的當事人沒有發展出這種策略,也許他們的情況會更糟,比如他們有可能選擇自殺來逃避苦難。

作為治療師,我們要尊重當事人的這種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應對模式。作為當事人周圍的親人或朋友,也要盡力去瞭解和理解他們,而不是一廂情願、簡單粗暴地去否定和干預他們。

就像我們當年在汶川地震後做的。大量的未經危機干預專業訓練的所謂的「心理咨詢師」到災區去做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有人甚至不加評估地用暴露療法來試圖為痛失親人的兒童進行心理創傷的脫敏治療,以至於後來災區傳出了「防火防盜防心理醫生」的說法。

在《24重人格》一書的尾聲部分,作者也提到了這一點。

所以,心理治療的專業性是很重要的。

只有當我們對幫助的專業性有信心的時候,我們才能給自己和治療師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才能堅持治療,才能慢慢看到改善,才能讓明天變得更好。

5

家庭。

韋斯特的多重人格,與他童年的家庭陰影休戚相關。韋斯特的康復,也與他現在的家庭休戚相關。

來自家人的心理傷害極具殺傷力,同樣,家人的心理支持也極具療愈性。

愛帶來祝福,拯救心靈於悲劇之中。

6

韋斯特的多重人格故事是特別的,也夠戲劇性。

像這樣的案例畢竟是少數。更多見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的多面性,就像這篇序言開頭我的那位好友說的「分裂的雙子座」,或者我的另一位擅長人格意象對話技術的好友朱建軍博士提到的多重人格意象。

在生活中我們會感受到我們內心的矛盾和多樣性,用現在大家慣用的詞來說就是「糾結」。朱建軍博士用意象對話技術主動分解個體的人格,他把分解出的一系列人格意象稱為「子人格」。

這是一個自我發現之旅,這些子人格代表個體性格的一個部分或一個側面。這種分解讓我們有機會分辨和直面自己未曾覺察的內在特質,然後學習接納、轉化以及整合這些特質,讓它們不是凌亂、不安、突兀、躁動、分裂地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而是各安其位地和諧地整合成一個人格整體。這樣,我們的心理才能更為健康。

韋斯特的多重人格故事,讀過後,我們為之觸動、震驚。事實上和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更為相關的是,如何覺察、理解和安頓我們矛盾糾結多側面的內心世界。

在這方面,一個訓練有素的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是可以提供幫助的。

對於希望心理或心靈成長的個體,也不必像真正患有DID的韋斯特那樣花費這麼長的時間和這麼大的精力來治療,因為大多數個體並不是一個患者,而只是渴望自我瞭解和理解的正常人,即使時有煩惱。

如果個體的內在創傷不大的話,這種心理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甚至並不那麼痛苦,相反更可能是充滿探索的驚喜和樂趣的。

7

「在愛與意志的每一個行動中,我們都同時既塑造著我們的生活世界,又塑造著我們自己。」

我喜歡這本書扉頁上題的這句話。

心理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註冊督導師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

華東師範大學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