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 導讀 理性:重新定義人類認知能力 >

導讀 理性:重新定義人類認知能力

6月23日,端午節後上班第一天,我的面前,是一批精裝本圖書。它是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機器人叛亂》的簡體中文版。我是中國第一位拿到該書的讀者。當天收到圖書後,我立即給期盼已久的師友們快遞過去。在隨書賀卡上,我激動地手寫了如下贈詞:

《機器人叛亂》來了!繼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後最好看的神作。將劍交給那些能夠揮舞它的人,現在,我很高興將這把劍傳遞給你——各位追尋理性的師友。它是認知科學與決策科學之劍,也是人類愛與善良之劍!

現在,我同樣非常高興地向各位讀者推薦斯坦諾維奇的另一本著作《超越智商》,這一次,我會在給你的賀卡上寫道: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成為聰明人意味著要閱讀大量圖書並掌握大量概念。而在21世紀,聰明人必須掌握的元概念是「理性」。光有智力還不夠,還要有理性。這是世界上最好的認知科學家寫得最好的一本「理性」著作,它將幫助你理解人類的心智架構,從高智力到高理性。

這才是心理學

為何我會如此激動?這要回到2000年。

彼時,我還是一位心理系本科生,意外讀到一本英文著作,思想深邃,通俗易懂。從此,原本細碎龐大的心理學知識難題迎刃而解,我一下子具備了所謂的「心理學思維」。而那本書,就是斯坦諾維奇的成名作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我的心理學研究之路似乎一下子開竅了,以本科生身份發表了十餘篇論文,並榮獲首屆北京市「挑戰杯」特等獎。

正如它當年給我帶來的震撼,這本神作被翻譯成中文,通過不斷的口碑傳播,很快成為國內多數心理系的入門必讀著作,前後出過多個版本,更改過多個書名,從《與眾不同的心理學》《對「偽心理學」說不》到現在的《這才是心理學》。相對而言,我個人更喜歡最後一個書名。

幾年後,豆瓣誕生,這本書因為寫作清晰明快、思想深刻,迎來一輪又一輪豆瓣讀者的追捧。截至目前,已有上萬豆瓣讀者讀過此書,無數豆列將其作為心理學入門必讀讀物。

時間很快到了2010年。此時,我正準備寫一本關於學習與心智成長的認知科學普及讀物,於是開始尋找相應的學術體系。偶然之間,我發現世界上有一批極客,天天在討論如何讓自己變得更聰明。而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提及一本書,甚至有讀者一章一章去寫它的讀後感。

當我看到作者是斯坦諾維奇時,立即買來了英文版。這就是各位讀者現在手上這本書的英文原版:What Intelligence Tests Miss。讀完後,大吃一驚,我明白了,斯坦諾維奇的體系就是我在苦苦尋找的。

芒格曾經說過:「如果你想成為理性的思想者,必須培養出跨越常規學科疆域的頭腦。」那麼,當跳出常規學科後,你就來到了一個野獸樂園。這是一個危險的世界,正如斯坦諾維奇所言:「聰明的人只有在被告知要如何做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優異。」現在,沒人來告知你該如何去做。這恰巧是多數尋求智慧的求知者經常面臨的情況:這是一個極不確定並高度複雜的世界。黑暗路上,誰是那盞伴我前進的溫暖小燈?

當我意識到斯坦諾維奇的理性心理學體系就是我在苦苦尋覓的「真理之燈」時,我注意到那時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個人關注到斯坦諾維奇如何重新定義人類認知能力,我決定將其系列著作引入中國,這就是斯坦諾維奇的理性時代三部曲:《機器人叛亂》《超越智商》與《理性與反省心智》。嚴復曾在1895年寫道:「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民智強,則國家強;民智弱,則民族亡。」然而百餘年後,每個有見解的中國人對當今國人的理性程度仍不樂觀。與其再打理性爭辯的口水仗,不如理解理性背後的認知科學。

現在,是時候,讓理性之燈,照亮更多國人尋求智慧之路。

思考,快與慢

歲月漫漫,十年時光,我從青澀的心理系學生成長為斯坦諾維奇著作的引入者,怎能不激動。

那麼,斯坦諾維奇究竟說了一個什麼新故事呢?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恰逢高考志願填報期。就像高考成績一樣,智力測驗成績構成了絕大多數人評定聰明程度的一個指標。當我們說這人智商真高時,我們在假定,他是一位聰明人。然而,無論是專業的智力測驗成績還是智力測驗的變種——高考,都難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認知能力。魏坤琳老師還特意發了一條微博,為高考學生加油:

高考就是考砸了,也無損你在人生大道上前行。我在人生跑道旁,為你們鼓掌、加油。by魏坤琳,一個曾經的高考失敗者。

大家都笑了。國人心目中的最強大腦科學男神怎麼能算是一名高考失敗者呢?當我們長大後,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智力測驗成績及高考成績的好壞跟一個人的成功關係不大。甚至,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反面例子,高考狀元,一事無成;聰明人,碌碌無為。所以民間才有了所謂的「聰明人做傻事」的說法。

斯坦諾維奇敏銳地注意到這一點,既然「聰明人」會做「傻事」,那麼就意味著認知科學對「聰明」的界定出了問題。因此,早在1989年,他參照學習障礙(那些智力測驗正常,卻學習成績低下的人)的概念,發明了一個新的詞彙:理性障礙(dysrationalia),用於描述那類智力測驗正常,但思維能力低於人類正常水準的人群。正如書中所寫:

什麼是理性障礙?布什的認知缺陷沒有影響到他在智力測驗上的表現,但是削弱了他做出理性決策的能力。這些認知缺陷,是「理性障礙」(類比「閱讀障礙」(dyslexia))的根源。我於20世紀90年代創造了這個詞,用以引起人們關注智力測驗的不足之處。我把理性障礙定義為,儘管具有足夠智力,卻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因此,總統並非不聰明,而是很可能患有理性障礙。

學術界的奇妙就在這裡。高手過招,相互激發。「理性障礙」作為斯坦諾維奇所言的「模因」,又引出了一連串的新模因。首先是理性障礙概念啟發了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帕金斯提出「心智程序」(mindware)概念。1995年,帕金斯注意到理性障礙的普遍存在,因此在著作《出類拔萃的IQ》第1章中引用斯坦諾維奇發明的詞彙「理性障礙」來呼喚人們重視反省智力。為了解釋人們如何提高反省智力,帕金斯發明了一個新詞彙——心智程序,用來形容那些安插在人們大腦中的程序。我們要抵制那些壞軟件,安裝好軟件。

結果,心智程序概念反過來啟發斯坦諾維奇提出人類心智架構的「雙過程理論」。他與英國認知科學家埃文斯審查了大量認知科學、神經科學與心理科學文獻,注意到,無論是齊瓦·孔達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提出的冷認知、暖認知,還是雷伯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提出的內隱學習、外顯學習,還是埃文斯在推理心理學領域提出的進程1、進程2,都在闡述人類大腦的運作可以區分為兩種不同的認知過程。

因此,在2000年左右,斯坦諾維奇首先提出了「雙系統理論」(dual-system),他認為人類的心智加工存在系統1、系統2兩個不同過程。斯坦諾維奇的「雙系統理論」又啟發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認知心理學家卡尼曼。卡尼曼不僅在諾獎演講中提及斯坦諾維奇的貢獻,還將斯坦諾維奇與埃文斯提出的這一理論作為其2011年出版圖書《思考,快與慢》的標題與圖書架構。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寫道:

基思·斯坦諾維奇與其長期合作者理查德·韋斯特(Richard West)首先提出了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術語(他們現在更喜歡將其稱為第1類型過程和第2類型過程)。斯坦諾維奇和他的同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不同個體面對各種問題時的不同反應,這也是本書所關注的問題。

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問受試者同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判斷成見的影響?斯坦諾維奇在《理性與反省心智》(Rationality and Reflective Mind)一書中闡明了他的觀點,對書中相關章節的主題進行了大膽而獨到的論述。他對系統2的兩個部分做了明確區分,這一區分十分明顯,斯坦諾維奇稱其為涇渭分明的兩種「思維」。

其中一種思維(他稱其為算法)負責的是慢思考和要求很高的計算活動。有些人在這些腦力活動中比他人做得更好,他們在智力測驗中超越他人,並且在從一項任務轉換到另一項任務上時,他們往往更快、更高效。不過,斯坦諾維奇認為,高智商並不能消除成見。要想消除成見,還需具備另一種能力,他稱其為理性。斯坦諾維奇對理性之人的定義和我之前說到的「勤快人」有相似之處。他的核心觀點是我們應當將理性和智力區分開來。在他看來,膚淺的或者惰性思考是一個反思缺陷,是一個理性錯誤。這是個引人注目且發人深省的想法。為了論證自己的想法,斯坦諾維奇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某種情況下,球拍和球的問題以及其他此類問題比傳統的智力測驗(比如智商測試)更能反映出我們對認知錯誤的敏感度。關於智力和理性之間的區別是否會引出更多的新發現,時間最終會告知我們答案。

《思考,快與慢》的不少中國讀者沒有注意到這段話,甚至部分讀者以為雙系統理論是卡尼曼的貢獻,其實不然。它來自斯坦諾維奇與埃文斯。尤其是英國認知科學家埃文斯,少為人知。但是實際上,他才是最初原創者,早在1989年,埃文斯便發表了相關的論文與著述。

正如卡尼曼上文中提及的肯定被人忽略的要點:「他們現在更喜歡將其稱為第1類型過程和第2類型過程。」近些年來,斯坦諾維奇與埃文斯等合作的論文,否定了通過卡尼曼暢銷書《思考,快與慢》的宣傳而廣為人知的「雙系統理論」,而更傾向於使用「雙過程理論」(dual-process)描述人類大腦工作的兩種不同進程。為什麼要否定自己提出的雙系統呢?因為系統1、系統2的區分,容易使讀者造成一個錯覺,以為人們的大腦真的存在兩種不同的生理區域。然而,它們僅僅是加工機制而已,所以斯坦諾維奇現在更傾向於使用進程1(Type 1Process)、進程2(Type 2Process) 正文中譯為「類型一加工」和「類型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