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少有人走的路3:與心靈對話 > 生命可以預期 >

生命可以預期

在否認死亡的文化裡,死亡被看作「意外」,似乎我們完全有能力避免這個「意外」。實際上,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改變、成長、衰退和死亡的過程。選擇了生命與成長,也就選擇了死亡。由於我們如此害怕死亡,害怕近距離面對它,以致我們無法像自己希望的那樣鼓起勇氣。把死亡看作沒有任何先兆和原因的意外,這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對死亡都有預感。這麼說似乎令你震驚,但這是事實。大約30年前,當心臟手術第一次進入臨床時,它比現在危險得多。那麼,哪些病人最適合做這種手術呢?最終做出決定的,不是心臟外科醫生,不是心臟病學家,而是心理醫生。在一項研究中,心理醫生在術前訪問了一群病人,並根據他們的回答,按風險程度將其分成高、中、低三組。在低風險組裡,他們發現這些人談到自己的心臟手術時會說:「你知道,安排在星期五了,對此我真的怕得不行了。但是在過去的八年裡,我不能夠做任何事。我不能去打高爾夫球,我呼吸一直困難,我的醫生告訴我,如果我熬過了手術和術後階段,六周以後我就會像好人一樣了,就能夠打高爾夫球了。嗨,那是9月1號,我已經安排好我的高爾夫球時間了,我將在早上8點到那兒,草地上依然會有露水呢。我已經想好怎麼打每一桿了。」在高風險組,一位婦女談及她的手術時說:「嗯,關於什麼?」心理醫生就提醒她說:「你為什麼要做手術啊,為什麼你需要手術呢?」她會回答:「我的醫生告訴我的。」「手術以後你想幹些什麼嗎?」「我沒想過這問題。」「過去八年裡,你呼吸那麼困難,都不能去購物。你不盼望又能去採購嗎?」「噢,天哪,不。這麼些年以來,我已害怕得不敢開車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通過這項試驗後發現,高風險組裡40%的病人死去了,低風險組裡只有2%的病人死去。同樣的心臟病,同樣的心臟外科醫生,同樣的心臟手術,死亡率差別卻這麼大。而這些,心理醫生在術前就已經預料到了。另一項令人吃驚的研究結果是由斯坦福大學的心理醫生戴維·西格爾指導進行的。他研究了兩組患有癌症的婦女。第一組給予標準的藥物治療;第二組除接受標準的藥物治療外,還額外增加了心理療法。不出意料,第二組病人的焦慮、抑鬱和痛苦明顯要少一些。雖然有三個病人最終死去,但通過這項研究,西格爾意識到,配合心理療法的那些病人的存活期要比其他組的人長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