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拆掉思維裡的牆: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 給殘酷世界的溫暖規劃 >

給殘酷世界的溫暖規劃

一、生命是個三腳架,你是哪一種

你見過三腳架嗎?是不是這樣的,三腳架上面架著一台相機,用來記錄看到的東西?

其實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也由三個支架組成:自我、家庭與團體和職業。這樣的支架支撐著我們的靈魂,它在記錄我們的生命。

普通人就好像一個普通的三腳架,分開站立著。你知道,三角是最穩定的結構。如果遇到不平的地面,只要調節腳的不同長度就好。就好像不同的情況中,有人的生活之腳長,有人的職業之腳長。

聰明的人則是更加穩固的聯動三腳架,他們會這樣設計它的生命:他會讓職業和家庭平衡,不互相衝突,也各自有各自的位置。他願意為了家庭放緩一些自己的工作,原因很簡單——你會因為你的左手斷了就剁下你的右手接過去嗎?如果不會,那麼為什麼你的工作壓力大,就要犧牲你的家庭和生活呢?

他還會讓自己的自我注入職業與家庭,他知道自己要在職業裡面獲得什麼、不要什麼。他也知道自己希望在家庭裡面獲得什麼、不能做什麼。

慢慢的,他們的生命會變成最穩固的聯動三腳架。

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懂這樣做。他們一次次地壓縮自我的時間,降低家庭的時間,慢慢的,他們變成了一個單腳架!

單腳架有什麼問題呢?因為只有一條腿,所有的重量都壓在這條腿上。他們這條腿變得不堪重負。另外,一條腿的腳架是無法站穩的!所以他們還必須依靠一個人。

現在很多女孩子不是要找一個「與自己奮鬥」的人,就是找一個「讓自己不用工作」的人,在我看來,這兩種想法都莫名其妙。如果要找一個與自己奮鬥的人,幹嗎找丈夫?找個合夥人就好了!至於後者,在我看來,讓自己不工作是毀掉家庭的最迅速方式之一。

楊梅,前名企人力資源經理,她的丈夫事業有成,收入不菲。結了婚,對方收入很高,楊梅覺得自己這點收入沒有什麼意思,於是乾脆也就不上班了,也不再和閨密們混在一起,全身心地做一個幸福的家庭主婦!

問題也就從這裡開始。楊梅開始從一個三腳架退化為單腳架了。

每天晚上,楊梅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見到自己的先生回來。為了準備好晚上那頓飯,她專門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菜譜,做了整整一個下午才做好。但是丈夫五點多打過來一個電話:「親愛的,晚上不能回家了,你先吃吧。」楊梅恨恨地說:「你不回來,我就不吃!」丈夫以為是賭氣,也就沒有多想。等到晚上十一點鐘回家,看到的是一桌涼了的大餐和一個餓了五小時、一肚子怨氣的人,一場惡戰不可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一兩次,丈夫也回家越來越晚了。

楊梅從那天開始不斷發脾氣、購物、懷疑丈夫有外遇,跟蹤到公司……而且她覺得自己很委屈,你怎麼就那麼不關心我呢?丈夫都有一點迷惑了,這還是幾年前認識的那個體貼入微的楊梅嗎?楊梅也覺得自己怎麼就變成以前最鄙視的那種已婚潑婦了呢?

誰錯了?

這就是單腳架效應。楊梅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丈夫身上,把另外兩個角色縮回去。單腳架楊梅自然需要無時無刻地依賴著一個人。而這種二十四小時的注意力,誰能夠受得了?在注意力不對稱下,楊梅自然就覺得丈夫不夠愛自己。

其實問題很好解決:你可以不上班,但是你不能不工作!更不能沒有朋友圈。如果我是楊梅,即使我準備回歸家庭,我也要有一份自己的工作,也許是SOHO,也許是一份相對清閒的工作,有一些自己的收入和成就感。這樣的楊梅接到電話不回來吃飯,她就可以開開心心地找一群朋友來家吃自己做的菜,然後再一起出去瑜伽美容做個頭髮。等到丈夫十一點回到家,看到一個美麗優雅的女子正在沙發上看書,抬頭一笑說,嗨,你回來啦!她丈夫一定心中一驚,想,NND今後要早點回來,我老婆太漂亮了。

所以,生命是個三腳架,永遠不要讓自己斷掉兩條腿。

二、莫當漏斗人

我們的生命如何才能有意義?

生命是一個高腳杯(並非杯具,囧),而你就是那個杯底,而杯子的半徑,就是你生命的半徑。如果你能先讓自己過得不錯,那麼慢慢地你可以擴張到你的家人,然後是你的團隊,甚至更大生命半徑的你可以為你的國家、為世界做些什麼。如果你慢慢地這麼做,你會覺得內心踏實,甜甜蜜蜜。

但是有這麼一種人,他們的外壁很大,但是底部卻是空的!他們不像高腳杯,卻像一個漏斗。隨著能力的增強,他們的外壁越來越高,他們需要承擔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卻從沒有收穫到內心的快樂。

這是因為他們底部的那個洞,他們沒有照顧好他們自己。所以不管你倒入多少幸福、成功,這些東西都會從洞裡面漏走。這種人就是漏斗人。

一個人如果成為了漏斗人,他就會有源源不絕的責任、壓力,卻很少收穫到內心的喜悅。他們一邊給予,一邊又對對方的回報耿耿於懷。因為他們自己也需要愛啊!

但是愛不是給出去的,而是溢出來的。只有充滿自己的心靈,然後還溢出去的,才是愛。

如果你是漏斗人,想讓身邊的人快樂,快讓自己快樂起來吧!

三、在這三個時間段裡減少工作

幸福有的時候就好像股票,只要有一兩次在正確的時候作正確的選擇,那就賺大了。讓我來告訴你最好的投資幸福的幾個時間段。

1.結婚前兩年。

結婚的時候,老人家最愛祝願新婚夫妻「早生貴子」,可這是一個好規劃嗎?

很多家庭選擇在結婚後馬上生孩子,其實他們錯過了投資感情的最好時機。兩個人需要一段時間,理清楚婚姻和戀愛的區別,明白彼此的關係、家庭脈絡。總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你的二人系統,而不是著急生個孩子。

那些一上來就結婚、買房子、生孩子的家庭,會陷入到下一段以孩子為目標的衝刺中去。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不需要太多家庭支持,他們倆才開始重新回到兩人世界,開始補當年欠下來的課。所以為什麼那麼多家庭會在孩子大一點的時候離婚,就是之前兩年沒有做好!

巴菲特就面臨這樣的問題,他的太太蘇珊在婚後第二年就生下了大女兒,在三個孩子都離家以後,蘇珊開始覺得非常沒有意思。她試圖從巴菲特那裡獲得關注,但是雄心勃勃的巴菲特卻並沒有注意。她想去非洲當志願者,巴菲特的回答只是「我可以為你買一個莊園」。最後蘇珊選擇了離開巴菲特,而這也成為巴菲特今生「最大的一個失誤」。

巴菲特最大的兩次投資,全都和蘇珊有關。我說過,她才是真正的股神。

還有,我在寫這個的時候,我的小侄女過來看了一眼,說你太老土了!現在誰還結婚了才住一起?生孩子都不一定結婚!如果有這樣的新新人類,這一段當我沒說過。

2.孩子0~3歲,14~18歲。

孩子0~3歲,是基本的性格養成的階段。而14—18歲,則是世界觀養成的時間段。前一個階段的母親參與,後一個階段的父親參與,都是孩子們性格成長的最關鍵時刻,需要我們從職業中抽出更多時間來,投資在家庭中。

很多父母,在他們孩子這幾個階段並沒有投入,而且他們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這個時候,小孩子的殺傷力有限,不會出太大的亂子。但是一旦孩子到十八歲,你就等著麻煩吧。

更加好的方式是,在這兩個3年內,好好陪陪你的孩子,等到他18歲以後,也許你再也不用煩了。

3.父母70歲以後。

我認識一個培訓師,在項目管理方面,絕對算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人。作為項目管理培訓師,他對自己有清晰的規劃:每年上課時間超過200天!記得當他講出來這個目標的時候,我們都在腦子裡面心算:我靠,這個傢伙一年賺多少錢啊?

今年遇到他,卻變得很不一樣。問他為什麼,他說,父親走了。他急匆匆趕回家,只見到最後一面。

這讓我震撼,因為我聽到類似的故事不止是一次了。上一次是一個國際集團的總監,他接到父親病危的消息,從千里之外的上海向自己的陝西的小村子裡趕,飛到西安,然後坐火車,倒汽車。就在走到村口的時候,父親卻離開了。

還有那個教育專家,他在廣西講課,卻沒有能趕回去見自己奶奶最後一面。他說我講座的費用是一萬塊錢,但是那算個屁啊!我奶奶死的時候還在說,我的孫子呢?他回到家裡以後決定賣掉自己的公司,他說我不想再錯過些什麼。

爸爸告訴我,他一生最遺憾的,有三件事情,兩件事與親人離開有關。第一件就是父親的離開。他說那個時候自己在礦山,幹活太拚命了。接到爺爺生病的通知,總是想著再幹一會兒。最後實在是病危通知,急匆匆趕回去,到家上樓,爺爺已經不認得我了,我們下樓去吃飯,聽到樓上喊不行了。爺爺就走了。

還有一次是奶奶的過世,奶奶是在廁所摔了一跤去世的,樣子很安詳,好像睡著了一樣。八十多歲,算是喜喪。聽姑姑說,奶奶去世前一天,一直站在窗口往外看,想看看我們一家會不會過去。爸爸在研究所當所長,他們答應15號要出來一個項目,員工加班,他也不好意思走。等到第二天傳來奶奶的消息,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九點多了。爸爸很自責,現在看起來,提前在15號完成工作真的很重要嗎?比見奶奶一面還重要嗎?

其實工作和公司都沒有錯,如果我們能夠懂得更好地規劃,我們完全能夠避免這樣的痛苦。在你30~40歲的時候留一段時間,那是爺爺奶奶80歲以後,在你50~60歲之間留一段時間,那是你父母80歲以後。每年專門空出三五天去看看他們,不要在接到病危通知以後,帶著負罪感,去看那個已經躺在床上痛苦不堪的人。同樣的時間,為什麼不分享幸福,而去分享痛苦呢?為什麼不在他們身體還好的時候,陪他們下下棋,聽聽他們抱怨保姆呢?

在對你重要的人80歲以後,每年抽出時間來陪陪他們!即使每年5天,也只需要花你一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你會有一輩子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