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 > 心靈成長書吧:《克服焦慮》 >

心靈成長書吧:《克服焦慮》

作者:維雷娜·卡斯特

啟迪性:5.0分 易讀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薦度:5.0分

推薦理由:

如果這本書的書名是《消除焦慮》,那麼我給它的推薦度將是0分。

因為,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焦慮有它自己的特殊意義。當我們感受到局限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焦慮,發現人生的局限性,然後或者繞過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相反,一旦我們消滅了焦慮,也就毀掉了這樣的機會。

然而,因為焦慮會令我們難受,所以我們很容易做一些工作,令自己盡可能遠離焦慮。

譬如,為了逃避焦慮,一個男子可能會發展出「反恐怖行為」。面臨一些挑戰的時候,他勢必會焦慮。焦慮令他難受,於是他對自己說,絕對不能軟弱。於是,這個男子會成為一個看似極其大無畏的男子漢,無論什麼場合下都表現得絲毫沒有畏懼和軟弱。也就是說,他看上去沒有絲毫的恐懼了。

這樣的男子容易令人崇拜,但維雷娜·卡斯特會警告你,不要靠近這樣的男人。因為,他們的「英勇」缺乏寬容,他們絕對不能容忍自己的軟弱,同時也絕對不能容忍別人的脆弱,當看到你膽怯、害羞時,他們會給予無情的嘲諷。

這時,他們看似是不能容忍別人的膽怯,但實際上,他們是懼怕別人的軟弱會喚醒他們膽怯的一面。

這就導致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一個飛行員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在戰爭中轟炸了什麼目標,逃脫了哪些險境。他講述時的神情令人覺得他英勇無比什麼都不怕。然而,一天,他在羅馬的街頭被人偷了錢包,之後一下子患上了街道恐怖症,幾個月時間都不敢上街。

反恐怖行為的代表人物是希特勒。希特勒小時候,他的老爸就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的弱小和無能。結果,希特勒變成了一個不怕疼不怕死的男人,他徹底屏蔽掉自己弱小的一面,堅信只有強者才有資格生存。這種邏輯最終演變成極端的種族主義:只有「優秀民族」才能生存,只有「優秀的男女」才最有資格繁衍後代。

假若希特勒接受的父愛多一些,能夠接受自己的脆弱所帶來的焦慮,那麼他就有很大可能不會成為戰爭狂人。

希特勒之所以能駕馭當時的德國,也是因為德國彷彿正任人宰割,這令德國人陷入了嚴重的焦慮中。這時,像希特勒這樣的人物能用絕對的教條主義消除他們的焦慮。

當時德國人的這種心態,其實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現在,到處都是健康飲食的各種建議,但這些東西讀得越多,你越容易發現,它們好像根本不可信,因為你把它們綜合到一起就會看到,這些建議一定會相互矛盾。

其實,這些建議可能只是迎合了我們對絕對安全的渴望而已。我們知道,絕對安全不可能,但還是願意看這些建議,因為它們減少了我們對「絕對安全不可能」所產生的焦慮。

逃避焦慮會導致許多問題,像比較常見的強迫症、恐怖症等心理疾病,都屬於焦慮障礙這一大類。

關於焦慮和焦慮障礙的書非常多,但維雷娜·卡斯特這本書尤其值得鄭重推薦,因為這本書是從關係的角度去詮釋焦慮的,而且詮釋得非常精妙。

這裡的關係,也即我們童年與父母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係,以及我們現在與情侶、孩子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係。

影響關係的要素有兩點:愛與自由。愛,令關係更近;自由,則令關係保持距離。這兩點相互矛盾,而問題也就在這裡——只有距離合適的關係才令我們滿意,太遠或太近的關係都會令我們焦慮。

與最重要的親人分離,會導致分離焦慮。3歲前的孩子,如果與父母頻頻嚴重分離,那麼這個孩子的心靈上會刻下很深的烙印,令他一直陷於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只有一個維度就好了,那樣父母就可以拚命地去愛孩子,和孩子緊緊黏在一起,令他絕對沒有一點兒分離焦慮。

焦慮的核心是關係

但問題麻煩就麻煩在這裡,如果父母與孩子黏得太緊,孩子也會產生分離攻擊。也就是說,他想攻擊父母,以與父母產生適度的分離,從而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獨立空間。不過,假若父母喜歡黏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的分離攻擊一定會被嚴重壓抑,因為這樣的父母會用各種辦法對孩子表示,這是愛,你不應該生氣,否則就不是好孩子。

童年時產生過太多的分離焦慮,會令一個人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讓他難以信任別人。然而,童年時的分離需要如果被嚴重壓抑,那麼這個孩子也會產生嚴重的問題,他學不會捍衛自己的心理疆界,也學不會適度地表達攻擊性。

這就是焦慮的兩個關鍵內容:為得不到愛而焦慮;為得不到自由而焦慮。其他的焦慮形式,只是這兩個內容的延伸而已。

譬如,考試焦慮基本上都屬於前者,是學生擔心考了差成績而得不到父母的愛與認可;強迫症和恐怖症,多是分離攻擊被嚴重壓抑。

由此,維雷娜·卡斯特這本書看似是在寫焦慮,其實是在寫親密關係。如果你正在為某種親密關係而頭疼,那麼我強烈建議你好好讀一下這本書。

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專門探討了關於焦慮的夢。

白天,或許你成功地消滅了焦慮,譬如,你動用反恐怖主義的心理機制,成為一個絕對英勇的人。然而,這種消滅,其實不過是把焦慮壓抑到潛意識中而已。那麼,晚上,焦慮一定會更頻繁地出現在夢中襲擊你。

如果你在夢中頻頻被焦慮襲擊,那麼這也是一本必讀的書。

按照存在主義哲學,只要你渴望觸及人類、社會乃至世界的真相,那麼你會一直焦慮下去。因為,不管成長到哪一層次,你一定會發現新的局限性,這時焦慮就勢必會發生。所以,許多哲人越深入這個世界,就越明白自己無知。從這一點而言,焦慮是推動我們認識世界的動力。

同時,從這一點而言,麻木也有它的道理。因為,永遠焦慮的滋味的確不好受,所以許許多多的人寧願變成一個簡單的人,恪守著一些最簡單的道理,從而獲得夢寐以求的安寧。

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但相對而言,我更喜歡維雷娜·卡斯特在這本書中所宣揚的態度:

關鍵是要擯棄那種不惜一切代價抵制焦慮的信念,因為這一種信念無異於宣稱我們沒有受到任何威脅,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脅。但如果我們承認受到了威脅,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