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社會動物:愛、性格和成就的潛在根源 > 前言 >

前言

潛意識的成功力量

這將會是你讀過的最快樂的一本書。本書介紹了兩位活得充實的成功人士,他們擁有令人嚮往的職場生涯,贏得了朋友的尊重,而且為自己生活的社區、所在的國家和全人類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令人驚異的是,這兩位主人公並不是那種生下來就出類拔萃的高智商天才。他們的確在「學術能力評估測試」(SAT)和智商測驗之類的評估中取得過馬馬虎虎的成績,但他們在身體和思想方面都沒有表現出任何天賦異稟的跡象。他們的長相還算順眼,但算不上出眾。他們喜歡打網球、徒步旅行,但他們在高中時代並不是同學和朋友們公認的運動健將,也沒有人斷定他們能夠在某些領域取得偉大的成就。然而,最終他們擁有了成功的人生,認識他們的人都覺得他們是上天垂青的幸運兒。

他們到底是怎樣取得成功的?他們擁有經濟學家所謂的「非認知性技能」,此類技能包括所有無法被輕易辨認和測量但卻能讓人生活幸福、事業有成的潛在特質。

一方面,他們擁有很好的個性。他們精力充沛,誠實坦率,值得信賴。在遭遇挫折時,他們會堅持不懈地嘗試,也肯承認錯誤。他們擁有充足的自信心來應對風險,也具備足夠的誠信來持守承諾。他們嘗試發現和彌補自身的不足,為自己的過錯贖罪,並且擁有足夠的自控力,以免因一時的衝動而做出惡劣的舉動。

另一方面,他們也擁有另一種同樣重要的能力——「街頭聰明」。他們善於對人物、情境和觀點作出解讀。如果讓他們面對一大群聽眾,或者將堆積如山的文件、報告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直覺就知道該怎麼辦——什麼行得通、什麼行不通,怎樣做能取得豐碩成果、怎樣做只是白白浪費時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游刃有餘的技巧,就像嫻熟的水手在大海中導航的技巧一樣。

古往今來,教導人們如何取得成功的書籍不計其數,但這樣的書籍往往只描述了生活的粗淺表面。它們會介紹成功人士選擇了什麼樣的大學就讀,學習了哪些職業技能,怎樣理性地做出決策,具備哪些人際交往的技巧。這樣的書籍往往聚焦於成功的外在表象:智商、金錢、名望或者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本書所探討的是更深層面的東西。書中的故事強調了內心領域所起到的作用——情感、直覺、偏見、盼望、遺傳傾向性、個性特徵和社會行為準則在潛意識領域中的影響。該領域的各種因素最終形成了人的個性,使「街頭聰明」不斷發展完善。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意識變革的時代。在過去幾年裡,遺傳學家、神經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人類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專家在研究人類成功的內在機制方面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他們的一個核心發現就是,影響人們活動最主要的因素並不是意識層面的思維,而是潛意識層面的思維。

潛意識並不是孑遺器官,需要我們去征服它才能作出明智的決定。潛意識也並非見不得光的陰暗黑洞,充斥著被壓抑的性慾。相反,潛意識是思維的主要組成部分,絕大部分的選擇以及許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思維活動都發生在潛意識當中。這些潛藏在意識之下的進程正是造就成就的原因所在。

在《我們是自己的陌生人》(Strangers to Ourselves)一書中,來自弗吉尼亞大學的蒂莫西·威爾遜(Timothy D.Wilson)提出,人的思維在任何時刻都能同時接納多達1100萬條信息。然而,即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人也只能有意識地關注這些信息中的40條而已。威爾遜寫道:「部分研究人員甚至提出,幾乎一切思維活動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所謂『意識』或許只是一種幻覺。」或者說,意識所起到的作用只不過是在為潛意識的所作所為尋找解釋而已。

包括威爾遜在內,這本書提到的絕大部分研究人員並沒有激進到這種地步,但他們的確相信,意識之外的心理活動能夠形成我們的思想見解,影響我們的判斷抉擇,塑造我們的個性特質,為我們提供生存發展的技巧。耶魯大學專家約翰·巴奇(John Bargh)認為,就像伽利略「將地球從宇宙核心這一特殊位置挪開」一樣,這場心理學革命已經「將意識從人類行為核心這一特殊位置挪開」了。這本書也會告訴你,意識並不是日常生活的核心。書中的故事會為你指明一條更深層次的成功之道,同時也會重新定義成功的概念。

充滿情感的潛意識世界

儘管人類是通過科學手段才認識了自己的內心領域,但這片領域並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充滿了情感的魔力。如果說針對意識的研究更偏重於理性與邏輯分析,那麼針對潛意識的研究就更偏重於情感與感性認識。如果說表層思維偏重於個體力量,那麼深層思維則偏重於人際關係的力量。如果說表層思維渴求地位、金錢與喝彩,那麼深層思維則渴求和諧與關愛——當人們為考驗、目標和愛而全心投入時,自我意識就會悄然消散。

如果把意識比做站在指揮台上的將軍,置身於世界之外來觀察世界,以線性思維和語法邏輯來分析事物,那麼潛意識就好比數以百萬計的偵察兵,散佈在世界之中,不斷發回潮水般的信號,引發瞬時響應。他們與周圍環境之間沒有距離,完全融合在環境當中。他們的活動範圍十分廣泛,也會滲透到別人的思維、情境和觀念之中。

這些偵察兵為事物塗抹上情感的意味。當偶爾遇到老朋友時,潛意識就營造出親切的暖流;當不慎陷入黑暗洞穴時,潛意識就營造出恐懼情緒;當面對美麗的風景時,潛意識就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感覺。洞察智慧令人高興,感知不公產生義憤。每種感覺都有著特殊的含義、質感和力量,使思想裡充滿著感受、刺激、判斷和慾望等反應。

這些信號並不足以控制我們的生活,但它們足以塑造我們的世界觀,如同精神層面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一樣引導我們,讓我們跟隨既定的軌跡前行。如果說如將軍一樣的意識憑借數據思考,用規範的書面語說話,那麼如偵察兵一樣的潛意識就將情感具體化,使用小說、詩歌、音樂、圖片、禱告和神話作為表達形式。

我並不是一個輕易表達感情的人,我妻子很清楚這一點。或許你也聽說過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把中年男人的大腦跟腦電波掃瞄儀連接起來,讓他們觀看恐怖電影,然後向實驗人員描述對自己妻子的感覺。儀器顯示出他們在這兩種狀態下的腦電波圖形一致——無論在看恐怖電影還是想到妻子時都處於深深的恐懼當中。我很理解這種感受。儘管如此,但如果你忽略了我們心中愛慕、恐懼、忠誠與反感的情感波動,就忽略了內心最基本的領域,忽略了那些足以決定你想要什麼、怎樣觀察這個世界、如何進取、如何堅持克制的心理過程。所以,我會從內心活動的角度出發,介紹兩位幸福的主人公。

寫作本書的首要目的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讓你瞭解到,當我們的生活處於充裕狀態,情感受到恰當的滋養與指導時,我們的潛意識系統是什麼樣子。通過上千個現實案例,我會試圖闡明意識和潛意識是如何互相影響和配合的,意識「將軍」是如何「訓練」潛意識「偵察兵」並聽取其匯報的。從另一個層面闡釋丹尼爾·帕特裡克·莫伊尼漢(Daniel Patrick Moynihan)的觀點,即人類進化的核心真理在於潛意識進化的重要性。人性的核心真理在於意識可以影響潛意識。

我寫這本書首先是因為,迄今為止,儘管很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都對潛意識展開過研究,但他們的工作成果往往互不相關,成了學術上的一個個孤島。我會試圖把他們的學術成果融會貫通,以便進行全面的敘述。

其次,我會嘗試展示此類研究對我們理解人類本性的方式所造成的影響。腦科學研究或許不會創造出全新種類的哲學,但卻可以為某些備受質疑的哲學觀念提供有力的佐證。當今一些研究結果提醒我們,情感比純粹的理性更為重要,社會關係比個體選擇更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為重要,靈活應變的有機系統比線性呆板的機械系統更為重要,群體智慧比個體思考更為重要。簡而言之,強調理性邏輯的「法國式啟蒙運動」失敗,強調感性認知的「英國式啟蒙運動」獲勝。

再次,我會嘗試分析這些研究結果所帶來的社會、政治和道德結論。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潛意識」的概念時,對文藝評論、社會思潮甚至政治分析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們現在可以更加準確地描述潛意識的概念,但這些新的研究結果還未給社會思潮帶來廣泛影響。

最後,我將試圖對抗當前西方文化中的一種偏見:意識決定論。意識往往並不會注意到更深層次發生的事情,以為自己就是主角,可以處理一切事情,儘管這些事情並不是它所能控制的。它所創造出的世界觀只強調它能理解的那些要素,卻忽略了其他部分。

我們習慣了按照這種狹隘的方式描述我們的生活。柏拉圖認為只有理性才是人類大腦中的文明因素,只要理性抑制住大腦中野蠻原始的情感,我們就應該感到高興。理性主義者認為理性就是智慧的最高層次,人只要用理性克服不良癖好和迷信,就能獲得心靈的解放。19世紀末出版的《化身博士》(Dr.Jekyll and Mr.Hyde)一書集中闡明了這樣的觀點。主人公的正面人格——科學天才「傑克爾博士」(Dr.Jekyll)代表了他的意識,而主人公的負面人格——野蠻、殘忍的「海德先生」(Mr.Hyde)則代表了他的潛意識。

這樣的荒謬學說並不少見,其中一些已經銷聲匿跡,但人們仍然普遍不瞭解潛意識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影響。學校招生時仍然靠智商測驗而非實踐能力來評價應試者。諸多學術領域仍然把人類當成理性的、可以實現效率最大化的機器。現代社會已經異化為一個巨大的機器製造車間,向人們灌輸難懂的生存技能,卻忽視了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和情感能力。孩子們接受嚴酷的訓練,以應對無數次考試。然而,對於像跟誰結婚、跟誰交朋友、喜愛什麼、憎惡什麼、如何克制衝動這樣真正重要的人生決定,他們幾乎只能靠自己慢慢領悟。我們善於談論物質激勵,但不善於談論情感和直覺。我們善於傳授技術技能,但對於像性格這樣更加重要的東西,我們幾乎不曾談及。

寫作本書的另一個目的

新的研究成果讓我們能夠更加充分地瞭解自己,但我承認,本書之所以引述這些研究成果,只是為了回答更為具體的問題。我的職業是政治與政策評論員。最近幾十年間,美國重大政策的結果往往令人失望。自1983年以來,美國政府一再改革教育體制,然而在無數激勵機制的誘惑下,仍然有超過1/4的高中生選擇輟學。我們努力減少種族歧視,讓黑人能取得跟白人一樣的成就,但結果卻事與願違。我們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讀大學,卻不明白為什麼相當多的大學生最終無法畢業。

我們使出渾身解數來遏制日益蔓延的不平等現象,刺激經濟流動性,為孩子健康成長而遏制單親家庭潮流,避免因黨派立場導致的派系糾葛影響政治局勢,改進經濟結構以避免經濟危機。近年來,俄羅斯嘗試培育真正的自由市場經濟,中東地區嘗試民主政治,非洲努力刺激經濟發展,而這些努力大多以失敗告終。

這些失敗都具有相同的特徵:建立在對人類本性過於粗淺的認識之上。許多政策僅僅是基於非常粗淺的人類行為模型,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只關心可以定性測量的特徵與關聯的書獃子們提出的。立法者會投票通過這樣的政策,儘管他們幾乎對人類行為的深層根源毫不瞭解。執行這些政策的官員對人類的瞭解也僅限於「什麼是無法讓步的底線」、「什麼是可以討價還價的條件」,所以這些政策會失敗,以後的政策還會失敗,除非相關人士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人類的本性。

關於兩個人的成功故事

為了闡明潛意識能力究竟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些能力在恰當的情境下如何讓人取得成功的,我會跟隨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足跡闡述這些問題。早在1760年,盧梭就完成了代表作《愛彌兒》(Emile),這本書旨在論述人類應怎樣接受教育。盧梭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對人性的抽像描述當中,而是塑造了一個名叫愛彌兒的主人公,並且為愛彌兒設計了一位導師,借助兩人之間的關係來展示幸福具體是什麼樣子。這種獨創性的模式讓盧梭大有發揮空間,可以將文章寫得興味盎然,描繪出普遍趨勢是如何影響個人生活的。

雖然我根本比不上盧梭的才氣,但卻可以借用他的方法。為了闡明新近的科學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我塑造了兩個主人公——哈羅德和埃麗卡,借助這兩個人的言行來展示人生的變化過程。整個故事以當代社會為背景,也就是21世紀早期,因為我希望描述當前人類生活方式的不同側面。我會在同一個時代內描述主人公的整個人生軌跡:出生、上學、交友、戀愛、工作、成功以及老去。我會通過這些情節來描述基因對個人生活的塑造作用、大腦生化反應的機制,以及家庭結構和文化範式對個人人生道路的影響。簡而言之,我塑造這兩位主人公,是為了搭建起具體與抽像之間的橋樑。

關於交流的故事

哈羅德和埃麗卡經歷著人生的磨煉,逐漸變得成熟、睿智,這是本書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讓人愉悅的原因之一。這是一個關於人類發展進步的故事,是兩位主人公繼承雙親與祖輩的優良傳統,經歷考驗與磨煉,最終決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這也是一個關於交流的故事。當你深入地看待潛意識時,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區別開始變得有點模糊,那些構建我們思維的過程在人與人之間是相通的。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我們這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別人成為了現在他們那樣的人。

作為會思考的個體,我們與其他動物截然不同,因為我們擁有理智天賦。羅丹的著名雕像《思想者》就表現出了這種人類氣質——手托下巴、獨自沉思。事實上,我們遠勝於其他動物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擁有非凡的社會技能,包括教育、學習能力、同情和感情流露,以及文化與制度的締造、複雜社會精神結構的構架等。我們是什麼?我們就像思想感情的核心交通樞紐,億萬種感覺、情緒和信號每時每刻都匯聚在這裡。我們是信息中心,儘管對具體過程並不太瞭解,但我們還是有能力對交通狀況進行疏導——轉移注意力,作出選擇與承諾。當我們的交流網絡足夠完備時,我們才能夠真正擁有自我。我們尋求更深入、更徹底的溝通,這是我們最關注的事情。

因此,在開始講述哈羅德和埃麗卡的故事前,我希望先向你介紹一對真正的伴侶,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和卡羅爾·霍夫施塔特(Carol Hofstadter)。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是印第安納大學的教授,與夫人卡羅爾真心相愛。他們經常推掉宴會的邀請,自己在家做飯,飯後一起洗碗,反思不久前兩人之間的對話。

不幸的是,卡羅爾因腦瘤去世了,當時他們的兩個孩子分別只有5歲和2歲。幾周後,道格拉斯偶然看到卡羅爾的照片,於是在自己的著作《我是一個奇異的環》(I Am a Strange Loop)裡寫道:

「我凝視著她的照片,感覺自己似乎就在她眼睛深處,突然我淚流滿面,自言自語道:『那不就是我嘛!那不就是我嘛!』這句話勾起了我很久以前便有過的種種想法,我覺得我們夫妻倆的靈魂已經融為一體,我們倆靈魂的核心內容是對孩子們未來的希望與夢想。我覺得我們的這些想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滿默契,我們倆已經做到了心心相印,正如我在結婚生子前所朦朧憧憬的那樣。我意識到,儘管卡羅爾已經去世,但她心靈的核心部分並沒有因此完全喪失,它深植於我的大腦中。」

古希臘人常說:「痛苦是通往智慧的必經之路。」妻子去世帶給道格拉斯的痛苦,讓他產生了特殊的感悟。作為科學家,他每天都在反覆證明這一點。感悟的核心內容在於,在我們難以察覺的潛意識領域中,存在著一些能夠在人生旅途中引導我們的觀念和情感,這些觀念和情感會通過友誼和愛情傳導。潛意識並不是充滿原始本能衝動的領域——充滿了痛苦和恐懼,而是靈魂得以碰撞、交匯、昇華的領域。潛意識會自動收集悠悠歲月裡積累的人類智慧,承載著全人類的靈魂。本書無意涉及神學領域的問題,但如果造物主的確存在,那麼他肯定也存在於潛意識領域之中,讓大腦產生感情,讓愛引發神經元的重組。

潛意識是衝動的、情緒化的、敏感且不可預測的,它有著自身的不足,需要克制和監管。不過,它也可以大放異彩。它可以處理海量數據,做出勇敢、創新的決策。最重要的是,它具備驚人的交流能力。人們的潛意識都是外向的,它希望人們開朗、健談,在工作、戀愛、家庭生活、社交、工作團隊中多多交流。它希望讓人處於更廣泛的人際關係中,因為這是人類達到成功狀態所必需的。它渴望和追尋著愛,追尋著如同霍夫施塔特夫婦那樣的共融。在人能夠擁有的所有幸福當中,愛與共融是最美妙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