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八卦心理學 > 前言 >

前言

最近幾年,心理學似乎火了。

當我們走進一家書店裡,一般都會看到門口位置上擺著一大堆名為「××心理學」的書籍,但是打開一本一看,卻總會發現又在掛著心理學的名頭販賣「心靈雞湯」;打開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滿坑滿谷以「每天學點心理學」名義賣弄星座玄學的公眾號;再打開微博,每天也都能看到很多人在談論和抑鬱症有關的話題,但是能夠說清楚抑鬱症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治療的卻百中無一。

前段時間,筆者還曾讀到一本在網絡上名氣很大的懸疑小說。書裡一位據說專業能力很「厲害」的女心理學專家侃侃而談地分析道:「我明白你們倆為什麼明明相愛卻鬥來鬥去,因為你們都是天蠍座!」看到這裡,筆者在笑到噴飯之餘也不禁想問:在大家的心裡,心理學到底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科學可以大略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關於各種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網上有一段很精闢也很有爭議的論述:「生物學的終點是化學,化學的終點是物理學,物理學的終點是數學。」其實何止是生物學和化學,天文學、地質學、電學、光學乃至全部的其他自然科學到最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可以用數學來表述的物理學問題,這應當是毫無疑問的。

那麼社會科學中有沒有類似物理學這樣的「終極科學」呢?有,就是哲學,古往今來都把研究這種「終極社會科學」的人稱為「哲學家」。但是在筆者看來,相比之下,還是我們這本書要聊的心理學更適合。或者說,心理學實際上就是把哲學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重新詮釋了出來。

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社會是由一個個的人組成,社會科學研究人與人的關係時,無論如何也無法忽略在人們交往過程中「心靈」起到的作用。社會科學有兩大根基,一曰政治學,一曰經濟學。就政治學而言,無論是國家的活動和其組成形式,還是各種政治實體和人民之間的博弈關係,都離不開對人們心理的掌控與把握;就經濟學而言,無論是對價值規律如何優化配置的探索還是對人類經濟活動的追蹤研究,在進行之初都必須預設一種特定的心理學框架。

甚至就連遠遠看去只是在故紙堆中尋章摘句的歷史學,本質上也是對已經成為對過去人類社會的重新發現,以及對他們當時心理過程的挖掘與探尋。在美國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傳世之作《基地》系列中,他提出了一門貫穿始終的新學科:「心理史學」。其核心理論就是從人類的心理研究中探尋人類社會發展和進化的規律,並把這些規律整合成數學模型,進而預測整個人類的命運。也就是說,我們對歷史的研究,實際上就是對過去那些人類心理過程的重構。透露一個小秘密,其實筆者對心理學產生興趣,最初就是受到了阿西莫夫那本著作的影響。

美國偉大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

用同樣的方式我們還可以繼續審視教育學、法學、語言學、管理學、新聞學、廣告學……,凡是與人類活動有關係的學科,無一不基於對人類心理的研究和把握。

這樣看來,心理學可以說是一門囊括了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科學,理應在全社會擁有極高的普及度,心理學家們理應受到全社會的頂禮膜拜,被高高地供起來「吃冷豬肉」。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以筆者接觸的人群來說,除了弗洛伊德因為某些學術之外的原因還有一些知名度之外,那些曾經做出開創性貢獻的心理學大師無論是斯金納、皮亞傑還是約翰·華生、榮格、馬斯洛,在大眾眼裡也只是一個個活在冷門書中的極為陌生的名字。至於行為主義、精神分析、構造主義這些佶屈聱牙的名詞,更是活在遠離大眾視野的異次元世界裡。

似乎人人都喜歡心理學、人人都能談上幾句心理學,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心理學。

那麼心理學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它是一門基於社會觀察和實驗驗證,並經歷了好幾代心理學家理論總結的科學;是一門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又不能僅憑生活常識觀其全貌的科學;是一門既有著科學理論的嚴謹性又可以用來指導實際心理咨詢操作的科學。

與其說心理學是什麼,不如來說說心理學不是什麼。

心理學不是相面術和顱骨學,學了心理學之後並不能讓你僅僅看一眼就可以判斷出你的上司是什麼性格、容易不容易相處;心理學也不是成功學,它沒辦法讓你學過之後就永遠保持一個健康上進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心理學更不是玄學,無論是血型、屬相還是星座,都無法用來推測一個人的性格;心理學不是催眠術,沒辦法讓你用來撩到喜歡的妹子或者漢子……

和很多讀者想像中不同,學習心理學甚至很可能對你的抑鬱症、強迫症、拖延症沒什麼作用,更無法用來治療精神病和神經症患者,因為那是精神科醫生的工作。心理學實際上只是我們人類真正認識自己和他人的一個工具,是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它既不優雅也不高貴,更缺少讓人沉迷的神秘感。

然而心理學在科學大家族中又是獨一無二的。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及醫學家希波克拉底等人就已經開始試圖探尋關於心理學的奧秘;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孟子和荀子也曾經探討過人性的善與惡。然而心理學真正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卻是19世紀末的事。從1879年,德國人W. 馮特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學實驗室距今不過100多年。如果只從誕生出現代心理學的「人本主義革命」算起,甚至才剛剛到60年歷史。

就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 所說:「心理學有一個長久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很多,講起來能再寫一本書。不過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與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這些自然科學不同。人類的心理活動是隱藏在大腦中的,直到現在也無法直接觀測到心理活動如何產生和變化。我們知道,現代科學最主要的研究方式就是觀察與實驗,面對無法直接觀測的對象,研究者們只能想出一些迂迴的辦法來解決。

構造心理學家假裝那些複雜的心理學活動不存在,只選取那些最正常最無辜的被試者來研究,被戲稱為「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學」;行為主義學派在最開始的時候乾脆放棄研究人的心理而只注意人的行為;精神分析學派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個別案例,推斷出了一些人類大腦的作用機理,並直接用於臨床治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試圖用積極的辦法喚醒人頭腦中的「正能量」;而認知心理學則乾脆把人腦當成一部電子計算機……

1909年精神分析學派創立者弗洛伊德訪問美國時和美國心理學界的合影

心理學家們如同八仙過海,彷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藝。然而直到今天,我們對「如何直接觀測人類的心理活動」這個心理學上最重要的問題依然一籌莫展。於是心理學中的派係爭端也直到現在仍然無法調和——儘管其中一些理論在現實中早已不再使用或者被證偽了,但我們依然要瞭解它,萬一它們才是對的呢?心理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最重要區別也在這裡:心理學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居於統治地位、被認為完全正確的核心理論成果。現在的心理學學術體系,更像是各個學派拼湊起來的百衲衣。

所以我們讀那些心理學的歷史書時,很難獲得眼前豁然開朗的感覺,而是像登山一樣總是遇到岔路口。經常會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我們無法判斷這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只能暗暗記在心裡,留待以後分辨。心理學的歷史更像是小孩子們玩的拼圖遊戲,每一種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心理學理論都是拼圖中的一塊,把它們全部拼在一起才能看到隱藏在迷霧中的真相,才能獲得心理學的全貌。

接下來,筆者就要帶著大家去見識一下這個拼圖遊戲,沿著上溯時間的順序把心理學史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一一講給大家聽。你準備好了嗎?


(1)  艾賓浩斯是心理學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記憶研究領域有很大的功績,發現了著名的「遺忘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