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2 人生的四種方向:高度、深度、寬度和溫度 >

2 人生的四種方向:高度、深度、寬度和溫度

生涯的第一個發展維度:高度

終極價值:影響力與權力

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向上發展,與更強者接觸,進入與創造更大的平台,掌握更高、更大、更強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影響世界。這似乎成為一個不言而喻的人生追求方向。今天你走入書店,至少有半牆書是關於如何找到這個方向的——主人公童年如何不幸,如何逆境成長,如何抓住機遇,如何巧遇貴人,如何一敗塗地而後又東山再起。我想我不用太多舉例。

高度是一個清晰的人生隱喻——一個人走得越高,就有越多人能看到他,他也就能獲得越多的資源、看到越多可能——高度意味著一個人在社會中能達到與掌握的地位、權力與影響力。生涯高度的追尋者,他們熱愛競爭,有感召力與影響力,渴望資源與平台,希望有朝一日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世界。

你猜得沒錯,大部分的領袖、政治家、企業家、帝王都是生涯高度的追尋者。

我的生涯高度:

問問自己:我能否熱衷於成為一個對於世界、群體、組織或家庭有重要與深遠影響的人?我能開創或管理多麼偉大的組織或公司?我能多大程度地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世界?

生涯高度是一個外顯的維度,我們可以通過社會地位、財富收入、名聲與權力大小判斷一個人的生涯高度。

生涯的第二個發展維度:深度

終極價值:卓越與智慧

傳說雅典被羅馬攻陷之日,兩個士兵闖入阿基米德的房間,看見他在桌子前面整理幾何手稿,他的最後一句話是:等等,讓我算完這個算式。我相信這個關於阿基米德的故事。所有在深度路上的追尋者,一輩子都在用生命說這句話:等等,讓我想明白這個問題。

生涯深度指的是人們在思想、智慧、藝術與體能上達到的卓越與精進程度。正如於丹解讀的《論語》名氣最大卻不一定是最專業的,影響力最大的人,並不一定是最精通這一領域的人。生涯的另一個維度就此展開,生涯深度的追尋者們渴求真理、尋求極致、反覆打磨,讓自己爐火純青,他們希望站在人類知識的頂峰、思考的極限邊緣。

今天你依然可以在很多領域找到這些追尋生涯深度的人。物理學家建造能環繞半個瑞士的粒子加速器,為的是找到「上帝粒子」;詩人賈島「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反反覆覆地煉字;印度恆河邊在冬天赤身苦修的瑜伽行者;小提琴家每天近10小時的練習;古龍筆下每天拔劍一千次的劍客;奧運健兒四年超過10000小時的苦練……他們在不斷地衝破人類對思想或身體極限的認識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生命走得越來越深邃。這就是生涯的第二個維度——生涯的深度。

我的生涯深度:

問問自己:你是否曾渴望在某一個領域達到最高的知識或技能水平?你是否對突破自己某方面的極限感到興奮?你是否願意在某一個專一的技術領域投入自己巨大的努力?

生涯深度往往通過行業內的專業獎項評定。如學術界的學術地位、科學界的諾貝爾獎、新聞界的普利策獎、體育界的奧林匹克金牌等。

壽司之神

能夠在深度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人,生涯是最「無趣」的。他們的職業經歷都特別簡單,從16歲開始做一件事情,然後每天反覆地做。沒轉行,沒跳槽,無職業規劃,不跟人競爭……慢慢修煉,突然有一天,他們聲名鵲起,成了高手。

我寫著都覺得無聊,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過下來的。我刻意沒有挑選科學瘋子,比如納什,或是一輩子沒有走出過小城、作息規律到小城裡的人以他散步的時間來對表的康德。我專門挑選了一個做壽司的老頭兒,就是想說,深度不僅僅意味著科學,只要對某一個領域準備一輩子鑽研下去,你就可以從方方面面找到深度。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就是這麼一個人。

他從戰後回國開始學做壽司,一直做了60多年,現在85歲。他的壽司店在東京銀座地鐵站,只有10個坐席,每頓飯最低消費3萬日元(約合1826元人民幣),需要提前一個月訂座位。這家店被評為米其林頂級三星餐館——「值得專門為其安排一次去此國家旅行」的餐廳,是世界上40餘家米其林三星餐廳中最小的一家,他也是所有廚師中最老的一位。當年有人抗議說米其林怎麼會給一家只有10個席位的餐館三星,評委會的答案是,你去過就知道,二郎的餐廳沒法給其他星級。

我天生對美食遲鈍,屬於成都小吃也能猛吃的低水平吃貨。但是《壽司之神》中對於壽司製作的描述,與其說激起了我的食慾,不如說激起了我的敬意。每天,二郎的壽司店會提前安排客人的座次,把食客按照年齡、男女、狀態調整好位置。這樣,在上壽司的時候,後廚能夠記得男女的順序,從而捏出食量不同的壽司。

「這樣不會打亂吃壽司的節奏。」二郎說。

如果注意到有客人是用左手拿壽司的,下一次上壽司的時候,二郎會開始從另外一邊上。這哪裡是吃壽司,都快趕上家庭排列系統(註:一種心理學的治療方式,通過家庭人員的排列用系統方式治療)了。

做壽司最難的部分是什麼呢?其實不是前台的捏制,而是食材的準備。從專業的米販那裡購入特殊米,用高壓壓制,放入醋保持爽滑,最後放在保溫的罐子裡,飯粒溫度要與人的正常體溫保持一致。

米飯上面的食材就更加重要了。二郎長子禎一每天早上去海貨市場購買新鮮的食材。與二郎的壽司店合作的海鮮商人,都是只賣單一食材的專家——賣蝦的只賣蝦,賣章魚的只賣章魚,賣海鰻的只賣海鰻。禎一憑借多年的經驗和直覺,用手電筒照魚肉的紋理,用手摸魚肉的質感,最終買回來最好的郁魚。

「我們是壽司的專家,但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比我們更專業。」二郎說。

「整個市場每天只有大概三公斤的野生蝦,我會全部留給他。」一個賣蝦的老闆說。

「最好的郁魚,只有一條。我們賣給他。」郁魚老闆說。

行業的高手往往有一個業內最專業的圈子,他們只與專業人士合作。因為所有追求深度的人,都發自內心地尊重專業人士——他們知道要做到專業有多難。「只與最專業的人合作」,因為真正的專業人士,是那群比你對產品細節更加較真的人。當你的合作者的要求比你設定的還要低時,你設定目標、提需求、改合同、做協調,最後你發現還不如一開始就找專業人士來做。

食材買回來,下一道工序才是做壽司最關鍵的部分——食材的加工。章魚需要放在盆子裡按摩50分鐘,讓肉質鮮嫩。海苔片需要慢慢地在火上烘烤,去除濕氣;魚要醃製五個小時,用文火烤,用筷子挑去雜質。他的壽司團隊一共六個人,剛入門的學徒要從給客人服務學起。比如學習手工搓毛巾送給客人,毛巾很燙,要搓好很痛苦。只有等把搓毛巾學好,才能碰刀和魚,這樣大概10年過後,才能學如何煎蛋糕。禎一近60歲時,還未出師。

「我一開始認為自己沒問題,但是真到自己操作就做砸……我一共做了三四個月,做了200多個失敗品。當我真的做出最後的合格品,二郎說這才是應有的樣子。我高興得哭了。」資深學徒中澤說,他已經當學徒20多年了。

每一天,二郎會站在壽司台前,親手給每位客人捏壽司。七年前,他設計出壽司的最佳賞味順序:第一樂章是經典壽司,比如三文魚、比目魚;然後是第二樂章「即興」,按照時令海鮮上食物,比如針魚、章魚;最後一個樂章是一些傳統菜式,比如海鰻、剪蛋糕。壽司如音樂般流動,每一口你都能吃到二郎的理念。

全部吃完以後,85歲的二郎帶著62歲的禎一站在門口,和每一位離開的客人鞠躬告別。

「一旦你選定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煉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

「向前看,超越自己。始終努力,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手藝,這就是他教給我的事。」禎一說。

二郎不準備退休,他沒有別的休閒方式。他每天早上五點起來,晚上十點多回家,他想繼續做到他做不動為止,他認為自己還能做出更好的壽司。追尋深度的人,以全部精神貫注於一點,卻從這一點中收穫整個世界。

美食作家山本義弘說,偉大的廚師有以下五種特質:

首先,對待工作很認真,維持最高水平的表現;

其次,一心提升自己的技術;

第三,愛乾淨;

第四,他們是領導者,而非合作者,他們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方式;

最後一項,他們永遠懷抱熱情。

不僅偉大的廚師,所有的深度追尋者都在秉承以上的信條工作。今天中國的商業環境,一味強調做大、做強、可複製,卻很少有人認真做精、做美、做獨一無二。所以壽司之神二郎的生涯值得提倡。

「我會在夢中醒來,在夢中,只有壽司。」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深度人士是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很多人只知道他是科幻大師、生物化學博士,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科學方面的全才——除了最為人所知的《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外,阿西莫夫一生創作和編著的書超過500本,著作除了哲學類外,涵蓋了「杜威圖書分類法」的所有類別。

有次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實在忍不住,問他:「無所不知是什麼感覺?」

阿西莫夫回答說:「我只知道肩負全知之名是什麼樣的感覺——提心吊膽。」

(註:見於In Joy Still Felt)

牛×的是,他還真的上桿子了。

生涯的第三個發展維度:寬度

終極價值:愛與和諧

下午六點半,你整理完一天的工作,把所有文件存檔,整理好桌面,長舒一口氣準備下班。而這時候你的手機響起,外地的上司在電話中說有件事情希望和你上網再溝通一下。你搖搖頭正準備打開筆記本電腦,卻收到妻子發來的短信問你什麼時候回家吃飯。你的孩子剛三歲,每天晚上九點睡,他等著你回家給他講剩下的關於小熊的睡前故事。你還不忘提醒自己要順道給媽媽買藥——媽媽年紀大了,得了病,卻總捨不得買能報銷範圍之外的藥。你在辦公室的門口和電腦之間猶豫了幾秒,這讓你瞥見辦公室門口放著的YOYO的紅色羽毛球包,那是你大學時候的愛好,你以前曾經喜歡下班後和兄弟們打上幾場,但有多久沒用過了?半年?一年?你真希望自己有時間做好這所有的一切。

有沒有意識到,在更高和更深的兩個維度之外,我們的生命還蘊藏著另一個維度:寬度。高度如攀山,越高位置越少;深度如挖洞,越深知音越少。而這個維度則會讓我們從山上和洞裡走出來,越走越寬,越來越多地與世界聯繫。

尼采說:「只有上帝和野獸才喜歡孤獨。」只要生活在社會裡,我們就活在人群中——除了做好自己,我們還有很多角色——我們不僅僅有部門主管的角色,同時還是父母的孩子、父親、丈夫、朋友、兄弟……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數下去,我們還有再多元一點的角色:我們曾想過去讀讀書,成為某個領域的一個業餘愛好者,成為環遊世界的人……這就是生涯的寬度。

生涯寬度就是指我們能夠打開和做好人生中多少個不同的人生角色,讓它們豐富又互相平衡。生涯寬度的追尋者其發展不在高處,不在深處,而是橫向展開——他們的追求是做好生命給予的每一個角色:做一個浪漫又讓人驚喜的戀人,做朋友們永遠信任的夥伴、做孩子和藹有愛的父母、做爸媽孝順如意的孩子。與此同時,他們還努力拓展更多的可能性:成為專業級的玩家,成為熱心公益的志願者,成為有責任心的公民。

我的生涯寬度:

問問自己:你是否渴望體驗生命中更多的角色?你的各種角色是否都發展完整和成熟?你的各種角色之間是否平衡?

1957-1990年,著名的美國生涯大師舒伯以生涯彩虹圖表達了對終生生涯發展的見解,總結出人生最常見的八種角色:子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等。舒伯指出:生涯的重要任務是幫助人們形成一個整合的、恰當的、清晰的自我概念。

奶奶的故事

當我看到彼得·德魯克最喜歡的作品《旁觀者》的第一篇,我就知道寬度的原型找到了,那就是德魯克筆下的奶奶。

奶奶年輕時嬌小玲瓏而且容貌出眾。但是我所看到的奶奶已是遲暮之年,看不出一點青春美麗的痕跡,不過她還留著一頭靚麗的紅棕色鬈發,這點讓她引以為傲。她不到40歲就成了寡婦,而且百疾纏身。由於得了一種嚴重的風濕熱,造成心臟的永久損傷,因此好像總是喘不過氣來的樣子。關節炎使她成了跛子,所有的骨頭,特別是手指,都又腫又痛,加上年事已高,耳朵也不靈了。

但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她到處溜躂的雅興。她風雨無阻地走遍維也納的大街小巷,有時搭電車,不過多半步行。她的隨身「武器」就是一把可做枴杖的大黑傘,還有一個幾乎和自己一樣重的黑色購物袋,裡面裝滿了一大堆包裝得好好的神秘小包裹:有準備送給一個生病老太太的一些茶葉、為一個小男生準備的郵票,還有打算給裁縫的半打從舊衣服上拆下來的「高級」金屬紐扣……

奶奶家中有六姐妹,每個至少生了四個女兒,所以侄女多得數不清了。這些侄女小時候或多或少都被奶奶帶過,因此跟奶奶特別親,甚至和自己的媽媽都沒有這麼親近。在她拜訪之列的,還有從前的老僕人、貧困的老太太、以前和她一起學音樂的同學、年邁的店主和工匠等,甚至連去世多年的朋友家的僕人,她都不忘問候。

有一回奶奶想去看住在郊外的「小葆拉」。這個老寡婦是奶奶已經過世的表哥的侄女。她說:「如果我不去看這個老女人,還有誰會去呢?」家族中的老老少少,包括奶奶自己的女兒還有那一大堆侄女,一律喊她「奶奶」。

不管和誰說話,奶奶的聲音都愉快而親切,並且帶有老式的禮數。即使多年不見,她依然記得人家心中牽掛的事。有一次,奶奶有好幾個月沒有見到隔壁的女管家奧爾加小姐,再次看到她時,就問她:「你那侄兒近來怎麼樣?通過工程師考試了嗎?那孩子可真了不起,不是嗎?」她偶爾也會到老木匠的家裡走動,並問他:「科爾比爾先生,市政府不是跟你們多課了些房屋稅嗎?後來解決沒有?我們上回見面的時候,你不是還為這件事心煩嗎?」奶奶的妝奩就是這位老木匠的父親做的。

奶奶的公寓常常有個妓女在拉客。奶奶和這個妓女說話一樣是客客氣氣的。其他人對這妓女熟視無睹,只有奶奶會走上前去跟她寒暄:「莉莉小姐,你好。今晚可真冷,找條厚一點的圍巾,把身子圍緊一點吧。」有一天晚上,她發現莉莉小姐喉嚨沙啞,於是拖著一身老骨頭爬上樓,翻箱倒櫃地找咳嗽藥,之後再爬下去交給那個妓女。在戰後的維也納幾乎沒有一部電梯可以用,所以奶奶只好這樣爬上爬下。

奶奶有個侄女很不高興,告誡奶奶說:「奶奶,跟那種女人說話,有失您的身份。」

「誰說的?」奶奶答道,「對人禮貌有失什麼身份,我又不是男人,他跟我這麼個笨老太婆會有什麼搞頭?」

「但是,奶奶您居然還給她送咳嗽藥去!」

「你啊,總把性病當作洪水猛獸。對此我雖然無能為力,但是我至少可以讓她的感冒趕快好起來,不至於讓那些男人被她傳染,得重感冒。」

……

奶奶死時,也和生前一樣,留下了一則「奶奶趣談」。

有一天,風狂雨急,她仍和平常一樣風雨無阻地到處溜躂,走著走著,竟走上了車道。司機看到她,想繞過去,但還是讓她摔了一跤。於是,這司機連忙下車攙扶。奶奶雖毫髮無傷,但也嚇壞了。

司機說:「老太太,我送您到醫院去一趟,好嗎?還是讓醫生檢查一下比較妥當。」

「年輕人,你對我這個笨老太婆實在太好了,」奶奶答道,「還是麻煩你叫輛救護車來好了,車上多了一個奇怪的女人可能會損及你的名譽——人言可畏啊。」

10分鐘後,救護車抵達時,奶奶已因嚴重的心肌梗死而死亡。

弟弟知道我和奶奶很親,因此打電話來告訴我。他以哀傷的語調說道:「我有一個非常令人難過的消息要告訴你……奶奶今天一早過世了。」但是,他一開始描述奶奶死亡前的故事,音調就有些改變,最後終於笑出來:「想想看吧,只有我們的寶貝奶奶會這麼說。七十幾歲高齡的她居然還擔心和一個年輕人同車會給他帶來『緋聞』的困擾!」

我也笑了。不過,我倒想到一件事:一個75歲的老太婆自然不會損及這個年輕人的名譽,但要是一個陌生老太太在他車內死去的話,他要如何向世人解釋?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應該有過這樣的「奶奶」,他們也許不是你的親人,卻總以所有人的庇護者的身份出現,關心每一個相關不相關的人。選擇寬度的人,他們的心最寬大、最柔軟,也最細膩。沒有這種人,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根本無法延續到今天。

不管怎樣

——特蕾莎修女

人們經常是不講道理的、沒有邏輯的和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管怎樣,你要原諒他們。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們可能還是會說你自私和動機不良。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友善。

當你功成名就,你會有一些虛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實的敵人。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誠實的和率直的,人們可能還是會欺騙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誠實和率直。

你多年來營造的東西,

有人在一夜之間把它摧毀。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去營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靜和幸福,他們可能會嫉妒你。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快樂。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們往往明天就會忘記。

不管怎樣,你還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東西給了這個世界。

也許這些東西永遠都不夠,

不管怎樣,把你最好的東西給這個世界。

生涯的第四個發展維度:溫度

終極價值:自由

2003年4月1日晚上6點41分,亞洲巨星張國榮從香港文華酒店24樓一躍而下,終年46歲。整個華人世界為之震驚。雖然其時非典爆發,惜命的香港市民卻有40000多人從家中走出,送別哥哥。

因為當天是愚人節,對於他的死訊,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開玩笑吧?怎麼可能?!」

這種無法理解很正常:在他騰空而起的那一瞬間,他的生涯高度接近一個亞洲藝人能達到的巔峰,他兩年前的世界巡迴演唱會「熱·情」獲得《時代》週刊熱評;他的生涯深度也幾近完美,作為歌手被譽為「天生的舞台表演者」,作為創作人寫過《沉默是金》這樣的曲子,作為演員又拍過《霸王別姬》這樣的電影;他的生涯寬度也不窄,在圈中有不少好友,有親密的伴侶唐先生,家人也很愛他。事後調查證實他死於長達兩年的抑鬱症,已有過一次自殺未遂。抑鬱症除了遺傳,也有性格與環境的因素影響。

張國榮是我很喜歡的歌手,他的故事似乎在提醒我們——有一個維度在我們生命的更深處。一段在外人看起來光彩奪目、高深寬都完美的生涯,卻依然有可能不幸福(想想《後宮·甄嬛傳》吧)。除了自己的感受,很少有別的外界標準能夠鑒定這個維度,這就是我們的最後一個生涯維度: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