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財富心理學 > 6.通脹來襲,我們該怎樣理財 >

6.通脹來襲,我們該怎樣理財

一直以來,習慣了儲蓄的中國人總是將貸款看做一件迫不得已才會去做的事情——中國人習慣了獲得利息,而不習慣於付出利息。我們的這個習慣並不是不好,只不過得看在什麼情況下去做。如果是在通貨膨脹的「負利率」環境中,我們再將自己的錢存銀行,那麼這就是一種很讓人不能理解的行為了——「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富縮水,卻一副視若無睹的樣子」。

當通貨膨脹的陰霾已經給我們的生活籠罩上一層陰影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趕緊做出改變——你不能夠改變「負利率」的社會環境,但是你可以改變你的理財方式——學會貸款,用銀行的錢來抵擋高物價。

市民孫百惠在一家商場做客服部主管,月薪3000元左右,丈夫在一家五金公司做銷售,月薪在5000元左右。2010年初的時候,孫百惠和丈夫商量之後,決定購買第二套房子——想依靠房產升值來穩定家庭收入。在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之後,孫百惠夫婦買了一套房子,首付40萬元,貸款70萬元。

在7月份拿到鑰匙之後,孫百惠夫妻決定先將房子裝修之後出租掙錢。可是,這時已經沒有多少存款的孫百惠夫婦卻犯難了——將房子裝修好怎麼也得15萬元,剛剛從銀行貸了70萬元,如果再接著從銀行貸款,自己辛辛苦苦豈不都是為銀行打工了?

就在孫百惠夫妻倆為籌不到錢而發愁的時候,一個電話解決了他們的難題——一家商業銀行推出了家裝貸款業務,只要提供房產證明、個人收入證明和婚姻證明就能夠貸款,而且利率比銀行的正常貸款要低三成。夫妻倆算了一下,房貸每月要還3000多元,裝修貸款每月要還500多元,總計不過4500元。當時恰好孫百惠丈夫升職了,月薪上漲到7000多元,這樣每個月的還款壓力就不大了。於是,他們倆毫不猶豫地從這家銀行貸款15萬元。就在他們剛剛花去兩個月的時間將房子裝修好的時候,通貨膨脹的壓力就陡然增加了許多,不過他們收取的房屋租金也上漲了不少,恰好將物價上漲的壓力給對沖掉了。為此,孫百惠夫婦心裡很高興——幸虧敢於貸款,要不然錢放在銀行豈不要縮水,現在不但還貸壓力不大,還賺出一套房子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千萬不要害怕貸款,只要自己能夠承受貸款利息的壓力,就可從銀行「借」錢去理財,這樣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多的財富,尤其在當前物價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學會去貸款來對沖高物價所帶來的生活困擾。當然,銀行家們都不是「傻子」,不會白白將錢「借」給你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瞭解自己財務狀況的前提條件下,再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去銀行貸款。那麼在通貨膨脹下,哪些人是不適合從銀行貸款的呢?

通貨膨脹下不適合從銀行貸款的第一類人群:工作不穩定的人不適合從銀行貸款。

從銀行貸款時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收入穩定性,尤其是分期付款的人更需要注意這一點。要知道,當通貨膨脹愈演愈烈之際,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都不會坐視不管的,因此這是國家貨幣政策頻繁出台的時候。銀行貸款時的利息的高低,是決定一個人的還款壓力大小的重要因素。而在通貨膨脹之時,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會採取加息的措施來增加對物價上漲的抑制力。而一旦此時中央銀行採取連續加息的貨幣政策措施,那麼那些貸款者的還款壓力就會隨著利息的升高而增加。更為重要的是,那些工作不穩定的人本身償還能力就不高,他們在利息增加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更大的還款壓力,這就會使得他們出現「償還斷鏈」的現象,所以工作不穩定的人不適合從銀行貸款。

通貨膨脹下不適合從銀行貸款的第二類人群:沒有合適的理財渠道的人不適宜從銀行貸款。

貸款應該是有目的性地去貸款,而不是聽說在「負利率」的時候適合貸款就去銀行「借」錢。試想一下,一個人在通貨膨脹來臨之後,發現存款在縮水時便去銀行貸款,貸款之後又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將所貸資金投資出去,這樣所貸的款項不僅不會產生價值,還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所以,當我們處在「負利率」的社會環境之下時,一定不要盲目地貸款,不要等貸款下來了之後再去找投資渠道。可以說,這就是一種非常不理性的做法,這種做法只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損失。所以說,沒有合適的理財渠道的人不適宜從銀行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