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 關注的藝術 >

關注的藝術

我們已經討論了許多被誤認為是愛的東西,接下來,就該討論愛究竟是什麼了。

我們知道,拓展自我界限和實現自我完善是愛的目的,所以,愛需要不斷的努力。拓展自我界限就如同走路一樣,每多走一步或多走一里,都可以逐步對抗與生俱來的惰性,抵禦因恐懼而產生的排斥心理。拓展自我界限,意味著擺脫惰性,直面內心的恐懼。而愛則可以給我們勇氣,使我們敢於邁向未知的領域,敢於拓展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界限。因此,愛也可以說是勇氣的一種表現形式。換句話說,愛是為了努力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勇氣。當然,為了愛之外的其他事物和目標也可以產生勇氣,並付出努力,這是我們經常都會有的情形。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勇氣都是愛。不過,真正的愛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氣,不然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愛,這一點毋庸置疑。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細心照料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對對方的關注,一定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這種行為不僅能促進對方心智成熟,還可以對抗自己內心的懶惰,讓我們付出努力。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說過:「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願,我們就會發現,愛的意願的本質,其實是一種關注。為了完成意願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對關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關注。我們要讓頭腦清醒,讓心智健全,這是體現關注的最基本要素。」

體現關注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傾聽。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聽別人說話,可多數人卻不懂得如何傾聽。一位企業心理咨詢家告訴我:學校教育學生學習各類科目耗費的時間,與學生長大後運用這些知識的機會,可能恰恰成反比。例如,一位出色的企業管理人員,每天大約用一個小時閱讀,兩個小時談話,八個小時傾聽。但在學校裡,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教孩子閱讀,教他們說話的時間卻少得可憐,而且幾乎根本不會教孩子如何去傾聽。當然,我不認為學校應該按照成年後使用機會的比率來安排課程,但我相信,教孩子學會傾聽是明智之舉。即使取得的成效有限,起碼也應該使孩子明白,傾聽不是容易的事,因此更應認真對待,不能敷衍了事。傾聽是對他人表達關注的具體表現。大部分人不懂得傾聽,是沒有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或者不願意為此付出努力。

不久前,我有幸聆聽過一位知名人士的演講,題目是討論宗教與心理學之間的關係。我對這一題目頗感興趣,而且早有涉獵和思考。那位演講者開口不久,我就意識到他絕非等閒之輩,他是具有真知灼見的業界專家。他在演講中,提供了大量具體、生動的事例,顯然是想把諸多抽像的概念,清晰地傳達給場下聽眾,我也聽得格外用心。他演講了大約一個半鐘頭,禮堂裡溫度很低,我卻聽得滿頭大汗。由於太過認真和專注,竟然感到頸部僵硬,頭也隱隱作痛。他演講的內容豐富而深刻,我估計自己能吸收的頂多不到一半,但已是受益匪淺了。演講結束後,聽眾們都去參加茶會,我在茶會會場的文化人士之間走來走去,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我發現多數人都對演講感到失望,他們慕名而來,卻感覺毫無收穫。他們不理解演講的大部分內容,認為演講者不是他們希望的那種一流的演說家。一位女士甚至說:「他到底講了什麼?他沒說出什麼有價值的內容啊!」旁邊的人也紛紛點頭,對她的話表示同意。

我無法贊同他們的看法。我能理解演講的絕大部分內容,主要原因在於:首先,演講者是一位傑出的學者,我相信他掌握的知識富有價值,所以從頭到尾都在認真傾聽。其次,我對他的演講題目很感興趣,希望通過傾聽來提高我的認識。我認真傾聽演講,就是愛的付出,愛的行動。我願意思考演講的一字一句,認可他為演講而做的努力,我也願意為自己心智的成熟付出努力。至少在我這裡,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我熱衷於聆聽他的演講,是因為我想有所收穫。與此同時,演講者能感覺到聽眾的關注、理解與愛,這對於他也是一種回報。愛的接受者要懂得給予,給予者也要懂得接受,它其實是一種「雙向車道」,一種典型的互惠行為。

但在大部分的傾聽中,我們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接受者,而是給予者,尤其是在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傾聽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一個上小學一年級的6歲孩子,說起話來可能沒完沒了,對於這種情形,父母如何處理呢?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讓孩子閉嘴。在有的家庭裡,父母甚至做出規定,絕不允許孩子說個沒完。第二種方式是不管孩子說什麼,大人都不予理睬,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語,他們跟大人之間絲毫沒有互動和交流。第三種方式是假裝傾聽,實際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著自己的心事,偶爾說一聲「嗯、啊」或者「好極了」,以此應付孩子。第四種方式是有選擇地傾聽,孩子說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時,家長才會豎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試圖以最少的精力獲取最多的信息。當然,大多數父母未必受過專門訓練,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選擇能力,所以通常會遺漏許多重要信息。最後一種方式則是認真地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盡可能去理解它們的含義。

在以上五種傾聽方式中,父母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以說一種比一種多。你或許以為我會推薦最後一種方式,因為它能體現父母對孩子最多的愛和關注。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首先,6歲大的孩子很愛講話,如果聆聽他們的每一句話,父母就沒有時間做好其他事情了。其次,努力傾聽並認真分析孩子的一切話語,這將使父母感覺精疲力竭。最後,6歲的孩子說的話,大多單調而乏味,整天傾聽,只會讓你感覺無趣而厭煩。最好綜合以上五種方式,有選擇地權衡運用。有時候,讓孩子直接閉嘴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他們喋喋不休的時候。他們連珠炮似的說個不停,只會讓你分心,無法專心做好別的事。你和別人講話的時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們對外人的敵意,或故意引起你的注意。在大多數情況下,6歲大的孩子並沒有明確的意圖,常常只是為說話而說話,不一定需要你的傾聽。這種時候,他們即便自言自語,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不過有時候,孩子也渴望與父母親近,需要父母聽他們講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語交流,而是和父母間的親密感,因此只要假裝傾聽就足夠了。其實孩子也能夠意識到,父母有時是在有選擇地傾聽,但這種「傾聽原則」同樣能使他們感到滿足。6歲大的孩子,已經可以接受這種傾聽規則,而且在他們大量的話語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反應。父母最為關鍵的任務之一,就是在聽與不聽之間,做出恰當的選擇,找到最佳平衡點,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種平衡點很難把握。傾聽孩子講話的時間本就有限,許多父母在這有限的時間裡也不肯用心傾聽。他們可能認為,假裝傾聽或有選擇地傾聽,已經是真正的傾聽了。其實,這是在自我欺騙,目的是為了掩蓋他們自己的懶惰。真正的傾聽,不論時間多麼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傾聽者做到全神貫注。你不可能一邊傾聽別人說話,一邊去忙活別的事情。父母應該把別的事放到一邊,真正全心關注孩子說的內容。不願把別的事放到一邊,就意味著你不願真正傾聽。其次,把注意力放到6歲孩子的講話上,需要的努力甚至多於傾聽一次演說。6歲孩子的話語通常是不規律的,有時語言像泉水那樣汩汩湧出,有時中間有大量的停頓和重複,使你很難集中注意力。另外,孩子所說的事情,難以讓成年人持久地感興趣,他們不像出色的演說家那樣能使觀眾聚精會神,認真聆聽他們的演說。換句話說,傾聽6歲的孩子講話,通常是相當艱難的,如果你能夠做到,就證明你表現出了真正的愛的行動。因為沒有愛,父母就難以產生傾聽的動力。

也許,你為此感到費解,為什麼要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傾聽6歲孩子單調、枯燥、喋喋不休的話語上呢?首先,願意這樣做,證明你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就像尊重一流的演說家那樣。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愛,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讓他們懂得自尊自愛。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們有價值的表達也就越多。第三,對孩子傾聽得越多,就越是能夠意識到,在無數的停頓、重複、結巴乃至嘮叨當中,孩子的確能說出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傾聽孩子講話的人都會承認:從孩子的嘴裡,往往能說出最偉大的智慧。你會意識到,你的孩子極可能是個獨特而出色的人。意識到孩子的特別之處,就會更加願意傾聽他們的話語,對他們的瞭解也就更多。第四,對孩子瞭解得越多,就越是願意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你對孩子的瞭解少得可憐,那麼你教給他們的東西,不是他們沒興趣的,就是他們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還要深入。最後一點,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們就會覺得,你把他們看成是出色的人。這樣一來,他們也就更加願意聽你的話,並給予你同樣的尊重。如果你瞭解孩子,教育得當,孩子就渴望從你那裡學到更多。他們學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從愛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力量。價值創造價值,愛誕生愛,父母與孩子在愛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雙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轉,動作流暢而敏捷。

上面針對的是6歲的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聽與不聽的平衡點也會改變,但總的原則沒有什麼變化,不論年齡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儘管父母與年幼孩子的溝通,更多的是通過非言語的形式,但仍需要給予孩子全部的注意力。你不可能一邊想別的事情,一邊和孩子玩「拍手遊戲」。玩遊戲時三心二意,你就有可能培養出做事三心二意的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傾聽的總體時間,顯然要少於6歲時期——他們講話的目的性更明確,不像幼兒時期那樣隨意。不過一旦他們開口講話,就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

子女需要傾聽,這一點永遠不會過時。有一位30歲的專業人士,因過度缺乏自信而患上了憂鬱症。他清晰地記得,同樣是專業人士的父母,幾乎從不聽他講話,偶爾勉強聆聽,也每每抱怨他婆婆媽媽、說話囉唆。22歲時的一件事令他傷透了心。當時他寫了一篇畢業論文,論述當時廣受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他的論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對他期望很高的父母,也為他的優異表現感到驕傲。遺憾的是,儘管他把論文影印本放在家裡,而且是位置最明顯的客廳,但整整一年時間,父母都視而不見。他再三暗示父母:有時間的話可以去讀一讀,但他們根本未曾翻過一次。「要是我主動開口,要求他們閱讀我的論文,他們一定不會拒絕。」在治療即將結束時,他說,「只要我鼓起勇氣說:『拜託,你們讀讀我的論文好嗎?我希望你們瞭解我寫的東西,評價一下我的想法。』他們一定會答應的。可是,那樣做,無疑是哀求他們聽我說話。我都22歲了,還主動要求他們關注我,這讓我無法接受。靠哀求才能如願,對我來說還有什麼意義呢?」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這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此時,傾聽者需要暫時把個人想法和慾望放在一旁,努力去體會說話人的內心世界和感受。這樣一來,聽者與說者便通過語言結合在了一起,實際上,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一種拓展。傾聽者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話語上,完全接納了對方,那麼,說話者就會在被完全接納的氣氛下,變得更加坦誠和開放,更願意把心靈全部敞開,而不是有所保留和隱藏。這樣的傾聽能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信任,達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所以,用心傾聽是一種耗費精力的過程,必須以愛為出發點,只有基於共同成長、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意願,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但是,很多人卻缺乏用心傾聽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務活動還是在社交生活中,他們都不會長時間傾聽他人講話,而是採取有選擇地傾聽,他們的頭腦早已被別的事情所佔據,一邊假裝傾聽,一邊想著怎樣使談話盡早結束,怎樣盡快達到目的。他們也常常轉移話題,靈活地把談話主旨加以調整,以便讓自己感到滿意。

用心傾聽是愛的體現,而婚姻是體現這種愛的最佳場所。遺憾的是,很多配偶卻不懂得傾聽。一些婚姻出現障礙的夫妻來尋求心理治療時,心理醫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教他們學會傾聽。要學會傾聽,夫妻雙方都必須對各自的不良習慣加以約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正是因為傾聽十分艱難,許多夫妻的治療才常常遭遇失敗。當患者聽到醫生提出要求,讓他們特地安排時間傾心交談時,他們通常都感到這難以理解。他們覺得這樣太過正經,缺少浪漫。事實上,除非專門為傾聽安排時間,並選擇適合的場合和地點,否則治療就難以順利進行。可以想像,假如夫妻一方正在駕駛汽車,準備飯菜,或是下班後感覺疲倦,雙方就難以深入交談。他們彼此的傾聽,不是敷衍了事,就是草草結束。如果接受心理醫生的安排,完成一兩次像樣的傾聽,他們會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對方,夫妻一方甚至可能激動地對另一方說:「我們結婚29年了,但似乎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瞭解你。」這時我們就可以相信,他們的婚姻正在出現轉機。

我們可以通過練習,讓自己變得更加善於傾聽,但無論多麼熟練,傾聽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集中精神,付出努力。心理醫生治療患者時,首先要學會用心傾聽。我自己在治療中有時也會走神,忽略患者說的話,這時我就會帶著歉意說:「對不起,我剛才有點兒分心,沒有集中精神聽你說話。你能否把剛才那句話再重複一遍?」患者極少因此而抱怨,他們知道,我能意識到自己漏聽了某些內容,證明我一直在用心傾聽。我承認自己分心,等於是向他們做出保證: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傾聽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讓患者體驗到被人傾聽的感覺,這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根據我的經驗,在心理治療的最初幾個月,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包括大人與孩子,即便還未接受真正的治療,病情都會有明顯的改善。這主要是因為這些患者多年來都沒有體驗過被人傾聽的感受。不誇張地說,有些患者甚至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得到別人聚精會神的傾聽。

傾聽是表達關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其他形式的關注同樣重要,尤其是對於孩子而言。比如,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就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對於幼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同他們玩拍手遊戲。對於6歲的孩子,家長可以同他們一起變魔術或是釣魚。對於12歲的孩子,家長可以和他們打羽毛球。給孩子讀書,指導他們做功課,都是表達關懷的形式。也可以進行其他家庭娛樂活動,比如看電影、外出野餐、開車兜風、出門旅行、觀賞球賽等等。有的關注形式完全是為了孩子著想,比如坐在沙灘上專心照看4歲大的孩子,或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當司機。各種關注(包括用心傾聽)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必須在孩子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對於孩子而言,父母的關注意味著陪伴和注意力的付出,注意力越多,關注的質量就越高。父母與孩子相處得越久,給予的關注越多,就越能瞭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孩子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如何對待家庭作業,如何讀書和學習;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們什麼時候勇敢,什麼時候害怕……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經常和孩子共同活動,父母可以教給孩子更多的生活技巧,幫助他們培養自尊自愛的品質。在活動中隨時觀察和教誨,有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也會以做遊戲的方式同兒童患者溝通,同時予以觀察和診斷,使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

把注意力放在海灘上4歲孩子的身上,認真傾聽6歲孩子講的不連貫的、漫長的故事,教青春期的孩子學習駕車,以及聆聽伴侶敘述辦公室的一天,或是她在洗衣房的遭遇,認真體會對方的問題和感受——所有這些做法都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排除雜念。這一切可能枯燥乏味,讓你感到不自在,甚至要花很大的精力,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意味著真正的愛。懶惰的人根本無法好好完成這一任務。如果我們不那麼懶惰,就會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習慣。愛是一種特殊的「任務」,「非愛」的本質則是懶惰。懶惰這一主題也很重要,在本書後面的章節,我將對此進行專門討論,以便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