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少有人走的路3:與心靈對話 > 沙漠中的綠洲 >

沙漠中的綠洲

意識會帶來痛苦,同時也能帶來快樂。隨著你進入沙漠腹地,走得越遠,你就越有可能發現那些小小的綠色,那些你從未見過的綠洲。如果更深入一些,甚至可能在沙地下發現一些潺潺流動的小溪。如果再繼續,或許還能夠實現自己的夙願。如果你對此有所懷疑,那麼,一個在沙漠裡跋涉了很遠的人,他將向你講述自己的心靈之旅。這個人就是詩人艾略特,他早先聞名於文學界,是由於寫了大量枯燥無味、令人絕望的詩歌。他在29歲時發表的詩歌《普羅弗洛克情歌》,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我老了……我老了……我連褲子都穿不利落了。我把頭髮分在後面好嗎?我敢吃一個桃子嗎?我會穿上法蘭絨褲子,走向海灘。我聽到了美人魚在歌唱,一首又一首。我想她們不會唱給我聽。詩中的普羅弗洛克和艾略特一樣生活在上流社會,生存在高度文明的世界,同時又生存在心靈的荒原上。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不出所料,五年以後,艾略特發表了一首題為《荒原》的詩。在這首詩裡,他的著眼點實際上就是沙漠。儘管這也是一首枯燥乏味和令人絕望的詩作,但第一次,在艾略特的詩裡出現了一小片的綠意,些許的植被點綴其間,以及水的映像和岩石的暗影。50歲左右,艾略特寫下了像《四個四重奏》這樣的詩作,詩歌中第一次出現了玫瑰園、鳥兒的啼鳴和孩子的歡笑。此後,他陸續寫了不少同類型的作品,這些詩作充滿了豐富的、生機勃勃的綠色。最終,他非常快樂地走向生命的終點。當我們艱難地行走在坎坷的、荊棘密佈的人生旅途,與痛苦進行抗爭時,或許能夠從艾略特身上獲得許多安慰。旅途中,我們需要安慰,而不是自欺欺人。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打著治療的名義,實際上卻自欺欺人的人。他們這麼做,完全是因為以自我為中心。例如,裡克是我的朋友,他陷入了痛苦,但我不喜歡經歷痛苦,於是想盡快幫他治癒,這樣我就不必再為他而痛苦。因此,我就對他說些不痛不癢的話,諸如:「噢,你媽媽去世我很難過,但別太傷心了。她是到天國去了。」或者:「嗨,我也遇到過這種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去發洩一下。」可是治療一個人痛苦的最好方法,往往不是設法消除痛苦,而是應該與他一起承受。我們必須學會聆聽和分擔他人的痛苦,這也是意識成長的全部內容。隨著意識的成長,我們能更加看清他人的把戲和伎倆,同時也能更深切地體會他們的沉重和悲哀。隨著心靈日漸成熟,我們能越來越多地承擔他人的痛苦,然後,你會驚奇地發現:你願意承擔的痛苦越多,感受到的歡樂也就越多。最終你會覺得,這樣走到人生的終點真是太值得了!