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線 > 第六章 界線迷思 >

第六章 界線迷思

迷思的定義之一,就是似真似假的虛構故事,但有時實在太逼真了,基督徒自然信以為真。這些迷思有的從我們的家庭背景而來,有些出自我們的教會或神學的基本信念,有些則是自己的誤解。不管根源是什麼,我們都要以虔誠禱告的心來探究以下這些似為真理的迷思。

迷思1:假如我設立界線,我就是自私自利

「等一下」,瑞莎搖搖頭說:「我怎麼可以對需要我的人設立界線呢?那不是表示我只為自己活,不是為主而活?」

瑞莎的話正是基督徒反對設立界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一種根深蒂固的恐懼,怕被人家說自我中心,只注意自己的利益,不管別人的死活。

愛別人,絕對正確無誤,我們必須關心別人的利益。事實上,基督徒的第一個正字標誌就是我們愛人(《約翰福音》十三章35節)。

難道界線不會把我們從以別人為中心變成以自己為中心?答案是:不會的。事實上,適當的界線反而可以增加我們關懷別人的能力。那些最能發展界線的人,其實是世上最能夠關懷別人的人。這怎麼可能呢?

首先,我們必須分辨自私與管家的不同。自私是我們只專注自己的意願與渴望,對愛別人的責任則置之不顧。雖然心願與渴望是神賜給我們的特質(《箴言》十三章4節),我們仍需確定它們是否符合健全的目標與責任。

比如,我們可能不會想要那些我們真正需要的。「呆頭鵝」或「遲鈍先生」或許很迫切需要協助,因為他確實不太懂得傾聽,可是,他或許根本不會想要。神喜歡滿足我們真正的需要,勝於應充我們所有的心願。例如,他曾否決保羅的心願,沒有拿掉保羅「身上那一根刺」(《哥林多後書》十二章7-12節),卻填補了保羅其他方面的需要,讓他覺得滿足與豐盛: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四章12-13節)

這可以讓害怕設立界線的基督徒瞭解:神會滿足我們的需要。「神必照他榮耀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要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四章19節)同時,神也不會使我們的心願與渴望都變成不好的,他會成就許多的心願與渴望。

我們的需要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即使我們有神的幫助,我們必須和:滿足自己的需要,基本上,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不能只坐在那裡被動地等著別人來照顧我們。耶穌告訴我們要「祈求…尋找…叩門」(《馬太福音》七章7節),我們「就當恐懼戰兢,作成(我們)得救的功夫。」(《腓立比書》二章12節)即使我們知道「神在(我們的)心裡運行」 (《腓立比書》二章13節),我們仍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這可能和許多人平常想的不太一樣。有些人把自己的需要看得很壞,很自私,甚至是奢侈的。有些人則以為神或別人都有義務來滿足他們的需要。只是,《聖經》早已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當我們生命結束時,這個事實將更為清楚,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哥林多後書》五章10節),這是誰也不能逃避或推諉的。

管家

瞭解設限最好的方法是明瞭我們的生命是神所賜的禮物。就像商店的經理必須好好照顧商店,我們也必須照顧我們的靈魂。如果我們缺乏界線而不能好好管理商店,老闆有權對我們生氣。

我們應該發展我們的生命、能力、感情、思想、行為。神對他在我們身上的「投資」很感「興趣」,我們靈性與情感上的成長,正是神要收回的「利息」。當我們能夠向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事說不,我們是在保護神的資產。所以,你應該看得出來自私與管家是很不相同的。

迷思2:界線是不服從的跡象

許多基督徒擔心:設立與維持界線就表示反抗或不順從。在我們的宗教圈裡,你常常會聽到這種話:「如果你不與我們的活動搭配,就表示你有顆不願意響應的心。」因為這迷思,無以數計的人陷入永無止盡的活動中,卻沒有真正屬靈與情感上的價值。

事實是可以改變生命的:缺少界線才是不服從的象徵。不能清楚劃出界線的人,外表雖然看起來順從,心中卻是反抗與怨恨的。他們想要拒絕人家,又害怕說出真話,於是,只能以不真心的苟同來掩飾內心的恐懼,就像巴瑞一樣。

主日崇拜後,當肯尼追上巴瑞時,巴瑞幾乎走到他的車子了,又來了,巴瑞心想。或許,我還是有機會可以脫身的。

「巴瑞」肯尼的話炮轟過來:「很高興我能趕上了你。」

肯尼是他們教會單身默契的幹事與查經班的負責人,一直很熱心地找人參加他所負責的那些查經班,卻常常察覺不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想要參加他的查經聚會。

「巴瑞,我可以幫你報名參加哪個查經班呢?預言、傳道、還是馬可福音?」

巴瑞很焦急的暗語:我可以向他說:「我對那幾個查經班都沒有興趣。請不要打電話給我——我自己會打電話給你。」可是,他是我們單身默契的主要幹事,如果我不跟他合作的話,或許會傷到我與團契其他人的關係。我好想知道哪個查經班的課程最短啊!

「預言,怎麼樣?」巴瑞胡亂猜一個。他猜錯了。

「很好!我們以後十八個月都會查考末世。禮拜一見了。」肯尼勝利地離開。

讓我們來看看剛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巴瑞避免對肯尼說不。表面看起來,巴瑞似乎選擇要服從,他承諾要參加一個查經班。這不是很好嗎?當然沒錯。

可是,仔細一看,巴瑞沒有拒絕肯尼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呢?他「心中的思念和主意」(《希伯來書》四章12節)是什麼呢?是恐懼!巴瑞害怕肯尼在他們單身默契的影響力,他擔心自己讓肯尼失望的話,會失去與團契其他人的關係。

這為什麼那麼重要呢?因為這正好指出《聖經》中的一項原則:內心的一個不,會使一個外在的好失效。神關心的是我們的心,遠超過我們所表現在外的服從。「我喜愛良善(或作憐憫),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西阿書》六章6節)

換句話說,假如我們對神或別人說好,而我們內心其實想說的卻是不,我們只是妥協地順從,這和說謊並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嘴裡雖然說好,內心(而且常常是我們那些心口不合一的行動)卻在說不。你真以為巴瑞會花一年半的時候去參加肯尼的查經班嗎?他很可能因為「另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而破壞他的承諾。巴瑞遲早會離開查經班——卻不告訴肯尼真正的原因。

有個好方法可以讓你看清楚「界線表示不服從」這迷思:假如我們不能說不,我們也不能說好。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和我們去服從、去愛,或負起責任的動機有關。我們必須出自愛心來對人家說好,當我們的動機是恐懼,就沒有愛了。

《聖經》教導我們要如何順服:「個人要隨本心所酌訂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哥林多後書》九章7節)

注意前面那兩種給的態度:「作難」與「勉強」,都與恐懼有關——不是害怕對方,就是出自愧疚的心理。這樣的動機是無法與愛並立同存的,因為「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翰一書》四章18節)每個人都應該隨本心酌訂的去給,當我們害怕向人說不的時候,我們的好,就只是一種妥協罷了。

神不要我們出於懼怕的順服,「因為懼怕裡含有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 (《約翰一書》四章18節)神要我們的反應是出自於愛。

界線是不服從的象徵嗎?這也可能。我們可能因為一些錯誤理由而對好的事情說不。可是,這個「不!」,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自己的動機,跟自己坦誠說出事實的真相,然後,就可以讓神在我們的心中動工。這整個過程無法在恐懼的心中完成。

迷思3:假如我設立界線,別人會傷害我

在婦女查經班中,黛比一向都很安靜,但是,今晚的主題是「合乎《聖經》的解決衝突之法,」她再也無法保持沉默了:「我知道如何把自己的觀點與證據有愛心地表達出來,可是,每次我一不同意我先生,他就馬上掉頭走開,這個時候,我應該怎麼辦呢?」

很多人都經歷過黛比的問題,也可以體會她的感受。黛比確實相信界線,卻又為其後果感到恐懼。

別人是否會因我們的界線生氣、攻擊我們,或感情退縮呢?當然有可能。神並沒有給我們能力或權利去控制別人如何響應我們所說的不。當我們拒絕別人,有些人不介意,有些人則很不喜歡。

耶穌告訴少年富人有關永生「殘酷」的真相。他知道這個年輕人貪戀錢財,所以,他要求他把他的錢通通散盡——這樣他的心才有空間讓神進入。結果,很令人失望,「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馬太福音》十九章22節)

耶穌當然可以操縱這個情況,他的條件可以不要那樣嚴苛,他可以說:「這樣吧,十分之九,好嗎?」耶穌畢竟是神,他可以設定任何的規則!可是,他沒有,他知道那位年輕的財主必須認知他應該敬拜的是誰,所以,他任他離開。

我們不能降低我們的條件,不能在我們的界線上裹上糖衣,以操縱別人來接受我們的界線。界線是測驗我們人際關係好或壞的「石蕊試紙。」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尊重我們界線的人自然會喜愛我們的心願,我們的意見,以及我們獨立自主的人格。而那些不尊重我們界線的人所告訴我們的是:他們不喜歡我們對他們說不,他們只喜歡我們向他們說好,他們只喜歡我們順從他們。

當耶穌說:「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對待假先知也是這樣」(《路加福音》六章26節)耶穌的意思是:「說話不要老是巴結奉承人,不要當個混淆視聽的和事佬。」假如你所說的話每個人都喜歡聽,很可能是你已扭曲事實的真相了。

設立界線與說出事實有關。《聖經》很清楚地區分喜愛真理的人與不喜愛真理的人。第一種人歡迎你設立界線,接受並傾聽你的界線,他說:「我很高興你有不同的觀點,它讓我成為一個比較好的人。」這樣的人是智者或義人。

第二種人痛恨界線,厭惡與他們不同的人,試著要驅使你放棄你的寶物。我們可用「試蕊試紙」來測試那些讓你認為重要關係。在某些地方向他們說不,你不是發現你們的關係變得更為親密,就是明白你們之間根本沒有什麼好開始的。

既然黛比的丈夫坦言他是一個「打擊界線」的人,她應該對他採取怎樣的態度呢?黛比的丈夫真的會像他所威脅的離開她嗎?也許會。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將怎麼做,但是如果黛比對丈夫的絕對服從是他願意維繫婚姻的惟一因素,那他們的婚姻還算是婚姻嗎?何況,如果她與他一再逃避這個問題,他們怎麼可能把問題提出來設法解決呢?

黛比的界線會害她一輩子都處於孤立的狀況嗎?絕對不會的。假如說出真話使別人與你分手,這給予教會支持被棄者的機會,並提供一個屬靈上與情感上的「家」。

我們絕不是在鼓吹離婚。重點是你無法強迫別人非得和你在一起或愛你不可,最後的決定仍在於你的同伴或配偶。有時,設立界線可以幫助你看清楚:對方除了肉身還跟你在一起外,真正的人那個「人」早就離開你很久了。所以,這種危機的發生往往也能幫助掙扎中的夫婦和好,重新建立更全乎《聖經》教導的婚姻。問題既然被提出來了,現在就可以設法去解決了。

警告:沒有界線的配偶一旦設立界線後,婚姻將有許多的轉變–有更多分歧的意見,在價值觀、作息表、金錢、小孩、性愛上,將會產生更多的衝突。但是,這些界線常常也能幫助推動控制的配偶開始經歷那些必須有的痛苦,而促使她(他)在婚姻上負起更多的責任。設立界線以後,因為那位失控的配偶懷念的夫妻關係,很多的婚姻反而變得更為堅固。

有些人會因為我們設立界線而遺棄或攻擊我們嗎?當然會。可是,學著去認識他們的性格,然後,採取必要的行動去解決問題,比永遠都不知道對方的真面目要好的太多了。

感情的連繫第一,界線第二

當吉娜的心理治療師提到她那些界線問題時,她很仔細地專心聆聽。「現在,我終於想通了,」離開時她說:「我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樣的改變了。」

可是,他們下一次見面時,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了。當她走進辦公室,吉娜一副被擊敗與受傷的模樣。「這些界線根本不像你所說的那麼好用!」她很傷心地說:「這個禮拜跟我先生、小孩、父母、朋友都提起他們如何地不尊重我的界線。現在,沒有人願意跟我講話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吉娜太衝動了,她沒有好好選擇適當的時機來處理這些界線問題,馬上與那些對你很重要的人敵對是不智之舉。記住,我們是活在人際關係中的,你需要別人,因此,你必須有一些安全的地方,在那裡,你與其他人的關係很是緊密;在那裡,你可以被他們無條件的愛著。只有在「愛心,有根有基」(《以弗所書》三章17節)的地方,你才能夠安全地開始學習說真心話,才能在別人反抗你對他們設立合乎《聖經》的界線時,你有所準備,不至於倉惶失措。

迷思4:假如我設下界線,我將會傷害別人

「當我向我媽媽說不的時候,最大的問題是她那種『受傷的沉默』,」芭妮說:「只要我一說我無法去看她,她就沉默45秒鐘,直到我為我的自私向她道歉,與她約好什麼時候去看她,她才打破沉默,然後,她又好好的了。為了避免她的沉默,要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

假如你設下界線,你會害怕你的界線將傷害到別人——那些你真心希望看到他們快樂、心滿意足的人:

* 來向你借車的朋友,但你自己也需要車子。

* 來向你借錢的親戚,但你手頭極為拮据

* 要求你扶持一把的人,但你自身難保。

有人把界線看成一種攻擊性的武器,而絕沒有比這種說法更為離譜的了。界線乃是一種防衛性的工具,適當的界線並不會控制、攻擊,或傷害別人,只會保護你的寶物不在錯誤的時間被別人奪走。拒絕那些應該對自己的需要負責的成年人,或許會使他們不舒服,他們或許得再去找其他人幫忙,但不會因此而受傷害的。

這個原則不只可以應用在喜歡控制或操縱我們的人,也可以應用在別人一些合理的需要上。即使別人是真的出了問題,有時,為了某些原因,我們還是不能出手相助或為他們犧牲的。比如:耶穌就曾離開眾人,獨自上山禱告,與他天上的父在一起(《馬太福音》十四章22-23節)。在這些情況,我們必須讓別人去擔負他們自己的「擔子」(《加拉太書》六章5節),他們必須以其他的方式來滿足他們的需要。

這正是一個關鍵處,我們不只需要神與一個最好的朋友,我們還需要一群支持我們的人。理由很簡單:如果我們有多一點的朋友,他們就不需要都變成超人,可以很單純地當「人」;忙他們自己的事,有時候不能來幫我們的忙,有他們自己的問題或傷害,有他們自處的時間。

這樣,如果有一人不能協助我們時,我們還可以打電話找其他朋友,或許其他的人來支持我們。如此,我們就不會只被一個人的作息牽制。

這就是《聖經》對教會——基督的身體——的教導隱藏的美意。我們是一群很不完全的罪人,需要別人的幫助,也去幫助別人;需要一次次依靠別人,也願意一次次給予別人。當我們的支持網日漸強壯,我們互相幫補,增長成熟,如神所希望的:「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以弗所書》四章2-3節)

當我們在符合《聖經》教導的方式下負起責任,發展出許多彼此扶持的關係,我們自然可以接受別人向我們說不。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有其他人可以求援或依靠。

記住,當神告訴保羅:他不會拿掉他身上的那根刺的,他並不覺為難。神常常都在向我們說不,他並不擔心他的界線會傷害我們。他知道我們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有時,對我們說不,正可以幫助我們。

迷思5:界線的意思是我生氣了

蘭達終於鼓起勇氣向上司表示:她再也不能在週末免費加班了。她要求與上司開會協議,結果很順利,她的上司瞭解她的感受,事情很快得到解決。每件事似乎都進展得很不錯,除了蘭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會談最初進行的很單純,蘭達把自己工作的情況一件件明列出來,提出她的觀點與建議。可是,會議進行到一半,她驚訝地發現自己心中的怒氣竟然泉湧而出,那種憤怒與不平的情緒竟是難以隱藏,她甚至忍不住地講了幾句揶揄她上司「週五高爾夫球時間」的評語;她原本無意要那樣諷刺他。

回到自己的辦公桌,蘭達很困惑。她那些怒氣到底從哪裡來的呢?她真的是「那種人」嗎?難道是她所設立的那些界線在背後作怪?

當人們開始說出真心話,設立起界線,為自己負責任以後,「怒氣的烏雲」的確會在頭上盤旋一段時間;這不是什麼大秘密,是經常發生的。他們的脾氣往往變得暴躁,容易被激怒,為一點點小事就情緒失控,這些事實將使他們感謝到恐慌。他們的朋友也可能會有這樣的評語:「你不再是我以前所認識的那個溫和有愛心的人了。」這種評語所引起的羞慚與愧疚將使那些剛剛學習要設立界線的人更加迷惑、百思不解。

界線會引導起我們心中的怒氣嗎?當然不會。這個迷思是一般人對情緒的誤解,而怒氣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事實上,我們的情緒或感情都有其功用——要告訴我們什麼,是一種訊號。

「負面」的感情,常常是在告訴我們一些情況了。比如恐懼警告我們要遠離危險,叫我們要小心。傷心表示我們有損失——了人際關係、機會、觀點等。怒氣也是警告危險的一種訊號,只是,怒氣不要我們往後退,而叫我們向前面對威脅。耶穌因為聖殿被人玷污而發怒,就是這種感情發揮其功能的一個好例子(《約翰福音》二章13-17節)

怒氣告訴我們:我們的界線受到侵犯。憤怒的情緒就像是國家的雷達防禦系統,是我們的「早期警告系統」:當我們有被人傷害或控制的危險時,它會警告我們。

「原來這就是我對那些咄咄逼人的推銷員總有敵意的原因啊!」卡爾驚歎地說。卡爾一直不能瞭解他為什麼會那麼不喜觀那些無法接受「不」的銷售員。原來他們試圖侵犯他經濟上的界線,是卡爾的努氣只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

怒氣也給予我們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感覺,給我們力量保護自己,保護我們所愛的人,保護我們的原則。《舊約》常常形容一個生氣的人是「鼻子呼吸急促」的人(注一)。想像一頭鬥牛,鼻噴氣,蹄踏地,氣焰高漲準備開始進攻,你就會懂得我的意思了。

只是,就像其他的情緒一樣,怒氣並沒有時間概念。怒氣不會自動消失,不管那些危險是兩分鐘前剛剛發生的,或是發生在二十年以前!不適時適當地解開癥結所在,怒氣將永遠常駐心中。這是為什麼受過界線傷害的人在開始設立界線時,常常為自己內心的憤怒震驚不已。事實上,這一般不是什麼「新的怒氣」,而是「舊的怒氣」,是自己多年來沒能說出來的、沒受到尊重,也沒有人傾聽的「不」!。我們對邪惡與靈魂被侵犯的抗議,一直隱藏在我們心中,等著要把真相吐露出來。

《聖經》說:使地震動的是「僕人做王」(《箴言》三十章22節),僕人與王惟一的不同是一個沒有選擇,一個則應有盡有。當你突然給一生都被禁錮的人很大的權勢,結果只會看到一個憤怒的暴君。因為以前他們的界線不停地受到侵犯,內心自然充滿怒氣。

受過界線傷害的人會感到憤怒,會「追捕」是很正常的。他們或許需要一段時間,來面對那些他們從未察覺存在但已被侵犯的界線。

楠生的家庭是小鎮的模範家庭。從小到大,很多小孩都羨慕他:「你真幸運,你們家人與你那麼親密——我家的人根本都不在乎我。」楠生很感激他所擁有的親情,不曾注意到其實是他的家人一直很小心地在控制他們之間的差異性與獨立性。沒有人會真的意見不合,也沒有人會為價值觀或感情的事情爭吵。「我認為衝突只會傷感情,只會失去愛。」他這麼說。

直到楠生的婚姻出了問題後,他才開始認真的回想過去。楠生天真地娶了一個很會控制與操縱他的妻子。結婚幾年以後,他發現他的婚姻面臨很大的危機,最讓他驚訝的是,他竟然不止自己掉入婚姻的泥沼,也很氣憤他父母當初沒好好裝備他處理生活的能力。

回想過去每當他試圖與父母分開,設立自己的界線,他父母就很微妙地剝奪了他的機會。楠生真心愛戀那個扶養他長大成人的溫馨家庭,想起那些愛恨交雜的場面,他就深覺背叛與愧疚。他母親哭哭啼啼地說他太愛辯,父親則告訴他不要讓母親難過。於是楠生的界線發展一直無法成熟,無法發生效用。如今,楠生終於看清楚自己必須付出的代價了。而代價越高,他就越生氣。「我如何生活當然是我自己的選擇,」他說「可是,如果當初他們能教我怎麼說不,我現在就不會活得這麼辛苦了。」

楠生會永遠惱怒他的父母親嗎?不會的,而你也不需如此。當內心敵對的感覺浮現時,把那些積存的想法向有關的人坦白承認。《聖經》告訴我們要把所缺失的真相說出,彼此認罪代求,這樣,我們便可以得到醫治(《雅各書》五章16節)。藉著那些在你怒氣中仍會愛你的人,去經歷神的恩典,這是解決過往怒氣的第一步。

最後,當你建立合乎《聖經》教導的界線,你將會發現自己變得比較有安全感,比較有信心,比較不會被對別人的畏懼所奴役了。楠生這個例子,因為他決定跟他的妻子設立好的界線。兩人的關係改善許多。界線設立得越好,你的怒氣就會隨之越少。這是因為許多的時候,怒氣是你惟有的界線,當你可以向人家說不,就不需要那些「憤怒的訊號」了。你能預知邪惡當前,然後用界線防止它來傷害你。

當你開始發展你的界線,不要因你發現一些令你憤怒的事而害怕。它是在為你先前的靈魂抗議。那些受傷的部分必須被顯露出來,被瞭解,以及被神、被人所愛。然後,你還必須為醫治傷痕以及發展健全的界線負起全責,全力以赴。

界線減少怒氣

有關怒氣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我們的界線越是符合《聖經》的教導,我們所經歷的怒氣就會越少。具有成熟界線的人是世界上最不會生氣的人。剛開始設立界線的人怒氣勢必增加,可是,那些怒氣也將隨著界線的成長與發展而變得越來越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記得怒氣是「早期警告系統」的那個功用嗎?當我們被侵犯,我們就會受到這系統的警告。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一開始就避免自己的界線受到別人的侵犯,就不需要生氣了。你會更有能力控制你的生活與你的價值觀。

丁娜很不喜歡她先生每天晚上都晚個45分鐘回來吃飯,因為她很難將煮好的晚餐保溫;孩子們也都要餓肚子與鬧情緒,晚上做功課的程序也因而整個搞亂。但是,事情終於改觀了!每天晚上,無論先生回來了沒有,丁娜規定晚餐一律準時開動。她先生若是太晚回來,他就得自己翻冰箱找些剩菜剩飯加熱,一個人熱晚飯。如此「教訓」他三四次以後,就逼得他會自己想法辦擺脫工作上的耽擱而早點回家了。

丁娜的界線(與小孩們一起準時吃晚飯)使她覺得不再受到侵犯或成為一個受害人了。也因為她能夠滿足自己的、孩子們的需要,她就不再生氣。欲語說:「不要生氣,伺機報復。」是不正確的。最好的說法是:「不要生氣,設下界線。」

迷思6:別人如果設下界線,就會傷害我

「很報歉,藍第,我沒辦法借錢給你。」彼得說:「我現在手頭實在不太方便。」

我最好的朋友,藍第暗忖,我來向他求助,他竟然這樣拒絕我,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或許,他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好朋友。

看來,藍第這一輩子都要承受沒有界線的痛苦了。為什麼呢?因為「被人拒絕」就讓他受傷了。他甚至衝動地發誓說:他以後絕不讓任何人經歷他今日所受到的傷害。

我們很多人都和藍第一樣,別人一對我們的要求說不,就覺得很不舒服,覺得自己受傷,被拒絕,或心冷下來。這種人很難瞭解:設定界線其實有很多的好處。

接受別人的界線當然不容易,誰也不喜歡別人向自己說不。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接受別人的界線會是這樣一個大問題。

首先,接受不適當的界線可能會傷害我們,尤其在幼年時期。如果當父母親的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小孩足夠的感情支持,就很可能會傷害小孩。小孩情感上或心理上的需要,大抵都必須由父母親負責。小孩的年紀越小,就越難自己去滿足他或她那些方面的需要。因此一個自我中心很強、不成熟,或依賴心重的父母,如果在不適當的時間向小孩說不,就可能會傷害那個小孩。

羅勃最早的記憶是在嬰兒床裡,他一個人在房間內,一待就好幾個小時。羅勃的父母把他獨自留在房內,因為他沒有哭,他們就以為他沒有問題。事實上,羅勃早已罹患嬰兒憂鬱症,不會大哭大鬧了。羅勃父母對他的「拒絕」,讓他有被遺棄的感覺,這種內心深深受創的感受,從他的嬰兒期一直延伸到他的成年期。

第二,我們把自己的傷害投身在別人身上。當我們感到痛苦,我們的反應之一就是不想要有這種壞的感覺,而把它推想在別人身上,這叫做投射。很多時候,在孩提時代遭受不適當界線之苦的人,會把自己的脆弱感投射到別人身上。因為對別人的痛苦一再地感同身受,於是,他們就避免對別人設立界線,怕別人會和他們一樣痛苦。

羅勃就很難向他三歲的女兒雅比設下晚上睡覺時間的界線。每次上床時間一到,雅比哭著不想睡,他就心慌失措,心想:我在遺棄我的女兒,她那麼需要我,我卻不能在她身旁。事實上,他是一個很好的父親,晚上都會念床邊故事、禱告、唱歌給他的小女兒聽。但是,他在她的攻勢中,感受到自己以前所承受的痛苦,因此,他很難設立正確的界線,只能繼續唱歌給她聽,陪她玩——直到天亮。

第三,不能接受某人的界線,也許是偶像崇拜的關係。當凱西的丈夫不願意晚上和她談話,她就覺得受傷與孤立了。他的沉默導致嚴重的疏離感,她開始懷疑她是否被她先生的界線傷害了。

其實,真正的問題出在凱西太依賴她的先生。她情緒是好或壞,都無時無刻仰賴她的先生,想由他來補足她酗酒的父母以前無法給她的一切。所以,哪一天她先生比較累了或不順遂而感情退縮了,她自己的日子也跟著他搞砸了。

雖然我們確實需要彼此,然而,除了神以外,並沒有人真的是那樣不可缺少。如果我們和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人產生了衝突,就搞得自己生活痛苦非常,這可能表示我們把對方放到那只有神才能坐的寶座了。我們絕對不可以把某個人看成是這個世上幸福的唯一來源,這會傷害我們靈性與情感的自由與發展。

問問你自己:「如果我不能從他聽到『不』的人不幸今晚死去,我還有人可以依附?」和許多人都有深長、有意義的關係是很重要的,這樣別人才能夠自由地拒絕我們而不是感到愧疚,因為我們還有其他的人可以求援。

其實,當我們不能接受別人向我們說不,我們就把自己生活的控制權轉交給對方了。對方只需威脅要收回感情或從我們的身邊走開,我們就會乖乖就範了。婚姻生活中,這種情形常常會發生,即夫妻中的一方在感情上勒索對方,威脅著要離開。這不是我們應該有的生活式,我們也不可能因此獲得成功的婚姻。每次,只要手握王牌的控制者一不高興,他或她就感情內縮退後,而那位沒有界線的人則像發瘋了,繼續想盡辦法讓對方高興。杜柏森博士(Dr.James Dobson)《堅韌的愛》(Love Must Be Tough)這本書正是專門探討這種問題的經典之作。(注二)

第四,不能接受別人的界線,可能是一種不能負責的問題。

藍迪向他最好的朋友彼得借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藍迪要求彼得替他承擔經濟上的危機。有些人太習慣別人幫他們的忙了,就以為自己的好或壞都是別人的問題。所以,當別人不能再幫他們解除生活上的危機,他們就覺得很失望,以為別人不再愛他們了。事實上,是他們不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保羅寫過一封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人——那封信已經失傳了——信中他很強烈地指出他們的一些問題,對他們的反抗設下了界線。感謝主,哥林多教會的人反應很好:

我先前寫信叫你們憂慮,我後來雖然懊悔,如今卻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們憂愁,不過是暫時的。如今我歡喜不是因為你們憂愁,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懊悔來。(《哥林多後書》七章8-9節)

哥林多教會的人對保羅所設下的界線,不管是什麼,他們都接受、領會、反應得很好。那是他們肯為自己負責的跡象。

在這裡,記得耶穌的黃金律是很有助益:「無論何事,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七章12節)設立界線時,請記得這條誡律。你是否要別人尊重你的界線呢?那麼你就必須先願意去尊重別人的界線。

迷思7:界線引起愧疚感

德華搖搖頭:「我覺得什麼時候地方不太對勁了。」他說:「我家的人一向都很照顧關心我,我們的關係也一直很好。然後……」他停頓一下,思索著應該怎麼說。

「然後,我認識茱蒂,跟她結婚了,婚姻也很幸福。我們每個禮拜跟我家的人見一次面,有時還不只一次。後來,我們有了小孩,情況也很好,直到我要換工作搬到很遠的地方去。那個工作是我期待已久的,茱蒂與我都很興奮。」

「但是,當我向我的家人提起,事情竟完全變了,我開始聽到有關我父親健康的情形——雖然我從來都不知道他的身體狀況有那麼糟糕。還有,有關我母親的寂寞——說我們是他們生活中惟一的亮光。還說,他們為了我做過多少犧牲等。」

「我應該怎麼辦呢?他們沒有說謊……他們是把一生都給我了,我怎麼可以棄他們不顧呢?!」

德華這種卡在中間進退兩難的問題是常見的。向別人設立界線主要的障礙之一,是我們的義務感。而我們虧欠的人又往往不只是我們的父母,還有其他那些愛我們的人。到底應該怎麼樣做才適當,才合乎《聖經》的教導呢?怎樣又不是呢?

許多人在處理這種問題時,乾脆避免對那些他們覺得有義務的人設立界線,這樣,就可以免除說不時所產生的愧疚感。於是,他們從來不離開家,不換學校或教會,也從來不變更工作或換朋友;即使他們要轉換才是成熟的做法。

我們以為我們從別人接受了什麼,就虧欠了別人什麼。問題是在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債務。我們所接受的愛、錢、時間——或那些讓我們覺得有義務必須回報的——都應該算是禮物。

「禮物」就是無條件的給予,受者只需要有感激的心,送者根本不期待對方的回饋。施與受的關係其實很簡單,就是誰愛了誰,希望能為他或她做些什麼,就這麼簡單。

這就是神怎樣看待他所給我們的救贖的禮物。神給予我們他的獨生子,他的動機是愛我們,我們的響應就是接受與感激,為什麼感激那麼重要呢?神知道如果我們對他的所作所為心存感激,我們就會去愛別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歌羅西書》二章7節)

那些對我們好並真心關懷我們的人,我們欠他們什麼呢?我們欠他們的是感激。因為我們有感激的心,就應該出去幫助別人。

我們必須分清楚什麼是「為了得到的給」與「毫無私心的給」。一般來說,這是很容易分辨的。假如你已經向對方表示誠摯的感謝了,他們還是覺得受傷或生氣了,他們給你的大概是借貸。如果你給對方感激的心就綽綽有餘了,那麼你收到的大概就是你不需要自覺愧疚的禮物了。

神教導我們要把界線與感激的問題分開。《啟示錄》中,他寫信給七間教會時,曾特別提到三間教會(以弗所教會、別迦摩教會、推雅推喇教會)

1. 稱讚他們的成就。(感激)

2. 然後,他們即使如此,他還是要責備他們(《啟示錄》二章4、14、20節)。

3. 他終於跟他們開誠佈公地談到他們的不負責任。(界線)神不允許這兩件事混淆不清,我們也應該如此。

迷思8:界線是永遠的,我害怕界線會讓我自斷後路

「可是,如果我改變我的心意呢?」卡拉問:「我怕我跟最好的朋友一設立界線,她就會離開我,把我忘掉。」

你必須瞭解你的不,是由你來操控的,這一點很重要.你擁有那些界線的主權,並不是界線擁有你.假如你跟某個人設立了界線,而她的反應很成熟,很有愛心,你便可以重新協議你的界線.還有,如果你覺得你所處的情況很安全了,你甚至可以改變你的界線。

關於改變或重新協議界線的情形,《聖經》中有很多個先例:比如,當尼尼微城的人悔改以後,神就選擇不毀掉該城了(《約拿書》三章10節)。另外,保羅因為稱為馬可的約翰從前在旁非利亞曾離開他們,不與他們同去做工,就拒絕帶馬可一起回去他們以前宣道的各城(《使徒行傳》十五章37-39節)。但是,幾年以後,保羅自己卻要求馬可一起同行(《提摩太后書》四章11節),因為改變界線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你或許已經注意到:有些迷思確實是我們從扭曲的教導中學來的錯誤觀念,但是,其他的卻是我們自己不敢站出來,向那些不合乎《聖經》教導的責任說不的緣故。以禱告的心仔細檢視一下:到底哪些迷思使你陷於困境和墮入網羅?從《聖經》中尋找本章所提到的那些經節,求神給你信心明白他比你更相信健全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