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石頭剪刀布博弈心理學 > Chapter 6 第六章 實用博弈論 >

Chapter 6 第六章 實用博弈論

本章將為大家介紹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用到的博弈論。比如,跑得慢的人也能贏得跑步比賽的方法、找工作時的取捨、股票投資的心得、談判時的注意事項等。

跑得慢的人的策略、不善言辭的人的策略

~搶香蕉的遊戲/自己的支配性策略~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上,跑得快的人往往能比跑得慢的人佔到更多的便宜。但是,跑得快的人不一定永遠都佔上風,跑得慢的人也有獲勝的方法。下面我們來做一道例題。

有兩個人要做一個遊戲,一個是對自己的運動神經缺乏自信的猴吉,另一個是來自非洲的留學生蒙奇·博爾特,博爾特的特長是短跑。他們倆玩的是一個名為「搶香蕉」的遊戲。在起點處有一棵香蕉樹,200米之外有一個按鈕,一按按鈕,樹上就會掉下5根香蕉。如果兩個人同時按下按鈕,那麼肯定是博爾特先跑回樹下,結果5根香蕉都被博爾特搶走了。如果只是博爾特自己按按鈕,那麼在他跑回來的過程中,猴吉率先搶到3根香蕉,博爾特只能搶到2根香蕉。如果猴吉按到按鈕的話,那麼博爾特就會搶到全部5根香蕉。如果誰也不按按鈕的話,就不會有香蕉掉下來。從起點跑到按鈕處再跑回來的這段路程需要消耗1根香蕉的熱量。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跑得慢的猴吉該採取什麼策略才能搶到更多的香蕉呢?

我們在考慮熱量消耗的前提下,為這個遊戲製作一張收益表。結果可以看出,這個遊戲的納什均衡是猴吉「不按按鈕」,博爾特去「按按鈕」。博爾特去按按鈕,結果猴吉享受到大部分成果。這是猴吉的支配性策略。較弱的一方總會想,既然自己比較弱,就應該多做一點兒,但實際上,在和強大的對手進行對抗的時候,自己什麼都不做,讓對方去「按按鈕」反而能夠得到更高的收益。不善言辭的人參加派對時,也可以採用這個策略。既然自己不會說話,就不用多說,只要跟著口齒伶俐的人「混」就行了。口齒伶俐的人會與別人熱烈地聊天,自己跟著他們,不用說什麼,只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也可以加入他們的話題。

如何在求職活動中減少失誤?

~最優配置/蓋爾-沙普利算法1~

求職、跳槽的時候,招聘企業都會對應聘者進行面試。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面試並不是一種理性的判斷,而是面試官看應聘者是否與自己「投緣」。簡單地說,面試是一種比較主觀的考核。所以,應聘者沒有必要過分否定自己,要對自己滿懷信心。關於給別人製造好印象的方法,我在拙作《每天懂一點人際關係心理學》中已有詳細的闡述,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一讀。在這裡,我要用博弈論的理論來分析一下應聘者與招聘企業之間的「緣分」。

假設有三名大學畢業生A君、B君和C君,他們應聘的企業有三家,分別是α商事、β建設和γ證券。這三名畢業生已經分別通過了上述三家公司的初試,而且對三家公司都有了詳細的瞭解。於是,在他們心中,也分別對自己理想的公司進行了排名。然後,三人同時去參加自己認為最理想的公司的第二次面試。從公司一方來看,通過第一次面試,他們也對三名畢業生進行了一個排名。畢業生的就業志願和企業方面對畢業生的評價,如下表所示。

那麼,該如何進行優化組合,才能讓企業僱用到自己最理想的人才,又讓畢業生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公司呢?企業會為自己最中意的人選留出崗位(內定),而對其餘的求職者加以拒絕(不合格)。被拒絕的畢業生就要去下一家公司面試。

~最優配置/蓋爾-沙普利算法2~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位畢業生的第一志願。A君、B君的第一志願都是α商事,於是兩人都去α商事接受第二次面試。而α商事最想招聘的人才是A君,於是α商事僱用了A君,這便形成了最優配置。被α商事拒絕的B君只好去自己的第二志願公司面試。C君先去了自己的第一志願γ證券面試,但是,對於γ證券來說,C君只排在第三名,所以γ證券只是暫時保留了C君的名額,希望有更合適的人來面試。

被α商事拒絕的B君來到自己的第二志願公司——γ證券面試。γ證券對B君的評價高於C君,因此他們錄用了B君,拒絕了C君。被γ證券拒絕的C君得知自己的第二志願——α商事已經結束招聘,只好去自己的第三志願——β建設接受面試。因為沒有其他畢業生到β建設應聘,所以β建設就錄取了C君。最終,三名畢業生全都找到了工作,雙向選擇結束了。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的配置,如下所示:

A君——α商事B君——γ證券C君——β建設

沒有比以上更好的組合了。這樣的組合就是納什均衡,也就是最優配置。找出這種最理想的配置組合的方法,叫作蓋爾-沙普利算法。

這種算法也適用於公司內部的崗位分配。有些求職者雖然被自己理想的公司錄用了,但是由於沒有被分配到合適的崗位上,工作很不順利,於是早早地提出了辭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能力,可以用蓋爾-沙普利算法為不同的職員找到相對更為合適的工作崗位。

主動求婚好處多,還是等對方求婚佔便宜?

~最優配置/配置的主導權~

和求職問題一樣,選擇結婚對象的問題,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正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所以更容易緊張不安、猶豫不決,結果常常錯過了求婚的最佳時機,造成終生遺憾。如果從得失的角度來衡量,那麼是求婚的一方好處多,還是等對方求婚的一方佔便宜呢?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道例題。假設有三男三女,他們在彼此心目中的位置有先後順序。男女之間的感情,按深厚程度排序如下。那麼,男性主動求婚和女性主動求婚的結果會不一樣嗎?

A先生:a>b>c B先生:a>b>c C先生:c>b>a

a小姐:A>B>C b小姐:A>C>B c小姐:A>B>C

我們用前一小節的方法,分別來看一下男性主動求婚和女性主動求婚時的理想搭配方式。如果男性主動求婚的話,那麼結果是A先生配a小姐,B先生配b小姐,C先生配c小姐。對於A先生和C先生來說,選擇的對象都是自己的第一候選人。反過來,對於b小姐和c小姐來說,來求婚的都是她們的第三候選人。接下來看看女性主動求婚的結果,a小姐會選A先生,b小姐會選C先生,c小姐會選B先生。這樣一來,b小姐和c小姐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第二候選人,比男性主動求婚的結果要好一些。由此可見,男性主動求婚,結果就對男性有利;女性主動求婚,結果就對女性有利。所以,大家不要再等著對方來求婚,趕快先下手為強吧!

不能給全體員工降薪,作為替代方法,就要解雇一些員工

~逆選擇/站在對方的視角分析問題,以迴避不利的選擇1~

假設你是一家公司某個部門的負責人,你的部門缺少人手。你急需聘請有才能的員工擴充自己的部門,為此你登出以1000萬日元的年薪急聘人才的廣告。有很多人前來應聘,那麼,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最想得到這個職位呢?

那應該是在其他公司不可能拿到1000萬日元年薪的人。最不可能的人最希望被錄取,這就叫作逆選擇。所謂逆選擇,是指博弈的兩個局中人所掌握的信息存在差異(信息的非對稱性)的時候,所發生的選擇失敗。

在招聘面試中,考官容易認為積極性強的人更有幹勁,也更容易錄用這樣的人,但實際上,通過合理的思考我們會發現,在面試中積極性過分強烈的人可能是最不合適的人。因為越是不適合這個工作,他們就越想得到,所以才會表現出強烈的積極性。

我們再來看另一道例題。假設你是一家企業的經營者,因為經營出現困難,你想對企業進行改革和重組。如果不縮減人工費用的話,企業就會陷入資金緊張的困境。想帶領公司走出困境的你,是該選擇把所有員工的薪水降低10%,還是裁掉10%的員工呢?

你的正確選擇應該是解雇10%的員工。從感情上來講,你可能認為每一位員工都很努力,不想解雇其中任何一個人。但是,如果給所有員工降低薪水的話,那麼優秀的人才就可能辭職或跳槽。越是優秀的人才,越容易在這種情況下辭職,因為他們有能力在其他公司獲得高薪。因此,如果選擇給全體員工降薪的話,就是逆選擇。如果你是企業的經營者,此時最明智的選擇就是維持原有薪水不變,把那些對企業貢獻小的員工解雇。

電話推銷,不可能賣給你優質的產品

~逆選擇/站在對方的視角分析問題,以迴避不利的選擇2~

實際上,逆選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常常讓我們置身於不利的境地。就拿租房子來說,你找了很多家房屋中介公司,想從眾多的出租房源中找到最符合自己要求、租金也最合適的一套房子。但是,站在房屋中介公司的角度來看,他們則想把條件最差、租金最貴的房子租給你。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好的房源總會留給熟悉的客戶,或者不那麼好說話、不會妥協的刁鑽客戶。

同樣的,對於房東來說,也存在逆選擇。假設有一位擁有好幾套房子的房東,他將名下多餘的房子出租出去,而且一直以來沒有發生過租客拖欠房租的問題。於是,他決定再出租房子的時候,不向房客收取押金。可是這樣做之後,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糟糕情況。有的房客不愛惜房間裡的設施、傢俱;有的房客在退租的時候沒有把房間打掃乾淨;還有的房客開始拖欠房租……為什麼會這樣呢?不收押金的房東是極其少見的,正是房東的這種寬容滋生了逆選擇,即房東的寬容給自己招來了一幫違背自己期望的房客。

電話推銷可以說是逆選擇的一個典型代表。在推銷電話中,我們常能聽到推銷員說:「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您買了後保證不後悔!」「我們推薦的投資產品,保證讓您賺大錢。」果真如此嗎?仔細分析一下,他們推薦的產品不可能對你有利。如果那個產品真那麼好的話,他們為什麼要告訴你呢?你既不是他們的親戚,也不是他們的朋友。當人「想佔便宜」「不想遭受損失」的慾望很強烈時,就容易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如果能冷靜下來,仔細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對方向你推銷時,嘴裡說的是為了你好,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是為了他們自己好。所以,聽到好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思考一下其背後隱藏著什麼。

投資股票的時候,不要考慮「能賺多少」,而要考慮「能減少多少損失」

~最小最大策略/不受損失的策略~

不管是賭博還是股票投資,人們的心裡都容易放大獲勝的期待,而過低地估計失敗的可能性。股票投資,是一場零和博弈。有人賺錢,肯定有人賠錢,總的收益與損失相加等於零。從原理上說,不可能所有的股票投資者都高高興興地賺錢。在零和博弈中,一味追求收益的策略並不是最佳的,而盡量減少損失的最小最大策略才是獲勝的秘訣。所謂最小最大策略,就是將預計的最大(max)損失最小化(mini)的策略。

假設我們用1000日元購買了股票,結果股票價格下跌20%,後來,股票價格又上漲了20%。最後,從感覺上講,我們似乎覺得自己沒賺沒賠,好像又回到了原來的價值。但實際上,我們已經損失了。因為最初下跌20%的時候,我們手中股票的價值變成了1000×0.8=800日元。隨後上漲20%,手中股票的價值就變成了800×1.2=960日元。從結果來看,還是少了40日元,也就是說,賠了4%。股票價格下跌了20%之後,要恢復原來價值的話,1000÷800=1.25,也就是說,需要上漲25%才行。下跌30%後要恢復原值的話,需要上漲43%,下跌40%後要恢復原值的話,需要上漲67%。由此可見,出現較大損失後,要恢復原值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在損失擴大之前將手中的股票賣掉,即「止損」是很重要的。自己賠錢,肯定會讓某些人賺錢。當自己持有的股票發生大幅下跌的時候,應該盡早將其賣出,以盡量減小損失,然後將資金投入到有可能上漲的股票,這就是最小最大策略的基本形式。但是,從投資心理上來講,當持有的股票下跌時,人是不願意將其賣掉的,總認為還會漲起來。但實際上,這樣會錯過投資更有潛力的股票的機會。因此,在投資股票的時候,你不妨考慮一下最小最大策略。

讓對方難以回絕的交涉方法

~最後通牒交涉博弈/最後提出交涉更有效~

過幾天鎮上要舉辦一個廟會,你和朋友兩人準備一同在廟會上擺一個食品攤,賺點兒零花錢。你負責前期租廟會的攤位,朋友負責準備食材,最後賺的錢你們二人五五分賬。可是到了廟會的當天,朋友以準備食材太辛苦為由,對五五分賬的比例提出異議,他要求拿最後收益的六成,否則他不但不會幫忙,還會把食材帶走。對方非常堅決,根本沒有交涉的餘地。如果你不接受他的要求,這個食品攤就要泡湯。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後通牒博弈的一個基本模型。當對方發出最後通牒(他的最終要求)之後,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接受或拒絕兩條路。就拿剛才的例子來說,如果你選擇拒絕,那麼你和朋友的收益都是0。搞不好你已經付了租攤位的費用,這個費用還無法收回,你的收益肯定就是負數了。在這種狀況下,你只有選擇接受。即使對方提出要拿收益的七成,你也只能忍氣吞聲地接受。由此可見,拋出最後通牒的一方,在談判中更具優勢。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不考慮談判之後的人際關係問題的話,那麼在談判中向對方拋出最後通牒,可以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特別是事先對方已經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或者投入了一定資金的情況下,你在談判最後拋出最後通牒的話,對方基本上沒有拒絕的餘地。因為一旦拒絕,他將無法收回前期的投入。可見,最後通牒是談判中的一張王牌。

用博弈論解決校園暴力的問題

~改變博弈,掙脫困境1~

在日本,不管在學校還是公司,甚至社區裡,暴力欺人的行為時有發生。其實,看到欺負人的事件選擇袖手旁觀,不加以制止的行為,是助長暴力欺人事件不斷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很多學校的老師看到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時候,都會憤怒地責怪旁觀的學生:「你們怎麼不去制止?!」但是,對於旁觀者來說,對欺負人的暴力事件視若無睹才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用博弈論的理論來分析一下旁觀者的心態,首先來製作一個收益表。假設這個博弈中有兩個局中人,一個是A君,另一個是由其他旁觀者組成的集團。局中人可以選擇的策略有兩個,一是「制止」欺負人的暴力行為,二是「視而不見」。如果A君和旁觀者集團都選擇「制止」的話,欺負人的暴力事件就會停止,而且雙方局中人都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安定,所以雙方的收益都是1。如果雙方局中人都選擇「視而不見」,任由校園暴力不斷發展,局中人心裡會感到非常不安,因此雙方的收益都是-1。

如果A君站出來「制止」校園暴力,而旁觀者集團選擇「視而不見」的話,那麼A君也有挨打的風險,所以A君的收益是-5。旁觀者集團假裝沒看見,逃避了挨打的風險,所以他們的收益是2。如果A君選擇「視而不見」,而旁觀者集團選擇「制止」的話,A君可以避免挨打,他的收益是2。但是,旁觀者集團面臨挨打的風險,所以他們的收益是-2(因為是一個團體,所以挨打的風險要比個人低一些)。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收益表,可以看出它構成了囚徒困境的形式。也就是說,不管是A君還是旁觀者集團,「視而不見」都是處於支配性地位的策略。原本一起「制止」的收益會更高一些,但最終大家還是選擇了收益較低的「視而不見」。

~改變博弈,掙脫困境2~

其實大家都知道應該站出來「制止」暴力欺人的行為,但是,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大家又不得不選擇「視而不見」。這個難題到底該怎麼解決呢?

只靠精神力量是很難擺脫囚徒困境的。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收益、改變博弈的方法,來幫大家掙脫囚徒困境。

首先,我們必須讓「視而不見」讓出支配性策略的地位。為此,即使旁觀者集團選擇「視而不見」,我們也要創造環境讓A君選擇「制止」。方法之一就是A君不用直接制止暴力實施者,而是在暴力實施者不知曉的情況下,去通知學校的老師。那麼,首先就要構建一種這樣的舉報系統。然後,當老師得到報告後,不能採取模稜兩可的態度,必須站出來充當仲裁者,對暴力實施者加以懲罰,也就是建立有效的懲罰機制。而且,不能忘記表揚A君這種敢於舉報的勇氣。另外,平時還要對包括A君在內的所有旁觀者進行教育,以提高他們見義勇為的意識以及正確處理這類事情的技巧。這樣一來,A君「制止」的收益就可能從原來的-5變成0或1。

日本成蹊大學的教授和畢業生們曾經利用囚徒困境的模型對暴力欺人事件發生的原理進行了反覆研究,還設計出了一些對策。研究結果表明,那些能夠自發站出來制止暴力行為的學生非常重要,通過教育讓大家深刻地認識到欺負別人是一件很惡劣的事情,也非常重要。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有效減少欺負人的暴力事件發生。另外,增加仲裁者也能有效地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研究還發現,如果欺負人的暴力事件發生30天之後,暴力實施者仍然沒有受到任何譴責和處罰的話,旁觀者袖手旁觀的心理傾向會明顯增強。總之,學校的負責人要對暴力欺人事件早發現,並能迅速做出處理,旁觀者要敢於自發地制止暴力行為,這是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重要策略。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社交工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即時聊天工具、社交網站等。但是,社交工具的發展變化使人們感知他人感受的能力降低了。不僅僅是孩子,大人的這種能力也有所下降。不能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的人在不斷增加。實際上,很多在學校被欺負的孩子都沒有被欺負的理由,他們並不討人厭。因為這個人「性格陰暗」「沉默寡言」就欺負他,這都是暴力實施者和旁觀者事後為自己的醜陋行為進行辯護的借口。在一個社會規範比較薄弱的環境中,管理學生的教師在數量和能力上存在不足,再加上旁觀者個個選擇明哲保身,那麼,欺負人的暴力行為肯定會不斷滋生蔓延。因為這樣的環境中根本沒有消除暴力行為的要素。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能只高唱精神論,一味強調見義勇為的精神。不瞭解暴力行為發生的原理,不建立應對這種問題的機制和制度,就不可能消滅校園暴力。

而且,我們要想清楚一個問題,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沒有選項可以選擇,但是旁觀者可以選擇。也就是說,受害者所受的欺負,是實施者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因此他們面對的不是博弈。但旁觀者有選項可供選擇,他們是博弈的局中人,因此必須從旁觀者身上想辦法來解決校園暴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