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 > 抽離與沉浸的二元對立 >

抽離與沉浸的二元對立

人類的處境中存在一個基本的二元性,即抽離(detachment)相對於沉浸(saturation),或犬儒式懷疑(cynical suspicion)相對於參與(engagement)。儘管因為害怕被「捲入」而將自己從他人身邊抽離是種極端的防衛姿態,不過當我們越是對其他人勸說保持開放態度,就越有可能被他們支配,這倒也是事實。然而開放、熱情地與他人交往乃是人類幸福的基本條件,我們希望強烈地感覺到別人的存在,徹底地相信他人,希望自發地與人互動,並且與他人緊密相連。我們想要全然「沉浸」在生命當下,至少在某些時候,我們想要暫停評價機制,放棄原本的害怕與保留。我們希望跟著《希臘人佐巴》(Zorba the Greek)一起熱情起舞。

然而我們必須經常評估自己的人際投入是否值得。我們每個人都面對的挑戰是如何熟練自如地擺盪於完全沉浸與適時抽離的兩極間。我們都常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該如何知道什麼時候該和其他人站在一起,什麼時候該支持並忠於某個目標或一段關係,而不是輕易離開。我們生存的世界中有些人打算利用我們,但也有一些人是真誠希望和我們分享他們認為對彼此都有正面意義的目標,而我們該如何分辨這兩種人?這正是親愛的哈姆雷特和奧費利婭所面對的難題。

在我們開始認識對抗心智控制力量的特定方法前,必須先考慮另一種可能性:「個人無懈可擊」(personal invulnerability)的古老幻想。我們總是認為只有別人會受到影響,自己則刀槍不入。錯!我們的心理學巡禮應該已經說服你承認,我們所強調的情境力量確實會讓大部分人淪陷其中。但是你並不在那些人的行列中,這是你的想法,對嗎?我們從知識性評估中所學到的教訓總是難以影響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規範,對抽像概念的「那些其他人」適用的教訓也往往不容易拿來適用於具體的自身。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就像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指紋,沒有兩個人會擁有相同的基因、成長過程和人格模式。

個體差異應受到頌揚,但是我們經常見到,當面對強大、共通的情境力量時,個人的差異卻退縮、受到壓抑。這樣的情境發生時,行為科學家們只要知道行為的背景,即使對組成群體的特定個人一無所知,仍然能夠準確預測大多數人的未來行為。然而我們應該明白,即便是最好的心理學也無法預測每個個體在既定情境下的行為表現,因為一些我們不能掌握的個體變異性始終存在。也因此,你大可拒絕我們接下來要學的教訓,理由是它們不適用於你;你是特例、常態分佈的尾端。不過你必須知道這麼做的代價:你可能會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情境力量席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