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 > 心靈成長書吧:《關於壞人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切》 >

心靈成長書吧:《關於壞人我們需要知道的一切》

(本文為《心理月刊》專稿,提問者為《心理月刊》編輯)

真正的個人主義並不會導致惡。真正的個人主義是忠於自我,從自己內心尋找答案,完善自我,最終抵達自我實現。

惡的個人主義者,談不上自我實現,他們其實對關係非常依賴,沒有別人他們就活不了,但別人對他們而言,是滿足自己慾望的工具或對象。

必須區分這兩者。當然,有時這兩者也會混合在一起,一些自我實現的人,也是對別人很兇惡的,但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黏合到了一起。

1.就您觀察,對於我們每個人,在關係(如伴侶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或是短暫的各類合作關係)中,什麼是惡?其共同特徵是什麼?

答:惡,一個狹窄的定義是,一個人反人性地對待另一個人,譬如剝削、虐待、折磨對方,讓對方承受物質和精神上的巨大損失。

一個寬泛的定義是,一個人的自我寄生於另一個人身上,為了捍衛自己有缺陷的自我,從而對另一個人進行種種限制,最終對這個人的自我造成了壓制與損害。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世界都可劃分為兩個領域:私人領域與社會領域。社會領域中的惡,多是第一層面的。在中國,私人領域的惡,第一個層面的不少,而第二個層面的惡,則幾乎是無處不在,每個人都難以說自己清白。

私人領域,即指一個人的親密關係領域,如親子關係與情侶關係。社會領域,即指一個人的其他關係領域,如同事關係、社群關係、朋友關係。

兩種惡都有同樣的含義:「我」向你索求某種你並不情願的東西。

2.什麼導致了這些「壞人」擁有對我們「作惡」的力量?是他們的成長經歷還是他們的慾望或是其他的?

答:這個問句有一個問題:分裂。隱含的意思是,「我們」與「他們」截然不同,我們是善的,他們是惡的。他們行兇,我們是受害者。

分裂,也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心理問題的源頭是我們如何處理原始的母子關係的分裂:好媽媽與壞媽媽,好我與壞我。

最幼小的3個月前的嬰兒無法處理一種矛盾:媽媽一會兒是好的,一會兒是壞的。他處理此矛盾的方法是分裂,好媽媽是一個人,壞媽媽是另一個人,它們根本不是一回事。

同樣的,他也無法處理自己的一種矛盾:一會兒他充滿善意,一會兒又充滿惡意。他同樣使用分裂的方式來處理此矛盾,將好我留住,否認壞我。

假若得到足夠好的照料,嬰兒在3個月大左右可擁有整合的能力,他發現,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是一個人,好我與壞我其實是一個人。

要形成這種整合能力,關鍵是好的部分足夠多,而這只能取決於媽媽,即媽媽的照料足夠好,媽媽與孩子的愛的連接足夠強。

發展這種整合能力,也許是畢生的功課。

真正的「壞人」,譬如連環殺手周克華,是嚴重缺乏整合能力的人。雖然在「我們」的眼裡看來,他們是絕對的壞人,但在他們的眼裡,他們仍是好人,而他們以外的整個世界都是壞人。

如此就可明白一點,「壞」的關鍵,是你對「我」與世界所構建的整體持有何等的態度。假若你整體上持友善的態度,那你即為善;假若你整體上持有惡,那你即為惡。

所以說,一個人若將幾乎整個世界都視為惡,而將自己視為善,那他勢必是惡的。儘管他可能會身體力行實施善行,但他向惡行的轉變非常容易發生。

再強調一下:「壞人」是缺乏整合善與惡、好與壞的能力的人。

或許你會說,我也是黑白分明、非敵即友,總是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可我一直是個大好人啊,周圍人也都這麼看我,我對自己的認識,和周圍人對我的認識是一致的。

OK,那我就要推斷,你身邊極可能會有一個壞人,而這個壞人最可能的就是你的父母、你的伴侶或你的孩子。

超級好人身邊總會有一個臭名昭著的壞人,他們這種外在的分裂,根本上是內在分裂的結果。超級好人割裂了自己的惡,將其壓抑,但這份惡會在身邊人的身上呈現出來。

在親密關係中,最容易看到「壞人」擁有對「好人」作惡的力量,這是極其微妙而複雜的心理在發揮作用。

3.在這種惡的心理模式和關係中,我們會被置於何種處境?

答:美國電影《守法公民》中,兇徒達比當著男主人公克萊德的面姦殺了克萊德的妻女,並對克萊德說:你不能反抗命運。

達比的話透露了他內心的邏輯:他這麼做,是為了將自己的悲慘「命運」轉嫁到克萊德身上。

可以推測,達比的童年一定是充滿高強度的暴力,而對他施虐的,就是他最親近的父母或其他養育者。幼小的他不能反抗,最後這種無能為力化為一種可怕的人生哲學——這是我的「命運」。

他認命了,並認為弱肉強食就是這個世界的道理。他追求成為強者,但他柔弱的內在小孩不斷呼喚,傳遞出達比不能承受的創痛。為了躲避這種傷痛,他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別人。這是他為何凌辱弱者的原因。

面對這樣的兇徒,若你認為自己無能為力,那麼你要知道,這就是他們所追求的。或者,心理學的說法是,你是認同了他們所投射過來的他們自己身上早就有的無能為力。

所以,你要知道,瘋狂砍殺女鄰居的陸劍波,其實是一個滿腹創痛的兒童。

看懂兇徒的心理,不難。

難的是,為何尤其在伴侶關係中,超級好人總會找壞人?

4.壞人都是心理學家嗎?他們利用什麼機制讓我們變得弱小甚至愚蠢?

答:「壞人都是心理學家嗎?」這個問句隱含的意思彷彿是:壞人很強大,我們好人很弱小很無辜很受傷。

不過,很多時候的確像是如此。那麼,為什麼?

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會過度壓抑我們自己的惡。結果是,我們將一切攻擊行為視為惡,最終連還擊也被我們視為惡。我們難以做到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並且,壞人在惡中得到錘煉,他們行惡的決心和手段的確會更強一些,我們需要洞察到這些。

然而,最關鍵的還是,我們自己與「惡」,或者更心理學的說法,與攻擊性的關係如何。

5.壞人對我們作「惡」,是因為我們自己長著一張容易被欺負的臉嗎?

答:壞人行惡時,絕對是要進行選擇的。有時是有意識的選擇,有時是無意識的選擇。

關鍵要看清楚的是,好人也在做選擇!

無數人是表面上的好人,他們內心其實隱藏著翻江倒海的憤怒與仇恨,這些陰暗的東西需要湧出。於是,這樣的好人會無意識地選擇與惡人相遇。

並且,內心中隱藏著的憤怒與仇恨越是強烈,一個人就越容易表現得更好。

結果,我們就看到,看起來特別善良的人,總是遇到特別狠毒的人,而且他們會成為最常交往的朋友,甚至成為伴侶。或者,前者養育出後者那樣的兒女,也或者,後者養育出前者那樣的兒女。

這樣的好人會活得很壓抑,他們很容易向可怕的壞人轉變,他們製造可怕的惡行後,周圍人都會驚詫:這個人一直都是大好人啊,不可能是他幹的吧?

6.為什麼有些壞人很有魅力?(我們為什麼對壞人感興趣?)

答:壞人的魅力來自兩點。

第一,壞人活出了我們沒有活出的部分。或者,用榮格的話來講,壞人是好人的陰影。

譬如周克華,他是如此可怕的兇徒,但他明顯成了偶像人物,網上表達對他崇拜之情的人實在太多太多。

不光周克華,「天涯雜談」上還有幾個帖子談「新中國十大悍匪」,發帖者的文字和跟帖者的文字,都充滿了對他們的景仰。

進化論的說法是,遠古的時候,男人都是獵人,再近一些的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一個男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常取決於他殺人的本領。所以,我們本能上對強大的殺戮者有崇拜心理。

心理學的說法是,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分為二的,善與惡相對峙,又相輔相成,它們不能離開對方而單獨成立,健康的人,就是能將善與惡比較好地整合的人。

假若你太壓抑你的惡,那麼壞人自然會吸引你,因他的壞,映照出了你自己內在的真實。

第二,相對而言,壞人不壓抑。不壓抑的話,這個人就容易靈活,他的情感表達很直接,他們提要求很容易,他們的身體語言也相對比較豐富。

譬如反社會人格障礙者,他們是最嚴重的病人,對社會危害極大,但他們又是各類人格障礙中最有魅力的。他們的魅力,源自於不遵守任何規則,達到了一種可怕的自由。

7.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答:要保護自己,首先要理解自己。

譬如,一位來訪者,她是個大好人,但她的幾任丈夫與男友都暴力,本來不暴力的,和她交往後也會變得暴力起來。

咨詢中發現,她的內心有這樣一種邏輯:攻擊性會讓她羞愧,所以她壓抑了自己的攻擊性。

這種內在的邏輯,投射到外部世界,會讓她激發丈夫的攻擊性,這樣先投射出了她壓抑的憤怒。接著,她又可以將「你真可恥」這種羞愧感投射出去。

她很深地理解了自己的這種內心結構,尤其是抱持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產生的濃烈憤怒後,她與男人們的關係自動就發生了變化。

類似這樣的心理,好人們多少都會有。他們需要適當地向壞人學習,活出自己合理的攻擊性來。

當然,最好的境界還是心理學家科胡特詩意的表達——「不含敵意的堅決」,即在與別人發生衝突時,自己不陷入到負性情緒中,同時又堅守自己的立場。

要很好地做到這種境界,在我看來,首先還是要很好地覺知到自己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