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 3 為什麼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

3 為什麼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你的朋友們是不是大都和你三觀一致呢?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人們都會有些偏向與自己類似的人交往。這種情況的一個極端案例是:對一些病症,相對於正規的治療方法,人們更願意相信所謂的偏方。

我們委託專家來做事是因為我們相信他們的專業能力,相信他們會彌補我們的知識漏洞,直到他們觸碰到我們不喜歡的點。

2008年,著名的美國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委託一家機構,對銀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進行分析。被委託的咨詢公司接下這個任務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給出了結論。雷曼兄弟將所有管理人員聚在一起,聽專家談行業未來。

當時,雷曼兄弟正處於鼎盛時期。咨詢公司勾勒出一個未來可能出現的現象:銀行給太多人放款,其中少數人不能還款,這會導致災難。結論是:在不久的將來,有幾家銀行會消失。

管理層和老闆理查德·福爾德點頭表示同意。是的,他們相信這個推測。

咨詢師繼續說:如果雷曼兄弟還是持續這樣發放貸款的話,未來也會虧損。

福爾德和他的同事們皺起了眉頭:這完全不可能。這個預測實在是太差勁了!我們不會付款的。多謝您來到這裡,咨詢師先生,再見!

看見了嗎?人們會一直相信專家的話,直到專家講了自己不喜歡聽的真話!

人們喜歡不斷驗證自己的偏見

一旦大腦形成一種觀點,就會用所有現有信息來支持這個觀點。它會將這個觀點視為正確的,並銷毀所有質疑這個觀點的信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查爾斯勳爵、李·羅斯和馬克·萊伯通過試驗說明,人們在很大程度上被自己的信仰和固有思維模式束縛,無法接受新觀點。

在試驗中,參試者同時讀兩篇文章。一篇文章支持死刑觀點,著重描述了死刑的作用。另一篇文章持相反觀點,並列舉事例來證明。那麼參試者的反應如何呢?他們會改變自己之前的觀點嗎,無論支持還是反對?結果,那些與參試者觀點相左的文章,加深了他們對自己原有觀點的堅持。

這個研究結果是可怕的:人們只記住了符合自己觀點的部分內容,卻忽視了那些支持相反觀點的論證。並且,他們還深深懷疑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內容。

可見,人們在主觀解讀相同的客觀事物時,得出的結論全憑借原有的喜好。是否接受更好的觀點已經不再重要,重點是誰更堅信自己原有的觀點。我在一個IT峰會上聽到的一句話,非常準確地體現了這個觀點:「你能只用1/7秒就將信息發送給全世界,但是如果想要稍微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也許需要幾年的時間。」

用驗證偏見方式思考的人更省勁兒

為什麼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呢?因為用驗證偏見方式思考可以節省大腦的能量,更輕鬆、更省勁兒。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很難發現自身的問題。當然,偷懶的不僅僅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歷史上,科學家之間也矛盾不斷,伽利略不贊同開普勒的潮汐理論,萊布尼茨不同意牛頓的重力定律。

對於這種現象,彼得·烏斯蒂諾夫一語中的:「當你和一個白癡理論的時候,要確認別人沒有做相同的事情。」

驗證偏見是引發爭端的罪魁禍首

此外,我們為了節省自己的大腦能量,在思考過程中乾脆忽略了那些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信息。觀察一下你的朋友圈:如果一個人喜歡看頭條,那麼他通常不會接受其他網媒的觀點。如果你和他談及某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他會很快給出很多證明,駁斥該經濟學家的觀點。一場爭端由此開始!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的大部分爭吵,是因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是正確的,都試圖找到別人的錯誤,而不是從自身找問題。

我們需要時不時地質疑自己的思想,這樣不僅能更快發現自己的錯誤,還能避免很多混戰、爭論和負面競爭。如果你更喜歡和朋友一起尋找能被反證的解決辦法,相信會大有收穫。

A解決方法:更多時間、更多分析和更多自我批評

我們需要做到三點:足夠的時間,信息結構化,對自我意識保持批判的眼光。

(1)足夠的時間

在生活中,很多人需要迅速對信息做出判斷,並為項目、投資等做出有效決策。當大腦的快速發電機開始運轉,人們往往止步於找到的第一個解決方法。而且,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大腦會靈光一閃。1995年,亨利·毛爾科維奇做了一個「在時間壓力下做決策」的試驗。在時間比較緊張的情況下,人們會變得遲鈍,大腦不會再思考了,因為緊張已經耗盡了腦力資源。

還有補救方法嗎?

有!

神經生物學家格哈德·羅斯認為是「足夠的時間」。僅僅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就可以極大地緩解大腦的「快燃效應」。2014年,意大利心理學家塞巴斯蒂安·巴尼亞拉在「人們如何處理信息」的研究中,再次證明了這個觀點。

(2)信息結構化的六個步驟

但這不只是時間問題。即便有足夠的時間,我們還需解決另外一個問題,你願意或者能夠對信息分析到什麼程度。一個經典的、行之有效的過濾信息的方法就是將其結構化:PQ4Q方法。

1972年,發展心理學家艾倫·托馬斯和阿蘭·羅賓遜首次提出PQ4Q方法:一個學習、理解新內容的結構工具,並且能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法起初僅在大學中流傳,教授和學生們是主要使用者。2013年,教育學家邦克·奧默泰索再次證明了這個方法在理解和記憶新內容中的效用。

這個過程包括六個步驟:

1預覽(瀏覽信息);

2提問(提出問題,通過閱讀回答問題);

3閱讀(只讀能回答問題的那段文字,不需要讀整本書或全部資料);

4思考(思考、舉例);

5複述(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6檢查(檢查不確定的部分)。

第1到第4步尤其有效,可以快速地濾除大量無關信息。

(3)對自我意識保持批判的眼光

人們在兒時或青少年時期形成的觀念是一個頑固的模板。它存在的時間越長,我們對它的質疑越少。觀念是自我的一部分,它來自哪裡?很難解釋。這是由於形成觀念的起源再也沒有出現。

理解世界是一個複雜的任務。我們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了這個過程。為了盡可能地讓這個過程變得簡單,我們的大腦會對事物發展生成假設和觀點。假設對大腦來說是一個困難的任務。通過猜圖遊戲你會發現,思考過程需要的工作量非常巨大。我們用左邊這張圖做一個試驗,你能認出這是什麼嗎?

答案是,一張男人的臉。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側臉。這個男人看向左邊,他的手架在嘴上。

看出來了嗎?好極了!你在這之前就看出來了?好,現在你的大腦把這個模板記錄下來了,然後,這張圖就有了意義。同時,你沒有辦法回到最初那個黑白交雜的混亂狀態了。因為大腦已經完成思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消耗了大量能量,現在它拒絕重新鑒定。

一個圖像已經保留在你的模板和你的觀點中。有人將之稱為「關聯」,還有人稱它為「頑固」。從現在開始,我們叫它「一個危險的思考陷阱」。

害怕丟臉

對於自己我們也有模板。如果一個人渴求自我證明或深刻的自我意識,會更加堅信自己是對的。因為害怕丟臉,他會更加維護自己的觀點。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是什麼表現呢?獨斷專行的領導更容易戴「有色眼鏡」來看人和事。名譽、控制欲和權利受損的可能性讓其更堅持自己是對的。

請不要像銀行家福爾德先生那樣。要知道,觀點錯誤的人往往會堅信自己是對的。你要有自信質疑自己的觀點。這種態度可以讓你在做決策時不那麼緊張,讓決策更加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