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 災難面前,你是神還是獸? >

災難面前,你是神還是獸?

By 趙紫凌

經驗說:大難臨頭各自飛是人的天性。
實驗說:面對災難,到底是救人還是救自己,取決於滅亡時間的長短和生存期望的大小。

同樣的海難,泰坦尼克號上秩序井然、文明禮讓;路西塔尼亞(Lusitania)號卻一團混亂、各自逃命,前者乘客素質更高嗎?錯!人都是一樣的,只是後者情況更危急,人們更絕望。

還記得電影《泰坦尼克號》嗎?一場生離死別,考驗了真愛,拷問了人性。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三年後,一艘名為路西塔尼亞(Lusitania)的英國商船在橫跨大西洋的航行當中遭遇到了德國潛艇的襲擊,同樣葬身大海。如果說泰坦尼克號的最後一幕讓我們見證了人性的偉大,那路西塔尼亞號則暴露了人性中全部的自私:從倖存者名單來看,泰坦尼克號獲救的婦女和兒童的比例明顯比路西塔尼亞號要高,而壯年男性(16~35歲)的比例卻低得多。

同樣是面臨死亡的威脅,為什麼有的時候人們會井然有序,有的時候又亂作一團?是因為泰坦尼克的乘客素質更高嗎?

不是。這兩條船上的乘客,無論年齡分佈、性別比例、文化程度、宗教信仰還是經濟背景都非常相似。然而人是一種奇妙的組合,兼具神性和獸性,泰坦尼克號塑造了一部眾神之詩,而路西塔尼亞號沉沒前的集體逃生則更像是一場群獸之戰。

人性善惡本不論,只由情境決定之

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區別?紐約大學的布魯諾·弗雷亞(Bruno Freya)教授通過深入研究,逐漸揭開了兩件海難出現重大差異的真相。英國商船路西塔尼亞號在橫跨大西洋之前,並沒有多少乘客想到商船可能遭到攻擊。根據當時的《國際海洋法》規定,軍用艦船如果要對敵方的民用船隻準備發動攻擊,必須先對其發出警告信號。但德國方面沒有遵守規則,在未發出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就用一顆魚雷啟動了這場不可複製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強烈的爆炸和振動、洶湧的海水灌入船體、船隻高速解體、救生艇釋放過程中出現故障……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所有船員和乘客都一下子亂了陣腳。我們再來看看泰坦尼克號的情況。當時泰坦尼克號在英國媒體的報道中被稱為「永不沉沒的海上鋼鐵堡壘」,人們大多對此堅信不已,因此即便後來撞到了冰山,人們也並不緊張,因為沒有人相信小小的冰山可以把「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怎麼樣。一切逃生程序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沒有發生很大的恐慌。

此外,由於始終抱有生存的希望,人們相信泰坦尼克號一定不會沉沒,它只是遇到了暫時的麻煩。「讓一部分人先走,等下一批救生艇划回來,我們再平安離開就是了。」所以人們願意保持鎮靜,默默等待。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規則仍然有效——婦女兒童有機會優先得救;經濟規則也仍然有效——頭等艙的客人擁有更多、安全係數更高的逃生機會。

然而路西塔尼亞號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由於乘客們很可能已經知曉了三年前泰坦尼克號的悲慘結局,知道即便是「永不沉沒的鋼鐵堡壘」撞上冰山後也難逃葬身大海的命運,這艘不那麼「巨無霸」的商船在遭遇更加可怕的魚雷襲擊時,生存的希望又有多少呢?共同參與此項災難條件下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的貝諾·托格勒(Benno Torgler)教授指出,對於海難的恐懼「已經先入為主地佔領了某些乘客的心靈」。在這個前提下,哪怕只受一點驚嚇,也足夠讓船上發生騷亂了,遑論真實的海難。最後的調查數據顯示,幾乎船上每個人得到的逃生機會都只和自己的個體生存能力有關——強壯的成年男女有更多機會搶到救生艇上的一席之地,即使落水了,也有更大的機會爬上救生艇。

最後,最直接左右乘客反應的還是船體下沉的速度。因為,留給人們作決策的時間越短,人們就越容易陷入慌亂。這裡涉及一個行為模式,名為「戰鬥/逃亡行為模式」(fight-or-flight behavior mode)。路西塔尼亞號只用18分鐘就沉沒了,而且救生艇的施放還出了故障。這兩點足以讓所有乘客在短短幾十秒內陷入慌亂,腎上腺素猛增。接下來他們的身體就會自動進入「戰鬥/逃亡行為模式」:要麼玩命戰鬥,要麼拚命逃跑。最重要的是,無論哪一種,這個時候的人都已經顧不上普遍意義上的習慣、風俗、禁忌,自我保全才是第一要務。相反,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花了2小時40分鐘。在這場漫長的等待中,人們沒有受到劇烈的驚嚇,沒有進入「戰鬥/逃亡行為模式」,於是社會規則仍然會戰勝人類自私的本能,使獲救人員的身份構成上顯得更加「人性化」。

這個對比研究也許給不了你任何有實用價值的建議。因為作為個體的你,既無法改變突發的情景,也無法控制群體的行為。但是,這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審視人性的角度:人急了也跳牆;悠著點,你也能得道成仙。

那麼,是否一切都只能聽天由命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大災難面前,假如我們有預警、有應急預案、有妥善的逃生方法,那人們的反應就會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