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後記 >

後記

儘管我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迷上了讀書,不過直到2016年9月為止,從未想過自己也可以寫一本書。

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性情疏懶,曾經有過好幾番寫小說的想法,最終都只挖了坑沒能填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缺少一技之長,讀的書雖然很多也很雜,但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滿足於看看故事、懂個皮毛而已。

我有一個習慣,讀完一本書之後就會在微博和微信上面寫一篇一兩百字概括性的小書評或者說讀後感,這樣我去翻翻微博就能知道自己這一年讀過哪些書了。2016年是我讀科普作品比較多的年份,到9月的時候就已經讀了十餘本。一時興起,就去寫了一篇總結帖,發到了知乎。

萬萬沒想到,帖子發出去兩天以後居然收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劉楊的一封私信,詢問我是不是願意也來寫一部科普作品。「清華大學」這一金字招牌讓我有一些受寵若驚,又隱約意識到這可能會是一個讓自己一舉成名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的好機會,於是立刻加了這位編輯的微信。

這時候我方才發現,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科普作品,我能寫點什麼呢?

我所理解的「科普」,並不僅僅是把科學文化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講給讀者聽,更是作者在把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傾訴給全世界的過程。那麼,這就需要科普作品的作者本人對自己所寫的領域做到十分熟稔,在自己的大腦中對自己寫的領域有一番既獨到又普適於大眾的理解。

對我來說,這個領域是什麼呢?數來數去也只剩下自己目前工作中正在從事的心理學了。儘管我自己並不是心理學專業的科班出身,不過工作之後的自學和日常實踐,讓我對心理學還算有一番自己的認識。

領域確定下來了,那麼又該怎麼寫呢?我想到了一個取巧的辦法。

在我讀過的科普作品中,最喜歡的莫過於曹天元老師(capo)寫於2005年的《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者用通俗易懂又不乏幽默風趣的語言把本來挺深奧的前沿物理知識講得既好懂又好看,而且還順帶著把物理學的歷史複習了一遍,中間更穿插著物理學大牛們的逸聞趣事,把一個個原來課本裡的老頭子們寫得有血有肉。

那麼我能不能照著曹天元老師這部書的風格樣式,寫一部適合普通人讀的心理學史話呢?這個想法從腦海裡一出現,我就興奮地不能自已。於是趕緊同劉楊編輯溝通,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遍。劉楊聽完之後也很興奮,因為這個領域目前國內還沒人寫過,我這本書寫出來沒準能火!

在最初的策劃中,我想的是用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們來比喻那些歷史上的著名心理學家,把他們的辯駁論戰也寫得像是江湖血戰。不過很快就發現我的筆力並不足以支撐這樣對真實歷史改動太大的寫法,而比較適合按部就班一樣把心理學的歷史講述一遍,於是就有了現在這部書的框架。

在我和劉楊編輯最初商定的協議中,我需要在三個月內把書稿寫出來。但是等我開始寫以後才發現,自己所知的心理學知識,在寫書的時候完全不夠用。畢竟你要想給別人一桶水,自己的知識儲備至少也要有一缸水。於是我只得一邊寫作,一邊開始了讀書充電之旅。在這本書寫完的時候,我幾乎算是把心理學史重新學了一遍。

這本書能夠一路寫完,最想感謝的就是我的編輯劉楊先生。是他鼓勵之前從未曾寫過書的我下決定動筆,也是他幫我完善了書的各種細節設定以及寫法,當然最關鍵的是他還忍受了我的拖延症晚期——因為我把書稿寫完的時候整整往後推了3個月。

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士,我很害怕本書會有一些科學事實上的疏漏和錯訛。幸好,我有一位可愛的專業助理,她就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生王靜怡同學。她幫我認真地把全書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指出了許多和事實不符或者已經不符合最新心理學理論的問題。在這裡向她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本書寫完之後,處於感恩和崇敬,我找到了曹天元老師,央求他為本書寫一篇序言。畢竟我能寫出這本書,很大程度上借鑒了他大作的寫法。沒想到他不但爽快答應了,而且還在讀完全書後用專業的科普眼光為我挑了好幾處缺點和問題。我對他的感激難以言表,只好在這裡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在寫作過程中,我還把一些自己感覺不錯的橋段發到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沒想到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轉發和點贊。尤其是我的好友和兄長馬伯庸先生,科普作家韓雪濤老師和劉夙老師的點評對我的影響和幫助非常大,在這裡也向他們表示感謝!

感謝我的老婆大人孫麗女士,為了讓我安心寫書,她承包了家務勞動並且照顧兩個孩子,而且還在我寫到半途想要放棄時鼓勵我堅持下去,沒有你的包容我很難完成這本書。

最後,感謝願意讀完本書的各位讀者!鞠躬!

安曉良

2017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